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7364发布日期:2019-04-03 00:3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机械带传动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步轮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满足不同使用需要、传动效率高、便于安装和拆卸的同步轮组件。



背景技术:

同步轮传动是由一条内周表面设有等间距齿的环形皮带和具有相应齿的带轮所组成,运行时,带齿与带轮的齿槽相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同步轮具有传动准确、传动比恒定、传动平稳、传动效率高、维护保养方便,不需润滑,维护费用低、速比范围大等优点,因此同步轮组件广泛用于自动化设备、机床、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电线电缆、仪器仪表、石油化工、烟草、通讯等各行业的新型机械带传动中。

在同步轮的运用过程中,通常是几个同步轮配合使用,其中一个为主动轮、与动力发生装置连接,其余同步轮为从动轮,通过主动轮的转动带动同步带运动进而带动从动轮转动。现有的许多设备因为结构或使用功能等原因常常需要两套独立运行的系统,因此往往会安装两套同步轮组件,用于带动不同的系统的运行,并且很多时候这两套系统不需要甚至是不能同时运行。这种情况下,当两套同步轮组件中所安装的同步轮齿形不同时,往往需要安装两组动力发生装置,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还不便于安装和拆卸,增加了后续维护成本。为了节约成本,现有的一些设计会在两套系统中安装相同的同步轮和一个动力发生装置,将其中一个同步轮与动力发生装置相连接作为两套系统的主动轮,当需要使用一套系统时,将该系统中的同步带套设在主动轮上驱动该系统运行,当需要使用另一套系统时将原来主动轮上设置的同步轮带拆卸下来,然后套设上所需使用的系统的同步带,使得主动轮带动该系统运行。但由于同步轮制造成本较高,不同齿形的同步轮制造成本各不相同,有的系统对于同步轮的齿形、精度等要求不是那么高,安装相同的同步轮会增加制造成本。

下面提供两个申请人检索到的现有专利文献供审查员同志参考,具体信息及摘要如下:

现有技术1: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721233441.1,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栓型同步轮,包括同步轮、固定轴、轴承和紧固螺丝,所述同步轮一端面通过轴承与固定轴一端相连接;所述同步轮另一端面连接有限位轴承,所述紧固螺丝一端依次穿过限位轴承、同步轮后与固定轴一端相螺纹连接。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紧固螺丝一端依次穿过限位轴承、同步轮后与固定轴一端相螺纹连接,紧固螺丝的螺丝端头紧抵压在限位轴承的一端面上,同步轮绕固定轴转动时,限位轴承可以防止紧固螺丝跟随着同步轮转动,该结构既不会影响轴承、限位轴承的传动作用,也能够防止轴承、固定轴脱离同步轮的轴承孔,保证同步轮的传动效果。

现有技术2: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420054335.7,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步轮,包括同步轮上圈、同步轮下圈和轮柱,所述的轮柱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同步轮上圈和同步轮下圈通过铆接方式连接,相邻轮柱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的同步轮下圈的下方设有限位圈,所述的限位圈通过连接柱固定在同步轮下圈的下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配合工件架转动轮工作,实现真空喷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实现一组多个工件架同步转动,相互之间互不干扰,且确保工件的各个方向上均能得到充分喷涂,确保产品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不同使用需要、传动效率高、便于安装和拆卸的同步轮组件的同步轮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同步轮组件,包括同步轮本体、贯穿所述同步轮本体的轴孔和与所述同步轮本体相配合的A同步带,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外的轮体,所述轮体包括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通过连接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轮体外配合有B同步带。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圆周面的高度与所述同步轮本体圆周面的高度相同。

所述同步轮本体与动力发生装置相连接,作为系统中的主动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A系统时,将所述A同步带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上,所述同步轮本体在所述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所述A同步带运动,所述A同步带进而带动A系统中的同步轮运动,使得所述A系统运转。当需要使用B系统时,可将所述A同步带从所述同步轮本体上拆卸下来,将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连接起来,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与B系统中所安装的同步轮轮体相适应。将B系统中的B同步带套设到所述轮体上,所述同步轮本体在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轮体随之转动,带动所述B同步带运动,所述B同步带带动B系统中的其他同步轮转动,使得B系统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组件,在统一设备中安装了两套系统且不同系统无需同时运行时,只需安装一个动力发生装置便可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节约成本。且不同的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安装相应齿型的同步轮,无需安装相同齿形的同步轮,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切换使用系统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上便可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优选的,所述同步轮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的上挡圈和下挡圈,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的外直径大于所述轮体的外直径。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为圆形,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的圆心处均开设有与所述轴孔相匹配的圆孔,便于连接动力发生装置或其他装置连接。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可防止套设在所述同步轮组件上的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当所述A同步带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上使用时,所述同步轮本体在动力发生装置的带动下高速运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上的所述A同步带在所述同步轮本体的带动下高速运动,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能防止所述A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同样的,当所述轮体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上,所述B同步带套设在所述轮体上使用时,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能防止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提高传动效率,防止设备损坏。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与所述同步轮本体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优选的,所述同步轮本体外侧曲面上布置有用来增加同步轮本体与所述A同步带之间接触面积的A卡齿,所述轮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同步轮本体上设置的A卡齿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同步轮本体与所述轮体、所述同步轮本体与所述A同步带之间均采用啮合的方式,能增加所述同步轮本体与所述轮体之间的传动效率。

优选的,所述轮体外表面上设置有增大所述轮体与B同步带之间接触面积的B卡齿;所述第一轮体在与所述第二轮体相接处两侧端面上均分别设有朝向第二轮体的通孔,所述第二轮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盲孔。所述B同步带与所述轮体相配合。当设备中的两套系统均需要采用带齿的同步轮且两套系统中的同步轮齿形不同时,所述轮体表面上设置的B卡齿与其中一套系统中设置的同步轮上所设置的卡齿相同,所述同步轮本体上设置的A卡齿与另外一套系统中设置的同步轮上所述设置的卡齿相同,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两套系统无需安装相同的同步轮。所述连接装置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盲孔连接,将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连接起来。

优选的,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靠近所述同步轮本体的一面为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带边磨损的光滑表面,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带边磨损,增加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上挡圈与所述下挡圈之间设置有防止所述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的档杆。在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的基础上设置所述档杆,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进一步增加所述同步轮组件的传动效率。

优选的,所述档杆为表面光滑的圆柱形,所述档杆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分别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可拆卸连接。所述档杆表面光滑,在使用过程中与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之间的摩擦较小,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磨损,增加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使用寿命。所述档杆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分别与所述上挡圈和所述下挡圈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组件,在同一设备中安装了两套系统且不同系统无需同时运行时,只需安装一个动力发生装置便可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节约了成本,且不同的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安装相应齿型的同步轮,无需安装相同齿形的同步轮,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本体与轮体之间采用啮合的方式,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传动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挡圈和第一下挡圈,可防止A同步带和B同步带在工作工程中落出失去连接。

(4)本实用新型的上挡圈和下挡圈之间设置有档杆,可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增加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设置轮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步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未设置轮体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同步轮本体套设轮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轴孔;2-上挡圈;3-同步轮本体;4-下挡圈;5-轮体;6-连接装置;7-盲孔;8-通孔;21-档杆;51-第一轮体;52-第二轮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同步轮组件,包括同步轮本体3、贯穿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轴孔1和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相配合的A同步带,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外的轮体5,所述轮体5包括第一轮体51和第二轮体52,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通过连接装置6可拆卸连接;所述轮体5外配合有B同步带。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圆周面的高度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圆周面的高度相同。

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动力发生装置相连接,作为系统中的主动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A系统时,将所述A同步带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所述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所述A同步带运动,所述A同步带进而带动A系统中的同步轮运动,使得所述A系统运转。当需要使用B系统时,可将所述A同步带从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拆卸下来,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6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连接起来,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与B系统中所安装的同步轮轮体相适应。将B系统中的B同步带套设到所述轮体5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轮体5随之转动,带动所述B同步带运动,所述B同步带带动B系统中的其他同步轮转动,使得B系统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组件,在统一设备中安装了两套系统且不同系统无需同时运行时,只需安装一个动力发生装置便可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节约成本。且不同的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安装相应齿型的同步轮,无需安装相同齿形的同步轮,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切换使用系统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便可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同步轮组件,包括同步轮本体3、贯穿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轴孔1和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相配合的A同步带,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外的轮体5,所述轮体5包括第一轮体51和第二轮体52,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通过连接装置6可拆卸连接;所述轮体5外配合有B同步带。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圆周面的高度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圆周面的高度相同。

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动力发生装置相连接,作为系统中的主动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A系统时,将所述A同步带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所述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所述A同步带运动,所述A同步带进而带动A系统中的同步轮运动,使得所述A系统运转。当需要使用B系统时,可将所述A同步带从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拆卸下来,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6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连接起来,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与B系统中所安装的同步轮轮体相适应。将B系统中的B同步带套设到所述轮体5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轮体5随之转动,带动所述B同步带运动,所述B同步带带动B系统中的其他同步轮转动,使得B系统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组件,在统一设备中安装了两套系统且不同系统无需同时运行时,只需安装一个动力发生装置便可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节约成本。且不同的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安装相应齿型的同步轮,无需安装相同齿形的同步轮,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切换使用系统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便可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同步轮本体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的上挡圈2和下挡圈4,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的外直径大于所述轮体5的外直径。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为圆形,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的圆心处均开设有与所述轴孔1相匹配的圆孔,便于连接动力发生装置或其他装置连接。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可防止套设在所述同步轮组件上的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当所述A同步带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使用时,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动力发生装置的带动下高速运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的所述A同步带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带动下高速运动,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能防止所述A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同样的,当所述轮体5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所述B同步带套设在所述轮体5上使用时,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能防止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提高传动效率,防止设备损坏。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同步轮组件,包括同步轮本体3、贯穿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轴孔1和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相配合的A同步带,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外的轮体5,所述轮体5包括第一轮体51和第二轮体52,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通过连接装置6可拆卸连接;所述轮体5外配合有B同步带。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圆周面的高度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圆周面的高度相同。

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动力发生装置相连接,作为系统中的主动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A系统时,将所述A同步带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所述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所述A同步带运动,所述A同步带进而带动A系统中的同步轮运动,使得所述A系统运转。当需要使用B系统时,可将所述A同步带从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拆卸下来,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6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连接起来,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与B系统中所安装的同步轮轮体相适应。将B系统中的B同步带套设到所述轮体5上,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轮体5随之转动,带动所述B同步带运动,所述B同步带带动B系统中的其他同步轮转动,使得B系统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同步轮组件,在统一设备中安装了两套系统且不同系统无需同时运行时,只需安装一个动力发生装置便可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节约成本。且不同的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安装相应齿型的同步轮,无需安装相同齿形的同步轮,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切换使用系统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轮体51和所述第二轮体52套设到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便可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所述同步轮本体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的上挡圈2和下挡圈4,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的外直径大于所述轮体5的外直径。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为圆形,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的圆心处均开设有与所述轴孔1相匹配的圆孔,便于连接动力发生装置或其他装置连接。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可防止套设在所述同步轮组件上的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当所述A同步带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使用时,所述同步轮本体3在动力发生装置的带动下高速运转,套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的所述A同步带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带动下高速运动,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能防止所述A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同样的,当所述轮体5设在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所述B同步带套设在所述轮体5上使用时,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能防止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提高传动效率,防止设备损坏。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设置有增加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所述A同步带之间接触面积的A卡齿,所述轮体5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设置的A卡齿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所述轮体5、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所述A同步带之间均采用啮合的方式,能增加所述同步轮本体3与所述轮体5之间的传动效率。

所述轮体5外表面上设置有增大所述轮体5与B同步带之间接触面积的B卡齿,所述第一轮体51在与所述第二轮体52相接处两侧端面上均分别设有朝向第二轮体52的通孔8,所述第二轮体52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8相配合的盲孔7。所述B同步带与所述轮体相配合。当设备中的两套系统均需要采用带齿的同步轮且两套系统中的同步轮齿形不同时,所述轮体5表面上设置的B卡齿与其中一套系统中设置的同步轮上所设置的卡齿相同,所述同步轮本体3上设置的A卡齿与另外一套系统中设置的同步轮上设置的卡齿相同,满足不同系统的使用需要,两套系统无需安装相同的同步轮。

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靠近所述同步轮本体3的一面为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带边磨损的光滑表面,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带边磨损,增加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使用寿命。

所述上挡圈2与所述下挡圈4之间设置有防止所述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的档杆21。在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的基础上设置所述档杆21,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落出失去连接,进一步增加所述同步轮组件的传动效率。

所述档杆21为表面光滑的圆柱形,所述档杆2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分别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可拆卸连接。所述档杆21表面光滑,在使用过程中与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之间的摩擦较小,防止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磨损,增加所述A同步带和所述B同步带的使用寿命。所述档杆2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分别与所述上挡圈2和所述下挡圈4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