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补气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2788发布日期:2018-06-28 03:46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补气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管用的二次补气阀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摩托车发动机在点燃压缩混合气做功后还有部分混合气并没有完全燃烧,而是经过排气管排放到大气里面,这样既浪费了汽油燃料还产生了较大的空气污染物。为解决该问题,现在出现了一种发动机二次燃烧系统,即设置补气系统,在靠近发动机缸头的排气口位置处设置二次补气口,并在二次补气口处安装二次补气阀装置;二次补气阀装置是将新鲜的空气直接输入到高温的排气中,促使废气中的HC和CO在排气系统内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改善排放。但是由于在排气管排气的过程中,排气管内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会逆流通过二次补气阀装置,长期作用下很可能会导致二次补气阀装置和管线老化加剧,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烧坏二次补气阀装置和管线。而且,现有的二次补气阀装置难以给发动机排气管提供精确定量的新鲜空气,当补充过多的空气将降低排气管的温度影响有害气体的再次氧化,而空气的补充量过少有害气体的氧化不彻底,转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避免排气管内的高温高压气体逆流、同时又能够给排气管提供精确定量空气的二次补气阀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次补气阀装置,包括有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簧片阀组件和进气控制组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室、补气室和控制室,所述进气室、补气室、控制室分别安装有进气盖、补气盖和密闭盖,所述进气盖、补气盖、密闭盖上分别设置进气管、出气管和连通管;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导流腔,所述进气室设置有连通所述导流腔的进气孔,所述控制室正对所述进气孔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导流腔的安装孔;所述簧片阀组件安装在所述补气室和所述导流腔的连通端,所述簧片阀组件包括有覆盖所述导流腔端口的支撑体、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簧片,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补气孔;所述簧片封堵所述补气孔朝向所述出气管一侧的端口片,且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所述进气控制组件包括有同时穿过所述进气孔和安装孔的推杆、分别安装在所述推杆的两端的阀片和膜片、套装在所述推杆上的弹簧,所述阀片位于所述进气室内,所述膜片位于所述控制室内且将所述控制室与所述密闭盖内部隔离;所述弹簧的一端顶靠在所述阀片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导流腔靠近所述控制室一侧的腔壁上;所述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阀片封堵所述进气管连通所述进气室的端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控制组件还包括有安装在所述推杆上,且位于所述膜片两侧的膜片压板。

进一步,所述阀片上套装有胶塞。

进一步,所述胶塞设置有朝向所述进气孔一侧的翻边。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补气盖安装面,所述补气室的外侧端口设置在所述补气盖安装面上,所述补气盖安装面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补气盖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一螺孔配合安装在所述补气盖安装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密闭盖安装面,所述控制室的外侧端口设置在所述密闭盖安装面上,所述密闭盖安装面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密闭盖通过第二螺丝和第二螺孔配合安装在所述补气盖安装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密闭盖安装面的边缘形成有若干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设置有连接孔。

进一步,所述簧片阀组件还包括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上的止动片,所述止动片位于所述簧片朝向所述出气管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二次补气阀装置内部设置簧片阀组件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高温排气逆流通过二次补气阀装置,防止出现二次补气阀装置及管线因高温而导致加剧老化甚至烧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二次补气阀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将精确定量的新鲜空气同步补给到排气管,使得排气中的有害气体HC和CO得到充分的氧气进行二次氧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A方向所示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B-B方向所示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气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簧片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二次补气阀装置,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所述壳体(1)内部的簧片阀组件(2)和进气控制组件(6),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室(11)、补气室(12)和控制室(13),所述进气室(11)、补气室(12)、控制室(13)分别安装有进气盖(3)、补气盖(4)和密闭盖(5),所述进气盖(3)、补气盖(4)、密闭盖(5)上分别设置进气管(31)、出气管(41)和连通管(51);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导流腔(14),所述进气室(11)设置有连通所述导流腔(14)的进气孔(15),所述控制室(13)正对所述进气孔(15)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导流腔(14)的安装孔(16);所述簧片阀组件(2)安装在所述补气室(12)和所述导流腔(14)的连通端,所述簧片阀组件(2)包括有覆盖所述导流腔(14)端口的支撑体(21)、安装在所述支撑体(21)上的簧片(22),所述支撑体(21)上设置有补气孔(211);所述簧片(22)封堵所述补气孔(211)朝向所述出气管(41)一侧的端口片,且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体(21)上;所述进气控制组件(6)包括有同时穿过所述进气孔(15)和安装孔(16)的推杆(61)、分别安装在所述推杆(61)的两端的阀片(62)和膜片(63)、套装在所述推杆(61)上的弹簧(64),所述阀片(62)位于所述进气室(11)内,所述膜片(63)位于所述控制室(13)内且将所述控制室(13)与所述密闭盖(5)内部隔离;所述弹簧(64)的一端顶靠在所述阀片(62)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导流腔(14)靠近所述控制室(13)一侧的腔壁上;所述弹簧(64)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阀片(62)封堵所述进气管(31)连通所述进气室(11)的端口。采用上述结构,二次补气阀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安装时,将二次补气阀装置的连通管(51)连接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管(31)连通空气滤清器、出气管(41)连通发动机排气管;发动机运转时,发动机排气门打开,气缸内的高温高压废气迅速进入排气管中,排气管压力开始升高,在排气管中产生一个高压脉冲,即有正压波产生,这时二次补气阀装置中的簧片(22)将关闭所述补气孔(211),即所述簧片阀组件(2)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了高温排气逆流通过二次补气阀装置,防止造成二次补气阀装置或管线加剧老化甚至烧坏的问题;紧跟着,发动机进气门打开时,与缸头连接的进气岐管向控制室(13)发出脉动负压,由于控密闭盖(5)内处于负压状态,进气管(31)内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推开封堵在进气管(31)端口的阀片(62),此时进气室(11)内部的空气受阀片(62)移动过程的压缩推动,将推开所述簧片(22)开启簧片阀组件(2),空气依次经导流腔(14)、补气孔(211)、补气室(12)和出气管(41)进入到排气管内;与此同时,新的空气将从进气管(31)补充进入到进气室(11)内部,完成一次补给空气动作。在发动机持续运转的过程中,进气岐管就会持续发出同步的脉冲负压,阀片(62)就会持续同步摆动,阀片(62)每摆动一次即把进气室(11)内精确定量的空气推动到排气管一次,随着阀片(62)的循环摆动就循环不断地把精确定量的新鲜空气补充到摩托车排气管里,使得排气中的有害气体CO、HC得到充分的氧气进行二次氧化。

参照图7,为了将所述膜片(63)安装固定在所述推杆(6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控制组件(6)还包括有安装在所述推杆(61)上,且位于所述膜片(63)两侧的膜片压板(65)。同时,为了更好的封堵所述进气管(31),所述阀片(62)上套装有胶塞(66);并且,为了更好的压缩推动空气,使壳进气室(11)内部的空气进入到排气管内,所述胶塞(66)设置有朝向所述进气孔(15)一侧的翻边(661)。

参照图1、图4、图6,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为了方便的将所述补气盖(4)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补气盖安装面(17),所述补气室(12)的外侧端口设置在所述补气盖安装面(17)上,所述补气盖安装面(17)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螺孔(171),所述补气盖(4)通过第一螺丝(7)和第一螺孔(171)配合安装在所述补气盖(4)安装平面上。

参照图1、图3、图6,同样的,为了方便所述密闭盖(5)的安装,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密闭盖安装面(18),所述控制室(13)的外侧端口设置在所述密闭盖安装面(18)上,所述密闭盖安装面(18)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密闭盖(5)通过第二螺丝(8)和第二螺孔配合安装在所述补气盖(4)安装平面上。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密闭盖安装面(18)的边缘形成有若干连接耳(181),所述连接耳(181)上设置有连接孔(182)。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方便将二次补气阀装置安装在摩托车发动机或摩托车车架上,实现二次补气阀装置在摩托车上的固定。

参照图8,同时,为了限制簧片阀组件(2)开启时所述簧片(22)的开度,从而更进一步控制空气补给量,保证空气的流量达到补给要求,所述簧片阀组件(2)还包括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体(21)上的止动片(23),所述止动片(23)位于所述簧片(22)朝向所述出气管(41)一侧。具体地,所述簧片(22)的自由端到所述止动片(23)的距离在0.7-1mm之间。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