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刹车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7759发布日期:2018-09-21 20:03阅读:13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刹车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汽车刹车片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现有的汽车刹车片消音性能、抗震性能及散热性均不太好,不能满足广大爱车人士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刹车片,该汽车刹车片刹车时没有声音传出,且震动小,散热快,即使频繁刹车,也可以将热量散出。

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和消音片,所述背板上压制有一凹槽,凹槽内设在有一凸起,消音片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孔与凸起相配合;消音片包括基体层,基体层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

作为优选,所述背板和消音片之间设置有消音腔。

作为优选,所述抗震散热复合层顺次包括聚酯树脂层、马口铁层、第一散热层、上导热碳纤维层、上玻璃纤维层、第二散热层、下导热碳纤维层、下玻璃纤维层、第三散热层和不锈钢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散热层为聚酰亚胺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三散热层为散热膏层。

作为优选,所述聚酯树脂层、马口铁层、第一散热层、上导热碳纤维层、上玻璃纤维层、第二散热层、下导热碳纤维层、下玻璃纤维层、第三散热层和不锈钢层的厚度比为1:2:1:1:1:4:1:1:1:1。

作为优选,所述马口铁层的上下表面均为粗化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消音腔及抗震散热复合层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刹车时没有声音传出,且震动小,散热快,即使频繁刹车,也可以将热量散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消音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消音片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抗震散热复合层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1和消音片2,背板1上压制有一凹槽4,凹槽4内设在有一凸起3,凸起3与背板1其余部分连为一体,消音片2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5,孔5与凸起3相配合。孔5与凸起3的配合使得安装起来非常方便和坚固。

消音片2包括基体层21,基体层21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22。

背板1和消音片2之间设置有消音腔6。

实施例2

如图1-4,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1和消音片2,背板1上压制有一凹槽4,凹槽4内设在有一凸起3,凸起3与背板1其余部分连为一体,消音片2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5,孔5与凸起3相配合。

消音片2包括基体层21,基体层21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22。

抗震散热复合层22顺次包括聚酯树脂层7、马口铁层8、第一散热层9、上导热碳纤维层10、上玻璃纤维层11、第二散热层12、下导热碳纤维层13、下玻璃纤维层14、第三散热层15和不锈钢层16。

背板1和消音片2之间设置有消音腔6。

实施例3

如图1-4,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1和消音片2,背板1上压制有一凹槽4,凹槽4内设在有一凸起3,凸起3与背板1其余部分连为一体,消音片2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5,孔5与凸起3相配合。

消音片2包括基体层21,基体层21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22。

抗震散热复合层22顺次包括聚酯树脂层7、马口铁层8、第一散热层9、上导热碳纤维层10、上玻璃纤维层11、第二散热层12、下导热碳纤维层13、下玻璃纤维层14、第三散热层15和不锈钢层16。

第二散热层12为聚酰亚胺层,第一散热层9和第三散热层15为散热膏层。

背板1和消音片2之间设置有消音腔6。

实施例4

如图1-4,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1和消音片2,背板1上压制有一凹槽4,凹槽4内设在有一凸起3,凸起3与背板1其余部分连为一体,消音片2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5,孔5与凸起3相配合。

消音片2包括基体层21,基体层21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22。

抗震散热复合层22顺次包括聚酯树脂层7、马口铁层8、第一散热层9、上导热碳纤维层10、上玻璃纤维层11、第二散热层12、下导热碳纤维层13、下玻璃纤维层14、第三散热层15和不锈钢层16。

第二散热层12为聚酰亚胺层,第一散热层9和第三散热层15为散热膏层。

马口铁层8的上下表面均为粗化面,粗化面的设置使得易于结合。

背板1和消音片2之间设置有消音腔6。

实施例5

如图1-4,一种汽车刹车片,包括背板1和消音片2,背板1上压制有一凹槽4,凹槽4内设在有一凸起3,凸起3与背板1其余部分连为一体,消音片2为下凹形,下凹形底部设置有孔5,孔5与凸起3相配合。

消音片2包括基体层21,基体层21上下分别连接有抗震散热复合层22。

抗震散热复合层22顺次包括聚酯树脂层7、马口铁层8、第一散热层9、上导热碳纤维层10、上玻璃纤维层11、第二散热层12、下导热碳纤维层13、下玻璃纤维层14、第三散热层15和不锈钢层16。

第二散热层12为聚酰亚胺层,第一散热层9和第三散热层15为散热膏层。

马口铁层8的上下表面均为粗化面,粗化面的设置使得易于结合。

当聚酯树脂层7、马口铁层8、第一散热层9、上导热碳纤维层10、上玻璃纤维层11、第二散热层12、下导热碳纤维层13、下玻璃纤维层14、第三散热层15和不锈钢层16的厚度比为1:2:1:1:1:4:1:1:1:1时,可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散热效果。

背板1和消音片2之间设置有消音腔6。

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周边部1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方型外的其它形状,中间部2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圆形外的其它形状,只要能达到密封效果即可。

应理解,本说明书详述的上述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