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9927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管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汽车,汽车的种类繁多,价格相差很大,人们使用汽车的用途也很广泛,众所周知,汽车空调是以采用发动机的动力为代价来完成调节车厢内空气环境的设备,而汽车很多时候都是停放在地面之上,从而直接受阳光、霜雪、风雨等的影响,导致车体内部环境变化剧烈,要使汽车空调在如此环境中高效的运行,就要求其制冷量特别大,因而大大增加了发动机的工作负荷,使油耗等系数大大提高。

目前多使用同轴管路,以实现对制冷剂热量进行交换,从而实现了制冷效果的提高,且同轴管路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其在汽车内部的布置情况,总会对其进行弯管处理,但是在进行同轴管路进行弯管处理时,总会因为同轴管路设计不合理,致使内管受力不均匀而使内管被压溃,从而导致内、外管连通,造成制冷剂泄漏,影响发动机的工作质量。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2519554 ,申请日:2015 年 4月17 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整体式同轴汽车空调管 ,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整体式同轴汽车空调管,它是由整体式同轴管、内层管、外层管、管接头I、管接头II、高压管I、低压管I、高压管II及低压管II等组成,整体式同轴管由同轴心的内层管和外层管,由十道加强筋连接形成内空腔和外空腔,管接头I和管接头II与整体式同轴管连接,高压管I、高压管II分别与管接头I、管接头II连接,且与外空腔连通,低压管I、低压管II分别与管接头I、管接头II连接,且与内空腔连通,高压管I和高压管II与冷凝器、压缩机连接,低压管I和低压管II与蒸发器、压缩机连接。该申请案高低制冷剂实现热量交换,使得空调系统效率提升、管路布置更为简便,但由于内层管、外层管以及加强筋设置的不合理,致使此同轴管在弯管时,极易造成内管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同轴管路质量差、在弯管处理时其内管极易被压溃等问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本技术方案通过合理设置同轴管路中内管与外管壁厚,以及支撑体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管路在弯管处理时避免了内管的压溃现象,适用了同轴管路的弯管需求,节约了其在汽车发动机舱内的布置空间。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包括外管、内管,其还包括支撑体,所述内管的壁厚大于外管的壁厚,所述外管套设在内管的外侧,且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两个以上且沿外管内壁的周向等间距布置的支撑体,且每个支撑体均由外管的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其中,所述支撑体沿外管内壁至内管外壁方向其厚度逐渐增加,所述支撑体的上贴合部与外管内壁相贴合且与其固连,其下贴合部与内管外壁相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贴合部与外管内壁相贴合的弧长等于外管的壁厚,所述下贴合部与内管外壁相贴合的弧长等于内管的壁厚。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四个且沿外管内壁的周向等间距布置的支撑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管的壁厚为1~1.75mm,所述内管的壁厚为1.78~2.37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管的壁厚为1. 5mm,所述内管的壁厚为2.28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管与支撑体一体浇筑成型。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其中,将支撑体设置成其厚度沿外管内壁至内管外壁方向逐渐增加的结构,且支撑体的下贴合部与内管外壁相贴合,通过此种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外管、内管及支撑体其三者配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支撑体与内管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内管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同时使得同轴管路在接受弯管的作用力时可以有效的将作用力均匀地分散作用在内管上,进而有效避免了内管的损坏,从而满足了同轴管路对不同环境布置的适应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其中,通过设置内管的壁厚大于外管的壁厚,且保证外管的壁厚为1~1.75mm,内管的壁厚为1.78~2.37mm,一方面避免了内管的壁厚与外管的壁厚相差较大时提高同轴管路弯管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内管的壁厚,适当增加了内管的强度,继而减少了其在弯管中的内管易压溃的现象。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管与支撑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外管;2、内管;3、支撑体;31、上贴合部;32、下贴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空调用同轴管路,包括外管1、内管2,其还包括支撑体3,内管2的壁厚大于外管1的壁厚,外管2的壁厚为1~1.75mm,内管1的壁厚为1.78~2.37mm,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外管2的壁厚为1. 5mm,内管1的壁厚为2.28mm。

众所周知,空调管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合理的利用汽车空调内部空间,总需要对空调管路进行弯管处理,以满足使用需求,同轴管路在使用时也不例外,也需要对其进行弯管处理,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内管2的壁厚大于外管1的壁厚,且保证外管2的壁厚为1~1.75mm,内管1的壁厚为1.78~2.37mm,一方面避免了内管2的壁厚与外管1的壁厚相差较大时提高同轴管路弯管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内管2的壁厚,适当增加了内管2的强度,继而减少了其在弯管中的内管2易压溃的现象。

外管1套设在内管2的外侧,且外管1与内管2之间设置有两个以上且沿外管1内壁的周向等间距布置的支撑体3,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外管1与内管2之间设置有四个且沿外管1内壁的周向等间距布置的支撑体3,且每个支撑体3均由外管1的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外管1与支撑体3一体浇筑成型,本实施例通过外管1、内管2、以及支撑体3组成的同轴管路且形成了同轴管路的内空腔、外空腔,其在使用过程中将汽车空调系统中的高压管和低压管整合汇集到一根同轴管路上,实现内空腔中流动的低温低压气态的制冷剂与外空腔中高温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管壁和支撑体3进行热量交换,使得空调系统效率有所提升,发动机工作功率消耗减少,从而使整车燃油经济性得到提高,同时管路布置更为简便。

其中,支撑体3沿外管1内壁至内管2外壁方向其厚度逐渐增加,支撑体3的上贴合部31与外管1内壁相贴合且与其固连,其下贴合部32与内管2外壁相贴合,具体地本实施例的上贴合部31与外管1内壁相贴合的弧长等于外管1的壁厚,下贴合部32与内管2外壁相贴合的弧长等于内管2的壁厚,本实施例将支撑体3设置成其厚度沿外管1内壁至内管2外壁方向逐渐增加的结构,且支撑体3的下贴合部32与内管2外壁相贴合,通过此种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外管1、内管2及支撑体3其三者配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支撑体3与内管2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内管2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同时使得同轴管路在接受弯管的作用力时可以有效的将作用力均匀地分散作用在内管2上,进而有效避免了内管2的损坏,从而满足了同轴管路对不同环境布置的适应性。

本实施例通过适当增加内管2的壁厚,以及将支撑体3设置成其厚度沿外管1内壁至内管2外壁方向逐渐增加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内管2的强度、降低了内管2在弯管时的单位面积的受力,有效避免了内管2的压溃现象,提高了同轴管路在弯管处理时的成品率。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