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7442发布日期:2018-12-18 21:1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是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对娱乐和通信的需求,使得人们需要在多种场合使用移动终端。有些使用场合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使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朝向特定的方向。例如车内导航或者办公环境下,需要使用支架来支撑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能够保持特定姿势进行使用。

现有的支架在移动终端安装于支架后,利用移动终端的自重实现支架的夹持部件移动以实现将移动终端固定在支架上。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在自重作用下会相对支架移动,不可避免地会划伤移动终端的表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以解决利用自重将移动终端安装于支架时移动终端的表面容易被划伤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基体和基座,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移动终端支架还包括:

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

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

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

联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基体和基座连接,在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所述支撑部及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并通过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以及,

所述第一夹持臂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二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以及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的第二销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设有至少一个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销柱以及至少一个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二销柱,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与所述第一销柱配合的第一槽体,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与所述第二销柱配合的第二槽体。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设有:

第一槽体,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

至少一个第一销柱,沿所述第一槽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

至少一个第二销柱,嵌入所述第一槽体;

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销柱配合,以及,

所述基体还设有:

第三槽体,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

至少一个第三销柱,沿所述第二槽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

至少一个第四销柱,与所述第三槽体配合;

第四槽体,与所述第三销柱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设有基座销柱,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联动件,设有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联动件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于所述第二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基座销柱嵌入所述第一弧形槽内;

第二联动件,设有第三连接点、第四连接点和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联动件于所述第三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于所述第四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基座销柱嵌入所述第二弧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设有基座齿条,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轮,与所述基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夹持臂通过轮齿啮合连接;

第二齿轮,与所述基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夹持臂通过轮齿啮合连接,所述基座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啮合,并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或者,所述基座齿条均与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夹座,所述夹座包括夹持件和万向连接器,所述夹持件通过所述万向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包括后盖和面壳,所述面壳扣合于所述后盖上,所述联动组件位于所述面壳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面壳背离所述后盖的侧面,所述第一夹持臂连接于所述后盖或面壳,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于所述后盖或面壳。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将移动终端安装于基体,基体相对基座移动实现将移动终端夹持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基体跟随移动终端一起相对基座移动,而移动终端和基体之间不需要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移动终端在安装于支架时相对机架移动而被支架划伤移动终端的表面。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在移动终端自重作用下,基体相对基座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拉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朝向支撑部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一起夹持移动终端,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点位于移动终端在横向和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移动终端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移动终端。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利用移动终端的自重来夹持移动终端,在将移动终端放入支架过程操作简单,尤其适应在汽车形成过程中安装移动终端,行车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

图5A是移动终端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方式的位置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纵向夹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5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横向夹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与后盖第一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与后盖第二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与后盖第三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与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基座 10

基座销柱 11

基座齿条 12

基体 20

后盖 21

第一槽体 22

第二槽体 23

第一销柱 24

第二销柱 25

面壳 26

转轴 27

移动终端 28

第一夹持部 30

第一夹持臂 31

第二夹持部 40

第二夹持臂 41

支撑部 50

联动组件 60

第一联动件 61

第一连接点 611

第二连接点 612

第一弧形槽 613

第二联动件 62

第三连接点 621

第四连接点 622

第二弧形槽 623

第一齿轮 63

第二齿轮 64

夹座 70

万向连接器 71

夹持件 7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下方"、"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透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前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28未示出)。如图1至图4所示,该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基体20、基座10、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支撑部50和联动组件60。移动终端支撑在支撑部50上时,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时,可以通过联动组件60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夹持移动终端。在本申请中,所述的移动终端可以为平板状的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

本实施方式中,基座10大体呈平板状。基座10可以根据应用场合固定在其他物件上,例如在办公室使用场合下,基座10可以通过粘接、支撑等方式固定在办公桌或者墙壁上。在汽车内部的使用场合,可以通过一夹座70连接于汽车的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从而可以固定整个支架。本实施方式中,该夹座70可以包括夹持件72和万向连接器71,夹座7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夹持件72,用于夹持于汽车的空调出风口的叶片等物件上。所述夹持件72的另外一侧通过万向连接器71与所述基座1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万向连接器71包括一对相对方位为90°的铰链形成,具体包括十字轴式、球笼式、球叉式、凸块式、球销式、球铰式等,使得基体20可以相对基座10在外力作用下任意方位转动。

所述基体20可相对基座10移动地与基座10连接,优选沿重力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基座10。例如,基体20可以通过滑槽-滑块结构与基座10连接,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其他惯用结构实现基体20与基座10的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本实施方式中,基体20包括后盖21和面壳28。后盖21大体呈一面敞口的长方体,与敞口面相对的侧面可移动地连接于基座10。面壳28扣合在所述后盖21的敞口面,这样面壳28和后盖21构成一内部中空的壳体。然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面壳28也可以省略。

所述支撑部50设于所述基体20的底部,例如可以设置于所述后盖21的底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面壳28的底部,设置的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可拆卸地连接、可转动或移动地连接等。所述支撑部50突出于所述基体20的朝向移动终端的侧面(即背离基座10的侧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省略面壳28,则支撑部50可以突出于后盖21背离基座10的侧面。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面壳28扣合在后盖21后,支撑部50从面壳28的朝向移动终端的侧面(即背离基座10的侧面)突出,用户将移动终端沿面壳28的侧面放置在所述支撑部50上。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在支撑部50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支撑部50优选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在支撑部50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优选两个支撑部50的中点大体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这样,当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部50上时支撑部50能稳固地托起移动终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0具有垂直于或者倾斜于基体20的钩状,或者杆状等结构。在支撑部50具有钩状的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的底部可放置于钩状的凹陷处,从而可以防止移动终端相对基体20的方向脱落,具有更好的牢固度。

所述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且突出于基体20的朝向移动终端的侧面。所述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且突出于基体20的朝向移动终端的侧面。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且相互倾斜,而且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相互靠近,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相互远离。本实施方式中,该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所述第一夹持部30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40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的端部。所述第一夹持臂31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后盖21,所述第二夹持臂41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后盖21。在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也靠近所述支撑部50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0夹持移动终端。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移动连接于后盖21,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后盖21设有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2以及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槽体23,所述第一夹持臂31设有多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的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41多个设有嵌入所述第二槽体23的销柱。如此,第一夹持臂31通过第一槽体22和与第一槽体22配合的销柱可移动地连接于后盖21,第二夹持臂41通过第二槽体23和与第二槽体23配合的销柱可移动地连接于后盖21。然而,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2仍可通过其他方式可移动地连接于后盖21,例如可以是图9~图11示出的三种实现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的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夹持臂31可以通过销柱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内在沿第一槽体22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销柱嵌入所述第二槽体23内沿第二槽体23的长度方向滑动。

联动组件60用于利用基体20和基座10之间的相对移动来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夹持移动终端。联动组件60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基体20和基座1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组件60位于所述面壳28和所述后盖21之间的容腔内。在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支撑部50上时,所述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移动而通过所述联动组件60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靠近所述支撑部50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所述支撑部50共同夹持所述移动终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动组件6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件,用于在移动终端脱离支架后,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远离所述支撑部50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弹性件的强度和/或压缩量,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移动终端脱离支架后回复至预设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设有基座销柱11,所述联动组件60包括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第一联动件61设有第一连接点611、第二连接点612和第一弧形槽613。所述第一联动件61于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盖21。第二联动件62设有第三连接点621、第四连接点622和第二弧形槽623,所述第二联动件62于第三连接点62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于所述第四连接点62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盖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612与第四连接点622可以重合,使得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重叠地连接于后盖21的同一位置。此外,所述基座销柱11穿过后盖21并同时嵌入所述第一弧形槽613和第二弧形槽623内。显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612和第四连接点622也可以不重合,基座销柱11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分别嵌入第一弧形槽613和第二弧形槽623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分别通过一转轴27枢接于后盖21上。如图3所示,所述转轴27突出于所述后盖21的朝向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的侧面,并且穿过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和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2。所述的弹性件可以是套设在所述转轴27上的扭簧,该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61,另外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然而,弹性件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方式,例如可以是连接在后盖21上(例如连接在后盖21的转轴27上)与第一夹持臂31和/或第二夹持臂41之间的弹簧等,例如还可以是连接在后盖21和基座销柱11之间的弹簧。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实施方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固定移动终端的过程。

首先,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部50上,支撑部50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带动基体20相对基座10向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由于支撑部50固定连接于基体20,支撑部50与基体20之间没有相对移动,移动终端在重力作用下跟随支撑部50和基体20一起相对基座10向下移动,即移动终端与基体20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和相对摩擦。

然后,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跟随基体20向下移动时使得基座销柱11沿第一弧形槽613和第二弧形槽623移动,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转动。在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转动时,还可以带动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

最后,由于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分别与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可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联动件61可以带动第一夹持臂31的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靠近支撑部50移动,第二联动件62可以带动第二夹持臂41的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靠近支撑部50移动。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靠近支撑部5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还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脱离支架后,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分别远离所述支撑部50移动直至回复至预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将移动终端放置于支撑部50,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实现将移动终端夹持固定,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移动终端相对支架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移动终端在安装于支架时被移动终端划伤表面。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尤其适合汽车内夹持手机的使用场合,可以防止在车辆行驶颠簸移动终端相对支架滑动而划伤移动终端的表面。

图5A是移动终端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方式的位置示意图。如图5A所示,同一移动终端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放置时,二者重叠的区域大体为正方形(边长为同一部移动终端)。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如图5B所示,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在与支撑部50夹持移动终端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正方形的左边角和右边角。对于市场上大多数使用的手机来说,其长宽比例约为2:1,所以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之间的距离约为移动终端的宽度,也约为长边的一半,即纵向放置时夹持点位于长边的中点处,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横向移动距离(例如为X)是纵向移动距离(例如为2X)的一半。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纵向夹持移动终端28的示意图,图5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横向夹持移动终端28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移动终端28以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夹持。如图5C所示,移动终端支架在纵向夹持移动终端28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在纵向夹持移动终端28时位于移动终端28两侧的长边的中心处。如图5D所示,移动终端支架在横向夹持移动终端28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中点位于移动终端28长边的中心处。理论上,移动终端28的重心也大体位于手机中心,这样可以牢固地固定移动终端,尤其适合汽车内夹持移动终端28的使用场合,可以防止在车辆行驶颠簸路时产生甩头甩尾的状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在移动终端自重作用下,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60拉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朝向支撑部50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移动终端,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移动终端在横向和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移动终端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移动终端。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图。所述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臂41和联动组件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范围内,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各具体方案也可以相应的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为节省篇幅及避免重复起见,在此就不再赘述。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的侧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轮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呈直条状,第一夹持部30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端部,并且从后盖21的一侧伸出;第二夹持臂41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的端部,并且从后盖21的另外一侧伸出。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如图8所示的具有弯折形状的条形,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的上段水平设置,另外一段倾斜向下延伸(如图8所示)。

此外,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连接于基体20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臂31可以连接于基体20的后盖21上,也可以连接于基体20的面壳26;第二夹持臂41可以连接于基体20的后盖21上,也可以连接于基体20的面壳26。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臂41与基体20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可以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在所述基体20上移动。作为示例,以下以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分别连接于后盖21为例,结合图9~11介绍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1与后盖21第一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现方式仅以第一夹持臂31的实现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夹持臂41可具有与第一夹持臂31相同的实现结构。如图9所示,所述后盖21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销柱24以及多个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二销柱(图9未示出),即多个第一销柱24沿第一滑动方向排列,多个第二销柱沿第二滑动方向排列。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销柱24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可以是2个、3个、5个等,在本实现方式中为两个。第二销柱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可以是2个、3个、5个等,在本实现方式中为两个。其中,第一销柱24和第二销柱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所述第一夹持臂31设有与所述第一销柱24配合的第一槽体22,所述第二夹持臂(图9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二销柱配合的第二槽体(图9中未示出)。这样,第一夹持臂31可以通过第一槽体22套设在第一销柱24上,沿第一销柱24排列的第一滑动方向滑动。同样,第二夹持臂可以通过第二槽体套设在第二销柱上,沿第二销柱排列的第二滑动方向滑动。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1与后盖21第二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现方式仅以第一夹持臂31的实现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夹持臂41可具有与第一夹持臂31相同的实现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后盖21设有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2以及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槽体(图10未示出),所述第一夹持臂31设有多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的第一销柱24,所述第二夹持臂41多个设有嵌入所述第二槽体的第二销柱(图10未示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销柱24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可以是2个、3个、5个等,在本实现方式中为两个。第二销柱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2个、3个、5个等,在本实现方式中为两个。第一销柱24和第二销柱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槽体22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滑动方向设置,第二槽体的长度沿第二滑动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的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夹持臂31可以通过第一销柱24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内在沿第一槽体22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第二销柱嵌入所述第二槽体内沿第二槽体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得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受力均匀,不容易变形。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1与后盖21第三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现方式仅以第一夹持臂31的实现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夹持臂41可具有与第一夹持臂31相同的实现结构。如图11所示,对应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所述后盖21设有第一槽体22和第一销柱24。其中,第一槽体22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第一销柱24被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槽体22的长度方向上,即第一槽体22和第一销柱24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销柱2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可以是1个、2个、3个、5个等,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销柱24的数量为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夹持臂31设有第二销柱25、第二槽体23。所述第二销柱2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所述第一销柱2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23。

对应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所述后盖21设有第三槽体(图11未示出)和第三销柱(图11未示出)。第三槽体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第三销柱位于所述第三槽体的长度方向。即第三槽体和第三销柱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三销柱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可以是1个、2个、3个、5个等,本实现方式为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二夹持臂41(图11未示出)设有第四销柱(图11未示出)、第四槽体(图11未示出)。所述第四销柱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嵌入所述第三槽体。述第三销柱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嵌入所述第四槽体。

这样,第一夹持臂31可以通过第二销柱25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内在沿第一槽体22的长度方向滑动,以及通过第二槽体23套设在第一销柱24上,沿第一销柱24排列的方向滑动。同样,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第四销柱嵌入所述第三槽体内沿第三槽体的长度方向滑动,以及通过第四槽体套设在第三销柱上,沿第三销柱排列的方向滑动。由于后盖21、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上均设有槽体和销柱,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在移动过程中摩擦力较小,而且受到的应力也较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臂41与联动组件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所述基座10设有基座齿条12。所述联动组件60包括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所述第一齿轮63铰接于所述后盖21,第一齿轮63可以相对后盖21转动,并且第一齿轮63与所述第一夹持臂31通过轮齿啮合连接,在第一齿轮63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夹持臂31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齿轮64亦铰接于所述后盖21,使得第二齿轮64可以相对后盖21转动。所述第二夹持臂41的侧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轮齿,并且所述第二齿轮64与所述第二夹持臂41通过轮齿啮合连接,在第二齿轮64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夹持臂41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如图12所示,所述基座齿条12与所述第一齿轮63或第二齿轮64啮合,并且所述第一齿轮63与所述第二齿轮64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齿条12与第二齿轮64啮合。然而,所述基座齿条12也可以均与所述第一齿轮63和第二齿轮64啮合。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后盖21上的结构或与后盖21连接的元部件,也可以全部或部分设置在面壳26上,例如以下部分或者全部结构可以设置在面壳26上:第一槽体22、第一销柱24、第三槽体、第三销柱;例如以下部分或者全部元部件可以与面壳26连接: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臂41、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第二连接点621、第四连接点623。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实施方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安装移动终端的过程。

首先,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部50上,支撑部50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拉动基体20相对基座10向下移动。

然后,第一齿轮63跟随基体20向下移动时,基座齿条12啮合带动第一齿轮63转动。第一齿轮63转动时,带动第二齿轮64转动。

最后,在第一齿轮63和第二齿轮64转动时,第一齿轮63可以带动第一夹持臂31的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靠近支撑部50移动,第二齿轮64可以带动第二夹持臂41的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靠近支撑部50移动。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靠近支撑部5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还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移动终端。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在移动终端自重作用下,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而通过基座齿条12、第一齿轮63和第二齿轮64拉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朝向支撑部50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移动终端,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移动终端在横向和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移动终端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移动终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