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带压堵漏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2379发布日期:2018-08-04 16:0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检修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管道带压堵漏夹具。



背景技术:

注剂式带压密封技术也称带压堵漏,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主要用于流程工业各类装置和系统、公用和长输管道上,可以在保证生产、运行连续的情况下把泄漏部位密封止漏,避免停车损失。带压堵漏操作简便、安全、迅速、经济,且社会效益较高。注剂式带压密封技术基本原理是:密封注剂在人为外力的作用下,被强行注射到夹具与泄漏部位外表面所形成的密封空腔内,迅速地弥补各种复杂的泄漏缺陷,在注剂压力远远大于泄漏介质压力的条件下,泄漏被止住,密封注剂自身能够维持住一定的工作密封比压,并在短时间内由塑性体转变为弹性体,形成一个坚硬的、富有弹性的新的密封结构,达到重新密封的目的。

目前,管道带压堵漏夹具如图4和5所示,包括均呈方状、且可相互匹配的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的内壁中心处沿着切面方向均开设一呈半圆柱状的注剂密封腔,所述注剂密封腔的上、下两端、且沿夹具切面方向均开设有与其相通的管道孔,所述管道孔呈半圆形、且与泄漏的管道相匹配,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的四端通过螺栓可紧密扣合,这样结构的夹具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管道泄漏点较大或管壁腐蚀减薄严重的情况下,因密封注剂注入压力大,导致注剂漏入管道,或者更为严重的是,高压注剂将泄漏管道挤压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导致夹具安装失败;二是夹具安装后,随着管道的进一步腐蚀,泄漏点附近管壁减薄加剧而无法承受密封压力,也会发生上述情况,造成夹具密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带压堵漏夹具,本夹具将现有夹具的注剂密封腔改为介质泄压密封腔,不做注剂使用,只用来容纳泄漏介质,且在介质泄压密封腔的外周围设置注剂通道,实现注剂与介质泄压密封腔隔离,避免高压密封注剂通过泄漏点进入管道内,同时泄漏点远离注剂密封腔,不再承受高压,避免管道被挤压变形或断裂,且密封性能好,尤其适用于泄漏大、管壁减薄严重的恶劣工况,值得广泛推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

管道带压堵漏夹具,包括呈方体状、且可相互匹配的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的四端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内壁中心处沿其平面垂直方向均设有一呈圆柱状的介质泄压密封腔,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的上、下两端均开设一呈半圆形的管道穿槽,且两管道穿槽的深度小于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的深度,两管道穿槽的一侧均开设一呈圆弧状的注剂连接槽,且两注剂连接槽的深度大于两管槽穿槽的深度,两注剂连接槽的两端之间、且位于介质泄压密封腔的外周围设有呈弧状的注剂通道,两注剂通道与两注剂连接槽均相通,且两注剂通道的深度均小于注剂连接槽和介质泄压密封腔的深度,两注剂连接槽的一侧、且位于两夹具的上下端均设有一管道孔,所述管道孔呈半圆形、且其直径和所述管道穿槽的直径均与泄漏管道的直径相等,且其中一夹具的介质泄压密封腔上开设一介质泄压孔、两注剂连接槽上均开设有一注剂泄压孔,另一夹具的两注剂通道上均开设一注剂孔,所述介质泄压孔、注剂泄压孔、注剂孔均与夹具的外壁相通、且均配置阀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为了保证足以容纳管道泄漏介质,同时有效控制夹具的厚度,保证带压堵漏的效果,也控制夹具的制造成本,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的深度比管道孔的直径大5mm。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为了保证可以对管道泄露孔进行密封,同时有效防止过多造成资源浪费,既保证带压堵漏的效果,也有效控制用量成本,两注剂通道的宽度为10mm、深度为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夹具将现有夹具的注剂密封腔改为介质泄压密封腔,不做注剂使用,只用来容纳泄漏介质,且在介质泄压密封腔的外周围设置注剂通道,实现注剂与介质泄压密封腔隔离,避免高压密封通过泄漏点进入管道内,同时泄漏点远离注剂密封腔,不再承受高压,避免管道被挤压变形或断裂,且密封性能好,尤其适用于泄漏大、管壁减薄严重的恶劣工况,值得广泛推广。

2、介质泄压密封腔的尺寸设置科学合理,保证介质泄压密封腔足以容纳管道泄漏介质,同时有效控制夹具的厚度,保证带压堵漏的效果,也控制夹具的制造成本。

3、注剂通道的尺寸设置科学合理,保证注剂可以对管道泄露孔进行密封,同时有效防止注剂过多造成资源浪费,既保证带压堵漏的效果,也有效控制注剂用量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其中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其中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夹具中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第一夹具,2、第二夹具,3、介质泄压密封腔,3-1、介质泄压孔,4、管道穿槽,5、注剂连接槽,5-1、注剂泄压孔,6、注剂通道,6-1、注剂孔,7、管道孔,8、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提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管道带压堵漏夹具,跟现有夹具图4和图5结构相同的是:包括呈方体状、且可相互匹配的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所述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的四端均通过螺栓连接,通过在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的四端均对应地开设螺栓孔8,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扣合在一起后,螺栓套入螺栓孔4内进行固定连接在发生泄漏的管道外壁上,所述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内壁中心处沿其平面垂直方向均设有一呈圆柱状的介质泄压密封腔3,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3用于容纳管道泄漏的介质,其直径和深度都大于发生泄漏的管道直径,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上、下两端均开设一呈半圆形的管道穿槽4,所述管道穿槽4的直径应与发生泄漏管道的直径相等,且两管道穿槽4的深度小于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深度,两管道穿槽4的一侧均开设一呈圆弧状的注剂连接槽5,且两注剂连接槽5的深度大于两管槽穿槽4的深度,两注剂连接槽5的两端之间、且位于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外周围设有呈弧状的注剂通道6,两注剂通道6与两注剂连接槽5均相通,则两夹具扣合后,其上的注剂连接槽5、注剂通道6形成注剂密封腔,其上的介质泄压密封腔3对应形成介质密封腔,且两注剂通道6的深度均小于注剂连接槽5和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深度,则保证注剂密封腔与介质泄压密封腔相互隔离,有效防止注剂通过泄漏孔注入管道内,也使管道发生泄漏处远离注剂密封腔,防止管道承受高压而发生变形或破裂,两注剂连接槽5的一侧、且位于两夹具的上下端均设有一管道孔7,所述管道孔7呈半圆形、且直径与泄压管道的直径相等,且其中一夹具的介质泄压密封腔3上开设一介质泄压孔3-1、两注剂连接槽5上均开设有一注剂泄压孔5-1,本实施在第一夹具1上设置介质泄压孔3-1和注剂泄压孔5-1,如图2所示,另一夹具的两注剂通道6上均开设一注剂孔6-1,本实施在第二夹具2设置注剂孔6-1,如图3所示,所述介质泄压孔3-1、注剂泄压孔5-1、注剂孔6-1均与夹具的外壁相通、且均配置阀门。

所述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深度比管道孔的直径大5mm,若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深度设置过深,夹具的厚度就得相应要求增厚,提高夹具的制造成本,若介质密封腔3的深度设置过浅,无法保证介质泄压密封腔3足以容纳管道泄漏介质,导致夹具安装失效,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尺寸设置合理,一方面保证带压堵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控制夹具的制造成本。

两注剂通道6的宽度为10mm、深度为5mm,注剂通道6的宽度设置过小,无法保证密封注剂可对管道上的泄露孔密封,若注剂通道6的宽度设置过大,则密封注剂注入过多,造成注剂浪费。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根据发生泄漏管道的直径设置管道孔7和管道穿槽4的尺寸;根据泄漏点的实际情况设置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尺寸,若泄漏孔较大或泄露孔虽小、但其周围管道的管壁腐蚀减薄,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尺寸则相应地设置大一些,实现注剂密封腔远离管道的泄漏处和管壁减薄处,反之亦然;结合管道孔7和介质泄压密封腔3的尺寸合理设置注剂通道6的尺寸,注剂通道6的尺寸设置应遵循“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的尺寸”的原则,最后确认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的尺寸。夹具加工制造完成后,将第一夹具1和第二夹具2扣合在管道泄漏点外壁处,拧上螺栓进行固定,打开介质泄压孔3-1,将泄漏介质引至安全处放空,此时介质泄压密封腔3内处于微正压状态。打开注剂孔6-1和注剂泄压孔5-1,将密封注剂通过第二夹具2的注剂通道6注入注剂密封腔内,待到注剂泄压孔5-1有密封注剂流出时,关闭注剂泄压孔5-1,继续注剂至操作压力后停止,关闭注剂孔6-1,最后关闭介质泄压孔3-1,完成带压堵漏作业。作业过程泄漏点管线避免承压,有效防止被挤压变形或断裂。

当然,上面只是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描述,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构造以及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