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71579发布日期:2021-01-29 23:3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用于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减速箱又被称为减速机或减速器,是按照原动机连接减速箱、减速箱再连接工作机的原理来进行工作的,是一种动力传达设备。减速箱可分为工业用减速箱与汽用减速箱,工业用减速箱可分类为蜗轮蜗杆减速箱、齿轮减速箱以及行星减速箱等。
[0003]
现有一种齿轮减速箱,参照图1和图2,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齿轮减速机构2,齿轮减速机构2的输入端连接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穿设在壳体1上,齿轮减速机构2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一4;转轴一4的另一端与壳体1转动连接,转轴一4与齿轮减速机构2和壳体1均可拆卸连接,转轴一4上套设有主动齿轮5,转轴一4能带动主动齿轮5转动;壳体1上转动连接有转轴二6,转轴二6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转轴二6上套设有扇形齿轮7,转轴二6能带动扇形齿轮7转动,扇形齿轮7与主动齿轮5啮合。使用时,将其它设备与转轴二6连接,启动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通过齿轮减速机构2带动转轴一4做连续地正反转运动,则主动齿轮5带动扇形齿轮7和转轴二6做连续地正反转运动,且整个运动过程中,主动齿轮5始终与扇形齿轮7保持啮合;由于转轴二6与其它工作设备连接,因此其它工作设备也会做连续地正反转运动,从而满足工作需求。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使用过程中,主动齿轮需要不停地带动扇形齿轮做正反转运动,进行反转时,由于扇形齿轮存在一定的转速,主动齿轮需要瞬间克服扇形齿轮转动带来的阻力做功,该过程会对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容易造成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具有能够在主动齿轮反转时进行缓冲、从而保护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用于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包括转动套设在转轴一上的转动筒、设置在转轴一上的带动杆,所述转轴一靠近齿轮减速机构的一端设有凸边,所述凸边位于转动筒的下方,主动齿轮的中心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主动齿轮套设在转动筒上,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与转动筒贴合,所述主动齿轮与转动筒相对固定,所述主动齿轮上开设有扇形孔,所述扇形孔为竖直方向的通孔,所述扇形孔与连接孔连通,所述转动筒上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为水平方向的通孔,所述带动杆穿过弧形孔伸入到扇形孔内,所述带动杆在正反转的过程中能够分别与扇形孔两端的端面接触。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带动杆跟随转轴一转动,当带动杆与扇形孔的一个端面接触时,带动杆会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和转动筒会与转轴一同步转动;当转
轴一反转时,带动杆向扇形孔的另一端移动,在带动杆未与扇形孔的另一端接触的时间里,带动杆失去对主动齿轮的驱动作用,即扇形齿轮失去驱动力,因此扇形齿轮的转速会下降;当带动杆与扇形孔的另一端接触后,带动杆即可带动主动齿轮反转,主动齿轮会带动扇形齿轮,由于此时扇形齿轮的转速较之前已经减少,因此主动齿轮与扇形齿轮之间的冲击力减少,不容易损坏,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在主动齿轮反转时进行缓冲、从而保护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效果。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与下套筒贴合设置,所述弧形孔的上半部分位于上套筒上,下半部分位于下套筒上,所述上套筒与下套筒贴合处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上半部分位于上套筒上,下半部分位于下套筒上,所述主动齿轮位于限位槽内,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与限位槽的内壁贴合,所述连接孔与扇形孔连接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与弧形孔两端的侧壁贴合。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套筒与下套筒配合使用,便于将主动齿轮与转动筒连接;限位槽能够对主动齿轮进行竖直方向的限位;限位块能够阻止主动齿轮与转动筒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当带动杆带动主动齿轮转动时,转动筒也会跟随主动齿轮转动。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块与转轴一之间留有间隔。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动齿轮转动时限位块不会与转轴一接触,能够避免限位块与转轴一摩擦,减少转轴一受到的阻力。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轴一远离凸边的一端转动套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套设在转轴一上的转动环一和转动环二,所述转动环二到凸边的距离小于转动环一到凸边的距离,壳体上开设有与转动环一适配的安装孔,所述转动环一插入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与转动环二的上表面贴合,所述转动件与壳体相对固定。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后,转动件保持不动,转轴一在转动件内转动,转动件实现了转轴一与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轴一上套设有两个垫圈,两个所述垫圈分别位于转动环二与上套筒之间、下套筒与凸边之间,所述垫圈为波浪状的圆环。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圈避免了上套筒与转动环二、下套筒与凸边直接接触,且波浪状的垫圈减少了上套筒、转动环二、下套筒和凸边与垫圈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转轴一转动过程中上套筒、转动环二、下套筒和凸边产生的磨损。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杆与转轴一通过螺纹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带动杆与转轴一进行连接与拆卸。
[001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杆位于转轴一外的部分设有两个互相平行的竖直平面。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动杆转动的过程中,一个竖直平面先与扇形孔的一个端面贴合,反转时,另一个竖直平面与扇形孔的另一个端面贴合,增大了带动杆与扇形孔端面的接触面积,便于转动杆带动主动齿轮转动。
[002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动齿轮远离扇形孔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平衡孔。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主动齿轮重量的均匀程度,使主动齿轮转动时能更加平稳。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4]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动筒、带动杆和扇形孔,使用时,带动杆跟随转轴一转动,带动杆先与扇形孔的一个端面接触,带动主动齿轮和转动筒同步正转,主动齿轮带动扇形齿轮正转,反转时,带动杆与扇形孔的端面分离,并向另一个端面移动,转动杆在扇形孔内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对主动齿轮提供动力,因此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转速都会降低,当带动杆与扇形孔的另一个端面贴合后,带动杆即可带动主动齿轮反转,由于此时扇形齿轮的转速较之前已经下降,因此反转带给扇形齿轮和主动齿轮的冲击力会减小,从而减少扇形齿轮和主动齿轮损坏的可能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在主动齿轮反转时进行缓冲、从而保护主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效果;
[0025]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垫圈,能够减少转动过程中转动环二、上套筒、下套筒和凸边产生的磨损;
[0026]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平衡孔,能够提高主动齿轮转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用于体现背景技术中一种齿轮减速箱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8]
图2是用于体现背景技术中的扇形齿轮的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9]
图3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一种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30]
图4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的转动筒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1]
图5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的主动齿轮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2]
图6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的转轴一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3]
图7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转动件与壳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0034]
图中,1、壳体;2、齿轮减速机构;3、驱动电机;4、转轴一;5、主动齿轮;6、转轴二;7、扇形齿轮;8、转动筒;81、上套筒;82、下套筒;9、带动杆;10、凸边;11、连接孔;12、扇形孔;13、弧形孔;14、限位槽;15、转动件;151、转动环一;152、转动环二;16、垫圈;17、竖直平面;18、平衡孔;19、卡环;20、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
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减速箱齿轮的离合机构,包括转动筒8和带动杆9。转动筒8转动套设在转轴一4上,转轴一4靠近齿轮减速机构2的一端设有凸边10,凸边10位于转动筒8的下方。主动齿轮5的中心开设有连接孔11,主动齿轮5套设在转动筒8上,连接孔11的内壁与转动筒8贴合,且主动齿轮5与转动筒8相对固定。
[0037]
参照图5,主动齿轮5上开设有扇形孔12,扇形孔12为竖直方向上的通孔,扇形孔12包括两个端面和一个圆弧面,扇形孔12远离圆弧面的一侧与连接孔11连通。
[0038]
参照图图3和图4,转动筒8上开设有弧形孔13,弧形孔13为水平方向上的通孔,弧
形孔13位于扇形孔12与连接孔11的连接处。带动杆9设置在转轴一4上,带动杆9水平设置,带动杆9穿过弧形孔13伸入到扇形孔12内,且带动杆9与扇形孔12的圆弧面之间留有间隔。带动杆9跟随转轴一4正反转的过程中能够分别与扇形孔12两端的端面接触。
[0039]
参照图3和图4,工作过程中,带动杆9先跟随转轴一4进行正转,带动杆9在扇形孔12内转动与扇形孔12的一个端面接触,然后主动齿轮5和转动筒8会跟随带动杆9正转,同时主动齿轮5电动扇形齿轮7正转;当转轴一4反转时,带动杆9也进行反转,带动杆9先与扇形孔12的端面分离,然后在扇形孔12内向靠近另一个端面的方向转动,在带动杆9与扇形孔12的端面分离的这段期间时,带动杆9失去对主动齿轮5的驱动作用,因此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的转速会下降,带动杆9最终会与扇形孔12的另一个端面接触,然后带动主动齿轮5反转,此时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的转速相对于之前已经下降,因此反转时主动齿轮5与扇形齿轮7之间的冲击力会减小,即可减少反转带给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的损伤。
[0040]
参照图4,转动筒8包括上套筒81和下套筒82,上套筒81与下套筒82贴合设置。弧形孔13的上半部分位于上套筒81的底部,弧形孔13的下半部分位于下套筒82的顶部,弧形孔13由上套筒81与下套筒82拼接而成。
[0041]
参照图4,上套筒81与下套筒82的贴合处开设有限位槽14,限位槽14为环形槽,限位槽14的上半部分位于上套筒81的底部,限位槽14的下部分位于下套筒82的顶部,限位槽14由上套筒81与下套筒82拼接而成。
[0042]
参照图3和图4,主动齿轮5位于限位槽14内,连接孔11的内壁与限位槽14的内壁贴合,限位槽14能够对主动齿轮5进行限位,阻止主动齿轮5在转动筒8上沿竖直方向滑动。
[0043]
参照图3和图5,连接孔11与扇形孔12连接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限位块20,限位块20朝向连接孔11的圆心设置,两个限位块20分别与弧形孔13两端的侧壁贴合。由于设置了限位块20,主动齿轮5无法相对转动筒8(参照图4)发生转动,因此当带动杆9带动主动齿轮5转动时,转动筒8会跟随主动齿轮5同步转动。综上所述,限位槽14和限位块20的设置使主动齿轮5与转动筒8相对固定,且上套筒81与下套筒82的设置能够方便将主动齿轮5与转动筒8进行连接。
[0044]
参照图3和图5,限位块20与转轴一4之间留有间隔,因此主动齿轮5转动时,限位块20不会与转轴一4接触摩擦,从而避免了限位块20对转轴一4的转动产生阻碍作用。
[0045]
参照图4,转轴一4远离凸边10的一端套设有转动件15,转动件15与转轴一4转动连接。转动件15包括转动套设在转轴一4上的转动环一151和转动环二152,转动环一151与转动环二152同轴设置且焊接在一起,转轴环二到凸边10的距离小于转轴换一到凸边10的距离。
[0046]
参照图7,壳体1上开设有与转动环一151适配的安装孔,安装孔为通孔,转动环一151插入到安装孔内,转动环一151的上表面与壳体1的外表面齐平,壳体1的内表面与转动环二152的上表面贴合且抵紧,转动件15与壳体1相对固定。转轴一4在转动过程中,转动件15与壳体1保持不动,转轴一4在转动件15内转动,因此转动件15实现了转轴一4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连接方便。
[0047]
参照图4,转轴一4的顶端连接有卡环19,卡环19与转动环一151的上表面贴合,卡环19能够对转动件15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转动件15从转轴一4上脱落。
[0048]
参照图4,转轴一4上套设有用于减少零件之间互相磨损用的垫圈16,垫圈16设有
两个,两个垫圈16分别位于转动环二152与上套筒81之间、下套筒82与凸边10之间,垫圈16为波浪状的圆环。由于垫圈16的存在,避免了转动环二152与上套筒81、下套筒82与凸边10直接接触摩擦,同时由于垫圈16为波浪状,能够减少转动环二152、上套筒81、下套筒82和凸边10与垫圈16的接触摩擦面积,因此能够减小转动过程中转动环二152、上套筒81、下套筒82和凸边10与垫圈16之间的磨损,起到保护零件的作用。
[0049]
参照图6,带动杆9通过外螺纹与转轴一4连接,该连接方式使带动杆9与转轴一4实现了可拆卸连接,而且便于将带动杆9从转轴一4上拆卸或者将带动杆9安装至转轴一4上,操作方便。
[0050]
参照图3和图6,带动杆9位于转轴一4外的部分设有两个互相平行的竖直平面17,在带动杆9跟随转轴一4正反转的过程中,其中一个竖直面先与扇形孔12的一个端面贴合并带动主动齿轮5正转,当转轴一4反转时,另一个竖直面会与扇形孔12的另一个端面贴合并带动主动齿轮5反转。竖直平面17的设置提高了带动杆9与扇形孔12端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带动杆9带动主动齿轮5转动时更加平稳。
[0051]
另外,带动杆9与扇形孔12的端面接触时会发生碰撞,竖直平面17的设置能够增大碰撞面积,从而减少带动杆9和主动齿轮5因碰撞而承受的压强,起到保护带动杆9和主动齿轮5的作用。
[0052]
参照图5,由于主动齿轮5上开设有扇形孔12,因此主动齿轮5的质量分布变得不均匀,不利于主动齿轮5的稳定转动,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在主动齿轮5远离扇形孔1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平衡孔18,平衡孔18为通孔,平衡孔18减少了主动齿轮5远离扇形孔12一侧的重量,使得主动齿轮5的质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主动齿轮5转动的稳定性。
[005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转轴一4正转时,带动杆9跟随转轴一4转动,带动杆9的一个竖直平面17与扇形孔12的一个端面贴合,然后主动齿轮5和转动筒8跟随带动杆9正转,主动齿轮5即可带动扇形齿轮7转动;转轴一4突然反转时,带动杆9先与扇形孔12的端面分离,然后转向扇形孔12另一个端面,该过程中,由于带动杆9与扇形孔12的端面分离,主动齿轮5便失去了来自带动杆9的驱动力,因此主动齿轮5与扇形齿轮7的转速会降低;当带动杆9的两一个竖直平面17与扇形孔12的另一个端面贴合后,带动杆9会带动主动齿轮5反转,由于此时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的转速相比于之前都有所下降,因此反转过程中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受到的冲击力会减小,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受到的损伤也会减小。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在主动齿轮5反转时进行缓冲、从而保护主动齿轮5和扇形齿轮7的效果。
[0054]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