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49854发布日期:2020-12-18 16:5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电磁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8年5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8-92158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车辆的低噪音化的要求提高,因而需要降低电磁离合器的工作音。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离合器具备:与作为驱动体的转子相对地设置的电枢、固定于作为从动体的压缩机所具备的轴的内枢毂、以及将该电枢与内枢毂连接的金属制的板簧部件。板簧部件向转子与电枢分离的方向施力。

在该电磁离合器中,当向设置于转子的内侧的线圈通电时,由于该线圈所产生的磁吸引力,电枢克服板簧部件的作用力而被吸引到转子侧,从而转子与电枢通过摩擦力而接合。并且,电磁离合器和转子一起旋转,而从转子向压缩机传递转矩。另一方面,当向线圈的通电停止从而磁吸引力消失时,由于板簧部件的作用力,转子从电枢离开,从而从转子向压缩机的转矩传递停止。

该电磁离合器构成为当通过设置于转子的内侧的线圈所产的磁吸引力使转子与电枢靠近时,板簧部件在旋转轴方向和周向这两者弹性变形。因此,板簧部件的作用力相对于电枢的位移量非线性地增大,从而转子与电枢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电枢与驱动体的碰撞音(即,离合器音)。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磁离合器具备:与转子相对地设置的电枢、固定于压缩机所具备的轴的内枢毂、以及将固定于该电枢的枢毂板与内枢毂在径向上连接的橡胶部件。

在该电磁离合器中,也是当向设置于转子的内侧的线圈通电时,由于该线圈所产生的磁吸引力,电枢克服橡胶部件的作用力而被吸引到转子侧,从而转子与电枢通过摩擦力而接合。并且,电磁离合器和转子一起旋转,而从转子向压缩机传递转矩。另一方面,当向线圈的通电停止从而磁吸引力消失时,由于橡胶部件的作用力,转子从电枢离开,从而从转子向压缩机的转矩传递停止。

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通过橡胶部件的弹性力使转矩传递中产生的外板及电枢与内枢毂之间的扭转转矩的变动衰减。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中的噪音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9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2-167936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离合器通过板簧部件将电枢与内枢毂连接。因此,该电磁离合器难以通过该板簧部件吸收转矩传递中所产的电枢及外板与内枢毂之间的扭转转矩的变动。因此,该电磁离合器存在转矩传递中的噪音振动变大的担忧。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磁离合器通过橡胶部件将固定于电枢的枢毂板与内枢毂在径向上连接,因此,当向线圈通电而转子与电枢的距离靠近时,橡胶部件的作用力线性地增大。因此,该电磁离合器不能降低转子与电枢的碰撞速度,可能导致离合器音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的工作音及转矩传递中的工作音的电磁离合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

电枢,该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

外板,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

内枢毂,该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以及

橡胶部件,该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该电磁离合器构成为,随着驱动体与电枢因磁吸引力而靠近,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

由此,当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时,电枢克服橡胶部件的作用力而被向驱动体吸引。此时,随着电枢与驱动体靠近,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因此,在驱动体与电枢接触之前,驱动体与电枢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电枢与驱动体的碰撞音(即,离合器音)。

另外,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通过橡胶部件的弹性力使转矩传递中产生的外板和电枢与内枢毂之间的扭转转矩的变动衰减。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还能够降低转矩传递中的噪音振动。

另外,根据另一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

电枢,该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

外板,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

内枢毂,该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以及

橡胶部件,该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橡胶部件具有:

薄壁部,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之前的状态下,在该薄壁部与内枢毂或外板之间形成间隙;以及

密封部,该密封部从薄壁部突出而与内枢毂或外板抵接,从而防止水从外部经由间隙浸入到内部。

然而,在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外部的水可能经由该间隙浸入到内部。当该水在电磁离合器的内部通过,从而驱动体和电枢沾水而生锈时,可能会发生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电磁离合器的转矩传递性能降低。

因此,在另一观点中,通过在橡胶部件设置密封部,即使在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浸入到内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其他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

电枢,该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

外板,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

内枢毂,该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

橡胶部件,该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以及

凸缘部,该凸缘部从电枢与外板之间向径向外侧呈环状地伸出,并覆盖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

由此,能够通过凸缘部来防止水从电磁离合器的径向外侧浸入到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因此,抑制了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此外,对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弧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和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的电磁离合器和转子等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外板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内枢毂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橡胶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橡胶部件的作用力与电枢的位移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内枢毂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所具备的橡胶部件的俯视图。

图2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xxv-xxv线上的电磁离合器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相互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是用于从作为驱动体的转子70向作为从动体的压缩机110间歇性地传递转矩的转矩传递装置。

首先,对使用作为从动体的压缩机110的制冷循环100进行说明。制冷循环100使用于进行车室内或库内等的空调的未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制冷循环100构成为通过制冷剂配管104将压缩机110、散热器101、膨胀阀102以及蒸发器103连接为环状的闭回路。压缩机110将从蒸发器103侧的制冷剂配管104吸入后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散热器101是使从压缩机110排出的制冷剂向外气散热的热交换器。膨胀阀102使从散热器101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蒸发器103是使在膨胀阀102被减压膨胀后的制冷剂通过与向车室内或库内等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的热交换器。

作为压缩机110,能够采用例如涡旋式或叶片式等固定容量型压缩机,或者斜板式等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在压缩机110的一端侧设置有作为驱动体的转子70。转子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压缩机110的壳体等相对旋转。

在车辆设置有作为动力发生源的发动机105。发动机105是压缩机110的动力发生源,并且也用作车辆行驶用的动力发生源。设置于发动机105的驱动轴的滑轮106与转子70通过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107连结。从发动机105输出的转矩从滑轮106经由传动带107向转子70传递。因此,转子70和发动机105一起旋转。相对于转子70在与压缩机110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电磁离合器1。从发动机105向转子70传递的转矩经由电磁离合器1向压缩机110的轴传递。

接着,参照图2及图4,对转子70进行说明。转子70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在转子70的外周侧的部位71形成有v槽部72,该v槽部72具有剖面呈v字状的多个槽。在该v槽部72架设有用于传递从发动机105输出的转矩的传动带107。在转子70的内周侧的部位73固定有轴承80的外轮81。另一方面,该轴承80的内轮82固定于圆筒部112,该圆筒部112从压缩机110的壳体呈圆筒状地突出。由此,转子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压缩机110的壳体相对旋转。

转子70中的与压缩机110相反一侧的端面74成为与电磁离合器1所具备的电枢11接触的摩擦面。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摩擦面称作转子70的端面74。此外,在转子70的端面74的一部分配置有用于增加摩擦系数的摩擦部件。作为该摩擦部件采用了例如用树脂将氧化铝硬化的材料、铝等金属粉末的烧结体等非磁性材料。

在转子70的内部设置有定子90。定子90具有定子壳体91和线圈92。定子壳体91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为环状。线圈92在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的状态下固定于定子壳体91的内侧。当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时,磁通流过由定子壳体91、转子70及后述的电磁离合器1所具备的电枢11形成的磁回路。由此,定子90产生将电枢11向转子70侧吸引的磁吸引力。

接着,对电磁离合器1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电磁离合器1具备电枢11、外板20、内枢毂30以及橡胶部件40等。

电枢11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并以面朝转子70的端面74的方式配置。在未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的状态下,在电枢11与转子70的端面74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例如0.5mm程度)。此外,在图中,为了进行说明,将电枢11与转子70的间隙记载地较大。

另一方面,当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时,电枢11因定子90所产生的磁吸引力而被向转子70侧吸引,从而与转子70抵接。并且,电枢11通过摩擦力与转子70的端面74接合。在该状态下,电磁离合器1和转子70一起旋转。在图4中,用标注符号o的单点划线表示电磁离合器1的旋转轴。此外,在电枢11的径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用于阻隔磁气的槽部12,该槽部12在电枢11的周向上圆弧状地延伸。

如图2~图5所示,外板20通过铆钉13等紧固部件固定于电枢11的外周部。外板20和电枢11一起旋转。外板20一体地具有:沿电枢11形成的基板部21、从该基板部21向旋转轴方向立起的外侧立板部22、设置于与该外侧立板部22的基板部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顶板部24、25。

顶板部24、25相对于电枢11大致平行地设置。在顶板部24、25设置有开口27,该开口27从轴向看呈+符号状。外侧立板部22和顶板部24、25形成为与该+符号状的开口27接壤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顶板部24、25中的与+符号状的开口27相比设置于径向外侧的部位称作外侧顶板部24,并将与该外侧顶板部24相比在径向内侧设置为扇状的部位称作内侧顶板部25。即,顶板部24、25具有外侧顶板部24和内侧顶板部25。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内枢毂30具有筒状的凸台部31和从该凸台部31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张的板部32。板部32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和凸台部31由金属形成。板部32中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由树脂形成。内枢毂30通过该金属的部位与树脂的部位嵌件成形而形成一体。具体而言,内枢毂30通过将树脂的部位嵌入形成于金属的部位的孔、凹凸,而将金属的部位与树脂的部位牢固地固定。

在凸台部31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33。形成于该凸台部31的内周的内螺纹33与形成于压缩机110的轴111的外周的外螺纹113螺合,由此,内枢毂30固定于压缩机110的轴111的端部。

内枢毂30的板部32在外板20的外侧立板部22的内侧设置于外板20的顶板部24、25与电枢11之间。因此,内枢毂30的板部32形成为大致+符号状。相对于外板20和电枢11,内枢毂30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内枢毂30的板部32一体地具有:形成为与电枢11平行的底板部34、以及从该底板部34向旋转轴方向立起的内侧立板部35。内枢毂30的内侧立板部35在外板20的外侧立板部22的内侧以沿外侧立板部22的方式设置。因此,内枢毂30相对于外板20在旋转方向上卡止,从而外板20和电枢11一起旋转。

并且,内枢毂30的板部32具有:设置于与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相对的位置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及设置于与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相对的位置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

在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与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隔。在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之间也形成有规定的间隔。在内枢毂30的内侧立板部35与外板20的外侧立板部22之间也设置有规定的间隔。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橡胶部件40形成为与内枢毂30和外板20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橡胶部件40以被压缩的状态嵌入于内枢毂30的外板20之间。因此,橡胶部件40通过规定的弹性力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因此,如图4所示,在未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的状态下,电枢11成为从转子70的端面74离开的状态。与此相对,在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的状态下,由于定子90所产生的磁吸引力,电枢11克服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而被向转子70的端面74吸引。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未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的状态称作“断电的状态”,并将向定子90的线圈92通电的状态称作“通电的状态”。

橡胶部件40一体地具有厚壁部41、薄壁部42以及立橡胶部43。厚壁部41嵌入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与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之间。在断电的状态下,厚壁部41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以及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这两者接触。即,从断电的状态直到通电的状态,厚壁部41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和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这两者接触,从而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持续地施加作用力。

薄壁部42设置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之间。在断电的状态下,薄壁部42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比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内侧顶板部25的距离小。因此,在断电的状态下,在该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4。该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的距离c被设定为比转子70与电枢11的距离g小。由此,在开始向转子70的线圈92通电,从而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接近的途中,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消失。因此,从转子70与电枢11接近的途中起,薄壁部42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和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这两者接触。因此,从该接触时起,薄壁部42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立橡胶部43嵌入于内枢毂30的内侧立板部35与外板20的外侧立板部22之间。在从转子70向压缩机110传递转矩时,立橡胶部43在内枢毂30与外板20间吸收转矩变动,从而将转矩缓冲,并从外板20向内枢毂30传递转矩。因此,当转子70在通电的状态下旋转时,转矩以转子70→电枢11→外板20→橡胶部件40→内枢毂30→轴111的顺序传递。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从断电的状态成为通电的状态时的电磁离合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断电的状态下,在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4。

然后,当开始向转子70的线圈92通电时,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接近。如图9所示,在转子70与电枢11接近的途中,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消失,薄壁部42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和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这两者接触。

之后,如图10所示,直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为止,薄壁部42在旋转轴方向上被压缩。因此,薄壁部42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从断电的状态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的状态为止,厚壁部41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和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这两者接触。因此,厚壁部41在旋转轴方向上被压缩,从而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持续地施加作用力。

图11是表示从开始向线圈92通电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为止的电枢11的位移量与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的关系的一例的特性图。

图11的虚线b表示在假设橡胶部件40是仅具有厚壁部41而不具有薄壁部42的结构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的变化。在该情况下,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从通电开始的位置p0到厚壁部41的初期变化结束的位置p1为止急剧变大,并且从该位置p1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的位置p3为止,相对于电枢11的位移量大致线性地变大。这是因为,从断电的状态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的状态为止,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和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这两者接触,并对它们持续地施加作用力。

与此相对,实线a表示橡胶部件40是具有厚壁部41、薄壁部42和立橡胶部43的结构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的变化。在该情况下,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从通电开始的位置p0到厚壁部41的初期变化结束的位置p1为止急剧变大,并且从该位置p1到规定位置p2为止相对于电枢11的位移量大致线性地变大。之后,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从该规定位置p2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的位置p3为止非线性地急剧变大。这是因为,在转子70与电枢11接近的途中的规定位置p2附近,橡胶部件40的薄壁部42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和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这两者接触,之后,对它们施加作用力。因此,在电枢11从位移的途中的规定位置p2到转子70与电枢11抵接的位置p3为止,薄壁部42与厚壁部41这两者在旋转轴方向上被压缩,因此,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在规定位置p2以后非线性地急剧变大。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随着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由此,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成为克服磁吸引力的力,因此,在转子70与电枢11接触前,降低了转子70与电枢11的碰撞速度。因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电枢11与转子70的碰撞音(即,离合器音)。

(2)在本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的立橡胶部43嵌入于内枢毂30的内侧立板部35与外板20的外侧立板部22之间,并对内枢毂30和外板20向旋转方向施加作用力。因此,电磁离合器1能够通过立橡胶部43的弹性力使转矩传递中产生的外板20和电枢11与内枢毂30之间的扭转转矩的变动衰减。因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降低转矩传递中的噪音振动。

(3)在本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具有厚壁部41和薄壁部42。该厚壁部41从断电的状态起持续地与内枢毂30和外板20接触。另一方面,薄壁部42在转子70与电枢11即将抵接之前与内枢毂30和外板20接触。这样,橡胶部件40构成为,与在断电的状态下与内枢毂30和外板20接触的面积相比,在转子70与电枢11即将抵接之前与内枢毂30和外板20接触的面积大。由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根据电枢11的位移量,使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

(4)在本实施方式中,断电的状态下的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的距离c比转子70与电枢11的距离g小。由此,能够使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在转子70与电枢11接近的途中消失。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外板20与橡胶部件40的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断电的状态下,橡胶部件40的薄壁部42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接触。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板20的内侧顶板部25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4。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间隙44的距离c设定为比转子70与电枢11的距离g小。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板20具有凸部26,该凸部26从内侧顶板部25向薄壁部42侧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外板20所具有的凸部26称作外板凸部26。外板凸部26设置为从内侧顶板部25嵌入到内侧顶板部25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并且,在断电的状态下,外板凸部26与薄壁部42接触。另外,外板凸部26遍及内侧顶板部25的周向设置有两列。

第二实施方式也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随着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由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另外,当在内枢毂30或外板20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间隙44时,外部的水可能经由该间隙44浸入到内部。当该水在电磁离合器1的内部通过,从而转子70和电枢11沾水而生锈时,可能发生所谓的离合器打滑,导致电磁离合器1的转矩传递性能降低。此外,在图12中,用虚线的箭头w表示水可能从电磁离合器1的外部浸入的路径。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外板20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间隙44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外板凸部26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44浸入到内部。因此,抑制了转子70和电枢11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内板和橡胶部件40的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5~图17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断电的状态下,在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橡胶部件40的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4。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内枢毂30具有从内侧橡胶承接部37向薄壁部42侧突出的凸部3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枢毂30所具有的凸部38称作内枢毂凸部38。内枢毂凸部38设置为从内侧橡胶承接部37嵌入到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的间隙44。并且,在断电的状态下,内枢毂凸部38与薄壁部42接触。另外,内枢毂凸部38遍及内侧橡胶承接部37的周向设置有两列。

第三实施方式也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随着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由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与薄壁部42之间形成有间隙44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枢毂凸部38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44浸入到内部。因此,抑制了转子70和电枢11等生锈。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也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橡胶部件40的形状,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具体而言,在断电的状态下,在与旋转轴平行的剖视图中,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形成为外侧橡胶承接部36侧的边45长且外侧顶板部24侧的边46短的梯形。从断电的状态直到通电的状态,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与外侧橡胶承接部36和外侧顶板部24这两者接触。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也可以不具备薄壁部42。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随着开始向线圈92通电而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与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因此,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从而转子70与电枢11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第四实施方式也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也是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等变更了橡胶部件40的形状,其他与第四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断电的状态下,在与旋转轴平行的剖视图中,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在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侧具有倾斜面47。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7形成为,从与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抵接的部位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从外侧橡胶承接部36离开。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7形成为,外侧橡胶承接部36与倾斜面47的最远距离f比转子70与电枢11的距离g大。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也可以不具备薄壁部42。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随着开始向线圈92通电,从而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内枢毂30的外侧橡胶承接部36与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7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因此,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从而转子70与电枢11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第五实施方式也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也是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等变更了橡胶部件40的形状,其他与第四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断电的状态下,在与旋转轴平行的剖视图中,橡胶部件40的厚壁部41在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侧具有倾斜面48。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8形成为,从与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抵接的部位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从外侧顶板部24离开。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8形成为,外侧顶板部24与倾斜面48的最远距离f比转子70与电枢11的距离g大。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也可以不具备薄壁部42。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随着开始向线圈92通电而转子70与电枢11因磁吸引力而靠近,外板20的外侧顶板部24与橡胶部件40的倾斜面48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因此,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从而转子70与电枢11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第六实施方式也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第七实施方式)

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橡胶部件40的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断电的状态下,在橡胶部件40的薄壁部42与内枢毂30的内侧橡胶承接部37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4。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具有从薄壁部42向内侧橡胶承接部37侧突出的密封部49。密封部49设置为从薄壁部42嵌入到薄壁部42与内侧橡胶承接部37之间的间隙44。在断电的状态下,密封部49与内侧橡胶承接部37抵接。另外,密封部49遍及薄壁部42的周向设置。由此,密封部49能够防止水从外部经由间隙44浸入到内部。此外,在图21和图22中,用虚线的箭头w表示水可能从电磁离合器1的外部浸入的路径。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通过密封部49防止了水从外部经由间隙44浸入到内部,因此,抑制了转子70和电枢11等生锈。因此,第七实施方式也和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防止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此外,第七实施方式也和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地,在转子70与电枢11之间产生磁吸引力时,随着转子70与电枢11靠近,橡胶部件40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由此,该电磁离合器1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第八实施方式)

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具备从电枢11与外板20之间向径向外侧呈环状地伸出的凸缘部50。凸缘部50由橡胶形成。凸缘部50设置于电磁离合器1的整周,并覆盖转子70与电枢11的间隙。因此,凸缘部50能够防止水浸入到转子70与电枢11之间。此外,凸缘部50可以与在第一~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橡胶部件40一体地形成,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与橡胶部件40不同的部件。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通过凸缘部50防止了水从外部浸入到转子70与电枢11的间隙,因此抑制了转子70和电枢11等生锈。因此,通过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提高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相互无关,除了明显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毋庸置疑并不是必须的。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明示了的情况及原理上限定了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内枢毂30构成为相对于外板20在旋转方向上卡止,但不限于此。内枢毂30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电枢11在旋转方向上卡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由厚壁部41、薄壁部42和立橡胶部43一体地形成,但不限于此。橡胶部件40也可以将厚壁部41、薄壁部42和立橡胶部43分别设为不同的部件。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橡胶部件40将厚壁部41配置于电磁离合器1的径向外侧,并在与之相比的径向内侧配置薄壁部42,但不限于此。橡胶部件40也可以交换厚壁部41与薄壁部42的配置。

(总结)

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电枢、外板、内枢毂、以及橡胶部件。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该电磁离合器构成为,随着转子与电枢因磁吸引力而靠近,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

根据第二观点,橡胶部件构成为,与从驱动体和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之前的状态到驱动体与电枢抵接的状态的该橡胶部件与内枢毂和外板接触的面积相比,在驱动体与电枢即将抵接之前的该橡胶部件与内枢毂和外板接触的面积变大。

由此,在驱动体与电枢即将抵接之前,内枢毂和外板与橡胶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橡胶部件的作用力成为克服驱动体与电枢之间的磁吸引力的力,因此,在驱动体与电枢接触之前,驱动体与电枢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根据第三观点,橡胶部件具有厚壁部和薄壁部。从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之前的状态到驱动体与电枢抵接的状态,该厚壁部持续地与内枢毂和外板接触。薄壁部构成为,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之前的状态下,在该薄壁部与内枢毂或外板之间形成间隙,并且间隙在驱动体与电枢接近的途中消失。

由此,从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起到驱动体与电枢接近的途中为止,主要由厚壁部产生克服驱动体与电枢之间的磁吸引力的力。并且,在驱动体与电枢接近的途中,当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的间隙消失时,厚壁部和薄壁部这两者产生克服驱动体与电枢之间的磁吸引力的力。因此,从驱动体与电枢接近的途中到驱动体与电枢抵接为止,克服驱动体与电枢之间的磁吸引力的力非线性地增大。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根据第四观点,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未产生磁吸引力的状态下,形成于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的间隙的距离比驱动体与电枢的距离小。

由此,能够使形成于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的间隙在驱动体与电枢接近的途中消失。

根据第五观点,还具备凸部,该凸部以嵌入于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从内枢毂或外板向薄壁部侧突出。

由此,即使在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凸部来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浸入到内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根据第六观点,橡胶部件还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从薄壁部突出而与内枢毂或外板抵接,从而防止水从外部经由间隙浸入到内部。

由此,即使在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密封部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浸入到内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根据第七观点,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未产生磁气吸引力的状态下,在与旋转轴平行的剖视图中,橡胶部件是内枢毂侧或外板侧的一方的边长且另一方的边短的梯形。

由此,随着驱动体与电枢因磁吸引力而靠近,内枢毂和外板与梯形的橡胶部件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因此,对应于电枢的位移量,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从而驱动体与电枢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根据第八观点,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未产生磁吸引力的状态下,在与旋转轴平行的剖视图中,橡胶部件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为从与内枢毂或外板抵接的部位朝向规定方向而逐渐从内枢毂或外板离开。并且,内枢毂或外板与橡胶部件的倾斜面的最远距离比驱动体与电枢的距离大。

由此,随着驱动体与电枢因磁吸引力而靠近,内枢毂和外板与橡胶部件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因此,对应于电枢的位移量,橡胶部件的作用力非线性地增大,从而驱动体与电枢的碰撞速度降低。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转矩传递开始时产生的离合器音。

根据第九观点,还具备凸缘部,该凸缘部从电枢与外板之间向径向外侧呈环状地伸出,并覆盖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

由此,能够通过凸缘部防止水从电磁离合器的径向外侧浸入到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因此,抑制了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根据第十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电枢、外板、内枢毂、以及橡胶部件。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该橡胶部件具有薄壁部和密封部。在驱动体与电枢之间产生磁吸引力之前的状态下,薄壁部与内枢毂或外板之间形成间隙。密封部从薄壁部突出而与内枢毂或外板抵接,从而防止水从外部经由间隙浸入到内部。

通过在橡胶部件设置密封部,即使在内枢毂或外板与薄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外部的水经由该间隙浸入到内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根据第十一观点,从驱动体向从动体传递转矩的电磁离合器具备电枢、外板、内枢毂、橡胶部件、以及凸缘部。电枢设置为能够通过磁吸引力而与驱动体抵接。外板相对于电枢固定在与驱动体相反的一侧,且和电枢一起旋转。内枢毂在电枢与外板之间设置为能够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相对于电枢或外板在旋转方向上卡止,并且该内枢毂固定于从动体。橡胶部件设置于内枢毂与外板之间,并对内枢毂和外板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凸缘部从电枢与外板之间向径向外侧呈环状地伸出,并覆盖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

由此,能够通过凸缘部防止水从电磁离合器的径向外侧浸入到驱动体与电枢的间隙。因此,抑制了驱动体和电枢等生锈。因此,该电磁离合器能够防止所谓的离合器打滑,从而能够提高从驱动体向从动体的转矩传递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