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5186发布日期:2018-09-28 18:15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上,汽车发动机是汽车上重要的部件之一,汽车发动机中曲柄连杆机构(crank train) 是发动机的主要运动机构。其功用是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同时将作用于活塞上的力转变为曲轴对外输出的转矩,以驱动汽车车轮转动。曲柄连杆机构由活塞组、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等零部件组成。

传统的曲轴连杆为可拆卸结构,曲轴连杆通过螺栓连接到一起,但由于连杆活动较为频繁,容易造成螺栓松动,使设备产生故障,影响后续设备的使用,所以针对上述问题,行业中需要一种用于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设置有曲轴和连杆,还设置有用于将曲轴和连杆连接在一起的连接装置,所述曲轴上设置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里设置有连接螺孔,所述连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装置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呈U型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所述底座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连接凹槽里,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底座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进料孔,所述底座里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啮合,所述连接套筒里设置有顶升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顶升装置设置有顶升座板,所述顶升座板上设置有弹簧支撑杆,所述弹簧支撑杆上套接有顶升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支撑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凹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通过连接装置将连杆和曲轴连接到一起,通过顶升装置保持连杆处于同一位置上,从而达到了将连杆和曲轴连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是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曲轴1;连接凹槽101;连接螺孔102;连杆2;外螺纹201;连接装置3;底座4;螺栓孔5;盖板6;进料孔601;连接套筒7;内螺纹701;顶升装置8;顶升座板801;弹簧支撑杆802;顶升弹簧803;压力传感器8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根据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的连接装置,设置有曲轴1和连杆2,还设置有用于将曲轴1和连杆2连接在一起的连接装置3,所述曲轴1上设置有连接凹槽101,所述连接凹槽101里设置有连接螺孔102,所述连杆2上设置有外螺纹201,所述连接装置3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呈U型结构,所述底座4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5,所述底座4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连接凹槽101里,所述底座4上设置有盖板6,所述盖板6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底座4上,所述盖板6上设置有进料孔601,所述底座4里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连接套筒7,所述连接套筒7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701,所述内螺纹701与所述外螺纹201相互啮合,所述连接套筒7里设置有顶升装置8。

为了防止连杆2位置出现下降,进一步地,所述顶升装置8设置有顶升座板801,所述顶升座板801上设置有弹簧支撑杆802,所述弹簧支撑杆802上套接有顶升弹簧803。

为了随时检查连杆2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弹簧支撑杆80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804,所述压力传感器80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连接凹槽10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使用时,首先将底座4放置到曲轴1的连接凹槽101中,用螺栓将底座4和曲轴1连接到一起,将顶升座板801放置于底座4内,然后将连接套筒7放置到顶升座板801上,将弹簧支撑杆802固定到顶升座板801的中心,将顶升弹簧803套接到弹簧支撑杆802上,然后将盖板6固定到底座4上,将连杆2通过外螺纹201与连接套筒7上的内螺纹701啮合到一起,从而将连杆2与曲轴1连接到一起,同时连杆2的底部压到顶升弹簧803和压力传感器804上,通过顶升弹簧803将连接杆2随时顶住,以防止连杆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804随时检测连杆2,当连杆2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上移或者下降,都会引起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值的变化,从而更好的提醒用户连杆2和曲轴1的使用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