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4960发布日期:2019-06-19 00:22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联轴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



背景技术:

联轴器是指联接两轴或轴与回转件,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一同回转,在正常情况下不脱开的一种装置,有时也作为一种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被联接机件承受过大的载荷,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传统联轴器直接采用相互套接方式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受到震动脱落,且传统联轴器没有保护装置,使用时由于震动极易造成联轴器连接处损伤,不利于保护联轴器,大大降低联轴器使用寿命,同时传统联轴器安装拆卸麻烦,用户难以维修与更换损坏的联轴器,针对这些缺陷,设计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使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包括联轴器上端盖、联轴器上齿牙、固定组件、联轴器下齿牙、联轴器下端盖、轴圈和内孔,所述联轴器上端盖底部设置有联轴器下端盖,所述联轴器上端盖底部开设有若干个联轴器上齿牙,所述联轴器下端盖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联轴器下齿牙,且联轴器上齿牙与联轴器下齿牙相互啮合,所述联轴器上端盖顶部与联轴器下端盖底部均焊接有轴圈,所述联轴器上齿牙内部安装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由橡胶套、滑动槽、连接块、中心板、转动杆、弹簧箱、顶杆、边孔、顶帽、固定底座、夹板、防滑套、底孔、转轴、转动孔、凹槽、隔板、顶孔、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压缩弹簧、硅胶垫和挡片组成,所述联轴器上齿牙顶部位于中心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套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底部通过螺丝固定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位于联轴器上齿牙内部,所述转动杆底部设置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底部与联轴器上齿牙底部内壁连接,所述固定底座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套接在转动杆底部,所述固定底座顶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部套接有转轴,所述转动杆底部开设有底孔,且底孔套接在转轴外侧,所述联轴器上齿牙内壁中心处焊接有中心板,所述中心板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弹簧箱,所述弹簧箱一端开设有顶孔,所述顶孔内部套接有顶帽,且顶帽一端与转动杆一侧贴合,所述顶帽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有隔板,且隔板两端均与弹簧箱内壁贴合,所述隔板一端位于中心处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一端套接有第二套管,且第二套管一端与弹簧箱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联轴器上齿牙两端均开设有边孔,所述边孔内部套接有顶杆,且顶杆一端与转动杆一侧连接,所述顶杆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有夹板,且夹板一端与联轴器下齿牙一侧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块顶部套接有橡胶套,且橡胶套厚度为2mm。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隔板两端均套接有硅胶垫,且硅胶垫外侧与弹簧箱内壁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夹板外侧套接有防滑套,且防滑套外侧与联轴器下齿牙一侧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联轴器上端盖、联轴器下端盖与轴圈均开设有内孔,且内孔直径为5cm。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转轴两侧均焊接有挡片,且挡片位于固定底座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压缩弹簧提供弹力挤压夹板,使夹板夹紧联轴器下端盖,达到固定联轴器下端盖目的,摒弃传统直接套接固定,采用夹紧固定方式,固定更加牢固,且压缩弹簧提供弹力避免使用时联轴器下端盖由于震动脱落,有利于联轴器上端盖与联轴器下端盖配合使用,且只需推动橡胶套,通过转动杆与压缩弹簧配合即可安装拆卸,有利于用户维修与更换,节省时间与人力,同时当联轴器上端盖与联轴器下端盖相互震动较大时,压缩弹簧提供弹力抵消联轴器下端盖震动,避免联轴器上端盖与联轴器下端盖由于震动撞击造成损伤,有利于保护联轴器上端盖与联轴器下端盖,延长联轴器上端盖与联轴器下端盖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联轴器上端盖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固定底座的零件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弹簧箱的零件放大图;

图中:1、联轴器上端盖;2、联轴器上齿牙;3、固定组件;4、联轴器下齿牙;5、联轴器下端盖;6、轴圈;7、内孔;8、橡胶套;9、滑动槽;10、连接块;11、中心板;12、转动杆;13、弹簧箱;14、顶杆;15、边孔;16、顶帽;17、固定底座;18、夹板;19、防滑套;20、底孔;21、转轴;22、转动孔;23、凹槽;24、隔板;25、顶孔;26、第一套管;27、第二套管;28、压缩弹簧;29、硅胶垫;30、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包括联轴器上端盖1、联轴器上齿牙2、固定组件3、联轴器下齿牙4、联轴器下端盖5、轴圈6和内孔7,联轴器上端盖1底部设置有联轴器下端盖5,联轴器上端盖1底部开设有若干个联轴器上齿牙2,联轴器下端盖5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联轴器下齿牙4,且联轴器上齿牙2与联轴器下齿牙4相互啮合,联轴器上端盖1顶部与联轴器下端盖5底部均焊接有轴圈6,联轴器上端盖1、联轴器下端盖5与轴圈6均开设有内孔7,且内孔7直径为5cm,有利于联轴器上端盖1与联轴器下端盖5固定,联轴器上齿牙2内部安装有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由橡胶套8、滑动槽9、连接块10、中心板11、转动杆12、弹簧箱13、顶杆14、边孔15、顶帽16、固定底座17、夹板18、防滑套19、底孔20、转轴21、转动孔22、凹槽23、隔板24、顶孔25、第一套管26、第二套管27、压缩弹簧28、硅胶垫29和挡片30组成,联轴器上齿牙2顶部位于中心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9,滑动槽9内部套接有连接块10,连接块10顶部套接有橡胶套8,且橡胶套8厚度为2mm,有利于推动连接块10,连接块10底部通过螺丝固定有转动杆12,且转动杆12位于联轴器上齿牙2内部,转动杆12底部设置有固定底座17,固定底座17底部与联轴器上齿牙2底部内壁连接,固定底座17顶部开设有凹槽23,且凹槽23套接在转动杆12底部,固定底座17顶部开设有转动孔22,转动孔22内部套接有转轴21,转轴21两侧均焊接有挡片30,且挡片30位于固定底座17两侧,有利于转轴21固定,转动杆12底部开设有底孔20,且底孔20套接在转轴21外侧,联轴器上齿牙2内壁中心处焊接有中心板11,中心板11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弹簧箱13,弹簧箱13一端开设有顶孔25,顶孔25内部套接有顶帽16,且顶帽16一端与转动杆12一侧贴合,顶帽16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有隔板24,且隔板24两端均与弹簧箱13内壁贴合,隔板24两端均套接有硅胶垫29,且硅胶垫29外侧与弹簧箱13内壁贴合,有利于隔板24移动,隔板24一端位于中心处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套管26,第一套管26一端套接有第二套管27,且第二套管27一端与弹簧箱13一侧内壁连接,第一套管26与第二套管27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28,联轴器上齿牙2两端均开设有边孔15,边孔15内部套接有顶杆14,且顶杆14一端与转动杆12一侧连接,顶杆14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有夹板18,且夹板18一端与联轴器下齿牙4一侧贴合,夹板18外侧套接有防滑套19,且防滑套19外侧与联轴器下齿牙4一侧贴合,有利于联轴器下齿牙4固定;该用于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的弹性联轴器使用时,人工将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台架固定杆穿过联轴器上端盖1、联轴器下端盖5与轴圈6内部内孔7中,向内按压橡胶套8,橡胶套8移动带动连接块10移动,连接块10带动转动杆12向内侧移动,转动杆12通过底部转轴21向内侧转动,此时转动杆12挤压顶帽16,顶帽16挤压隔板24,隔板24挤压压缩弹簧28,压缩弹簧28收缩具有弹力,转动杆12向内侧移动时同时带动顶杆14向内移动,顶杆14带动夹板18移动,直至夹板18一端紧贴联轴器上齿牙2外侧,此时再将联轴器下端盖5一侧的联轴器下齿牙4卡进联轴器上端盖1的联轴器上齿牙2内部,松开橡胶套8,压缩弹簧28回伸挤压顶帽16,顶帽16挤压转动杆12,转动杆12挤压顶杆14,顶杆14挤压夹板18,使夹板18夹紧联轴器下端盖5,完成固定,即可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