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6045发布日期:2020-09-11 22: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vc缠绕板带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



背景技术:

pvc缠绕带是适用于大型市政排水(排污)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生产管径在φ300mm-φ2500mm之间。pvc缠绕带道具有耐酸、碱性的防腐蚀性能,环刚度高,水阻系数低,使用寿命长,抗震性能强,抗位移性能高,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pvc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大力推广应用pvc管,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标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及检测手段、施工工程技术规范等,从而统一了产品的规格尺寸和质量指标,实现了产品的互换性。这说明了pvc给排水管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均有了保障,从而保证了pvc给排水管道的使用效果。

pvc材料制造的给排水管有着很多的优点,大量使用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上,而且达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过去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pvc管道口径最大只能做到1000mm,它是整条管挤出成型的,所以要把口径做大,就必须用更大型的生产模具。模具做大了不但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保证不了产品的正常成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厂家把pvc生产成板带的形式,再利用缠绕机械把板带缠绕成管道。这样经过2次加工,可以生产出口径更大的pvc管道。这个生产工艺的流程就是把pvc材料经过挤出机,生产成板带的形式,再根据不同的管径需要,用不同规格的缠绕机,把板带缠绕成管道,板带之间利用卡扣扣死。

pvc缠绕带是现在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管材,但是现有的pvc缠绕带普遍存在连接不稳定,密封性不好的问题,同时强度不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双夹层缠绕带结构,加强强度保证装置牢固,同时设有内外卡扣的结构加强缠绕带的密封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包括上缠绕带和下缠绕带,所述上缠绕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上延伸板,所述上延伸板的底面上设有上卡柱,所述上卡柱截面均为下端为三角形上端为矩形,其中,所述三角形斜边与角分线呈15°-35°之间,所述下缠绕带远离上延伸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下延伸板,所述下延伸板顶面设有下卡柱,所述下卡柱截面为上端为三角形下端为矩形,其中,所述三角形斜边与角分线呈15°-35°之间。

所述上缠绕带和下缠绕带之间设有多个横纵交叉设置的支撑板,所述上缠绕带、下缠绕带和多个支撑板间形成多个等大的矩形空腔,多个所述空腔呈双排多列排列,所述空腔内设有凵型加强筋。

所述上缠绕带另一端设有上凹槽,所述上凹槽与上延伸板相适配,所述上凹槽下方设有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与所述上卡柱适配,所述上安装槽与支撑板中最左端的第一纵向支撑板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板的底面与下缠绕带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板的侧面设有滑条。

所述下缠绕带另一端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所述下延伸板适配,所述下凹槽上方设有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与所述下卡柱适配,所述下安装槽与支撑板中最右端的第二纵向支撑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板顶面固定连接到所述上缠绕带,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板的侧面设有与所述滑条适配的滑槽。

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设有多个,且等距阵列排列在所述空腔内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端面均倒圆角设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延伸板的顶面靠近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下凹槽存在空隙且间填充有固体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延伸板的底面靠近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上凹槽存在空隙且间填充有固体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延伸板顶面与所述上缠绕带共面,所述下延伸板的底面和下缠绕带的底面共面。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滑条与第一纵向支撑板等长,所述滑槽与第二纵向支撑板等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滑条的侧面设有防滑纹。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滑槽内侧面上设有防滑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横纵交叉的支撑板形成双层空腔结构,空腔内部设有加强筋,同时采用内外扣卡接的结构,在加强结构牢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缠绕带的连接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空腔内设有多个等距阵列的加强筋,凵型加强筋顶压空腔内侧壁保证空腔结构稳定,均匀的加强筋受力均匀加强牢固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三角形和矩形配合的卡柱和安装槽加强连接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侧面设有的滑条和滑槽适配的结构进一步辅助两个缠绕带连接处的紧密连接加强密封性和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的俯视图;

图中标注说明:1、上缠绕带;2、下缠绕带;3、支撑板;301、第一纵向支撑板;302、第二纵向支撑板;4、上延伸板;401、上卡柱;5、下延伸板;501、下卡柱;6、上凹槽;7、上安装槽;8、下凹槽;9、下安装槽;10、滑条;11、滑槽;12、空腔;1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的一实施例,包括上缠绕带1和下缠绕带2,上缠绕带1的一端固定连接上延伸板4,上延伸板4的底面上设有上卡柱401,上卡柱401截面均为下端为三角形上端为矩形,其中,三角形斜边与角分线呈15°-35°之间,下缠绕带2远离上延伸板4的一端固定连接下延伸板5,下延伸板5顶面设有下卡柱501,下卡柱501截面为上端为三角形下端为矩形,其中,三角形斜边与角分线呈15°-3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三角形斜边与角分线间呈20°为优选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上卡柱401和下卡柱50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延伸板4的端面的下角处倒圆角设置,下延伸板5的端面上角处倒圆角设置,其中,上延伸板4和下延伸板5可以同时倒圆角设置,也可以不同时倒圆角。

上缠绕带1和下缠绕带2之间设有多个横纵交叉设置的支撑板3,上缠绕带1、下缠绕带2和多个支撑板3间形成多个等大的矩形空腔12,多个空腔12呈双排多列排列,空腔12内设有凵型加强筋13。

在上一实施例中,加强筋13设有多个,且等距阵列排列在空腔12内部。等距的加强筋13均匀受力,凵型加强筋13顶压支撑空腔12结构。

上缠绕带1另一端设有上凹槽6,上凹槽6与上延伸板4相适配,上凹槽6下方设有上安装槽7,上安装槽7与上卡柱401适配,上安装槽7与支撑板3中最左端的第一纵向支撑板301顶面固定连接,第一纵向支撑板301的底面与下缠绕带2固定连接,第一纵向支撑板301的侧面设有滑条10。

在上一实施例中,配合插接时,相邻缠绕带间上延伸板4顶面与上缠绕带1顶面共面。

在上一实施例中,滑条10与第一纵向支撑板301等长,且滑条10上设有防滑纹或其他防滑装置,其中防滑装置可以是防滑垫等结构。

下缠绕带2另一端设有下凹槽8,下凹槽8与下延伸板5适配,下凹槽8上方设有下安装槽9,下安装槽9与下卡柱501适配,下安装槽9与支撑板3中最右端的第二纵向支撑板302底面固定连接,第二纵向支撑板302顶面固定连接到上缠绕带1,第二纵向支撑板302的侧面设有与滑条10适配的滑槽11。

在上一实施例中,配合插接时,相邻缠绕带间下延伸板5底面与下缠绕带2底面共面。

在上一实施例中,滑槽11与第二纵向支撑板302等长,且滑槽11上设有防滑纹或其他防滑装置,其中防滑装置可以是防滑垫等结构。

上延伸板4的底面靠近第二纵向支撑板302的一侧,与上凹槽6存在空隙且间填充有固体胶。

下延伸板5的顶面靠近第一纵向支撑板301的一侧,与下凹槽8存在空隙且间填充有固体胶。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方法:

安装时,相邻缠绕带间需要插接连接,前一个缠绕带的上延伸板4插入到后一个缠绕带的上凹槽6内,同时前一个缠绕带的上卡柱401插入到后一个缠绕带的上安装槽7内;

后一个缠绕带的下延伸板5插入到前一个缠绕带的下凹槽8内,同时后一个缠绕带的下卡柱501插入到前一个缠绕带的下安装槽9内;

前一个缠绕带的第二纵向支撑板302上的滑槽11与后一个缠绕带的第一纵向支撑板301上的滑条10相适配卡接;

向两个缠绕带连接处的缝隙间添加固体胶,加强连接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横纵交叉的支撑板形成双层空腔结构,空腔内部设有加强筋,同时采用内外扣卡接的结构,在加强结构牢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缠绕带的连接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空腔内设有多个等距阵列的加强筋,凵型加强筋顶压空腔内侧壁保证空腔结构稳定,均匀的加强筋受力均匀加强牢固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三角形和矩形配合的卡柱和安装槽加强连接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壁内外扣pvc缠绕板带,通过侧面设有的滑条和滑槽适配的结构进一步辅助两个缠绕带连接处的紧密连接加强密封性和牢固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述说明书的发明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