角接触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1857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尤其涉及一种角接触轴承。



背景技术:

角接触轴承,通常承受径向与轴向联合负荷,在有限的安装环境下,通常的角接触轴承载荷能力偏弱,在有轴向冲击载荷的工况,无法很好的适应;但加大轴承的安装空间及额定载荷,又受结构设计所限;因此在一些有冲压载荷的工作环境下,现有的角接触轴承不能很好的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转平稳、具有较高轴向冲击载荷能力、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轴承自身重量轻的角接触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角接触轴承,包括轴承内圈、轴承外圈、保持架以及内衬套,所述内衬套夹设于轴承内圈之中,所述内衬套上活动连接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套座和缓冲件,所述内衬套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内衬套内壁围设为气腔,所述套座在所述气腔内相对滑动的方向与轴向载荷方向相同,所述套座的端部与所述内衬套的端部之间通过缓冲件相连,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气孔、并在气孔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套座上设置有排气道。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套端面上设有若干个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内衬套相互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每个气孔上均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包括设置于内衬套端部的套管、设置于套座端部的滑杆以及第一缓冲弹簧,所述滑杆在所述套管上相对滑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套装于所述套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还包括设置于套座端部的第二缓冲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劲度系数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劲度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套座的内侧端部边缘设置有圆形倒角。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当轴向载荷过大时,套座在气腔内相对滑动,空气由套座上的排气道排出,由于排气道孔径有限,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并不涉及过多金属零部件,运转平稳、具有较高轴向冲击载荷能力、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轴承自身重量轻。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角接触轴承,包括轴承内圈1、轴承外圈2、保持架以及内衬套3,内衬套3夹设于轴承内圈1之中,内衬套3上活动连接有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套座4和缓冲件,内衬套3内设置有隔板5,隔板5与内衬套3内壁围设为气腔6,套座4在气腔6内相对滑动的方向与轴向载荷方向相同,套座4的端部与内衬套3的端部之间通过缓冲件相连,隔板5上设置有气孔、并在气孔上设置有单向阀7,套座4上设置有排气道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轴向载荷过大时,套座在气腔内相对滑动,空气由套座上的排气道排出,由于排气道孔径有限,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并不涉及过多金属零部件,运转平稳、具有较高轴向冲击载荷能力、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轴承自身重量轻。

为了有效保障内衬套与轴承内圈的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角接触轴承,内衬套3端面上设有若干个卡爪9,卡爪9与内衬套3相互配合连接。

为了提高套座复位时的进气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角接触轴承,隔板5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每个气孔上均设置有单向阀7。

为了进一步缓冲轴向载荷,本实用新型的角接触轴承,缓冲件包括设置于内衬套端部的套管10、设置于套座端部的滑杆11以及第一缓冲弹簧12,滑杆11在套管10上相对滑动,第一缓冲弹簧12套装于套管10上。缓冲件还包括设置于套座4端部的第二缓冲弹簧13,当轴向载荷过大时,第二缓冲弹簧13接触内衬套,起到进一步缓冲的作用,为了防止轴承损坏,第二缓冲弹簧13的劲度系数大于第一弹簧12的劲度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角接触轴承,套座4的内侧端部边缘设置有圆形倒角1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