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呼吸结构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6856发布日期:2018-12-28 20:33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呼吸结构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呼吸结构弹簧制动气室。



背景技术:

传统内呼吸结构由活塞管和呼吸阀经螺纹连接组装而成,传统内呼吸阀由于结构原因,关闭压力偏高,这种结构的缺点:一是在行车腔密封圈损坏后不能及时关闭阀门,导致压缩空气窜入弹簧腔,二是在驻车状态下实施行车制动时,压缩空气容易进入弹簧腔,导致解除制动缓慢,造成拖刹现象。另一个缺点是在多次制动后呼吸阀螺纹松脱,导致漏气,甚至呼吸阀脱落,总成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内呼吸结构弹簧制动气室。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内呼吸结构弹簧制动气室,包括一端封闭而另一端开口的活塞管,卡于活塞管封闭端的阀座,贯穿阀座中部设置的阀杆,连接于阀杆一端的阀体及连接于阀杆另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位于阀座与活塞管的封闭端之间,活塞与活塞管的封闭端之间卡有弹簧,所述阀体与阀座之间的缝隙打开时形成气流通道,阀座及活塞管分别对应开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阀座气孔及活塞管气孔。

所述阀座内腔中部设有隔挡,所述隔挡一侧设有与阀体贴合的环形内锥面。

所述阀体与阀座的环形内锥面卡有第一O型密封圈。

所述活塞包括塞部及杆部,活塞的杆部环套阀杆设置,阀杆在活塞的杆部末端与阀体之间环套有垫圈。

所述垫圈两侧卡有第二O型密封圈。

所述活塞的塞部环周开有密封圈卡槽,密封圈卡槽内卡有K型密封圈。

所述活塞的杆部在阀座的隔档位置处形状为六棱柱。

所述阀杆穿过活塞的塞部并通过防松螺母固定。

所述阀座与阀体的贴合面为环形内锥面。

所述阀座外侧设有两道密封圈卡槽,两道密封圈卡槽与活塞管之间卡有第三O型密封圈,两道密封圈卡槽之间内凹形成导流腔,导流腔将阀座气孔与活塞管气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行车制动时,防止行车制动腔内气体进入驻车腔,实施驻车制动及解除驻车制动时,驻车弹簧腔的气体能够顺畅排出和补偿,在驻车状态下实施行车制动时,低压工况下就能快速关闭阀门,阻止压缩空气进入驻车弹簧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正常行车状态,本结构在驻车活塞内的结构剖视图。

图3、图4是驻车制动状态,本结构在驻车活塞内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驻车制动状态,本结构在气流通道封闭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1.活塞管,2.阀座,3.活塞,4.阀杆,5.K型密封圈,6.防松螺母,7.弹簧,8.第三O型密封圈,9.垫圈,10.第二O型密封圈,11.第一O型密封圈,12.内挡圈,13.制动活塞,14.第四O型圈,15.驻车活塞,16.制动弹簧,17.制动活塞。

a.活塞管气孔,b.阀座气孔,c.气流通道,A.弹簧腔,B.驻车腔,C.行车腔,D.导流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端封闭而另一端开口的活塞管1,卡于活塞管封闭端的阀座2,贯穿阀座中部设置的阀杆4,连接于阀杆一端的阀体17及连接于阀杆另一端的活塞3,所述活塞位于阀座与活塞管的封闭端之间,活塞与活塞管的封闭端之间卡有弹簧7,所述阀体与阀座之间的缝隙打开时形成气流通道,阀座及活塞管分别对应开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阀座气孔b及活塞管气孔a。

活塞管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封闭一侧末端卡有阀座,活塞管在阀座外侧内套有将阀座挡住的内挡圈12。

阀座内腔中部设有隔挡,隔档中间有圆孔,阀杆穿过圆孔,隔档靠近活塞管封闭端一侧用于安装控制活塞,隔档另一侧为与阀体贴合的环形内锥面,隔档与阀座之间的缝隙随着阀体的移动打开或封闭,缝隙在打开时形成气流通道c;

阀体与阀座的环形内锥面卡有第一O型密封圈11。

活塞包括塞部及杆部,活塞的杆部环套阀杆设置,阀杆在活塞的杆部末端与阀体之间环套有垫圈9。垫圈两侧卡有第二O型密封圈10。

阀杆穿过活塞的塞部并通过防松螺母6固定,阀杆4中间有小孔,用于解除控制活塞的背压,活塞的塞梯外侧与活塞管的封闭端部之间卡有弹簧7,弹簧7力值大小决定关闭压力。气流经活塞管气孔a、阀座气孔b、气流通道c通过,当压力达到足够克服弹簧7力时,阀杆与控制活塞组件向右移动,阀口c关闭,气压下降到设定值后,弹簧7复位,控制活塞3和阀杆4组合向左移动,阀口c开启。

活塞的塞部环周开有密封圈卡槽,密封圈卡槽内卡有K型密封圈5。

活塞的杆部在阀座的隔档位置处形状为六棱柱,与隔档中间的圆孔形成气流通道并导向。

阀座外侧设有两道密封圈卡槽,两道密封圈卡槽与活塞管之间卡有第三O型密封圈8,两道密封圈卡槽之间内凹形成导流腔D,导流腔将阀座气孔与活塞管气孔连通。

结合图2,活塞管组件压装入驻车活塞15中间孔内,驻车活塞的中体在活塞管外侧设有两道第四O型圈14;

图2中所示位置为正常行车状态,驻车腔B内充压缩空气,制动弹簧16被压缩,活塞管1上的活塞管气孔a在中体的两道第四O型圈14中间,此时通过向行车腔C内充气进行行车制动,由于第四O型圈14的密封作用,压缩空气不会窜入弹簧腔A。

结合图3,排出驻车腔B内的压缩空气,制动弹簧16伸展推动制动活塞13向右移动进行制动,活塞管1上的活塞管气孔a处在行车腔C内,空气沿箭头方向经由活塞管气孔a、阀座气孔b、气流通道c流到弹簧腔A进行补偿。

向驻车腔B内充气,压缩空气作用于制动活塞13,向左压缩制动弹簧16,弹簧腔A空间缩小,弹簧腔A内的空气沿箭头方向经由活塞管气孔a、阀座气孔b、气流通道c排出到行车腔C。

结合图4,在驻车制动状态下,向行车腔C充气,压缩空气经活塞管1上活塞管气孔a、阀座气孔b到达导流腔,压缩空气进入导流腔所产生的压力即推动活塞,使得活塞克服弹簧7的预压力朝向活塞管的封闭端移动,同时拉动阀杆及阀体移动,使得阀体与隔档贴合,将气流通道c封闭实现密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