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套钢保温地埋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0642发布日期:2018-08-31 21:4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专利涉及地埋管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钢套钢保温地埋管。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铺设钢质管时,会将钢质管铺设在地面之下,即为现在常用的钢质地埋管;钢质管道在埋入地下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以保持管道内介质温度的恒定。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在厂区里预先包裹保温材料,然后运送到施工地进行施工,此时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在地埋管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或外力,导致提前包裹好的保温层容易移动,特别是采用软质保温层时更明显;二是在运输到施工地段后,经常发生因为没有及时安装,在天气下雨或湿度很大时,水会进入保温层,导致施工人员直接将浸水的包裹着保温材料的钢质地埋管直接进行安装,当安装完毕后,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当后续检修人员发现时,由于钢质地埋管一般位于地下几十米深处,需要维修更换保温层时,费事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提出一种钢套钢保温地埋管,避免由于保温层在运输过程中松动,且可以防止保温层浸水失效,减少维修检修的几率,提高保温层的使用寿命。

一种钢套钢保温地埋管,包括工作内管、套在工作内管上的外套管,及填充在工作内管和外套管之间的保温层,

所述保温层在沿工作内管轴向的两端部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与工作内管外壁、外套管内部形成密闭空间,使保温层填充在该密闭空间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施工方将外套管从工作内管一端套入包裹好保温层的工作内管上,再将两个密封件分别从工作内管的两端套入,直至与保温层接触,且卡在外套管与工作内管之间,并将工作内管、外套管和两个密封件全焊接固定,形成密闭空间,一方面可以避免在运送至施工地的过程中,由于外力导致保温层松动甚至脱离工作内管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天气下雨或湿度很大时,水会被密封件隔绝,无法进入保温层,提高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减少维修更换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包括上部套管和下部套管,二者扣在工作内管,与密封件形成密闭空间。

一般来讲,地埋管需要的长度在几米甚至几十米,若直接采用一片式外套管从工作内管一端套入,工作量较大且安装不便,此时,将外套管设置为上部套管和下部套管,可以提前将一个或多个下部套管水平放齐,填充下部保温层后,将工作内管放置在一个或多个下部套管上,再填充上部保温层,最后将与下部套管数量对应的上部套管放在下部套管的正上方,与下部套管固定,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由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构成;所述上部密封件与工作内管和上部套管固定;所述下部密封件与工作内管和下部套管固定。

当钢套钢保温地埋管运送到施工地后,安装前,需要先将密封件拆除,使每多根工作内管上的保温层并和在一起,若采用一片式密封件,拆除时,需要从工作内管一端拿出,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一片式密封件不利于便捷快速取出,因此,将密封件设置为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构成,当需要取出时,拆开上部套管,割掉上部密封件,再将上部套管重新与下部套管焊接固定,再进行后续安装工程。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均为半圆环板状结构;圆环内径与工作内管的配合公差为1mm,圆环外径与外套管内径的配合公差为1mm,保证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与工作内管或外套管之间的间隙不至于过大或过小,减少焊接固定时间,提高密封效果,且在焊接固定过程中,不损伤保温层。

进一步地,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距离外套管端面向内100至200mm,使其与外套管焊接时,留有一定的焊接位置,使焊缝完全位于外套管内壁,保证外套管外壁光滑,避免施工人员被毛刺刮伤。

进一步地,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材质与外套管材质相同,避免由于不同材料的热容量不同而增加施工难度。

根据理论受力计算和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采用硬质保温时,所述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厚度为3至4mm的碳素钢板制成;在采用软质保温时,上部密封件和下部密封件厚度为5至6mm的碳素钢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温地埋管和配套管件,通过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防水构件,赋予地埋管在地沟内安装时具有防水功能,避免保温层的失效,保障管道寿命和运行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安全效益;且能保证保温层不产生过大位移,防水构件还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强度,保证运输过程中套管、保温层的相对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的结构图。

图2为本专利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钢套钢保温地埋管,包括工作内管1、套在工作内管1上的外套管,及填充在工作内管1和外套管之间的保温层6,

所述保温层6在沿工作内管1轴向的两端部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与工作内管1外壁、外套管内部形成密闭空间,使保温层6填充在该密闭空间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施工方将外套管从工作内管1一端套入包裹好保温层6的工作内管1上,再将两个密封件分别从工作内管1的两端套入,直至与保温层6接触,且卡在外套管与工作内管1之间,并将工作内管1、外套管和两个密封件全焊接固定,形成密闭空间,一方面可以避免在运送至施工地的过程中,由于外力导致保温层6松动甚至脱离工作内管1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天气下雨或湿度很大时,水会被密封件隔绝,无法进入保温层,提高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减少维修更换的几率。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外套管包括上部套管2和下部套管3,二者扣在工作内管1,与密封件形成密闭空间。

一般来讲,地埋管需要的长度在几米甚至几十米,若直接采用一片式外套管从工作内管1一端套入,工作量较大且安装不便,此时,将外套管设置为上部套管2和下部套管3,可以提前将一个或多个下部套管3水平放齐,填充下部保温层后,将工作内管1放置在一个或多个下部套管3上,再填充上部保温层,最后将与下部套管3数量对应的上部套管2放在下部套管3的正上方,与下部套管3固定,便于安装。

所述密封件由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构成;所述上部密封件4与工作内管1和上部套管2固定;所述下部密封件5与工作内管1和下部套管3固定。

当钢套钢保温地埋管运送到施工地后,安装前,需要先将密封件拆除,使每多根工作内管1上的保温层6并和在一起,若采用一片式密封件,拆除时,需要从工作内管1一端拿出,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一片式密封件不利于便捷快速取出,因此,将密封件设置为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构成,当需要取出时,拆开上部套管2,割掉上部密封件4,再将上部套管2重新与下部套管3焊接固定,再进行后续安装工程。

所述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均为半圆环板状结构;圆环内径与工作内管1的配合公差为1mm,圆环外径与外套管内径的配合公差为1mm,保证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与工作内管1或外套管之间的间隙不至于过大或过小,减少焊接固定时间,提高密封效果,且在焊接固定过程中,不损伤保温层6。

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距离外套管端面向内100至200mm,使其与外套管焊接时,留有一定的焊接位置,使焊缝完全位于外套管内壁,保证外套管外壁光滑,避免施工人员被毛刺刮伤。

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材质与外套管材质相同,避免由于不同材料的热容量不同而增加施工难度。

根据理论受力计算和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采用硬质保温时,所述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厚度为3至4mm的碳素钢板制成;在采用软质保温时,上部密封件4和下部密封件5厚度为5至6mm的碳素钢板制成。

本技术方案中钢套钢保温地埋管驳接接口的整个流程大致如下:

1)进行工作内管1的驳接,并确保其焊缝通过X射线探伤检测;

2)进行下部套管3的驳接;

3)将密封件拆除,并保证在拆除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内管外表面和外套管内表面;

4)做好外套管与工作内管1之间的保温材料安装;

5)进行上部套管2的驳接;

6)确保外套管焊缝通过超声波探伤检测;

7)做好外套管的表面防腐层施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温地埋管和配套管件,通过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防水构件,赋予地埋管在地沟内安装时具有防水功能,避免保温层的失效,保障管道寿命和运行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安全效益;且能保证保温层不产生过大位移,防水构件还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强度,保证运输过程中套管、保温层的相对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