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压阀回油孔斜向型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6172发布日期:2018-08-28 22:5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油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将泄压阀回油孔的朝向设置为斜向的机油泵。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大力发展,整车厂或主机厂的竞争愈演愈烈。最终,用车人对消费品的选择面越来越宽,对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整车厂或主机厂对零部件产品的要求与控制也越来越严格,而这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提高产品的设计目标。机油泵是一种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的机械设备;主要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发动机中,是发动机润滑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部件。

机油泵要求既能满足发动机标定的供油量,同时也要把工作压力降到最低,以满足降低发动机连接部位密封的要求,从而达到降低发动机整机成本的目的。齿轮式机油泵是最常用的一种,现有的齿轮式机油泵,对于壳体的泄压阀回油孔结构,为减少制造环节,将泄压阀回油孔设计为异形腔体,并直接铸造成型。此外,回油孔的方向为水平侧喷。但是,该方案存在如下不足:

1、异形腔体回油孔与泄压阀阀芯运动配合的通道,此结合部位易出现毛刺,且无法彻底去除,导致阀芯运动卡滞,泄压阀工作异常。

2、异形腔体回油孔的封堵锥面,由于回油孔为铸造毛坯,尺寸一致性差,从而引起泄压阀工作压力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机油泵存在的泄压阀工作不可靠的问题,提供一种泄压阀回油孔斜向型机油泵。该机油泵将泄压阀回油孔的朝向设置为斜向,且机加工而成,使得泄压阀的工作更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泄压阀回油孔斜向型机油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上设置有泄压阀孔,所述泵体上还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将所述泄压阀孔与缸体腔相互连通;所述回油孔为机加工孔,且所述回油孔的方向指向缸体面。机加工孔能够改善回油孔位置的精度,还能消除泄压阀孔与回油孔之间的相贯毛刺,以防止阀芯卡滞,保证阀芯开启与关闭过程中压力的稳定性。此外,将现有的水平侧喷回油孔更改为倾斜回油孔,直接喷向缸体面,能够减少噪音的产生,且润滑效果更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回油孔的形状为圆柱状。流体在圆柱形腔体中的流动性能更好,因此本方案采用圆柱状回油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回油孔的直径为7-9mm。优选8mm机加工孔,加工方便,且对于机油的流量控制精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回油孔的轴线与缸体贴合端面之间的角度为28-32°。此方案可以将回油孔直接喷射在缸体面上,润滑效果最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回油孔的位置靠近所述泄压阀孔的前端。使得泄压阀阀芯运动较短的行程,即可完成对回油孔的连通与封闭,从而减少机械能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泵体为铸造体。在保证机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相比于机加工,铸造可以大大减少制造环节,且制造成本更低。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改回油孔的加工方式,即由回油孔直接与泵体一体铸造成型,更改为先铸造泵体再机加工回油孔,保障了回油孔的一致性,同时方便对相贯毛刺的清除,保证了泄压阀开启与关闭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改回油口的回油方向,即由水平直喷更改为斜向喷油,对准缸体面回油减压,降低了回油压力并缓解了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泄压阀回油孔斜向型机油泵,如图1-4所示,包括泵体1,所述泵体1上设置有泄压阀孔2,所述泵体1上还设置有回油孔3,所述回油孔3将所述泄压阀孔2与缸体腔相互连通。以上技术特征是基于现有技术而设计,故不再赘述,下面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所述回油孔3为机加工孔,且所述回油孔3的方向指向缸体面。机油直接喷射在缸体面上。

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回油孔3的形状为圆柱状。所述回油孔3的直径为8mm。所述回油孔3的轴线与缸体贴合端面4之间的角度为30°。所述回油孔3的位置靠近所述泄压阀孔2的前端。所述泵体1为铸造体,在铸造完成后再机加工出回油孔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