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8945发布日期:2019-08-31 02:1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尤其指一种安装于显示器的后侧面,而可让整体结构更轻薄的滑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显示器除了能调整仰角之外,大多会再增加一升降装置以调整高度,使符合不同体型的使用者需求。而一般升降装置主要是采用固定规格的滚珠滑轨组件,主要包含固定长轨、滚珠件、活动短轨,让显示器上升或下降,此种结构即如公开号为CN201041746Y、专利名称为升降装置的卡掣机构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图1所示。但对于薄型化的显示装置而言,此类具有固定规格的传统滚珠滑轨组件在整体宽度上不易配合,而纵然勉强予以搭配,则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且会让支撑架过大或过厚而造成视觉上的突兀感。

因此,本实用新型先提出了公开号为CN101725806B、名称为具有卡掣功能的升降装置一专利,以座翼221搭配铁氟龙制的滑块222取代传统的滚珠件和活动短轨,并将固定轨12结合于支架1的两侧,而不用另外再制造传统的固定长轨;之后提出了公开号为CN205655046U、名称为升降装置一专利,是以翼片23的滑移座231内排列有两列滚轮233来取代传统的滚珠件和活动短轨,并同样在铝挤型制的上立架11两侧一体成型有一对轨槽111,也不用另外再制造传统的固定长轨;另外又提出了公开号为CN205979020U、名称为支撑装置及用于该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一案及公开号为CN205991292U、名称为升降装置一专利,其中,公开号为CN205979020U的专利主要是以滑移构造30所包含的连接衬件31、盖件32和多个滚动件33a取代传统的滚珠件和活动短轨,并同样在支架10的两侧一体成型有导引沟槽11;而公开号为CN205991292U的专利则是通过翼片23的滚轮231(导槽232呈V形)搭配上立架11两侧轨槽111内的导轨111b(金属圆杆)以取代传统的滚珠件和活动短轨,并同样在铝挤型制的上立架11两侧一体成型有一对轨槽111,以上两个专利申请皆不用另外再制造传统的固定长轨。

综观上述持续性的改良结构,均是取代整个传统滚珠滑轨组件,但却仍未尝试过将传统滚珠滑轨组件的部分组成构件沿用,而改良其他部分组成构件的结构,因此,本申请的改良主要是针对传统滚珠滑轨组件的活动短轨结构部分,其也是造成传统滚珠滑轨组件在整体宽度不易变薄的因素之一,原因在于传统的活动短轨是呈“ㄇ”形状,在尺寸缩小后需要变薄以方便弯折呈良好的“ㄇ”形状,如此一来,即容易减弱结构强度,但若是要增加厚度,又会影响整体宽度。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通过将一长形板片对折而成活动短轨,使活动短轨的弯折部能容易导入或不费力的由滚珠件内向外拔出的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能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薄型化的问题,而能让结构更轻薄,并能减少开模制造成本,又能将本结构套用在传统的固定长轨和滚珠件上,以降低旧品库存压力及节省材料成本。

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包括至少一滑移组件,至少一滑移组件连接至少一支架,至少一支架连接一显示器,供带动显示器上下移动;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在于:滑移组件包括一长轨、一滚珠件以及一活动短轨。其中,长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之间形成一长形凹槽,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包括第一导槽,第二侧板的内侧壁包括第二导槽。滚珠件包括一长形板件、多个第一滚珠及多个第二滚珠,长形板件容纳于长轨的长形凹槽内,长形板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平行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立板的板面上包括多个上下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孔,供定位多个第一滚珠,使多个第一滚珠接触第一侧板的第一导槽;第二立板的板面上包括多个上下间隔排列的第二定位孔,供定位多个第二滚珠,使多个第二滚珠接触第二侧板的第二导槽。活动短轨以一长形板片对折而成,活动短轨包括一第一内侧板、一弯折部及一第二内侧板,弯折部伸入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之间,第一内侧板的外侧面包括一第一长导槽,供接触多个第一滚珠,第二内侧板的外侧面包括一第二长导槽,供接触多个第二滚珠。

实施时,长轨及长形板件的截面分别呈U字形。

实施时,活动短轨的第一内侧板的第一长导槽上包括多个第一沟槽,多个第一沟槽相互平行,且多个第一沟槽由上而下延伸而成。

实施时,活动短轨的第二内侧板的第二长导槽上包括多个第二沟槽,多个第二沟槽相互平行,且多个个第二沟槽由上而下延伸而成。

实施时,第一内侧板及第二内侧板之间包括一空间。

实施时,第一内侧板及第二内侧板之间更形成可叠合的区域,以作为活动短轨连接且固定的部位,活动短轨以第一内侧板连接且固定于至少一支架的本体部上,活动短轨还以第二内侧板连接且固定一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侧边斜下延伸出两个彼此间隔的勾部,以供至少一定力弹簧的自由端部所设的两个彼此间隔的通孔对应套接,让至少一定力弹簧所包括的一卷簧部对应容置且定位于至少一簧座上,并让至少一簧座与至少一滑移组件的长轨分别连接且固定于一支撑架上。

实施时,至少一滑移组件包括两个并列且具有间隔的滑移组件,至少一支架包括两个并列且具有间隔的支架,各支架的本体部分别延伸出一前翼部及一侧翼部,各侧翼部分别连接且固定于一第二连接板的相对两侧的侧翼对接段,第二连接板的相对两侧的侧翼对接段之间形成一颈状桥接段,而两个并列且具有间隔的支架的前翼部均连接至一后背板,通过后背板以连接显示器。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支撑架上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与两个支架连结前的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滑移组件的元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滑移组件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与两个支架连结后,再搭配两个定力弹簧模组及支撑结构主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1 滑移组件2,2’

支撑架21 支撑结构主体211

底座22 支架23,23’

本体部231 前翼部232

侧翼部233 后背板24

长轨3 长形凹槽31

长形开口32 盖板33

底板34 第一侧板35

第二侧板36 第一导槽37

第二导槽38 滚珠件4

长形板件41 第一滚珠42

第二滚珠43 第一立板44

第二立板45 第一定位孔46

第二定位孔47 活动短轨5

第一内侧板51 弯折部52

第二内侧板53 空间54

第一沟槽55 第一长导槽56

第二沟槽57 第二长导槽58

第一连接板6,6’ 勾部61

第二连接板7 侧翼对接段71,71’

颈状桥接段72 定力弹簧模组8,8’

定力弹簧81 自由端部811

通孔812 卷簧部813

簧座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1包括两个并列且具有间隔的滑移组件2,2’,两个滑移组件2,2’分别固定在一支撑架21的上半部,支撑架21的下方包括一底座22,借以使长直状的支撑架21立起于底座22上而形成站立姿态。任一滑移组件2,2’包括一长轨3,长轨3内包括一长形凹槽31,长形凹槽31通过一长形开口32以与长轨3的外部连通,而一活动短轨5的一端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穿过长形开口32,以连结于长形凹槽31之中。上述两个并列长轨3的两个长形开口32的开口方向相反,且两个活动短轨5以渐进的方式相对延伸。两个活动短轨5分别连接两个支架23,23’,两个支架23,23’通过一后背板24以连接一显示器,供带动显示器上下移动。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设的滑移组件2,2’及支架23,23’也可设为一个或二个以上。

请参阅图2~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1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两个滑移组件2,2’,任一滑移组件2,2’包括一长轨3、一滚珠件4以及一活动短轨5。

长轨3为板体冲压弯折成型或为铝挤型,使其截面呈U字形,长轨3的顶端包括一盖板33,长轨3的底端包括一底板34,长轨3的两侧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35及第二侧板36,第一侧板35及第二侧板36之间包括间隔以形成一长形凹槽31,第一侧板35的内侧壁包括直立且截面为弧形的第一导槽37,第二侧板36的内侧壁包括直立且截面为弧形的第二导槽38,第一导槽37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导槽38的开口位置。

滚珠件4包括一长形板件41、多个第一滚珠42及多个第二滚珠43,长形板件41以一长方板连续弯折而成,其截面呈U字形,长形板件41的宽度及高度小于长轨3的宽度及高度,以供容纳于长轨3的长形凹槽31内,长形板件41包括相互平行且具间隔的第一立板44及第二立板45,第一立板44及第二立板45平行第一侧板35及第二侧板36。第一立板44的板面上包括多个上下间隔排列的圆形第一定位孔46,以供分别定位多个第一滚珠42,并使多个第一滚珠42同时接触并限位于第一侧板35的第一导槽37内;第二立板45的板面上包括多个上下间隔排列的圆形第二定位孔47,以供分别定位多个第二滚珠43,让多个第二滚珠43同时接触第二侧板36的第二导槽38。

而活动短轨5以一长形板片对折而成,活动短轨5包括一第一内侧板51、一弯折部52及一第二内侧板53,弯折部52伸入第一立板44及第二立板45之间;第一内侧板51的内侧面与第二内侧板53的内侧面之间包括一空间54;第一内侧板51的外侧面包括相互平行且由上而下延伸而成的多个第一沟槽55,该多个第一沟槽55作为第一长导槽56,第一长导槽56的截面为弧形,以供接触并限位多个第一滚珠42,使这些第一滚珠42分别在第一长导槽56及第一导槽37形成相异的滚动摩擦效果,以利于滚动;第二内侧板53的外侧面包括相互平行且由上而下延伸而成的多个第二沟槽57,该多个第二沟槽57作为第二长导槽58,第二长导槽58的截面为弧形,以供接触并限位多个第二滚珠43,使这些第二滚珠43分别在第二长导槽58和第二导槽38形成相异的滚动摩擦效果,以利于滚动。借此,可让活动短轨5顺畅的在滚珠件4的长形板件41内上下移动,并同时让滚珠件4在长轨3的长形凹槽31内上下移动。

请参阅图5、图6所示,第一内侧板51及第二内侧板53之间更形成可叠合的区域,以作为活动短轨5连接且固定的部位,使活动短轨5以第一内侧板51连接且固定于至少一支架23,23’的本体部231上。活动短轨5的第二内侧板53连接且固定一第一连接板6,6’,第一连接板6,6’的侧边斜下延伸出两个彼此间隔的勾部61,以供至少一定力弹簧81的自由端部811所设的两个彼此间隔的通孔812对应套接,借以减少单一勾部61的负荷以延长使用寿命。至少一定力弹簧81的卷簧部813对应容置且定位于至少一簧座82上,以形成至少一定力弹簧模组8,8’,至少一簧座82与至少一滑移组件2,2’的长轨3分别连接并固定于一支撑架21上,借以在支撑架21所包括的一支撑结构主体211内,让活动短轨5相对于至少一定力弹簧81的卷簧部813及长轨3形成滑移。

该至少一支架23,23’包括两个并列且具有间隔的支架23,23’,各支架23,23’的本体部231分别延伸出前翼部232及侧翼部233,各侧翼部233分别连接且固定于一第二连接板7的相对两侧的侧翼对接段71,71’,两个侧翼对接段71,71’之间形成一颈状桥接段72,借以帮助两个支架23,23’连结为一体,使加强结构及稳定性以利于升降运动,而两个支架23,23’的前翼部232均连接至上述的后背板24,并通过后背板24以连接显示器。另外,至少一定力弹簧模组8,8’包括两个纵列且具有间隔的定力弹簧模组8,8’,各定力弹簧81的自由端部811分别套接且固定于各个第一连接板6,6’的侧边,以分担应力负荷。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活动短轨以一长形板片对折而成,因此,其制造工序简单;而活动短轨的弯折部能容易导入或不费力的由滚珠件内向外拔出,因此,可减少开模的制造成本,又能套用在传统的固定长轨和滚珠件上,以降低旧品库存压力及节省材料成本。

2、由于活动短轨的第一长导槽及第二长导槽有助于滚珠滚动并能够储存润滑用的油液,而第一内侧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内侧板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间,因此,当多个第一滚珠及多个第二滚珠分别在第一长导槽及第二长导槽上滚动时,可以将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去,以防油液因高温而变质,借以延长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依上文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一种不仅能让结构更轻薄、能减少开模制造成本,能有效降低库存压力、节省材料成本,且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立式升降装置的滑轨结构,极具产业上利用的价值。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该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者应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是可能的,且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