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4539发布日期:2019-08-13 20:57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



背景技术:

目前,管式铜管换热器泄漏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胀管和堵管。其中,胀管主要是用胀管器对泄漏管束进行对外挤压,使铜管胀紧,进而达到密封的目的;堵管则主要是堵住泄漏管束进出口,从而使该管束不参与换热功能,从而达到密封目的。

但是,胀管和堵管这两种消漏工艺均具有一定弊端,比如:胀管后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漏点不一定能消除,或者随时间推移该漏点容易复现,并且常常会出现欠胀(胀管不足)、偏胀、过胀、泄漏管管口内壁起皮和擦伤等问题;堵管能保证消漏效果,但是会减少管式铜管换热器换热面积,一旦超过堵管裕度则需更换该管式铜管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胀管工艺无法保证消漏质量,以及堵管工艺容易导致管式铜管换热器裕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包括:

管体,具有锥度,用于插入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泄漏管内以封堵泄漏点;以及

凹槽,环设于所述管体的外壁上;

其中,所述管体的相对两端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管体的外径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在侧向所述第二端面的所在侧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锥度为1:25。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为不锈钢件。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外壁的表面光洁度为5~6.3μm。

进一步地,所述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包括间隔设置的二所述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管体外壁面的接合面为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管体外壁面的接合面为弧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合理设计管体的锥度,使得管体插入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泄漏管内后,可有效地防止泄漏管发生欠胀或过胀的现象,并且管体外壁上的凹槽可供泄漏管的挤压余量堆积,可起到密封泄漏点和紧固管体的作用,又由于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具有过孔不会导致泄漏管堵塞,减少了对管式铜管换热器裕度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胀管工艺无法保证消漏质量,以及堵管工艺容易导致管式铜管换热器裕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消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左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1—管体、12—凹槽、111—第一端面、 112—第二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进行说明,该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包括管体11和凹槽12,其中,管体 11具有锥度,即管体11的外轮廓呈圆台状,用于插入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泄漏管内以封堵泄漏点;凹槽12环设在管体11的外壁上,即至少一个凹槽12围绕管体11的中轴线并且沿管体11的外壁周向延伸。此处,管体11的相对两端包括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管体11的外径从第一端面111的所在侧向第二端面112的所在侧逐渐增大。

具体地,利用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消除管式铜管换热器泄漏的工作过程是:先用细砂纸清理具有泄漏点的铜管的管头,接着在该管头涂抹适量乐泰243密封胶,接着将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插入该铜管内,接着利用专用胀杆插入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内,接着敲击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使其缓慢挤入该铜管内,直至第二端面112露出该管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5毫米,完成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安装;接着等待乐泰243密封胶固化2小时后,向该铜管内充入氮气,并且将气压逐渐增加至1兆帕,以检验是否完成消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111的外径等于或小于泄漏管的内径,第二端面112的外径大于泄漏管的内径;利用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消漏的工艺是胀管工艺和堵管工艺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合理设计管体11的锥度,使得管体11插入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泄漏管内后,可有效地防止泄漏管发生欠胀或过胀的现象,并且管体11外壁上的凹槽12可供泄漏管的挤压余量堆积,可起到密封泄漏点和紧固管体11的作用,又由于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具有过孔不会导致泄漏管堵塞,减少了对管式铜管换热器裕度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胀管工艺无法保证消漏质量,以及堵管工艺容易导致管式铜管换热器裕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消漏质量。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管体11的锥度为1:25,即管体11的上、下两底圆的外径差与管体11的高度之比值为1:25。经抗拉脱、耐压实验的考证,此锥度的管体11可达到最佳的胀管效果。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管体11为不锈钢件。具体地,管体11由1Cr18Ni9Ti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硬度和防锈性能,保证了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不会给管式铜管换热器带入异物。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管体11外壁的表面光洁度为5~6.3μm(微米),这样可保证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与泄漏管之间产生足够摩擦力,提高了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安装的牢固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包括两个上述凹槽 12,两个凹槽12间隔设置。具体地,两个凹槽12可均匀地环设在管体11的外壁上,或者从管体11外壁的距离第一端面111为8毫米处向第二端面112的所在侧间隔分布。这样可保证泄漏管有足够的堆积余量,提高了管式铜管换热器的密封性。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1可包括一个或三个凹槽12,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第一端面111与上述管体11外壁面的接合面为弧面,即第一端面 111与管体11的外壁面圆弧过渡。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第一端面111与管体11 的外壁面之间出现尖角,该尖角对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泄漏管刮擦导致其管口内壁起皮或擦伤,保证了管式铜管换热器的消漏质量。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式铜管换热器消漏用套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第二端面112与上述管体11外壁面的接合面为弧面,即第二端面 112与管体11的外壁面圆弧过渡。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第二端面112与管体11 的外壁面之间出现尖角,该尖角将操作人员的手刮伤,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