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水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0794发布日期:2020-02-04 09:5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水阀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水阀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分水阀芯主要是在阀芯中设置一可轴向移动的控制杆来直接控制水路的开启或关闭,具体是在控制杆上设置有封堵结构,在阀芯上设置有若干条过水通道,通过控制杆的轴向移动使封堵结构在封堵其中的一条或若干条过水通道时,使其他的过水通道保持畅通,从而实现分水的目的,然而现有的分水阀芯由于直接采用封堵件对过水通道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受到的水压较大,人手操作控制杆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分水阀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分水阀芯控制杆受到较大水压导致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水阀芯,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至少一进水道、至少一第一出水道和至少一第二出水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第三出水道;所述分水阀芯还包括:

活塞,其设于本体内并与本体配合形成水压腔,其受水压推动在轴向上移动,并在第一位置时封堵第一出水道并使第二出水道与进水道连通,在第二位置时封堵第二出水道并使第一出水道与进水道连通;

先导间隙,其设于分水阀芯内并连通进水道与水压腔;

控制杆,其密封贯穿本体,并通过轴向移动开启或关闭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包括第一封堵件和第二封堵件,所述第一封堵件的受压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封堵件的受压面积;所述第一封堵件与本体配合形成水压腔,并在活塞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封堵第二出水道;所述第二封堵件在活塞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封堵第一出水道。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一水压腔外壳,其与活塞的第一封堵件配合形成水压腔;在水压腔外壳上设有通孔,所述水压腔通过所述通孔连通第三出水道;所述控制杆穿过通孔进入水压腔,并通过轴向移动封堵或远离所述通孔以开启或关闭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杆包括密封部及杆径缩小部,并通过轴向移动改变密封部与杆径缩小部相对水压腔外壳上的通孔的位置;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通孔密封连接时,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关闭连通;在所述杆径缩小部位于所述通孔内时,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开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还包括阀壳和底座,所述水压腔外壳固设于阀壳内,所述底座固设于阀壳底部;所述底座侧壁设有至少一进水道,底部设有至少一第一出水道,顶部设有至少一第二出水道;所述阀壳上设有至少一第三出水道;所述控制杆沿轴向密封贯穿阀壳并插入水压腔。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第一封堵件的边沿与水压腔外壳的内壁四周密封配合,以与所述水压腔外壳形成所述水压腔。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第一封堵件上固接有密封垫片;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出水道处设有第二凸台;所述密封垫片随第一封堵件移动顶抵第二凸台后封堵第二出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第二封堵件上固接有密封圈;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出水道处设有第一凸台;所述密封圈随第二封堵件移动顶抵第一凸台后封堵第一出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轴向装设于水压腔内,其一端顶抵活塞,另一端顶抵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具有一内腔,所述控制杆贯穿水压腔外壳后插入所述活塞的内腔内;所述内腔与进水道连通,所述控制杆杆身与所述内腔的壁面之间形成所述先导间隙;所述进水道与水压腔通过所述先导间隙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杆插入所述活塞内腔的部分设有挡圈,所述活塞内腔设有与挡圈匹配的卡接部,所述挡圈随控制杆朝远离活塞的方向的运动过程中顶抵卡接部;所述控制杆插入至所述活塞内腔的端部在朝靠近活塞的方向的运动过程中顶抵活塞。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为设于活塞内腔的壁面并朝控制杆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控制杆杆身与所述凸缘之间形成所述的先导间隙;所述挡圈与所述活塞内腔的壁面紧密配合,使控制杆的轴线始终位于轴向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控制杆控制水压腔内的水压,使活塞受到的水压改变,进而控制活塞的移动,切换出水,控制杆受到水压的影响低,阀芯控制方便。

2、活塞包括封堵件,不同封堵件受压面积不同,使活塞在压力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移动,同时用于封堵第一出水道或第二出水道。

3、水压腔通过通孔与第三出水道连通,控制杆控制通孔的开启与关闭,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可降低控制杆受水压的影响。

4、控制杆设置具有正常杆径的密封部和杆径缩小部,密封部用于关闭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的连通,杆径缩小部用于在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之间形成一过水道。

5、设置密封垫片与第二凸台,使第一封堵件紧密封堵第二出水道。

6、设置密封圈与第一凸台,使第二封堵件紧密封堵第一出水道。

7、设置弹簧,在水压较低时通过弹簧提供辅助推力使第一出水道与进水道保持连通。

8、活塞内设置内腔,控制杆插入内腔内,在控制杆的杆身与内腔腔壁之间形成先导间隙,使进水道与水压腔可通过先导间隙连通,起到先导导通作用。

9、设置挡圈和卡接部,在拉动控制杆时可以顺带拉动活塞,在水压较低时提供辅助拉力使第二出水道与进水道保持连通;同时控制杆下压过程中可以顶抵活塞,助力活塞封堵第二出水道。

10、挡圈还可使控制杆的轴线始终位于轴向上不发生偏离,使先导间隙的宽度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阀芯的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的分水阀芯的结构剖视图1;

图3为图1中的分水阀芯结构剖视图2;

图4为图1中的分水阀芯的装配使用示意图1;

图5为图1中的分水阀芯的装配使用示意图2;

图6为图1中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阀壳;11、水压腔外壳;12、弹簧;13、第三出水道;20、控制杆;21、密封部;22、杆径缩小部;23、第一o型圈;24、第二o型圈;25、o型圈盖;26、挡圈;30、活塞;31、密封垫片;32、y型圈;33、第一封堵件;34、第二封堵件;35、密封圈;36、卡接部;40、底座;41、进水道;42、第二出水道;43、第一出水道;44、第一凸台;45、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水阀芯的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其主要包括阀壳10、水压腔外壳11、控制杆20、活塞30和底座40,其中阀壳10、水压腔外壳11和底座40共同组成所述分水阀芯的本体。

其中水压腔外壳11固设于阀壳10内;底座40的顶部与阀壳10的底部采用卡接或螺接的方式进行固接。

底座40为一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活塞30沿轴向贯穿底座40。在底座40的中部侧壁设有若干开口,形成若干个进水道41;底座40的顶部侧壁设有若干开口,与进水道41连通形成若干个第二出水道42;如图2所示,底座40的底部即为筒状的底座40的一端出口,与进水道41连通形成一第一出水道43。

阀壳10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开口的一端与底座40通过卡合的方式固接,水压腔外壳11装设在阀壳10内并固定地处于阀壳10和底座40之间,同时水压腔外壳11装设在阀壳10内时与阀壳10封闭一端的壁面之间形成一个空腔,阀壳10的侧壁设有若干个开口,与该空腔连通形成第三出水道13。

水压腔外壳11具体为一与阀壳10的内壁形状匹配的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在其封闭的一端的壁面中部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将水压腔外壳11内部(即水压腔)与水压腔外壳11与阀壳10配合形成的空腔连通,从而使水压腔外壳11内部与第三出水道13连通。

活塞30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主体由顶部的第一封堵件33、底部的第二封堵件34和一连接结构组成,第一封堵件33的边沿与水压腔外壳11的内壁四周密封配合形成水压腔。具体的,在第一封堵件33上套装有一y型圈32,该y型圈保证了第一封堵件33与水压腔外壳11的内壁的紧密配合。

第一封堵件33上还固接有密封垫片31,密封垫片31可为软质橡胶材料,以达到密封目的。具体的,如图6所示,密封垫片31设置在第一封堵件33的底部位置,同时如图2或图3所示,在第二出水道42处设有第二凸台45,密封垫片31随活塞30朝下运动时可与第二凸台45顶抵并紧密配合,封堵第二出水道42与进水道41的连通。

第二封堵件34上套设固接有一密封圈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道43处设有第一凸台44,第二封堵件34随活塞30朝上运动时,密封圈35可与第一凸台44顶抵并紧密配合,封堵第一出水道43与进水道41的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水压腔内装设有弹簧1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水压腔外壳11的内壁面上设有一在阀芯轴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结构,弹簧12的一端套设在该圆柱状结构上以固定,活塞30朝向该圆柱状结构的顶面设有一圆柱状凹槽,弹簧12的另一端装设在该圆柱状凹槽内以固定,由于水压腔外壳11与阀壳10的相对位置固定,弹簧12处于对活塞30施加朝下的力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阀芯的结构还包括一控制杆20,其结构及与阀芯的装配关系如图1、2、3所示,其密封贯穿本体,并通过轴向移动开启或关闭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的连通。具体的,控制杆20在结构上由上至下包括密封部21及杆径缩小部22,并通过轴向移动改变密封部21与杆径缩小部22相对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的位置,在密封部21与通孔密封连接时,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关闭连通,在杆径缩小部位于通孔内时,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开启连通。

控制杆20整体在轴向上密封贯穿阀壳10(在其与阀壳10相接的端部设有第一o型圈以实现密封),同时还穿过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进入水压腔内,如图2及图3所示,在水压腔外壳11与控制杆20的密封部21相接的位置装设有一第二o型圈,以使控制杆20的密封部21处于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内时进行密封;在第二o型圈与阀壳10的壁面之间还设有一o型圈盖,该o型圈盖顶抵第二o型圈避免其因为控制杆20的轴向移动而发生移位导致密封效果下降。

如图2所示,此时控制杆20处于下压状态,密封部21位于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内,控制杆20将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的连通切断;如图3所示,此时控制杆20处于上拉状态,杆径缩小部22位于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内,在控制杆20的杆身与通孔之间形成了供水通过的通道,从而使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的连通开启。

同时,在分水阀芯内还设有一先导间隙,所述的先导间隙连通底座40的进水道41与水压腔,形成先导结构,使从进水道41进入分水阀芯的水可以通过先导间隙进入水压腔内,从而使水压腔在密封(除去先导间隙)的条件下具有与底座40的中部腔室相同的水压。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活塞30具有一连接结构,使第一封堵件33朝向水压腔的侧面的受压面积必然大于第一封堵件33朝向底座40的侧面的受压面积,从而在水压腔充满水的情况下在第一封堵件33的两侧形成一定压差。

具体而言,所述的活塞30的连接结构内设有一内腔,所述的控制杆20贯穿水压腔外壳11后插入所述活塞20的内腔内。连接结构的具体形状如图6所示,其形成一个叉状结构,两根分叉之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即形成所述的内腔,在第一封堵件33上设有一与该开口相对应的通道,该通道与开口共同形成所述的内腔,控制杆20从该通道进入至连接结构的开口之间。控制杆20的杆身还与内腔的壁面,具体为设在第一封堵件33的通道的壁面之间形成所述的先导间隙,进水道41与水压腔通过该先导间隙连通。

另外的,控制杆20的杆径缩小部的下方的杆身插入活塞30的内腔,但其在通常位置时不与活塞30产生连接关系,作为一优选的实施例,在控制杆20插入端部的端部设有环状凹槽,一个挡圈26装设在该环状凹槽内,从而使控制杆20在端部位置的杆径增大,同时在活塞30上设有一卡接部36,其位于控制杆20插入活塞30的内腔的开口处,该卡接部36具体为一绕该开口设置的朝向控制杆20的凸缘,其形成的圆形通孔的直径稍大于控制杆20的杆径,同时小于挡圈26的直径,从而使该卡接部36可以通过阻挡挡圈26使控制杆避免从活塞30内脱出。在控制杆20进行轴向运动时,当挡圈26随控制杆运动被拉动至顶抵卡接部36时,控制杆20与活塞30实现卡接配合,并可令控制杆20带动活塞30向上移动。

此外,在控制杆20处于下压状态时,其运动行程大于控制杆20端部与活塞30的距离,控制杆20在下压中会顶抵活塞30从而推动活塞30向下移动。

同时,在该优选的实施例中,先导间隙形成于控制杆20的杆身与卡接部36之间,此外挡圈26还与活塞30的内腔的壁面紧密配合,即挡圈26的外径与活塞30的连接接口的两个分叉体之间的距离相适配,从而使控制杆20的轴线始终保持在轴向位置上而不发生偏移。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阀芯可实现分水功能。具体的,底座40的进水道41与一进水管密封连通,第一出水道43与一出水管密封连通,第二出水道42和第三出水道13与另一出水管密封连通。

在如图2和图5所示的按压控制杆20的情况下,水从进水道41流入底座40的腔室内,再通过活塞30上的阻尼孔进入到水压腔内,此时由于控制杆20的密封部21的作用使水压腔除阻尼孔外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使水压腔内的水压与底座40的腔室内的水压保持一致,此时由于活塞30的两端的连接结构使第一封堵件33的两侧形成了向下的压力差,同时第二封堵件34也承受了底座40的腔室内的水压,从而使活塞30受到向下的力,密封垫片31随着第一封堵件33的下移顶抵第二出水道42处的第二凸台45,封堵第二出水道42与进水道41的连通,同时随着活塞30的下移第二封堵件34逐渐远离第一出水道43,从而打开了第一出水道43与进水道41的连通,水从第一出水道43流出。

在如图3或图4所示的上拉控制杆20的情况下,水依然从进水道41流入底座40的腔室内,再通过活塞30的阻尼孔进入到水压腔中,此时由于控制杆20上拉导致杆径缩小部22处于水压腔外壳11的通孔处,水压腔与第三出水道13处于连通状态,水压腔内的水被从第三出水道13排出,导致水压腔内的压力急剧减小,同时由于阻尼孔过水会产生压力损失,且第一封堵件33的受压面积大于第二封堵件34的受压面积,使活塞30整体受到向上的力,从而使活塞30克服了弹簧的弹力向上运动,密封垫片31随着活塞30的运动远离第二凸台45,打开了第二出水道42与进水道41的连通,同时第一封堵件34随着活塞30上移使密封圈35顶抵第一凸台45,从而关闭了第一出水道43与进水道41的连通,水从第二出水道42和第三出水道13流出。

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下,弹簧12在控制杆20向下移动时对活塞30施加向下的推力,辅助活塞30关闭第二出水道42,打开第一出水道43;同样,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下,控制杆20端部设置的挡圈26在控制杆20上拉至特定位置时与活塞230的卡接部36顶抵从而带动活塞30向上运动以关闭第一出水道43,打开第二出水道4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水阀芯,通过控制杆20控制水压腔内的水压变化,使活塞30受到的水压改变,进而控制活塞30的移动,切换出水的通道,而控制杆20受到水压的影响较低,使阀芯的操控更为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分水阀芯内部水压过大导致操作不便的问题。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