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026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泄压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安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泄压阀。
背景技术
: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能迅速灭菌消毒。纯蒸汽的穿透性强,蛋白质、原生质胶体在湿热条件下用以变性凝固,酶系统容易破坏,蒸汽进入细胞内凝结成水,能够放出潜在热量提高温度,更增强了杀菌力。采用高温蒸汽瞬时灭菌,既可杀灭微生物,又可最大限度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由于蒸汽灭菌消毒的一系列优点,现很多民用和商用产品都采用了热蒸汽消毒方式。随着市场对蒸汽消毒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诞生了很多蒸汽消毒产品,而蒸汽消毒产品在压力控制这一块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的泄压阀都是一次或者一段泄压,而不能根据压力大小而自动调节以提供合适的泄压路径,导致每次泄压后消毒器内的蒸汽过量排出,造成蒸汽及能源的浪费。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泄压阀,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滑动杆调节到位后容易受外力影响而继续滑移晃动,再次改变滑动杆的位置的问题,提供一种,且其可有效防止投影仪与电子白板之间相对位置调节固定后再次变化。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泄压阀,包括:阀体,具有自底面轴向延伸的泄压通道、向下连通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一空腔、导通所述第一空腔和外界的排气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侧壁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抵压部;套筒,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对准所述泄压通道,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壁密封连接;第一弹性件,其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抵压部和所述套筒;阀盖,收容部分的所述阀体且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所述阀盖与所述阀体之间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间隙;推杆,具有顶推部和连接于所述顶推部下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顶推部向上依次穿出所述套筒和所述抵压部并通过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阀盖,所述顶推部与所述套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推部与所述抵压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套筒还具有自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的外侧径向凸出的抵挡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连接固定于所述抵压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套筒,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端面抵接于所述抵挡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的底面嵌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密封部具有套固于所述顶推部下端的固定部和上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外扩部,所述外扩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抵接且与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泄压阀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顶推部的第二密封圈,所述推杆还具有自所述顶推部的外周面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一凸出部,所述套筒还包括自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的内侧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凸出部和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相间隔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弹簧和固定于所述第二弹簧的中部的活动板,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连接固定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抵接于所述阀盖;所述顶推部伸入所述第二弹簧内且抵接于所述活动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抵压部包括中部设有通孔的底板和围绕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侧壁螺纹连接,所述顶推部自所述通孔穿出所述套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阀体包括具有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一段,所述第一段的外侧设有外螺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第一段的外侧还套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紧密贴靠于所述外螺纹的上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中,所述阀体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排气口的第二段,所述阀盖收容所述第二段的上部,所述排气口露出于所述阀盖。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所述泄压阀包括阀体、套筒、第一弹性件、阀盖、推杆和第二弹性件。所述阀体,具有自底面轴向延伸的泄压通道、向下连通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一空腔、导通所述第一空腔和外界的排气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侧壁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抵压部。所述套筒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对准所述泄压通道,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抵压部和所述套筒。所述阀盖收容部分的所述阀体且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所述阀盖与所述阀体之间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间隙。所述推杆具有顶推部和连接于所述顶推部下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顶推部向上依次穿出所述套筒和所述抵压部并通过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阀盖,所述顶推部与所述套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推部与所述抵压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如此,所述泄压阀可以根据高压气体的气压大小自动的选择一次泄压或二次泄压,以提供合适的泄压路径。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然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次泄压状态下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二次泄压状态下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阀体1套筒2第一弹性件3阀盖4推杆5第二弹性件6第一段11第二段12泄压通道111第一空腔121排气口122抵压部13外螺纹112底板131侧板132第二空腔21第一密封圈22抵挡部23第一弹簧31容置空间41第一间隙100缺口42固定压圈43顶推部51密封部52第二弹簧61活动板62第二间隙200第三间隙300固定部521外扩部522第二密封圈53第一凸出部54第二凸出部24第三密封圈1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的较佳实施例,所述泄压阀包括阀体1、套筒2、第一弹性件3、阀盖4、推杆5和第二弹性件6。所述阀体1,具有自底面轴向延伸的泄压通道111、向下连通所述泄压通道111的第一空腔121、导通所述第一空腔121和外界的排气口122、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121内的抵压部13。所述套筒2设于所述第一空腔121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空腔21,所述第二空腔21对准所述泄压通道111,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抵压部13和所述套筒2。所述阀盖4收容部分的所述阀体1且与所述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阀盖4与所述阀体1之间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间隙100。所述推杆5具有顶推部51和连接于所述顶推部51下端的密封部52,所述密封部52位于所述第二空腔21内且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顶推部51向上依次穿出所述套筒2和所述抵压部13并通过第二弹性件6抵接于所述阀盖4,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套筒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00,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抵压部13之间具有第三间隙300。本实施例中,所述阀体1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段11和呈圆柱状的第二段12,所述第二段12连接于所述第一段11的上端,且所述第二段1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段11的径向尺寸。所述泄压通道111为轴向贯穿所述第一段11形成的圆形通孔,所述第一空腔121形成于所述第二段12的内部且与所述泄压通道111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21的轮廓为圆柱体且所述第一空腔121的直径大于所述泄压通道111的直径。所述第二段12的下部设有多个所述排气口122,所述排气口122径向贯穿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使得所述第一空腔121通过所述排气口122与外界导通。所述抵压部13包括中部设有通孔的呈圆形的底板131和围绕所述底板131的呈弧形的侧板132,所述侧板132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连接。所述套筒2由铜材制成,大致呈筒状,所述第二空腔21为轴向贯穿所述套筒2的通孔,所述第二空腔21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泄压通道111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底面嵌设有第一密封圈22,所述第一密封圈22的下端面为平整的环形平面,且抵接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密封连接。所述套筒2还具有自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外侧径向凸出的抵挡部23,所述抵挡部23为一环形凸起,其位于所述套筒2的下部。所述第一弹性件3包括第一弹簧31,所述第一弹簧31的上端连接固定于所述抵压部13的所述底板131,所述第一弹簧31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套筒2,且所述第一弹簧31的下端端面抵接于所述抵挡部23,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抵压部13和所述套筒2。所述阀盖4下端开口,自上而下的收容部分的所述阀体1。具体的,所述阀盖4内设有尺寸大于所述阀体1的第二段12的容置空间41,所述容置空间41收容所述阀体1的所述第二段12的上部,且与所述阀体1的所述第二段12间隔开形成所述第一间隙100。所述阀盖4在对应所述排气口122的位置处设有缺口42,以保证所述排气口122露出于所述阀盖4,进而保证所述排气口122与外界良好的导通。另外,所述阀盖4的下缘通过一个固定压圈43与所述阀体1的第二段12紧固。所述推杆5由铜材制成,所述顶推部51呈直长杆状,所述密封部52采用密封圈。所述第二弹性件6包括第二弹簧61和固定于所述第二弹簧61的中部的活动板62,所述第二弹簧61的下端连接固定于所述阀体1,所述第二弹簧61的上端抵接于所述阀盖4;所述顶推部51自所述抵压部13中部的通孔穿出后伸入所述第二弹簧61内且抵接于所述活动板62,从而,所述顶杆与所述阀盖4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间隙200即形成于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环形空间,所述第三间隙300即形成于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抵压部13之间的环形空间。所述泄压阀的工作原理解释如下:一次泄压:当高压气体从所述泄压通道111排出时,由于所述套筒2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密封连接,且所述推杆5的底部又通过所述密封部52与所述套筒2密封连接,使得所述套筒2和所述推杆5共同地对所述泄压通道111形成了封堵,从而阻止了所述高压气体的排出,随着所述高压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大,所述高压气体对所述推杆5和所述套筒2的作用力足够大时,所述高压气体会推动所述推杆5和所述套筒2向上移动,此时,所述活动板62在所述推杆5的作用下对所述第二弹簧61进行压缩并最终抵持于所述阀盖4,所述套筒2则直接作用于所述第一弹簧31使得所述第一弹簧31压缩变形,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所述套筒2不与所述抵压部13抵接,且所述第一弹簧31仍然有压缩余量。所述套筒2脱离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不再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密封连接,因此,所述高压气体可以通过所述套筒2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之间的空隙进入到所述第一空腔121,进而通过所述排气口122排出至外界,从而形成一次泄压(参见图3,图3中的箭头表示所述高压气体的流动路径);二次泄压:当所述高压气体的压力继续增大以至于所述排气口122来不及将所述高压气体排出时,所述高压气体将对所述推杆5和所述套筒2产生更大的作用力,而由于所述推杆5在一次泄压时已通过所述活动板62抵持于所述阀盖4,没有继续上移的空间,因此,此时只有所述套筒2才能在所述高压气体的作用下继续上移,直到所述推杆5的密封部52伸出于所述第二空腔21,使得所述高压气体可以进入到所述第二空腔2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间隙200和所述第三间隙300进入到所述阀盖4的容置空间41,再通过所述第一间隙100排至外界,从而形成二次泄压(参见图4,图4中的箭头表示所述高压气体的流动路径)。由上可知,所述泄压阀可以根据高压气体的压力大小自动的提供合适的泄压路径。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52具有套固于所述顶推部51下端的固定部521和上端与所述固定部521连接的外扩部522,所述外扩部52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抵接且与所述固定部52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扩部522由柔性材料支撑,所述外扩部522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内侧形成小于45度的锐角,使得所述外扩部52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抵接,所述外扩部52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间隔。如此,既能保证所述外扩部522与所述套筒2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又能保证所述套筒2与所述密封部52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进一步的,参见图1,所述泄压阀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顶推部51的第二密封圈53,所述推杆5还具有自所述顶推部51的外周面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一凸出部54,所述套筒2还包括自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内侧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二凸出部24,所述第一凸出部54位于所述第二空腔21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24的下侧,所述第二密封圈5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凸出部24和所述第一凸出部54,所述第二密封圈53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相间隔开。如此,可加强所述推杆5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在上述一次泄压过程中,所述高压气体从所述推杆5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间隙流出。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述抵压部13的所述侧板132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螺纹连接。如此,在装配过程中,所述抵压部13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如的调节,从而预先调整所述第一弹簧31的压缩量。进一步的,参见图1,所述第一段11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12。如此,方便所述泄压阀旋入目标装置(例如,蒸汽消毒器等),而且,当需要向所述目标装置内添加介质时(例如,水等),可旋开所述泄压阀,从所述泄压阀的连接口处进行添加,而不需要额外开设介质装填口。进一步的,参见图1,所述第一段11的外侧还套设有第三密封圈14,所述第三密封圈14紧密贴靠于所述外螺纹112的上缘。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泄压阀安装至所述目标装置上时,所述第三密封圈14紧密抵接于所述目标装置。如此,所述第三密封圈14可以保证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目标装置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保证所述泄压阀正常工作。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泄压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泄压阀包括阀体1、套筒2、第一弹性件3、阀盖4、推杆5和第二弹性件6。所述阀体1,具有自底面轴向延伸的泄压通道111、向下连通所述泄压通道111的第一空腔121、导通所述第一空腔121和外界的排气口122、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121内的抵压部13。所述套筒2设于所述第一空腔121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空腔21,所述第二空腔21对准所述泄压通道111,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底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抵压部13和所述套筒2。所述阀盖4收容部分的所述阀体1且与所述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阀盖4与所述阀体1之间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间隙100。所述推杆5具有顶推部51和连接于所述顶推部51下端的密封部52,所述密封部52位于所述第二空腔21内且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顶推部51向上依次穿出所述套筒2和所述抵压部13并通过第二弹性件6抵接于所述阀盖4,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套筒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00,所述顶推部51与所述抵压部13之间具有第三间隙300。如此,所述泄压阀可以根据高压气体的气压大小自动的选择一次泄压或二次泄压,以提供合适的泄压路径。2、所述密封部52具有套固于所述顶推部51下端的固定部521和上端与所述固定部521连接的外扩部522,所述外扩部52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抵接且与所述固定部521间隔设置。如此,既能保证所述外扩部522与所述套筒2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又能保证所述套筒2与所述密封部52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3、所述泄压阀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顶推部51的第二密封圈53,所述推杆5还具有自所述顶推部51的外周面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一凸出部54,所述套筒2还包括自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的内侧径向凸出形成的第二凸出部24,所述第一凸出部54位于所述第二空腔21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24的下侧,所述第二密封圈5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凸出部24和所述第一凸出部54,所述第二密封圈53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侧壁相间隔开。如此,可加强所述推杆5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在上述一次泄压过程中,所述高压气体从所述推杆5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间隙流出。4、所述抵压部13的所述侧板132与所述第一空腔121的侧壁螺纹连接。如此,在装配过程中,所述抵压部13与所述套筒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如的调节,从而预先调整所述第一弹簧31的压缩量。5、所述第一段11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12。如此,方便所述泄压阀旋入目标装置,而且,当需要向所述目标装置内添加介质时,可旋开所述泄压阀,从所述泄压阀的连接口处进行添加,而不需要额外开设介质装填口。6、所述第一段11的外侧还套设有第三密封圈14,所述第三密封圈14紧密贴靠于所述外螺纹112的上缘。所述第三密封圈14可以保证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目标装置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保证所述泄压阀正常工作。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