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控制阀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8714发布日期:2020-10-02 08:2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力控制阀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力控制阀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闸阀、水力控制阀组为分体式结构,闸阀与水力控制阀通过法兰螺栓连接在一起,根据使用功能特点,把水力控制阀设置成所需的结构,用于相应的部位,闸阀用于截断和截流介质作用,水力控制阀起控制介质的作用(控制压力、液位、泄压、流量等),防震伸缩接头用于吸收管道振动,自动补偿管道伸缩作用;

但由于,此种分体式的闸阀、水力控制阀为分体式结构,这使得在实际工程安装过程中,所需的安装空间增加,且安装比较复杂,增加工程成本及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区别于传统阀组结构,采用快接件预先将闸阀和水力控制阀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实际工程安装时,大大缩短了暗转施工周期;此外,独特的快接件取代了传统法兰连接方式,不仅简化了传统闸阀或水力控制阀在铸造加工工艺,两端的法兰结构可不必制作,而且去除了体积较大的法兰后,节约了安装空间,减轻了自重。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力控制阀组结构一成不变,体积大,重量大,施工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包括闸阀、水力控制阀和快接件;

闸阀,所述闸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阀盖和启闭部件;所述第一阀体内开设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内设置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将所述第一流道划分为第一进水管道和第一出水管道;所述第一阀体且正对所述第一阀座的侧壁开设阀板孔;所述第一阀盖盖合于所述阀板孔;所述启闭部件包括手轮、第一阀杆和阀板,所述第一阀杆内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阀盖、阀板孔并在内端连接所述阀板,所述第一阀杆的外端连接所述手轮,所述阀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随着所述手轮的旋转动作将所述阀板带离所述第一阀座或压紧于所述第一阀座;

水力控制阀,所述水力控制阀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盖和调控组件;所述第二阀体内开设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内设置第二阀座,所述第二阀座将所述流道划分为第二进水管道和第二出水管道,所述第二阀体且正对所述第二阀座的侧壁开设调节孔,所述调节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第二阀体外侧;所述第二阀盖扣合于所述调节孔,在所述第二阀盖底部设有导向管;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膜片、第二阀杆、阀瓣和弹簧;所述膜片盖合于所述调节孔,并将所述膜片的外周装夹于所述第二阀盖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所述第二阀杆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管,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膜片、调节孔、第二出水管道、第二阀座延伸至第二进水管道内;所述阀瓣套设于所述第二阀杆、并堵设于所述第二阀座,所述阀瓣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内;所述弹簧一端套设于所述导向管并将该端抵于所述第二阀盖的盖底,另一端抵紧所述阀瓣;

所述快接件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环且沿轴线方向向两端延伸有外套管,所述连接环的内环且沿轴线方向向两端延伸有内套管,所述外套管端部的圆周均布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径向开设,在每一个所述的螺纹孔内螺纹连接螺丝杆;使用时,将所述第一出水管道插入所述连接环一端的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直至第一出水管道端部止挡于所述连接环端面,将所述第二进水管道插入所述连接环另一端的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直至第二进水管道端部止挡于所述连接环端面,拧紧所述螺丝杆、直至所述螺丝杆抵紧所述第一出水管道和所述第二进水管道。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端部的外圆周设置第一楔面环,所述第一楔面环且远离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端面的一侧为第一楔形面,所述第一楔形面正对所述螺纹孔;在闸阀的第一出水管道插入内、外套管之间后,作拧紧螺丝杆动作,随着螺丝杆进一步拧紧螺纹孔,螺丝杆内端倒角边缘率先与第一楔形面接触,第一楔形面承受到的作用力可分为径向作用力和由受力点指向第一出水管道端面方向的轴向作用力,因此第一出水管道有向连接环端面运动的趋势,也即增强了第一出水管道和快接件之间的连接作用力。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中,所述第二进水管道端部的外圆周设置第二楔面环,所述第二楔面环且远离所述第二进水管道端面的一侧为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二楔形面正对所述螺纹孔;在水力控制阀的第二进水管道插入内、外套管之间后,作拧紧螺丝杆动作,随着螺丝杆进一步拧紧螺纹孔,螺丝杆内端倒角边缘率先与第二楔形面接触,第二楔形面承受到的作用力可分为径向作用力和由受力点指向第二进水管道端面方向的轴向作用力,因此第二进水管道有向连接环端面运动的趋势,也即增强了第二进水管道和快接件之间的连接作用力。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中,所述连接环的两端均开设第一密封环槽,在所述第一密封环槽内装填第一密封环,用于在所述连接环端面和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端面之间形成密封,同时用于在所述连接环端面和所述第二进水管道端面之间形成密封。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当流道内的介质撞击内套管端面时,容易造成动能损失,为此,所述内套管的内径由两端至中央位置逐渐减小,通过该设计,使得内套管端部面积足够小,这样就减小了介质与端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动能损失。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中,所述内套管端部的外圆周开设第二密封环槽,在所述第二密封环槽内装填第二密封环,用于在所述内套管外环面和第一出水管道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同时用于在所述内套管外环面和第二进水管道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力控制阀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本申请结构设计将闸阀和水力控制阀预先连接,达到近乎一体化的效果,在工程安装中无需单独分开安装,减少安装时间;另一方面,独特的快接件结构取代传统法兰结构,阀门体积减小的同时简化了阀门制造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力控制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变换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力控制阀组中快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力控制阀组中快接件剖视图。

其中:1、闸阀;2、水力控制阀;3、快接件;4、第一阀体;5、第一阀盖;6、启闭部件;7、第一流道;8、第一阀座;9、第一进水管道;10、第一出水管道;11、阀板孔;12、手轮;13、第一阀杆;14、阀板;15、第二阀体;16、第二阀盖;17、调控组件;18、第二流道;19、第二阀座;20、第二进水管道;21、第二出水管道;22、调节孔;23、导向管;24、膜片;25、第二阀杆;26、阀瓣;27、弹簧;28、连接环;29、外套管;30、内套管;31、螺纹孔;32、螺丝杆;33、第一楔面环;34、第一楔形面;35、第二楔面环;36、第二楔形面;37、第一密封环槽;38、第一密封环;39、第二密封环槽;40、第二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力控制阀组,其包括闸阀1、水力控制阀2和快接件3;

闸阀1,所述闸阀1包括第一阀体4、第一阀盖5和启闭部件6;所述第一阀体4内开设第一流道7,所述第一流道7内设置第一阀座8,所述第一阀座8将所述第一流道7划分为第一进水管道9和第一出水管道10;所述第一阀体4且正对所述第一阀座8的侧壁开设阀板孔11;所述第一阀盖5盖合于所述阀板孔11;所述启闭部件6包括手轮12、第一阀杆13和阀板14,所述第一阀杆13内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阀盖5、阀板孔11并在内端连接所述阀板14,所述第一阀杆13的外端连接所述手轮12,所述阀板14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8,随着所述手轮12的旋转动作将所述阀板14带离所述第一阀座8或压紧于所述第一阀座8;

水力控制阀2,所述水力控制阀2包括第二阀体15、第二阀盖16和调控组件17;所述第二阀体15内开设第二流道18,所述第二流道18内设置第二阀座19,所述第二阀座19将所述流道划分为第二进水管道20和第二出水管道21,所述第二阀体15且正对所述第二阀座19的侧壁开设调节孔22,所述调节孔2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道21和所述第二阀体15外侧;所述第二阀盖16扣合于所述调节孔22,在所述第二阀盖16底部设有导向管23;所述调控组件17包括膜片24、第二阀杆25、阀瓣26和弹簧27;所述膜片24盖合于所述调节孔22,并将所述膜片24的外周装夹于所述第二阀盖16和所述第二阀体15之间;所述第二阀杆25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管23,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膜片24、调节孔22、第二出水管道21、第二阀座19延伸至第二进水管道20内;所述阀瓣26套设于所述第二阀杆25、并堵设于所述第二阀座19,所述阀瓣26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21内;所述弹簧27一端套设于所述导向管23并将该端抵于所述第二阀盖16的盖底,另一端抵紧所述阀瓣26;

所述快接件3包括连接环28,所述连接环28的外环且沿轴线方向向两端延伸有外套管29,所述连接环28的内环且沿轴线方向向两端延伸有内套管30,所述外套管29端部的圆周均布螺纹孔31,所述螺纹孔31沿径向开设,在每一个所述的螺纹孔31内螺纹连接螺丝杆32;使用时,将所述第一出水管道10插入所述连接环28一端的内套管30和外套管29之间、直至第一出水管道10端部止挡于所述连接环28端面,将所述第二进水管道20插入所述连接环28另一端的内套管30和外套管29之间、直至第二进水管道20端部止挡于所述连接环28端面,拧紧所述螺丝杆32、直至所述螺丝杆32抵紧所述第一出水管道10和所述第二进水管道20;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出水管道10端部的外圆周设置第一楔面环33,所述第一楔面环33且远离所述第一出水管道10端面的一侧为第一楔形面34,所述第一楔形面34正对所述螺纹孔31;在闸阀1的第一出水管道10插入内、外套管29之间后,作拧紧螺丝杆32动作,随着螺丝杆32进一步拧紧螺纹孔31,螺丝杆32内端倒角边缘率先与第一楔形面34接触,第一楔形面34承受到的作用力可分为径向作用力和由受力点指向第一出水管道10端面方向的轴向作用力,因此第一出水管道10有向连接环28端面运动的趋势,也即增强了第一出水管道10和快接件3之间的连接作用力;

同时,所述第二进水管道20端部的外圆周设置第二楔面环35,所述第二楔面环35且远离所述第二进水管道20端面的一侧为第二楔形面36,所述第二楔形面36正对所述螺纹孔31;在水力控制阀2的第二进水管道20插入内、外套管29之间后,作拧紧螺丝杆32动作,随着螺丝杆32进一步拧紧螺纹孔31,螺丝杆32内端倒角边缘率先与第二楔形面36接触,第二楔形面36承受到的作用力可分为径向作用力和由受力点指向第二进水管道20端面方向的轴向作用力,因此第二进水管道20有向连接环28端面运动的趋势,也即增强了第二进水管道20和快接件3之间的连接作用力;

当流道内的介质撞击内套管30端面时,容易造成动能损失,为此,所述内套管30的内径由两端至中央位置逐渐减小,通过该设计,使得内套管30端部面积足够小,这样就减小了介质与端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动能损失;

考虑到第一出水管道10端部和连接环28端面的密封性,以及第二进水管道20端部和连接环28端面之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环28的两端均开设第一密封环槽37,在所述第一密封环槽37内装填第一密封环38,用于在所述连接环28端面和所述第一出水管道10端面之间形成密封,同时用于在所述连接环28端面和所述第二进水管道20端面之间形成密封;同时,考虑到内套管30外环面和第一出水管道10内管壁之间的密封,以及内套管30外环面和第二进水管道20内管壁之间的密封,所述内套管30端部的外圆周开设第二密封环槽39,在所述第二密封环槽39内装填第二密封环40,用于在所述内套管30外环面和第一出水管道10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同时用于在所述内套管30外环面和第二进水管道20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