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3607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冲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的智能冲床都有加装编码器,编码器是转动轴转动速度和频率进行在线监测的重要仪器,由于冲床飞轮储能放能的工作特点,使得内部存在共振和冲击的情况。而编码器必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才能精准的监测数据,这对于支撑编码器的编码器支架提出了高要求。

传统的冲床编码器支架为一个L形支架,容易出现支架形变造成角度显示不精准的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到编码器轴和连接轴的对接,造成编码器本身出现精度误差,且该类问题修复成本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全新的整体式的编码器支架,利用轴承和螺杆来分散外力,避免支架局部发生形变,且提高了结构强度,不存在损坏编码器的隐患,同时设置了双层底板,减少振动的传递,同时设置了双向的固定机构,通过移动定位槽对位固定,保证编码器处于均匀受力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结构设计合理、减震且稳固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一、底板二、支板、支撑架和螺杆,所述底板一上设置有横向固定组件用于底板一的固定,所述底板二上设置有竖向固定组件用于底板一、二之间的固定,所述底板二的前端设置有支板,后端设置有用于放置编码器的支撑架,所述编码器位于支撑架的后端,且支撑架的前端和支板之间设置有水平状态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贯穿支板,且所述支板上相对于连接轴设置有轴承,所述螺杆连接支板的上端和支撑架的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固定组件和竖向固定组件均由通槽、螺钉、垫片和弹簧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支板的顶端设置有支耳一,所述支撑架的顶端设置有支耳二,所述螺杆为双头螺杆,且分别和支耳一、二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二、支板、支撑架为一整体。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通孔,用于散热和观察编码器和连接轴的连接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一和底板二之间设置有缓冲垫层,用于吸能减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计全新的整体式的编码器支架,利用轴承和螺杆来分散外力,避免支架局部发生形变,且提高了结构强度,不存在损坏编码器的隐患,同时设置了双层底板,减少振动的传递,同时设置了双向的固定机构,通过移动定位槽对位固定,保证编码器处于均匀受力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底板一;2、横向固定组件;3、底板二;4、竖向固定组件;5、支板;51、支耳一;6、支撑架;61、通孔;62、支耳二;7、轴承;8、连接轴;9、编码器;10、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和图2所示:

一种智能编码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一1、底板二3、支板5、支撑架6和螺杆10,所述底板一1上设置有横向固定组件2用于底板一1的固定,所述底板二3上设置有竖向固定组件4用于底板一1、二3之间的固定,所述底板二1的前端设置有支板5,后端设置有用于放置编码器9的支撑架6,所述编码器9位于支撑架6的后端,且支撑架6的前端和支板5之间设置有水平状态的连接轴8,所述连接轴8贯穿支板5,且所述支板5上相对于连接轴8设置有轴承7,所述螺杆10连接支板5的上端和支撑架6的上端。

所述横向固定组件2和竖向固定组件4均由通槽、螺钉、垫片和弹簧组成。

所述支板5的顶端设置有支耳一51,所述支撑架6的顶端设置有支耳二62,所述螺杆10为双头螺杆,且分别和支耳一51、二62连接固定。

所述底板二3、支板5、支撑架6为一整体。

所述支撑架6的下端设置有通孔61,用于散热和观察编码器9和连接轴8的连接情况。

所述底板一1和底板二3之间设置有缓冲垫层,用于吸能减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