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8739发布日期:2018-08-10 19:37阅读:16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一种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轴使用过程中,通过轴承或轴套固定于箱体中,同时为了扩大转轴的适用范围,往往使转轴与齿轮组进行配合使用,实现不同方向不同功能的运动,转轴与轴承、轴套和齿轮组配合使用过程中为了使转动顺畅同时为了延长转轴的使用寿命,往往需要在轴承和齿轮组中添加润滑油,便于转动,但是在转轴高速转动过程中会造成润滑油甩出喷溅,进而造成工作环境的污染。

传统的密封防漏油装置是毛毡式密封,直接在钩形回油端盖的侧壁内表面固定毛毡密封圈,通过毛毡密封圈对甩出的润滑油进行阻挡,但是当甩出的润滑油较多或者毛毡密封圈使用时间较长时,润滑油会渗透毛毡密封圈进而甩出,造成工作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该密封装置设有挡油环、沟槽轴、毛毡密封圈、端盖O形密封圈和钩形回油端盖进而配合,同时钩形回油端盖和挡油环组成迷宫结构,实现润滑油在甩出时经过重重阻挡,然后沿沟槽轴向下流出,由于多重阻挡作用不会造成润滑油的渗漏,同时润滑油直接沿沟槽轴竖直导向流至出油通道,然后排出,能够有效的实现箱体中润滑油的密封,密封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包括箱体外壳,箱体外壳相对的两侧壁开有通孔,通孔中分别安装有轴承和轴套,轴承和轴套之间安装固定有转轴,转轴位于轴承端侧从内到外依次依次套设固定有第一挡油环、第一沟槽轴、第一毛毡密封圈和端盖O形密封圈,第一挡油环的端面与轴承端侧压紧相接,第一毛毡密封圈侧壁外表面压紧套设固定有第一钩形回油端盖,第一钩形回油端盖通过螺钉固定于箱体外壳的端侧,端盖O形密封圈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钩形回油端盖的端面;

所述转轴位于轴套端侧从内到外依次套设固定有第二挡油环、第二沟槽轴和第二毛毡密封圈,第二沟槽轴和第二毛毡密封圈的侧壁外表面套设固定有第二钩形回油端盖,第二钩形回油端盖固定于箱体外壳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钩形回油端盖包括第一固定圈,第一固定圈的端面固定有压紧圈,端盖O形密封圈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固定圈的端面,同时端盖O形密封圈的端面与第一毛毡密封圈的端面压紧相接;压紧圈的侧壁外表面与箱体外壳中通孔的孔壁压紧相接,压紧圈的端侧与轴承端侧压紧相接,第一固定圈的端面位于内圈处固定有第一钩圈;所述第一挡油环包括套设在转轴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套环,第一套环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沟槽轴端面和轴承端面压紧相接,第一套环的侧壁外表面固定有C形钩圈,C形钩圈的一端侧与第一沟槽轴端面相接,第一钩圈位于C形钩圈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圈一端的侧壁内表面开有第一卡槽,第一毛毡密封圈卡接于第一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钩圈与压紧圈位于第一固定圈的同一端面,同时第一钩圈向压紧圈方向折弯。

进一步地,所述轴套侧壁内表面断面处开有第二卡槽,第二挡油环包括第二套环和固定于第二套环侧壁外表面端侧的第二钩圈,第二钩圈向转轴方向折弯,第二套环固定于第二卡槽中;所述第二钩形回油端盖包括回油圈和固定于回油圈侧壁外表面的第二固定圈,第二固定圈通过螺钉固定于箱体外壳端面,回油圈的侧壁内表面开有两个凹槽,第二沟槽轴和第二毛毡密封圈分别固定于两个凹槽中,回油圈的侧壁外表面与箱体外壳位于轴套端侧的通孔孔壁压紧相接,回油圈的端面开有C形回油通孔,第二钩圈位于C形回油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挡油环和钩形回油端盖,通过挡油环和钩形回油端盖的结构配合形成迷宫结构,实现润滑油阻挡导向流动,进而有效的防止润滑油向四周甩出,定位导向流动作用强,进而实现高效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在转轴上依次设有挡油环、沟槽轴、毛毡密封圈、端盖O形密封圈和钩形回油端盖,经过重重阻挡作用进而实现润滑油的高效密封,使得润滑油不能渗透流出,只能沿沟槽轴向下流出,然后通过出油通道排出,导向密封性能好,润滑油不会渗透甩出。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箱体迷宫密封防漏油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箱体外壳1,箱体外壳1相对的两侧壁开有通孔,通孔中分别安装有轴承101和轴套102,轴承101和轴套102之间安装固定有转轴2,转轴2位于轴承101端侧从内到外依次依次套设固定有第一挡油环3、第一沟槽轴4、第一毛毡密封圈6和端盖O形密封圈7,第一挡油环3的端面与轴承101端侧压紧相接,第一毛毡密封圈6侧壁外表面压紧套设固定有第一钩形回油端盖5,第一钩形回油端盖5通过螺钉固定于箱体外壳1的端侧,端盖O形密封圈7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钩形回油端盖5的端面;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钩形回油端盖5包括第一固定圈501,第一固定圈501的端面固定有压紧圈502,第一固定圈501一端的侧壁内表面开有第一卡槽,第一毛毡密封圈6卡接于第一卡槽中,端盖O形密封圈7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固定圈501的端面且与压紧圈502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圈501的两侧,同时端盖O形密封圈7的端面与第一毛毡密封圈6的端面压紧相接;压紧圈502的侧壁外表面与箱体外壳1中通孔的孔壁压紧相接,压紧圈502的端侧与轴承101端侧压紧相接,第一固定圈501的端面位于内圈处固定有第一钩圈503,第一钩圈503与压紧圈502位于第一固定圈501的同一端面,同时第一钩圈503向压紧圈502方向折弯;

所述第一挡油环3包括套设在转轴2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套环301,第一套环301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沟槽轴4端面和轴承101端面压紧相接,第一套环301的侧壁外表面固定有C形钩圈302,C形钩圈302的一端侧与第一沟槽轴4端面相接,第一钩圈503位于C形钩圈302中,箱体外壳1位于轴承101端侧的通孔处开有第一出油通道103,第一出油通道103位于C形钩圈302的正下方;在转轴2转动过程中,轴承101中的油甩出后通过C形钩圈302和压紧圈502的阻挡进入第一钩圈503上方,然后流入C形钩圈302内,由于C形钩圈302的一端侧与第一沟槽轴4端面相接,油沿着第一沟槽轴4向下至第一沟槽轴4的底端,然后再流至第一钩圈503底端上方,在通过第一钩圈503的阻挡作用流至C形钩圈302的底端,通过C形钩圈302流至第一出油通道103处,然后从猪油通道103处排出,进而有效的避免油直接甩出,造成污染,同时若甩出的油量太大时,通过C形钩圈302进入第一钩圈503上方时,一部分油进入第一固定圈501侧壁内表面与转轴2之间的间隙中,这是通过第一毛毡密封圈6和端盖O形密封圈7进行阻挡,使得油无法甩出挡回的第一钩圈503上方,进而沿第一钩圈503向下流出;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转轴2位于轴套102端侧从内到外依次套设固定有第二挡油环8、第二沟槽轴10和第二毛毡密封圈11,第二沟槽轴10和第二毛毡密封圈11的侧壁外表面套设固定有第二钩形回油端盖9,第二钩形回油端盖9固定于箱体外壳1的端面;

所述轴套102侧壁内表面断面处开有第二卡槽,第二挡油环8包括第二套环801和固定于第二套环801侧壁外表面端侧的第二钩圈802,第二钩圈802向转轴2方向折弯,第二套环801固定于第二卡槽中;

所述第二钩形回油端盖9包括回油圈901和固定于回油圈901侧壁外表面的第二固定圈902,第二固定圈902通过螺钉固定于箱体外壳1端面,回油圈901的侧壁内表面开有两个凹槽,第二沟槽轴10和第二毛毡密封圈11分别固定于两个凹槽中,回油圈901的侧壁外表面与箱体外壳1位于轴套102端侧的通孔孔壁压紧相接,回油圈901的端面开有C形回油通孔903,第二钩圈802位于C形回油通孔903中,箱体外壳1位于轴套102端侧的通孔处开有第二出油通道104;在转轴2转动过程中,甩出的油由于回油圈901的阻挡作用,使得油直接进入C形回油通孔903与第二钩圈802之间,然后沿回油圈901与转轴2之间的间隙流出,通过第二沟槽轴10阻挡后,油沿第二沟槽轴10向下流出,没有流出的油通过第二毛毡密封圈11的阻挡作用,挡回第二沟槽轴10处然后再沿第二沟槽轴10向下流出,流出后通过第二钩圈802的阻挡,流入C形回油通孔903中,然后沿第二出油通道104流出。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