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5208发布日期:2018-08-31 20:5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滑动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1-59544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隔振装置的滑动支承,该隔振装置的滑动支承是使由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成分的低摩擦性树脂形成的第1滑动构件和第2滑动构件相对地滑动自如地面接触而形成的。在第1滑动构件设置有多个有底孔,该多个有底孔在作为第1滑动构件的上表面且是与第2滑动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的第1滑动面上开口,且将其开口部和与第1滑动面平行的任意截面设为同一面积。在各有底孔填充保持有具有流动性的润滑剂,通过该润滑剂的渗出而在接触面形成润滑膜,使得摩擦系数降低。

另外,日本特开2002-81496号公报公开有一种在滑动隔振装置中使用在聚四氟乙烯(ptfe)系树脂中混合纤维状混合剂而成的滑动材料的方式。而且,在日本特开2003-253073号公报公开有一种在交联ptfe混入纤维等填充材料和高分子树脂而形成的耐磨性树脂组合物。另外,在日本特开2013-32484号公报公开有一种含有氟树脂和聚酯的树脂组合物、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使用该成型体而形成的滑动用构件。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上述的日本特开2001-59544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例那样,为了针对以树脂为主成分的第1滑动构件设置有底孔,需要使用专用的模具、或对树脂进行孔加工。另外,针对这样的滑动支承而言,受到建筑物的载荷的第1滑动构件由于该铅垂载荷而变形,但需要调整润滑剂的使用量,以防止在外缘的变形部的作用下将润滑剂刮除而导致摩擦变大。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并以长期维持第1滑动构件的低摩擦性为目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滑动支承装置具有:滑动支承主体,其介于下部构造体与配置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之间,固定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一者;第1滑动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具有相对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以及保持构件,其介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与所述第1滑动构件之间,保持所述第1滑动构件,并且,在该保持构件设置有变形容许部,该变形容许部容许所述第1滑动构件向远离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变形。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公开的滑动支承装置,获得能够长期维持第1滑动构件的低摩擦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在中央部的1处设置有贯通孔的保持构件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在周缘部的多处设置有贯通孔的保持构件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试验例1的摩擦的反复次数和摩擦系数的变化的线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的示意图。

图6a是表示图5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6b是表示相当于图5的a部分的比较例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被夹在第2滑动构件与第1滑动构件之间而被加压后的感压纸的图。

图7b是表示在比较例中被夹在第2滑动构件与第1滑动构件之间而被加压后的感压纸的图。

图8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反复摩擦特性的图,是表示以第1周期的起滑摩擦系数为基准而进行的比较的图。

图8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反复摩擦特性的图,是表示以第3周期的摩擦系数为基准而进行的比较的图。

图9a是在第2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履历曲线中表示将起滑摩擦系数设为1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比率的比较的图。

图9b是在第2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履历曲线中表示摩擦系数的比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0具有滑动支承主体12、第1滑动构件14以及保持构件16。

滑动支承主体12介于下部构造体18和配置于下部构造体18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20之间,固定于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一者、例如固定于上部构造体20。上部构造体20是建筑物、工作流体箱、贮水槽等被支承体。下部构造体18是例如由混凝土等形成的房基部分,设置于地基(未图示)。

滑动支承主体12是通过在层叠体22的上端固着上安装板26、在层叠体22的下端固着连结板28而形成的。针对层叠体22而言,将多张圆板状的金属板30和多张圆板状的橡胶34沿着其厚度方向交替地层叠从而形成为圆柱状,其配置于上安装板26的中央。金属板30是例如钢板。金属板30和橡胶34通过硫化粘接而牢固地一体化。由此,针对铅垂方向(箭头v方向)上的载荷能够具有预定的刚性,针对水平方向(箭头h方向)上的载荷能够发挥弹簧功能并且能够确保预定的变形量。

上安装板26和连结板28分别由圆板状的厚钢板形成。上安装板26的外径比滑动支承主体12的外径大,例如被螺栓紧固(未图示)于上部构造体20。连结板28的外径设定成与金属板30的外径同等,在层叠体22和连结板28的外周呈圆筒状地配置有包覆橡胶36。金属板30的外缘被该包覆橡胶36覆盖,因此,金属板30和连结板28没有暴露到外部,其劣化被防止。

在图1中,滑动支承主体12承受来自上部构造体20的载荷,橡胶34稍微压缩变形,使得铅垂方向上的长度比无负荷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短。在该状态下,若上部构造体20相对于下部构造体18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则该相对移动的振动能量会因滑动支承主体12的剪切变形而被部分吸收。

第1滑动构件14设置于滑动支承主体12,是具有相对于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14a的低摩擦构件。第1滑动构件14的材质例如是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成分的低摩擦性树脂。第1滑动构件14借助保持构件16设置于滑动支承主体12的例如下端侧。

第1滑动构件14的材质例如是如下(1)~(5)中的任一者。这些是能够对第1滑动构件14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和机械强度一起进行改善的混合方式。

(1)含有芳香族聚酯或聚酰亚胺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

(2)含有5wt%~30wt%的芳香族聚酯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

(3)含有5wt%~30wt%的聚酰亚胺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

(4)在上述1)~3)的任一者中,还含有碳纤维、石墨、玻璃纤维、二硫化钼、钛酸钾、青铜中的1种以上的材质。

(5)在上述1)~3)的任一者中,还含有超过0且在5wt%~20wt%以下的、碳纤维、石墨、玻璃纤维、二硫化钼、钛酸钾、青铜中的1种以上的材质。

此外,在上述(4)、(5)中,出于摩擦特性的观点考虑,与其他材料相比,优选石墨、二硫化钼。

表面压力20mpa时的第1滑动构件14的摩擦系数是例如0.01以下,更优选为0.08以下。表面压力80mpa时的第1滑动构件14的压缩应变量是例如40%以下。

第1滑动构件14形成为例如圆板状,嵌入保持构件16的凹部16a。因而,第1滑动构件14的外径比保持构件16的外径小。另外,凹部16a的深度形成得比第1滑动构件14的厚度浅。由此,第1滑动构件14向保持构件16的下方突出。第1滑动构件14通过例如粘接而固定于保持构件16。另外,并不限定于第1滑动构件14的外径比保持构件16的外径小的情况,第1滑动构件14的外径既可以与保持构件16的外径大致相等,也可以比保持构件16的外径大。

保持构件16介于滑动支承主体12和第1滑动构件14之间,保持着第1滑动构件14。保持构件16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形成为圆板状。在保持构件16的下端(第1滑动构件14侧的端部)形成有供第1滑动构件14嵌入的圆形的凹部16a。借助例如键板38将保持构件16在水平方向上与连结板28卡合。此外,也可以利用螺栓等(未图示)将保持构件16紧固于连结板28。

在保持构件16设置有作为变形容许部的多个贯通孔40,该多个贯通孔40容许第1滑动构件14向远离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例如向远离下部构造体18的方向变形。贯通孔40例如是圆形的孔。

此外,如图3a所示,贯通孔40也可以在保持构件16的与第1滑动构件14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1处。另外,如图3b所示,贯通孔40也可以在保持构件16的与第1滑动构件14的周缘部相对应的位置沿着该保持构件16的周向设置有例如8处(多处)。在设置有1处贯通孔40的情况下,期望的是,与设置有多个贯通孔40的情况相比,增大其直径。

在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具有相对于第1滑动构件14滑动的滑动面24a的第2滑动构件24。第2滑动构件24的材质例如与第1滑动构件14的材质同样,但也能够使用不锈钢等。如图2所示,在第1滑动构件14与第2滑动构件24之间配置有润滑剂42。该润滑剂42主要积存于在贯通孔40的位置形成的凹坑44与第2滑动构件24之间的空间内。

(作用)

本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形成,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在图1中,将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0固定于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一者、例如固定于上部构造体20,使其介于该上部构造体20与下部构造体18之间。于是,载荷从上部构造体20经由滑动支承主体12作用于下部构造体18,被保持于保持构件16的第1滑动构件14受到压缩载荷。

此时,如图2所示,保持构件16在贯通孔40处没有与第1滑动构件14接触,因此,压缩后的第1滑动构件14的一部分以进入该贯通孔40的方式变形。第1滑动构件14的外缘与保持构件16的凹部16a嵌合,因此,第1滑动构件14向凹部16a的外侧扩展的情况被抑制。因而,在保持构件16的周缘部的贯通孔40处,也是第1滑动构件14的一部分以进入保持构件16的周缘部的贯通孔40的方式变形。

由此,第1滑动构件14在贯通孔40的位置处向远离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向远离下部构造体18的方向变形。其结果,在第1滑动构件14与第2滑动构件24(作为另一者的下部构造体18)之间形成了可积存润滑剂42的凹坑44。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贯通孔40设置有多处,因此,凹坑44也形成有多处。通过使第1滑动构件14受到压缩载荷而使得凹坑44自然地形成于与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40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无需为了设置凹坑44而使用专用的模具、或对第1滑动构件14进行后续加工。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容许部是贯通孔40,因此,能够在成型第1滑动构件14时容易地设置变形容许部,另外,即使在利用后续加工来设置变形容许部的情况下,加工也较容易。另外,贯通孔40是圆形的孔,因此,能够通过钻头加工等容易地形成该贯通孔40。

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剂42积存于形成于第1滑动构件14的凹坑44与第2滑动构件24之间,因此,能够长期维持第1滑动构件14与第2滑动构件24之间的低摩擦性。在由于地震等的作用而使得上部构造体20运动时,第1滑动构件14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24滑动,从而能够使作用于上部构造体20的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降低。此时,凹坑44内的润滑剂42向第1滑动构件14的滑动面与第2滑动构件24的滑动面之间供给。通过使第1滑动构件14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24滑动,从而能够使作用于上部构造体20的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降低。

此外,如图3a所示,在贯通孔40设置于保持构件16的中央部的情况下,可积存润滑剂42的凹坑44形成于第1滑动构件14的中央部。另外,如图3b所示,在贯通孔40设置于保持构件16的多处的情况下,可积存润滑剂42的凹坑44形成于第1滑动构件14的多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0中,设为第1滑动构件14相对于下部构造体18滑动的构造,但也可以是上下的朝向颠倒而设为第1滑动构件14相对于上部构造体20滑动的构造。

贯通孔40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多边形等。另外,变形容许部并不限于贯通孔40,也可以是非贯通的凹部。该凹部能够设为圆柱形、圆锥形、槽等形状。

也可以是,不设置第2滑动构件24,而在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设置相对于第1滑动构件14滑动的滑动面。

(试验例1)

针对使用了图3a所示的结构的保持构件的情况、使用了图3b所示的结构的保持构件的情况、不具有贯通孔的保持构件(未图示)的情况,研究了与第1滑动构件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滑动(滑移)的反复次数相对应的摩擦系数的变化量。

在图3a所示的结构的保持构件中,直径8mm的贯通孔在凹部的中央部设置有1处。在图3b所示的保持构件16中,直径2.8mm的贯通孔在凹部的周缘部均匀地设置有8处。该贯通孔的节圆直径是80mm。

第1滑动构件的材质是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第2滑动构件的材质是sus404。第1滑动构件和第2滑动构件的尺寸如表1所示那样。润滑剂的使用量是2.5g。另外,试验条件如表2、表3所示那样。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那样。根据图4可知:在保持部未设置贯通孔的情况下,摩擦系数的变化量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在保持部设有贯通孔的情况下,即使反复次数增加,摩擦系数的变化量也较小。尤其是,在直径是8mm的贯通孔的情况下,与直径是2.8mm的贯通孔的情况相比,摩擦系数的变化量较小。因而,与2.8mm相比,优选贯通孔的直径是8mm。

此外,在保持部未设置贯通孔的情况下,摩擦系数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保持部设有贯通孔的情况下,即使反复次数增加,摩擦系数也被维持得较低。

[表1]

[表2]

[表3]

(试验例2)

在表4~表6中,对由第1保持构件的组成的不同而导致的摩擦系数和压缩应变量的不同进行了试验。通用的试验条件如下所述。

基体树脂: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树脂、ptfe)

<摩擦试验>

试验机:动态摩擦试验机

第2滑动构件的材质:sus304

表面压力:20mpa

速度:100mm/s

振幅:200mm

<压缩应变量>

试验机:压缩试验机

表面压力:80mpa

速度:1.3mm/min

试验片形状:直径30mm×厚度5mm

不通用的试验条件如下所述。

润滑剂:硅油

摩擦系数的目标值是0.01以下。压缩应变量的目标值是40%以下。期望的是摩擦系数的目标值和压缩应变量的目标值都满足上述目标值。此外,压缩应变量定义为((d1-d2)/d1)×100(%)。在此,d1是第1保持构件的试验前厚度,d2是第1保持构件的试验后厚度。

根据表4、表5可知:向第1保持构件混合的材料无论是芳香族聚酯和聚酰亚胺的哪一者,在各自的混合比例是5wt%~30wt%的情况下,都达成了摩擦系数和压缩应变量的目标值。另外,根据表6可知:针对石墨添加量而言,在20wt%以下的情况下,达成了摩擦系数和压缩应变量的目标值。

[表4]

[表5]

[表6]

[第2实施方式]

在图5中,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设置于建筑物与在地基形成的房基之间,具备将建筑物支承于房基、并且抑制由地震等导致的建筑物的摇晃的隔振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设置于在地基形成的作为房基的下部构造体112和设置于该房基的上部的作为建筑物的上部构造体114彼此相对的部位。另外,上部构造体114和下部构造体112形成为可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其移动范围被例如未图示的减振器限制。

滑动支承装置110具备固定于下部构造体112的第2滑动构件116,第2滑动构件116由例如不锈钢板形成。第2滑动构件116呈平板状形成。此外,第2滑动构件116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板状、圆板状等,并没有特别限定。

该第2滑动构件116的上表面形成滑动面118。该滑动面118既可以由形成第2滑动构件116的不锈钢的表面形成,另外,也可以由在不锈钢的表面层叠树脂剂等而成的层叠构造形成。如图6a、图6b所示,在该滑动面118涂敷用于降低摩擦系数的润滑剂从而形成润滑膜1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润滑剂的涂敷从而在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形成润滑膜12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构造:通过在第2滑动构件116、后述的第1滑动构件122设置有底孔,向该有底孔填充并保持润滑剂,使得渗出来的润滑剂在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形成润滑膜120。

在该第2滑动构件116的上部配设有第1滑动构件122。第1滑动构件122未固定于第2滑动构件116,第2滑动构件116设置于下部构造体112侧,并且,包括第1滑动构件122在内的上部的结构部分设置于上部构造体114侧。此外,关于第1滑动构件122,针对其材质、表面压力20mpa时的摩擦系数、以及表面压力80mpa时的压缩应变量而言,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滑动构件14相同。

润滑膜120介于第1滑动构件122与第2滑动构件116之间,但在施加于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铅垂载荷的作用下,使得在第1滑动构件122与第2滑动构件116之间的局部形成润滑膜120较薄的区域或不存在润滑膜120的区域。该第1滑动构件122由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成分的低摩擦性树脂形成,在其材质和润滑膜120的作用下,第1滑动构件122可进行沿着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的面方向上的滑动。因此,该第1滑动构件122能够改称为例如低摩擦性树脂、低摩擦构件、摩擦降低构件。

第1滑动构件122也呈平板状形成。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板状、圆板状等,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使沿着第2滑动构件116的表面的所有平面方向上的移动变容易,期望的是圆板状。另外,第1滑动构件122可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滑动,因此,以其面积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的面积较小的方式形成。

在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上部设置有保持构件130。该保持构件130由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合成树脂等其他材质形成。该保持构件130形成为与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应的形状。在该保持构件130的下表面凹设有内嵌部130a。

该内嵌部130a形成为收纳第1滑动构件122的上部的高度较低的圆柱状凹部形状,以能够收纳第1滑动构件122的方式形成。另外,凹设的内嵌部130a的深度尺寸设定为比第1滑动构件122的厚度尺寸小的值。在使第1滑动构件122的上表面、侧面的上部与内嵌部130a密合而将第1滑动构件122收纳于内嵌部130a的状态下,形成为使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下表面侧从内嵌部130a突出、并能够将第1滑动构件122保持于保持构件130。

由此,保持构件130能够改称为例如保持件、安装构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相对的部位彼此密合起来的状态下被收纳起来的状态称为内嵌。

也如图6a、图6b中所示那样,在该内嵌部130a的外侧,利用保持构件130的侧壁面形成有伸出部130b。伸出部130b是在将第1滑动构件122收纳到内嵌部130a的状态下以使沿着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覆盖第1滑动构件的外周部的部分变长的方式而延伸出的部位。此外,本说明书中,将延伸出的状态称为伸出。

该伸出部130b伸出到第1滑动构件122的厚度方向中央部,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在密合于伸出部130b的状态下在整周上被伸出部130b包围。由此,形成为,能够防止保持构件130沿着横向水平移动时的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保持构件130的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的整周被伸出部130b包围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保持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保持构件130的外缘部沿着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置多个作为突出部的伸出部130b,通过使伸出部130b向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侧伸出,从而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局部地保持第1滑动构件122的周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被伸出部130b包围并保持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第1滑动构件122粘接于保持构件130的下表面来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另外,也可以设为以将键板内嵌于设置在保持构件130与第1滑动构件122之间的相对面的凹部的方式将保持构件130和第1滑动构件122连结从而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

在该保持构件130的内嵌部130a的顶面130c的外缘部形成有向上方凹入而成的凹部132。该凹部132在顶面130c的外缘部的整周上延伸设置,如图6a、图6b所示,该凹部132形成了沿着伸出部130b的内侧延伸的矩形截面形状的槽。

由此,在将第1滑动构件122收纳于该保持构件130的状态下,该凹部132设置于与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上表面相对应的部位。另外,在第1滑动构件122变形时,以该第1滑动构件122中的外缘部122b能够向作为远离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的方向的上方变形的方式容许该变形的变形容许部由凹部132形成。

并且,保持构件130中的、比内嵌部130a的顶面130c上的凹部132靠内侧的区域与第1滑动构件122面接触。由此,形成为从保持构件130向第1滑动构件122施加的铅垂载荷从该面接触部分传递。形成为,载荷向第1滑动构件122的传递从与顶面130c面接触的中央部传递。形成了与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相比能够将上部构造体114的载荷更多地从位于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的内侧的中央部传递的传递构造。

由此,该变形容许部能够改称为例如变形容许构造、压力抑制构造。另外,该变形容许部由在内嵌部130a的顶面130c中向上方凹入而成的凹部132形成,因此,相对于顶面130c具有台阶。因此,能够将变形容许部改称为台阶部。

此外,列举形成该变形容许部的凹部132的截面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半圆形状、三角形状等其他截面形状。

另外,在以粘接第1滑动构件122等方式将其保持于保持构件130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侧方将保持构件130的与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相对的部位切除而设为省略了伸出部130b的变形容许部。另外,也可以是,保持构件130的外形尺寸比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形尺寸小,通过形成为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能够向远离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的方向变形,从而形成变形容许部。此外,这些变形容许部也形成了与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相比将上部构造体114的载荷更多地从位于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的内侧的中央部传递的传递构造。

而且,形成变形容许部的凹部132是使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能够向远离第2滑动构件116的滑动面118的方向变形的凹部即可,未必需要是空间。例如只要能够容许第1滑动构件122的变形,也可以是收纳有海绵那样的软质体的凹部。并且,形成变形容许部的凹部132无需在保持构件130的整周上连续地形成,也可以局部地断续形成。

如图5所示,在该保持构件130的上部设置有弹性支承体136,该弹性支承体136形成为圆柱状。该弹性支承体136在下部具有厚圆板状的连结钢板138,连结钢板138配设于保持构件130上。在该连结钢板138的下表面孔138a内嵌有键板140的上端部,键板140的下端部内嵌于保持构件130的上表面孔130d。由此,能够防止弹性支承体136的连结钢板138在连结于保持构件130的状态下的横向偏离,该连结钢板138将该弹性支承体136和保持构件130结合起来。

在连结钢板138的上部,圆板状的橡胶层142和圆板状的金属板144交替地层叠有多个,在最上部设置有橡胶层142。连结钢板138、金属板144以及橡胶层142被由形成橡胶层142的橡胶所形成的橡胶周壁146包围,该橡胶周壁146的顶端与保持构件130的周面接合。由此,弹性支承体136的整个面被橡胶和保持构件130覆盖,确保了水密性。

连结钢板138以及金属板144和橡胶层142以及橡胶周壁146通过硫化粘接而被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形成了连结钢板138、金属板144以及橡胶层142一体化而成的层叠构造。由此,针对铅垂方向上的载荷具有预定的刚性。另外,形成为,能够针对水平方向上的载荷发挥弹簧功能并且能够确保预定的变形量。因而,形成为,针对较小的摇晃而言,通过使弹性支承体136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其能量。

在该弹性支承体136的上部固定有安装板150。该安装板150的图外的部位被螺栓固定于上部构造体114。由此,弹性支承体136、固定于弹性支承体136的下部的保持构件130、保持于保持构件130的第1滑动构件122设置于上部构造体114侧。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在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构件130中,容许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向远离滑动面118的方向变形的变形容许部由凹部132形成。因此,如图6a所示,在例如来自上部构造体114的铅垂载荷向第1滑动构件122的中央部传递而导致第1滑动构件122变形时,该外缘部122b向远离滑动面118的上方变形。

因此,在下部构造体112和上部构造体114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不会像如图6b所示的、在保持构件130的内嵌部130a的顶面130c未形成凹部132的比较例那样,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以向滑动面118侧挤入的方式变形而形成锐角的边缘122c。由此,与像形成了边缘122c的比较例那样的、边缘122c将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周部的润滑剂向该第1滑动构件122的移动范围外推开的情况相比较,可维持第1滑动构件122的返回位置处的润滑剂。

由此,能够反复使用在第1滑动构件122返回到预定位置时所维持的润滑膜120。因此,如图6a所示,即使第1滑动构件122滑动,也能够抑制可利用的润滑剂的减少。

因而,可维持预定厚度的润滑膜120并且能够抑制摩擦系数的增大而不必采取润滑剂的规格以及种类的选择、增多润滑剂的保持量等对策。由此,能够使第1滑动构件122的摩擦系数稳定,并且,能够提高滑动时的反复特性。

另外,如图6a所示,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向远离滑动面118的方向变形。因此,第1滑动构件122也可设为,在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处,滑动面118侧的下表面向远离滑动面118的上方变形,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随着朝向外缘去而向上方变形的程度增大从而成为变形部122d。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将角部形成为圆角,因此,能够利用在该变形部122d与滑动面118之间形成的间隙来促进润滑剂向第1滑动构件122与滑动面118之间进入。因而,能够抑制第1滑动构件122和滑动面118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增大。

而且,在保持构件130设置有沿着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122a伸出的伸出部130b。因此,在通过使下部构造体112和上部构造体114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从而使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滑动面118水平移动时,能够使伸出部130b与第1滑动构件122的侧面抵接。由此,能够利用该伸出部130b从侧方支承第1滑动构件122,因此,能够提高滑动时的保持构件130对第1滑动构件122的保持力。

图7a、图7b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和比较例中将感压纸夹在第2滑动构件116与第1滑动构件122之间并以20mpa进行了加压时的实验结果的图。在图7a中示出在保持构件130设有凹部132的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感压纸,在图7b中示出在保持构件130未设置凹部132的比较例中所使用的感压纸。

根据该实验结果,能够确认到:在图7b的比较例中,在感压纸的外周部200显示出了颜色较浓的部分,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周缘部分的压力较高,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向滑动面118侧变形,形成了锐角的边缘122c。

与此相对,可知:在图7a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感压纸的外周部210显示出了颜色较淡的部分,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周缘部分的压力较低,第1滑动构件122的外缘部122b向远离滑动面118的方向变形。

另外,图8a、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和比较例的反复摩擦特性的图。作为本实施方式,使用了在保持构件130设置有凹部132的滑动支承装置。作为比较例,使用了在保持构件130未设置凹部132的滑动支承装置。

图8a是表示使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时的以第1周期的起滑摩擦系数为基准而进行的比较的图。根据该实验结果,在比较例中,若反复次数超过预定值,则摩擦系数增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反复次数增加,也没有确认到摩擦系数的增大。

图8b是表示使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时的以第3周期的摩擦系数为基准而进行的比较的图。根据该实验结果,在比较例中,若反复次数超过预定值,则摩擦系数增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反复次数增加,也没有确认到摩擦系数的增大。

图9a和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和比较例的履历曲线(1个周期)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构件130设置有凹部132,作为比较例,使用了在保持构件130没有设置凹部132的滑动支承装置。

图9a表示将起滑摩擦系数设为1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比率的比较,表示使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时的摩擦系数的比率。在图9a中,横轴表示水平位移,在纵轴上示出将起滑的摩擦系数设为1时的摩擦系数的比率。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在比较例中,摩擦系数比率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的变化较大,摩擦系数不稳定。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摩擦系数比率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的变化较小,摩擦系数稳定。

图9b是表示履历曲线(1个周期)的比较的图,表示了使第1滑动构件122相对于第2滑动构件116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时的摩擦系数的变化量。在图9b中,横轴表示水平位移,纵轴表示摩擦系数。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在比较例中,摩擦系数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的变化较大,摩擦系数不稳定。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摩擦系数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的变化较小,摩擦系数稳定。

根据这些内容,与比较例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支承装置110的反复特性提高,可谋求履历特性的稳定化,由此,确认到低摩擦化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上部构造体114侧设置有保持构件130、在下部构造体112侧设定有滑动面11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上部构造体114侧设定滑动面118、在下部构造体112侧设置保持构件13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当然也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从而进行实施。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恰当组合。

2016年1月2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8928号、以及2016年3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55906号的公开的整体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上述情况与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编入的内容被具体地且单独地记载的情况的程度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