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2267发布日期:2019-03-14 00:28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减振器种类繁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减振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对行车过程进行减振,提高乘车的舒适性。现在使用的很多汽车减振器减振效果不佳,减振缓冲力度不能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汽车减振器减振效果不佳,减振缓冲力度不能调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它的减振效果好,减振缓冲力度能够根据行车路况、速度随时调节,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包括外筒、内筒、活塞杆,内筒套装在外筒内,活塞杆后端安装在内筒中,活塞杆后端安装有活塞总成,内筒后端和外筒之间安装底阀总成,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外储油腔,活塞杆外壁和内筒内壁之间设有内储油腔,内筒内活塞总成和底阀总成之间设有过渡油腔,外筒前端与活塞杆之间安装有油封和导向座,内筒前端紧固连接在导向座上,活塞杆上外筒前方安装有连接罩,连接罩与活塞杆之间安装密封圈和定位座,连接罩上连接气囊筒,气囊筒后端外壁与外筒前端外壁之间连接外气囊,气囊套后端连接有气囊外套筒,外气囊设置在气囊外套筒内,连接罩、外筒、气囊筒、外气囊之间构成气囊腔。

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工作活塞杆上行时,内储油腔内压力增加,内储油腔内油液通过活塞总成流入过渡油腔中;同时外储油腔内的油液通过底阀总成流入过渡油腔中,气囊腔向前移动。活塞杆下行时,过渡油腔内压力增加,过渡油腔内的油液通过活塞总成流入内储油腔中,同时过渡油腔内的油液通过底阀总成流入外储油腔中,气囊腔向后移动,气囊腔减小,气囊腔内的气体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从而提高乘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定位座和导向座的设置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定位作用,确保了活塞杆移动过程的同轴度;密封圈和油封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防止出现漏油和漏气现象。根据车辆行驶路况和速度随时调节气囊腔内的充气量大小,改变外气囊的减振缓冲力度,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这种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好,减振缓冲力度能够根据行车路况、速度随时调节,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作为优选,外气囊前端套装有前锁紧套,外气囊前端紧密安装在前锁紧套和外筒之间;外气囊后端套装有后锁紧套,外气囊后端紧密安装在后锁紧套和气囊筒之间。通过前锁紧套和后锁紧套实现外气囊前后两端的连接锁紧,连接可靠,密封性好。

作为优选,气囊筒后端外壁设有向外呈弧形凸出的定位凸环,后锁紧套设置在定位凸环前方;外筒上靠近前端位置设有过渡段,过渡段前方的外筒外壁小于过渡段后方的外筒外壁,前锁紧套安装在过渡段前方。定位凸环和过渡段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外气囊两端连接的可靠性,防止气囊腔内充气后外气囊连接位置滑动失效。

作为优选,前锁紧套和后锁紧套内壁上均设有内锁紧锯齿,外筒外壁上与外气囊连接位置以及气囊筒外壁上与外气囊连接位置均设有外锁紧锯齿。内锁紧锯齿和外锁紧锯齿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外气囊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导向座和定位座内壁与活塞杆之间均安装有导向套。导向套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对活塞杆的导向作用。

作为优选,活塞杆前端焊接前吊环,外筒后端焊接后吊环,前吊环和后吊环内均安装橡胶衬套,橡胶衬套内均安装连接套。这种结构设置便于减振器与其它零部件的安装。

作为优选,活塞杆外壁上靠近活塞总成位置安装有缓冲套和限位套,缓冲套设置在限位套前方且抵接在限位套上。在活塞杆运行过程中缓冲块起到了很好的定位作用,活塞杆上行到极限位置时缓冲块抵接到导向座上,缓冲块不仅起到了缓冲作用,而且防止活塞总成撞击到导向座上,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作为优选,气囊外套筒后端呈内径由前往后逐渐减小的锥环状结构。这种结构设置对外气囊进行定位,防止外气囊露出气囊外套筒后端。

作为优选,气囊外套筒前端与气囊筒螺纹连接。气囊外套筒与气囊筒螺纹连接便于调节向后伸出的长度,从而调节气囊外套筒后端与外气囊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好,减振缓冲力度能够根据行车路况、速度随时调节,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筒,2、内筒,3、活塞杆,4、活塞总成,5、底阀总成,6、外储油腔,7、内储油腔,8、过渡油腔,9、油封,10、导向座,11、连接罩,12、密封圈,13、定位座,14、气囊筒,15、外气囊,16、气囊外套筒,17、气囊腔,18、前锁紧套,19、后锁紧套,20、定位凸环,21、过渡段,22、内锁紧锯齿,23、外锁紧锯齿,24、导向套,25、前吊环,26、后吊环,27、橡胶衬套,28、连接套,29、缓冲套,30、限位套,31、活塞,32、前限位板,33、后限位板,34、上油孔,35、下油孔,36、上油阀片,37、下油阀片,38、底阀座,39、底阀体,40、保持架,41、压缩阀片,42、弹簧,43、通孔,44、底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一种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参见附图1),包括外筒1、内筒2、活塞杆3,内筒套装在外筒内,活塞杆后端安装在内筒中,活塞杆后端安装有活塞总成4,内筒后端和外筒之间安装底阀总成5,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外储油腔6,活塞杆外壁和内筒内壁之间设有内储油腔7,内筒内活塞总成和底阀总成之间设有过渡油腔8,外筒前端与活塞杆之间安装有油封9和导向座10,内筒前端紧固连接在导向座上,活塞杆上外筒前方安装有连接罩11,连接罩与活塞杆之间安装密封圈12和定位座13,连接罩上连接气囊筒14,气囊筒后端外壁与外筒前端外壁之间连接外气囊15,气囊套后端连接有气囊外套筒16,外气囊设置在气囊外套筒内,连接罩、外筒、气囊筒、外气囊之间构成气囊腔17。

外气囊前端套装有前锁紧套18,外气囊前端紧密安装在前锁紧套和外筒之间;外气囊后端套装有后锁紧套19,外气囊后端紧密安装在后锁紧套和气囊筒之间。气囊筒后端外壁设有向外呈弧形凸出的定位凸环20,后锁紧套设置在定位凸环前方;外筒上靠近前端位置设有过渡段21,过渡段前方的外筒外壁小于过渡段后方的外筒外壁,前锁紧套安装在过渡段前方。前锁紧套和后锁紧套内壁上均设有内锁紧锯齿22,外筒外壁上与外气囊连接位置以及气囊筒外壁上与外气囊连接位置均设有外锁紧锯齿23。导向座和定位座内壁与活塞杆之间均安装有导向套24。活塞杆前端焊接前吊环25,外筒后端焊接后吊环26,前吊环和后吊环内均安装橡胶衬套27,橡胶衬套内均安装连接套28。活塞杆外壁上靠近活塞总成位置安装有缓冲套29和限位套30,缓冲套设置在限位套前方且抵接在限位套上。气囊外套筒后端呈内径由前往后逐渐减小的锥环状结构。气囊外套筒前端与气囊筒螺纹连接。

活塞总成包括活塞31、前限位板32、后限位板33,活塞上设有上油孔34和下油孔35,活塞与前限位板件安装上油阀片36,活塞与后限位板间安装下油阀片37,上油阀片密封盖合在上油孔前端,上油孔后端与过渡油腔连通,下油阀片密封盖合在下油孔后端,下油孔前端与内储油腔连通。底阀总成包括底阀座38、底阀体39、保持架40,保持架与内筒连接,底阀体与底阀座间安装压缩阀片41,底阀体与保持架间安装弹簧42,底阀座上设有和外储油腔连通的通孔43,底阀体上设有底阀孔44,压缩阀片密封盖合在底阀孔上。

外气囊式双筒型减振器工作活塞杆上行时,内储油腔内压力增加,下油阀片打开,内储油腔内油液通过下油孔流入过渡油腔内;同时底阀体被油液压力向前推动,外储油腔内的油液通过、底阀座、底阀体流入过渡油腔内,气囊腔向前移动。活塞杆下行时,过渡油腔内压力增加,上油阀片打开,过渡油腔内的油液通过上油孔流入内储油腔中,同时压缩阀片打开,过渡油腔内的油液通过底阀孔、底阀座流入外储油腔中,气囊腔向后移动,气囊腔减小,气囊腔内的气体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从而提高乘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定位座和导向座的设置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定位作用,确保了活塞杆移动过程的同轴度;密封圈和油封对活塞杆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防止出现漏油和漏气现象。根据车辆行驶路况和速度随时调节气囊腔内的充气量大小,改变外气囊的减振缓冲力度,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