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支持装置及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3981发布日期:2019-04-23 21:0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转动支持装置及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转动支持装置及信息终端,其优选用于相对于构成信息终端(譬如pos终端)的机器主体的被转动构件,可转动地支持转动构件(譬如显示器装置)时。



背景技术:

上述的信息终端,一般而言,包含:显示器装置,作为转动构件;作为被转动构件的机器主体,成为此显示器装置的支持座;和一转动支持装置,可让显示器装置转动自如地连接到此机器主体上,且连接成可于任意的角度上保持停止。且,此转动支持装置,包含:安装构件,被安装于机器主体上;支持构件,被安装于显示器装置侧;和铰链轴,支持构件可转动地连结于安装构件。

另外,转动支持装置,包含切换装置,用于在安装构件上切换支持构件的转动范围。通过操作此切换装置,可让显示器装置相对于机器主体的转动范围切换到第1转动范围和比此第1转动范围更大的第2转动范围。

所谓第1转动范围,譬如为信息终端的用户于执行一般收款机业务时(平时)的转动范围。收款机业务负责人,可在第1转动范围内配合自己本身的身高或偏好,将显示器装置的倾斜角度调整到适当的倾斜角度。假设显示器装置的转动范围为无限,当收款机业务负责人于调整显示器装置的倾斜角度时,可能使显示器装置超出必要地大幅转动,所以可想见会导致不便,譬如使用起来不顺手,或显示器装置触碰到信息终端的其他部分。因此,平时优选是将显示器装置的转动范围限制在第1转动范围。

另一方面,所谓第2转动范围,其让显示器装置超过第1转动范围大幅地转动时的转动范围。若将显示器装置的转动范围切换到第2转动范围,于信息终端维护期间等非平时的状态下,可大幅地转动显示器装置。因此,适用于可扩大维护时的作业范围。

于专利文献1、2和3中,记载着切换装置的各种具体示例。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69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第53982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第6138852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之的切换装置,大多构造较为复杂,且也不能说一定有利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将提供一种通过采用与上述习知技术不同的构造,构造简单且有利于成本的转动支持装置;和使用此转动支持装置的信息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转动支持装置,包含切换装置,切换装置是通过铰链轴使第1轴承部和第2轴承部可相对转动自如地连结,且连结成可于任意的转动角度上保持停止,切换第1轴承部和第2轴承部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其中,切换装置包含:止动构件,设置在第1轴承部侧以便可以改变位置;和段差部,形成在第2轴承部的外周面;止动构件,其可在下述位置上改变位置:限制位置,与段差部抵靠以限制第2轴承部在第1轴承部上的转动角度;和解除限制位置,不与段差部抵靠以解除第2轴承部在第1轴承部上的转动角度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让止动构件位在限制位置上,使得止动构件抵靠在第2轴承部的外周面的段差部,以限制第2轴承部在第1轴承部上的转动角度。另一方面,若让止动构件位在解除限制位置上,则止动构件与第2轴承部的段差部为非抵靠状态,即能解除第2轴承部在第1轴承部上的转动角度限制。由于仅需要在第2轴承部的外周面形成段差部以抵靠在第1轴承部侧的止动构件,所以切换装置的构造简单,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止动构件,其可沿着与第1轴承部一体形成的止动支持板,在铰链轴的轴线方向上改变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止动构件,其配置成能以铰链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转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止动构件,其可枢转地支持在从第1轴承部延伸的延伸部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第1轴承部和止动构件之间,设置相互卡固部,其是用在给止动构件的转动操作赋予点击感,同时止动构件,其配置成能以铰链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转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第1轴承部和止动构件之间,设置一相互卡固部,其是用在给止动构件的转动操作赋予点击感,同时让止动构件可枢转地支持在从第1轴承部延伸的延伸部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信息终端,其包含机器主体、显示器装置、和转动支持装置,其中转动支持装置被设置在机器主体与显示器装置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依据本发明的转动支持装置的信息终端的侧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转动支持装置的整体透视图。

图3为从前后相反的方向示出图2的转动支持装置的整体透视图。

图4为图3的分解透视图。

图5为从前后相反的方向示出图4中的左侧的安装构件的透视图。

图6为图4中的左侧的支持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7为从左右相反的方向示出图4中的铰链轴的透视图。

图8为实施例1的转动支持装置的前后转动范围的侧视图。

图9为从前侧观看图10的转动支持装置的前正面图,其中(a)所示为前侧可动止动构件的限制位置;(b)所示为解除限制位置。

图10为图3中的左侧的转动支持装置的放大透视图。

图11为从不同方向示出图10中的前侧可动止动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2为在实施例1中的支持构件于各种角度位置的保持状态的侧视图,其中(a)为前方中间角度位置;(b)为前方最大角度位置;(c)为后方中间角度位置;(d)为后方最大角度位置。

图13为从后侧观看图10的转动支持装置的后正面图,其中(a)为后侧可动止动构件的限制位置;(b)为解除限制位置。

图14为从不同方向示出图10中的后侧可动止动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5为从斜后方示出实施例3的转动支持装置的透视图。

图16为图15中的左侧的安装构件的透视图。

图17为图15中的左侧的支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8为实施例3的转动支持装置的前后转动范围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5中的左侧的转动式止动构件的透视图。

图20为图19中的箭头a视角图。

图21为图15中的左侧的转动支持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22为图15中的右侧的转动支持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23为实施例3中的支持构件于后方中间角位置的限制状态的侧视图。

图24为实施例3中的支持构件于后方最大角位置的保持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其一转动支持装置4、30,其包含:切换装置19、31,切换装置19、31是通过铰链轴8使第1轴承部5b和第2轴承部6b可相对转动自如地连结,且连结成可于任意的转动角度上保持停止,切换第1轴承部5b和第2轴承部6b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此转动支持装置4、30中,切换装置19、31包含:止动构件24、32,设置在第1轴承部5b侧以便可以改变位置;和段差部6g,形成在第2轴承部的外周面。且,止动构件24、32,其可在下述位置上改变位置:限制位置,与段差部6g抵靠以限制第2轴承部6b在第1轴承部5b上的转动角度;和解除限制位置,不与段差部6g抵靠以解除第2轴承部6b在第1轴承部5b上的转动角度的限制。

以下,兹参考附图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以信息终端为例子的pos终端的情况。

【实施例1】

在图1中,pos终端1,其包含:一显示器装置2,作为转动构件;一作为被转动构件的机器主体3,为此显示器装置2的支持座;和一转动支持装置4,将显示器装置2连接到此机器主体3,前后转动自如地连接成可于任意的角度上保持停止。此转动支持装置4,其安装于机器主体3的后部上表面和显示器装置2的下部后表面之间。

转动支持装置4,如图2至图4所示,包含:左右一对的安装构件5、5,被安装于机器主体3侧;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被安装于显示器装置2侧;连结构件7,用于连接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和左右一对的铰链轴8、8,可转动地连接左右各个安装构件5、5和支持构件6、6。在图2的示例,安装构件5、5和支持构件6、6构成为左右各个单独的构件,但也可以将此等构成为一体。另外,若强度上没有问题的话,也能以单一的安装构件5、单一的支持构件6、和单一的铰链轴8来构成转动支持装置4。

在图2的示例,安装构件5和支持构件6和铰链轴8之间的相互关系,于各个左右一对的构件中,除了安装方向相反以外,构件的构造和作用皆相同,所以于以下仅针对一侧说明,而另一侧用相同的符号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5所示,安装构件5,具有:一安装部5a,朝向机器主体3侧;第1轴承部5b,从此安装部5a竖立;和前侧固定止动部5c,从此第1轴承部5b的前缘往左右外方(于右侧的安装构件5为右外方,于左侧的安装构件5为左外方)延伸。安装部5a,其通过螺栓(未图示)且经由安装孔5d而安装到机器主体3。第1轴承部5b支持铰链轴8使其不能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在第1轴承部5b中,形成略椭圆状的变形轴承孔5e,且此变形轴承孔5e,承接铰链轴8的大直径变形轴部8b(稍后说明)使其不能转动。前侧固定止动部5c,如稍后参照图12(b)说明所述,与支持构件6的前内侧段差部6h(稍后说明)抵靠,且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最大角度。

如图6所示,支持构件6,具有:一安装部6a,朝向显示器装置2侧;第2轴承部6b;和支架6c,用于连结此第2轴承部6b与安装部6a。安装部6a,如图4所示,其通过螺栓(未图示)且经由连结构件7而安装到显示器装置2。在第2轴承部6b,形成圆形轴承孔6d,在挟持此圆形轴承孔6d的径向上彼此对向的位置处,形成一对卡固孔6e、6e。此一对卡固孔6e、6e,是用在让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稍后说明)卡固。

另外,在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其与以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连续,形成作为卡固部的段差部。此段差部,其包含前侧段差部6f和后侧段差部6g。前侧段差部6f,其由靠近于圆形轴承孔6d的前内侧段差部6h和远离圆形轴承孔6d的前外侧段差部6i所构成。其中,前内侧段差部6h,如稍后参照图12(b)说明所述,从上方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最大角度。另外,前外侧段差部6i,如稍后参照图12(a)说明所述,从上方抵靠到作为止动构件的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稍后说明),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中间角度。另一方面,后侧段差部6g,如稍后参照图12(c)说明所述,从上方抵靠到作为止动构件的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稍后说明),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中间角度。

再者,于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于前侧段差部6f和后侧段差部6g之间的位置,形成凸出部6j,使其从以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突起上。此凸出部6j,如稍后参照图12(d)说明所述,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最大角度。

如图7所示,铰链轴8,其具有:圆形的凸缘部8a,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抵靠;大直径变形轴部8b,剖面呈略椭圆状;小直径变形轴部8c,剖面呈略椭圆状;和外螺纹沟8d,形成于此小直径变形轴部8c的前端侧。大直径变形轴部8b,于凸缘部8a的单面中央一体形成,而小直径变形轴部8c,于大直径变形轴部8b的中央一体形成。于凸缘部8a的单面上的大径变形轴部8b的高度,其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厚度相同。大直径变形轴部8b,其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变形轴承孔5e匹配。

如图4所示,转动支持装置4,其具备转动控制装置9,其可让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于任意的角度上保持停止。譬如,可以采用摩擦式的装置作为此转动控制装置9。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摩擦式的转动控制装置9,其由第1固定摩擦垫片10,其设置成于铰链轴8上彼此接触;和第1转动摩擦垫片11的组合所构成。在图4中,除了第1固定摩擦垫片10和第1转动摩擦垫片11的组合之外,也包含第2固定摩擦垫片12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3的组合。此仅为取得所需够大的摩擦力矩的办法。因此,若仅通过第1固定摩擦垫片10和第1转动摩擦垫片11的组合就能获得优选大小的摩擦力矩的话,只需包含第1固定摩擦垫片10和第1转动摩擦垫片11的组合就够了。另外,若可以获得必要的摩擦力矩,则转动控制装置9也可以仅设置在安装构件5和支持构件6和铰链轴8的组合中的左右任一个组合内。

另外,转动控制装置9的构造,毋须限定在图中所示的构造,也可以用其他的习知构造来取代。

在转动控制装置9中,第1和第2固定摩擦垫片10、12,具有与铰链轴8的小直径变形轴部8c匹配的变形孔10a、12a,通过于此等变形孔10a、12a中承接铰链轴8的小直径变形轴部8c,以使第1和第2固定摩擦垫片10、12不可转动地固定到铰链轴8。另一方面,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可相对于铰链轴8转动自如,且与支持构件6卡固,以便始终与支持构件6一体地转动。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于设置在其中心部轴方向的圆形孔11a、13a,转动自如地承接铰链轴8的小直径变形轴部8c。另外,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其通过让设置在其缘部的卡固片11b、13b与设置在支持构件6的卡固孔6e、6e卡固,而让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始终与支持构件6一体地转动。

通过以上的构造,当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转动时,第1和第2转动摩擦垫片11、13随着支持构件6的转动而一起转动,但由在第1和第2固定摩擦垫片10和12不转动,所以在彼此接触的转动摩擦垫片与固定摩擦垫片之间,会产生一既定的摩擦力矩。

铰链轴8,从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的内侧往外侧依序地贯通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变形轴承孔5e、第1固定摩擦垫片10的变形孔10a、第1转动摩擦垫片11的圆形孔11a、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圆形轴承孔6d、第2转动摩擦垫片13的圆形孔13a、第2固定摩擦垫片12的变形孔12a、弹簧垫片14的圆形孔14a、和垫片15的变形孔15a。且,从垫片15的上方,将锁固螺母16螺固于铰链轴8的外螺纹槽8d上。藉此,让支持构件6透过铰链轴8转动自如且可于任意的角度保持停止于安装构件5上。

再者,转动支持装置4,包含切换装置18、19,其是用在切换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的转动角度。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其由前侧切换装置18和后侧切换装置19所构成。

如图8所示,前侧切换装置18,其可使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往前方的转动角度,于前方最大角度(图8箭头a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从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往前方转动70度的状态)和前方中间角度(图8箭头b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从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往前方转动60度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另一方面,后侧切换装置19,其可使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往后方的转动角度,于后方最大角度(图8箭头d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和后方中间角度(图8箭头c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从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往前方转动40度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前方中间角度和后方中间角度之间,即支持构件6的第1转动范围为θ1;前方中间角度和后方最大角度之间,即支持构件6的第2转动范围为θ2。通过操作后侧切换装置19,可让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的转动范围(显示器装置2相对于机器主体3的转动范围),在第1转动范围θ1和比此第1转动范围θ1更大的第2转动范围θ2之间进行切换。

第1转动范围θ1,譬如为图1的pos终端1的使用者执行一般收款机业务时(平时)的转动范围。收款机业务负责人,可在第1转动范围θ1内配合自己本身的身高或偏好,将显示器装置2的倾斜角度调整到适当的倾斜角度。假设显示器装置2的转动范围无限制,当收款机业务负责人于调整显示器装置2的倾斜角度时,可能使显示器装置2超出必要地大幅转动,所以可想见会导致不便,譬如使用起来不顺手,或让显示器装置2触碰到pos终端1的其他部分。因此,平时优选让显示器装置2的转动范围限制在第1转动范围θ1。

另一方面,所谓第2转动范围θ2,其让显示器装置2超过第1转动范围θ1往后方大幅地转动时的转动范围。若将显示器装置2的转动范围切换到第2转动范围θ2,于pos终端1的维护期间等非平时的状态下,可往后方大幅地转动显示器装置2。因此,适用于可扩大维护时的作业范围。

另外,之所以在实施例1设置前侧切换装置18,其通过使支持构件6从前方中间角度可移位到更靠近直立状态的前方最大角度,让显示设备2可以于机器主体3呈略直立状态。藉此,使得作为商品的整个pos终端1的形状可以制造得精巧以适于包装和运输。

前侧切换装置18和后侧切换装置19,也可以设置在构成转动支持装置4的安装构件5和支持构件6的左右一对的组合中的双方,或者也可仅设置在双方的其中一方。在图2至图4中,前侧切换装置18和后侧切换装置19仅图标在转动支持装置4的左右的其中一方,省略另一方的图示。

其次,详细说明前侧切换装置18。

如图9所示,前侧切换装置18,包含一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其可让位置改变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通过往铰链轴8的轴线x的方向滑动,让此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可以移位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且,当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处于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中间角度,当处于解除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超过前方中间角度的前方最大角度。

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其由金属板所形成,如图10和图11所示,包含:一直立板部20a;左右水平方向上的长孔20b,形成于此直立板部20a;止动部20c,形成于直立板部20a上面;和一引导件部20d,从直立板部20a的下缘往后方弯曲形成。直立板部20a,如图10所示,其与作为形成在安装构件5上的止动支持板的前侧止动支持板5f的前表面重迭。此前侧止动支持板5f,如图5所示,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前缘朝向左右一对的安装构件5、5的内侧弯曲形成。且,于前侧止动支持板5f,形成用于螺固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的螺孔5g。

如图4和图10所示,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于插通到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长孔20b的后,与前侧止动支持板5f的螺孔5g螺固,且于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的前端连结防脱落垫片23。通过紧固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以使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固定于前侧止动支持板5f。且,通过松动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可沿着前侧止动支持板5f往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长孔20b的长度。

如图10所示,于让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安装到前侧止动支持板5f的状态下,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引导件部20d的水平上表面与前侧止动支持板5f的水平下缘部抵靠。因此,若松动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即可让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沿着前侧止动支持板5f而往铰链轴8的轴线x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以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引导件部20d和前侧止动支持板5f的下缘部,构成一引导机构21,用于将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引导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

在上述构造中,如图9(a)所示,让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移动到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的内侧(图9的左方)直到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抵靠于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长孔20b的内端部20e(图9的左端部)的状态,即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限制位置。反之,如图9(b)所示,让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移动到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的外侧(图9的右方)直到前侧止动锁固螺钉22抵靠于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长孔20b的外端部20f(图9的右端部)的状态,即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解除限制位置。

且,当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位在图9(a)的限制位置且让支持构件6往前方转动时,如图12(a)所示,通过让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止动部20c抵靠于支持构件6的前外侧段差部6i,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中间角度。

另一方面,若将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移位到图9(b)的解除限制位置时,将解除由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止动部20c限制支持构件6的转动,如图12(b)所示,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超过前方中间角度的前方最大角度。通过支持构件6的前内侧段部6h从上方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最大角度。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后侧切换装置19。

如图13所示,后侧切换装置19,包含一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其可让位置改变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通过往铰链轴8的轴线x的方向滑动,让此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可以移位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且,当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处于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中间角度,当处于解除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超过后方中间角度的后方最大角度。

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其由金属板所形成,如图10和图14所示,包含:直立板部24a;左右水平方向上的长孔24b,形成于此直立板部24a;止动部24c,形成于直立板部24a上面;和一引导件部24d,从直立板部24a的下缘往前方弯曲形成。直立板部24a,如图10所示,其与作为形成在安装构件5上的止动支持板的后侧止动支持板5h重迭。此后侧止动支持板5h,如图5所示,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后缘朝向左右一对的安装构件5、5的内侧弯曲形成。且,于后侧止动支持板5h上,形成用于螺固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的螺孔5i。

如图4和图10所示,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于插通到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长孔24b的后,与后侧止动支持板5h的螺孔5i螺固,且于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的前端连结防脱落垫片26。通过紧固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以使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固定于后侧止动支持板5h。且,通过松动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可沿着后侧止动支持板5h往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长孔24b的长度。

如图10所示,于让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安装到后侧止动支持板5h的状态下,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引导件部24d的水平上表面与后侧止动支持板5h的水平下缘部抵靠。因此,若松动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即可让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沿着后侧止动支持板5h而往铰链轴8的轴线x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以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引导件部24d和后侧止动支持板5h的下缘部,构成一引导机构27,用于将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引导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7。

在上述构造中,如图13(a)所示,让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移动到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的内侧(图13的右方)直到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抵靠于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长孔24b的内端部24e(图13的右端部)的状态,即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限制位置。反之,如图13(b)所示,让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移动到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的外侧(图13的左方)直到后侧止动锁固螺钉25抵靠于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长孔24b的外端部24f(图13的左端部)的状态,即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解除限制位置。

且,当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位在图13(a)的限制位置且让支持构件6往后方转动时,如图12(c)所示,通过让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止动部24c抵靠于支持构件6的后侧段差部6g,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中间角度。

另一方面,若将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移位到图13(b)的解除限制位置时,将解除由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止动部24c限制支持构件6的转动,如图12(d)所示,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超过后方中间角度的后方最大角度。通过形成于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凸出部6j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最大角度。

若依据实施例1的转动支持装置4,由于只要将前侧固定止动部5c、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和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设置在安装构件5侧上,与此等对应且于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形成前内侧段差部6h、前外侧段差部6i、后侧段差部6g和凸出部6j即可,所以前侧切换装置18和后侧切换装置19的构造简单,也可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与以上实施例相反,也可将前侧固定止动部5c、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和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配置于支持构件6侧上,于安装构件5侧形成前内侧段差部6h、前外侧段差部6i、后侧段差部6g和凸出部6j。

另外,凸出部6j,与前侧段差部6f或后侧段差部6g相同,也可从以第2轴承部6b的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突出形成为段差状的形态来取代,作为另一个实施例也可用单纯的凸起部来取代。

【实施例2】

也可以采用省略实施例1的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的形态,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若省略前侧可动止动构件20,则支持构件6的往前方的转动角度就无法限制在前方中间角度。然而,利用改变于安装构件5上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的配置高度位置,可以适当地设定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最大转动角度。

【实施例3】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其中,在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将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故兹参考实施例1的说明。

实施例3,其将实施例1中的后侧可动止动构件24的位移形式从滑动式改变为转动式。

如图15所示,实施例3的转动支持装置30,包含左右一对的安装构件5、5,被安装于机器主体3侧(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被安装于显示器装置2侧(如图1所示);连结构件7,用于连接左右一对的支持构件6、6;和左右一对的铰链轴8、8,可转动地连接左右各个安装构件5、5与支持构件6、6。在图15的示例,安装构件5、5和支持构件6、6构成为左右各个单独的构件,但也可以将此等构成为一体。另外,若强度上没有问题的话,也能以单一的安装构件5、单一的支持构件6、和单一的铰链轴8来构成转动支持装置30。

在图15的示例,安装构件5和支持构件6和铰链轴8之间的相互关系,于各个左右一对的构件中,除了安装方向相反以外,构件的构造和作用皆相同,所以于以下仅针对一侧说明,而另一侧用相同的符号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6所示,安装构件5,具有:一安装部5a,朝向机器主体3侧;第1轴承部5b,从此安装部5a竖立;和前侧固定止动部5c,从此第1轴承部5b的前缘往左右外方(于右侧的安装构件5为右外方,于左侧的安装构件5为左外方)延伸。安装部5a,其通过螺栓(未图示)且经由安装孔5d而安装到机器主体3。第1轴承部5b支持让铰链轴8使其不能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在第1轴承部5b中,形成略椭圆状的变形轴承孔5e,且此变形轴承孔5e,承接铰链轴8的大直径变形轴部8b使其不能转动。

安装构件5,设置与第1轴承部5b的下部连续的后方延伸部5j,作为从第1轴承部5b的延伸部,于此后方延伸部5j,形成轴承孔5k。后方延伸部5j的上表面5m,其一在前后方向上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表面,此平坦的上表面5m的前部,其与第1轴承部5b的垂直的后表面5n的下部连续。后方延伸部5j的上表面5m,其透过以后方延伸部5j的轴承孔5k为中心的圆弧面5p,与后方延伸部5j的垂直的后表面5q连续。

如图17所示,支持构件6,具有:一安装部6a,朝向显示器装置2侧;第2轴承部6b;和支架6c,用于连结此第2轴承部6b与安装部6a。安装部6a,其通过螺栓(未图示)且经由连结构件7而安装到显示器装置2。在第2轴承部6b,形成圆形轴承孔6d。

另外,在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其与以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连续,形成作为卡固部的前侧段差部6f和后侧段差部6g。前侧段差部6f,如图18所示,从上方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前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前方最大角度(图18箭头a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从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往前方转动60度的状态)。另外,后侧段差部6g,从上方抵靠到作为止动构件的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止动部32c(稍后说明),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中间角度。

另外,如图17所示,于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于前侧段差部6f和后侧段差部6g之间的位置,形成一凸出部6j,使其从以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突起上。此凸出部6j,如稍后参照图24说明所述,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最大角度。

再者,转动支持装置30,包含切换装置31,其是用在切换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的转动角度。

如图18所示,切换装置31,其可使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往后方的转动角度,于后方最大角度(图18箭头d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和后方中间角度(图18箭头c所示的支持构件6的角度:譬如,让支持构件6从往后方平放的0度状态往前方转动30度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前方最大角度和后方中间角度之间,即支持构件6的第1转动范围为θ1;前方最大角度和后方最大角度之间,即支持构件6的第2转动范围为θ2。通过操作切换装置31,可让支持构件6相对于安装构件5的转动范围(显示器装置2相对于机器主体3的转动范围),在第1转动范围θ1和比此第1转动范围θ1更大的第2转动范围θ2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15所示,实施例3的切换装置,包含转动式止动构件32来作为止动构件,其可让位置改变到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此转动式止动构件32,其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安装构件5。且,通过让转动式止动构件32以在铰链轴8的轴线x方向上延伸的轴线y为中心转动,以使转动式止动构件32可以移动到图23所示的限制位置和图24所示的解除限制位置。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处于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图18箭头c所示的后方中间角度,当处于解除限制位置时,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图18箭头d所示的后方最大角度。

如图19和图20所示,转动式止动构件32,其譬如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包含:一平板部32a;一安装部32b,从此平板部32a的侧面往下延伸;止动部32c,竖立形成于平板部32a的前端部;一操作部32e,竖立形成于平板部32a的后端部;和一补强脚部32f,从平板部32a的另一侧面往下延伸且与安装部32b平行。于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安装部32b,形成轴承孔32d。如图21和图22所示,让与铰链轴8平行而延伸的枢轴33插入到此轴承孔32d,通过让此枢轴33也插入到安装构件5的轴承孔5k(如图16所示)内,以使转动式止动构件32可转动自如地安装到安装构件5上。于此安装状态中,让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安装部32b转动自如地与安装构件5的后方延伸部5j的侧面接触。

于转动式止动构件32中,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处于限制位置时,会抵靠到往后方转动的支持构件6的后侧段差部6g。操作部32e是转动式止动构件32从限制位置转动到解除限制位置时的指钩操作部。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处于限制位置时,补强腿部32f会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安装部5a,以加强转动式止动构件32。

在转动式止动构件32安装到安装构件5的状态下,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平板部32a是与安装构件5的后方延伸部5j的上表面5m重迭,且,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止动部32c是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垂直的后表面5n接触。图21至图23所示的此位置,其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限制位置。

转动式止动构件32,其通过以枢轴33为中心而从限制位置往后方转动90度,使得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平板部32a与安装构件5的后方延伸部5j的后表面5q接触并停止。图24所示的所述位置,其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解除限制位置。安装构件5的后方延伸部5j的上表面5m与后表面5q之间的圆弧面5p,能够使得转动式止动构件32在限制位置和解除限制位置之间前后转动。

如图22所示,于安装构件5的第1轴承部5b的侧面上,形成圆顶状的小突起5r,且于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安装部32b的前端部形成u形状的一卡固沟32g,作为卡固到此小突起5r的卡固部。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位于限制位置时,卡固沟32g承接小突起5r。藉此,让转动式止动构件32保持在限制位置上。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从限制位置转动到解除限制位置时,卡固沟32g会越过小突起5r。藉此,操作转动式止动构件32时会得到点击感。也就是说,小突起5r和卡固沟32g的功能作为相互卡固部34,其位在第1轴承部5b与转动式止动构件32之间,用于给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转动操作赋予点击感。

在上述构造中,如图23所示,当转动式止动构件32位于限制位置且让支持构件6往后方转动时,通过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止动部32c抵靠到支持构件6的后侧段差部6g,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中间角度。虽然通过抵靠到支持构件6而让不平衡负载施加到转动式止动构件32上,但由于补强腿部32f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安装部5a,因此不会产生破损等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若将转动式止动构件32移位到解除限制位置时,将解除转动式止动构件32的止动部32c限制支持构件6的转动,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扩大到超过后方中间角度的后方最大角度。通过让形成在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凸出部6j抵靠到安装构件5的前侧固定止动部5c,使得支持构件6往后方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后方最大角度。

若依据实施例3的转动支持装置30,由于只要将前侧固定止动部5c和转动式止动构件32设置在安装构件5侧上,与此等对应且于支持构件6的第2轴承部6b的外周面,形成前侧段差部6f、后侧段差部6g和凸出部6j即可,所以切换装置31的构造简单,也可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与实施例3相反,也可将前侧固定止动部5c和转动式止动构件32配置于支持构件6侧上,于安装构件5侧形成前侧段差部6f、后侧段差部6g和凸出部6j。

另外,凸出部6j,与前侧段差部6f或后侧段差部6g相同,也可从以第2轴承部6b的圆形轴承孔6d为中心的圆弧突出形成为段差部状的形态来取代,作为另一个实施例也可用单纯的凸起部来取代。

另外,在图15中,也可以采用以连接构件(未图示)让左侧、右侧的转动式止动构件32、32彼此连接的形态。这么一来,可以通过共同的操作同时执行左侧、右侧的转动式止动构件32、32的转动操作,进而提高操作性。

在实施例3中,虽没有与实施例2一样配置前侧可动止动构件,但是当然也可依据实施例1追加前侧可动止动构件。这种情况下,前侧可动止动构件,也可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滑动式构件,或也可为实施例3的转动式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