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7171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连接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领域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气产品日益丰富,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随之而来的电气配件也日渐增多。在一些电气配件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件通过固定连接件来结合在一起去使用,但是现有的固定连接件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电气配件的增多,现有的固定连接件显得更加匮乏,因此人们急需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来丰富固定连接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连接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固定连接件,其包括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A和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B,所述固定板B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卡接件,所述固定板B在两个卡接件之间的端面上垂直连接有固定板A,所述卡接件包括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所述第一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与第一延伸部垂直连接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连接的第二延伸部和与第二延伸部垂直连接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所在平面垂直,且第一固定部与固定板B的垂直距离大于固定板A与固定板B的垂直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的固定板A与固定板B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固定板A上的固定孔为圆形,和/或所述固定板B上的固定孔为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固定板A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A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固定板B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B的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连接件能够将两个或多个电气配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方便人们生产使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电气配件配合使用的安全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固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板A,2—固定板B,3—卡接件,301—第一延伸部,302—第一固定部,303—第二延伸部,304—第二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固定连接件,其包括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A 1和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B 2,所述固定板B 2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卡接件3,所述固定板B 2在两个卡接件3之间的端面上垂直连接有固定板A 1,所述卡接件3包括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所述第一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 2连接的第一延伸部301和与第一延伸部301垂直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02,所述第二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 2连接的第二延伸部303和与第二延伸部303垂直连接的第二固定部304,所述第一延伸部301与第二延伸部303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固定部302与第二固定部304所在平面垂直,且第一固定部302与固定板B 2的垂直距离大于固定板A1与固定板B 2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板A1与固定板B 2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A1上的固定孔为圆形,和/或所述固定板B 2上的固定孔为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A1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A1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B 2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B 2的中心。

实施例1

一种固定连接件,其包括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A1和带有固定孔的固定板B 2,所述固定板B 2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卡接件3,所述固定板B 2在两个卡接件3之间的端面上垂直连接有固定板A 1,所述卡接件3包括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所述第一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 2连接的第一延伸部301和与第一延伸部301垂直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02,所述第二弯折面包括与固定板B 2连接的第二延伸部303和与第二延伸部303垂直连接的第二固定部304,所述第一延伸部301与第二延伸部303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固定部302与第二固定部304所在平面垂直,且第一固定部302与固定板B 2的垂直距离大于固定板A1与固定板B 2的垂直距离。所述的固定板A1与固定板B 2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板A1上的固定孔为圆形,所述固定板B 2上的固定孔为椭圆形。所述固定板A1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A 1的一端。所述固定板B 2上的固定孔位于固定板B 2的中心。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首先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A1固定在一个配件上,并将固定板B 2上的第一固定部302卡设在配件上,之后将另一个配件与固定板B 2的固定孔固定连接,并可利用第二固定部304卡设在配件上,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