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5782发布日期:2018-10-16 20:0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创造属于液体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液体输送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水锤现象。所谓水击现象又名水锤现象,是由于流体流量急剧变化而引起较大的压力波动并造成振动的现象,其瞬间压力可大大超过正常压力,并会对输液管道和储液容器产生破坏性影响。

当管路发生水锤现象时,会诱发储液容器内部的液位波动,该液位波动会储液容器内部发出异响,制造厂房内的噪音污染,同时会使得液位计量表发生倒转,缩短计量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在发生水锤现象时降低储液容器的液位波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包括:堰流管组和支撑架;

所述堰流管组设置在支撑架内部,包括至少两根堰流管,任意两根堰流管同轴放置,且相邻的堰流管管壁之间有间隙;

所述支撑架设置在储液容器内部,包括顶板、金属网和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平行,且通过金属网相连,所述金属网用于对堰流管进行径向限位,防止堰流管因冲击发生振动,所述底板上均布有排放口,所述排放口用于排出堰流管组内部的沉淀物;

所述底板与堰流管的底端相固接,所述顶板上设有进水孔,进水管穿过进水孔后插入最内层堰流管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堰流管组内各堰流管的顶部管口高度由内至外依次降低,最内层堰流管的顶部与顶板之间设有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堰流管的顶端与顶板相固接,且在各堰流管的侧壁上均设有堰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嵌入储液容器的底面内,所述支撑架与储液容器的底面垂直,所述堰流管组与底板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堰流管的顶部端面为凸起的弧形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顶板和底板分别嵌入储液容器的左右侧壁中,且顶板的水平位置高于底板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堰流孔设置在堰流管侧壁的顶部,且堰流孔朝向储液容器的顶部。

进一步的,本装置还包括浊物收集器,所述浊物收集器置于储液容器外部,其开口端嵌入储液容器的器壁中,且开口端与所述支撑架的底板对正。

进一步的,所述浊物收集器包括收集漏斗、转轴、翻板和电动机,所述收集漏斗开口端的直壁段插入储液容器的器壁中,以使得收集漏斗与堰流管组相连通,所述收集漏斗的底部连接有排污管,用于排出浊物;所述转轴的一端沿直壁段的径线贯穿收集漏斗,另一端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翻板设置在收集漏斗直壁段的内部,翻板固定在转轴的轴线上,并通过转轴与收集漏斗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翻板的顶面设有防水橡胶垫,防水橡胶垫的直径为翻板的直径1.1倍,且橡胶垫超出翻板边缘部分的厚度为其余部分的十分之一。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通过堰流管组对进入储液容器的液体进行缓冲,使液体通过溢流形式进入储液容器中,削弱了水锤现象对液位的冲击,产生降低容器内液位波动的效果。

(2)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通过堰流管组制造连续折流环境,降低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为固体浊物的沉淀提供有利环境,再通过浊物收集器对沉淀进行收集,显著降低储液容器内部的浊物量,保障液体的洁净度。

(3)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能以各种姿态安装在储液容器内部,节约了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放置在储液容器内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所述的支撑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所述的浊物收集器透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一所述的堰流管组剖切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一所述的堰流管顶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二所述的堰流管组剖切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三所述的堰流管组剖切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架;11-顶板;111-进水孔;112-进水管;12-金属网;13-底板;131-排放口;2-堰流管组;21-堰流管;211-弧形面;22-堰流孔;3-储液容器;4-浊物收集器;41-收集漏斗;42-转轴;43-电动机;44-翻板;45-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一种消除水击影响的装置,包括堰流管组2和支撑架1,该装置设置在储液容器3内部,其安装后的结构可由图1进行示意。

所述支撑架1设置在储液容器3内部,支撑架1的结构可由图2进行示意。如图所示,支撑架1包括顶板11、金属网12和底板13,顶板11与底板13平行,且通过金属网12相连,底板13嵌入储液容器3的器壁内部,在底板13上均布有排放口131。

所述堰流管组2设置在支撑架1内部,堰流管组2包括至少两根同轴放置的堰流管21,在两相邻的堰流管21管壁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底板13与堰流管21的底端相固接,在顶板11上设有还进水孔111,该进水孔111用于容纳进水管112,使得进水管112能够插入最内层的堰流管21内部。

优选的,所述金属网12为层状结构,每一层金属网12均包裹在对应层的堰流管21外壁上。

由于堰流管21是外界液体进入储液容器3内部经过的第一个组件,因此水锤现象造成的强烈冲击力会直接作用在堰流管21上,此时堰流管21会发生径向的振动,这一过程会导致堰流管21与底板13之间的刚性连接承受较大的应力,长此以往会导致本装置的损坏。与此同时,堰流管21发生振动的会产生噪音,这一噪音在储液容器3内部的空腔中进行震荡会使声波的振幅加大,因此会导致厂房内部出现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每一层堰流管21均通过金属网12进行径向限位能在堰流管21承受冲击时分散堰流管21底部连接处所受的应力,显著增强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金属网12的侧壁为网状结构,因此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当堰流管21发生振动时,金属网12的侧壁会对这一振动产生阻力,从而降低该震动产生的声波的振幅,从根源上降低噪声的影响。

本装置中的堰流管组2用于削弱水锤现象液位波动的影响。液体从进水管112进入堰流管组2,首先进入最内层的堰流管21,当最内层堰流管21充满后,液体会应溢流作用而堰流到第二层,当第二层再次充满后,液体堰流到第三层,以此类推,直至充满最外层堰流管21,液体介质会堰流到储液容器3内部。

层状结构的堰流管组2能使液体介质在进入储液容器3前形成连续的折流,这一过程能够保证水锤现象造成的冲击力不直接作用在储液容器3内部的液体中,并且使进入储液容器3内部的液体流速变慢,从而避免了因水锤冲击而产生的液位波动。与此同时,连续的折流会使液体的流速变慢,能使液体中的固体浊物进行沉积,排出堰流管组2的液体介质则更加洁净,从而提升了储液容器3内部的液体质量。

如图3所示,为收集固体浊物,本装置还包括浊物收集器4,浊物收集器4置于储液容器3外部,其开口端插入储液容器3的器壁并与底板13对正,使浊物收集器4与堰流管组2相连通。

所述浊物收集器4包括:收集漏斗41、转轴42、翻板44和电动机43。插入储液容器3器壁的部分为收集漏斗41开口端的直壁段,所述转轴42的一端沿直壁段的径线贯穿收集漏斗41,另一端与电动机43的输出轴相连,在转轴42和收集漏斗41之间设有防止浊物收集器4内部的液体介质外漏的密封垫圈。所述翻板44设置在收集漏斗41直壁段的内部,翻板44固定在转轴42的轴线上,并通过转轴42与收集漏斗41转动连接,在收集漏斗41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排出浊物的排污管45。

电动机43通过外接的电源线获取工作的能源,并将电能转化为输出轴上的扭矩,该扭矩通过与输出轴相连的转轴42传递到翻板44上,使得翻板44能够进行以转轴42为轴的翻转动作。

具体的,浊物收集器4共有两种工作状态。处于进水工序时,电动机43处于停机状态,此时翻板44与底板13平行,堰流管组2内部的液体介质受到翻板44的阻挡,不能进入浊物收集器4内,因此液体介质会层状设置的堰流管21进行折流动作,使得固体浊物沉积在堰流管组2的底部。处于排污工序时,电动机43启动,其输出的扭矩使翻板44产生5°-25°的倾斜角,此时收集漏斗41内部不在处于封闭状态,沉积在堰流管组2底部的固体浊物会流向收集漏斗41内部,进而通过排污管45排向外界。

优选的,在翻板44的顶部设有防水橡胶垫,该橡胶垫的直径为翻板44的直径1.1倍,且橡胶垫超出翻板44边缘部分的厚度为其余部分的十分之一。设置防水橡胶垫有助于实现浊物收集器4的密封,保证本装置处于进水工序时液体不进入收集漏斗41,超出翻板44边缘的橡胶垫能够对翻板44与收集漏斗41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进一步强化密封效果。

可选的,电动机43可以在排污工序时进行正反转切换工作,以使得翻板44处于摆动状态。由于沉积在堰流管组2底部的固体浊物多为颗粒状,因此浊物之间会形成粉体堆积,这一现象会导致排放口131的堵塞,从而影响浊物的排出效果。翻板44的摆动会破坏浊物的堆积效应,使堆积而成的大块浊物分散,方便其排出。

下面对上述方案进行效果说明: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可以消除水锤影响的装置,通过堰流管组2制造的连续折流环境削弱了水流的冲击力,使得流入储液容器3内部的液体更加稳定,同时在堰流管组2的底部设有浊物收集器4,能够将液体介质中的固体浊物进行收集,避免浊物分散到储液容器3内部,提升了储液容器3中液体的洁净度。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装置内部堰流管组2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基于上述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储液容器3内部垂直放置堰流管组2,其机构可由图4进行示意。

本实施例中,底板13嵌入储液容器3的底面内,支撑架1与储液容器3的底面垂直,堰流管组2与底板13相垂直,堰流管组2内部共包括三根堰流管21,且三根堰流管21的长度由内至外依次降低,最内层堰流管21的顶部与顶板11之间设有空隙。

具体的,最内层堰流管21直径为80mm,长度为120cm,第二层堰流管21的直径为100mm,长度为100cm,最外层堰流管21的直径为125mm,长度为80cm。三根堰流管21的壁厚均为5mm,且均由食品级304不锈钢制成。

所述进水管112插入直径80mm的堰流管21中,并向该管内注射液体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液体介质为4℃环境下的水。当注入液体达到4.62l时,最内层堰流管21充满,此时液体将在最内层堰流管21的顶部端面发生堰流现象,堰流而出的液体进入第二层堰流管21。继续注入1.42l液体后,第二层堰流管21充满,此时液体将在第二层堰流管21的顶部端面发生堰流现象,堰流而出的液体进入第三层堰流管21。继续注入1.95l液体后,第三层堰流管21充满,此时液体将在第三层堰流管21的顶部端面发生堰流现象,堰流而出的液体进入储液容器3内部。

当进水工序结束时,停止向进水管112供应液体,此时堰流管组2内部存有7.99l液体,这部分液体在排污工序进行时通过浊物收集器4排向外部,并且该部分液体能够对固体浊物进行冲洗,强化浊物收集效果。

优选的,堰流管21的顶部端面为凸起的弧形面211,其纵向剖切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堰流管组2借助堰流效果来降低水锤现象对液位的冲击,所谓堰流即是液体缓流经障壁顶部溢流而过的现象。为了保证自内层堰流而出的液体全部进入下一层堰流管21内部,各堰流管21的顶部端面均为凸起的弧形面211,该弧形面211可以保证堰流而出的流体紧贴堰流管21的外壁流动,避免产生堰流真空区,从而保证液体顺次经过各个堰流管21。

实施例二

基于上述方案且区别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储液容器3内部垂直放置的堰流管组2,其结构可由图6进行示意。

本实施例中,底板13嵌入储液容器3的底面内,支撑架1与储液容器3的底面垂直,堰流管组2与底板13相垂直。堰流管组2内部共包括三根堰流管21,三根堰流管21的长度相同,且每根堰流管21的顶端均与顶板11相固接,在每根堰流管21的侧壁上均设有堰流孔22。

本实施例中堰流管组2通过堰流孔22实现各层堰流管21之间的液体流动。当进水管112将液体输送进最内层堰流管21后,液体在最内层堰流管21中进行积累,直至液位高度与堰流孔22的下边缘相切,此时液体从堰流孔22流向第二层堰流管21内部,与最内层堰流管2的堰流过程相同,当液位达到第二层堰流管21上堰流孔22的高度时,液体流向最外层堰流管21。当最外层堰流管21内部的液体高度到达该管壁上堰流孔22高度是,液体流入储液容器3内部。

为提升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堰流管组2的处理量,堰流孔22的布置位置应靠近堰流管21的顶部。

实施例三

基于上述方案且区别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以任意角度放置在储液容器3内部的堰流管组2,其结构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的顶板11和底板13分别嵌入储液容器3的左右侧壁中,且顶板11的水平位置高于底板13的水平位置,堰流管组2包括三根堰流管21,三根堰流管21的长度相同,且堰流管2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11和底板13固定连接,在堰流管21的侧壁上设置有堰流孔22。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各堰流管21上堰流孔22的布置位置相同,均在堰流管21侧壁的顶部,且各堰流孔22的朝向相同,均朝向储液容器3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堰流管组22能以各种角度放置在储液容器3内部,提升了本装置对于各类储液容器3的适应性。在工作时,液体介质通过堰流孔22从内层堰流管21向外层堰流管21运动,最终流向储液容器3内部。

为方便堰流管组2内部的浊物排出,堰流管组2的顶端高度高于底端高度,在排污工序进行时,堰流管组2内部的液体介质会由于重力作用流向浊物收集器4,随着液体的冲刷,固体浊物也一并排出堰流管组2。

本申请中所述的电动机43可选用ttmotor公司的gm37-520型电动机,其内部结构和电路连接为大众所熟知,故不在此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