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3153发布日期:2022-09-27 23:2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重力支架。


背景技术:

2.重力支架又称感应支架,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收缩臂结构,使得电子产品在压到底托时带动内部的联动结构, 电子产品放上去之后,在自然重力作用下会下压下臂,触发联动机构,左右两臂就会自动向内夹紧电子产品。
3.现有的重力支架,其下托臂、左夹臂、右夹臂在初始状态下沿竖向布置,左夹臂、右夹臂位于下托臂的下方,相对于左夹臂、右夹臂位于壳体两侧的支架而言,该种重力支架结构更为紧凑,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但是该种重力支架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不足,例如:1、支架在左右倾斜时,下托臂易相对壳体转动,导致支架的夹持稳定性较差;2、支架在空载状态下,受晃动的影响,导致下托臂、左夹臂、右夹臂之间产生联动,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影响使用者的使用。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力支架,旨在解决现有的重力支架夹持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重力支架,包括壳体、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的下托臂、左夹臂和右夹臂,所述左夹臂、所述右夹臂均与下托臂转动连接,以形成一枢接部;所述壳体内固设有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与第二导向件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左夹臂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件相适配套设的第一导向槽,所述右夹臂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件相适配套设的第二导向槽;
8.所述左夹臂、所述右夹臂通过一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隔板与所述下托臂隔开,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枢接部穿过实现导向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槽沿所述隔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下托臂和所述隔板中,其一设置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限转导向槽,另一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适配穿设于所述限转导向槽中,使下托臂不会相对壳体转动,夹持稳定性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下托臂复位的复位装置;
9.所述重力支架具有空载状态和负载状态,所述空载状态下,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在所述复位装置的作用力下均位于所述下托臂的下方;所述负载状态下,所述下托臂受到向下压力向下移动,以带动所述左夹臂与所述右夹臂同步向上翻转。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转导向槽与所述限位件均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固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下端两侧,两个所述限转导向槽沿所述下托臂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下托臂的两端。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托臂上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具有安装部,所述壳
体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伸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抵接部相对设置,所述复位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复位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抵接部。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叠设布置。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均包括有连为一体的夹持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枢接部连接,所述夹持段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均自所述夹持段上朝向所述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厚度小于夹持段的厚度;所述左夹臂上的连接段与所述右夹臂上的连接段在所述壳体的左视或右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左夹臂上的夹持段与所述右夹臂上的夹持段在所述壳体的左视或右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重叠。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托臂、隔板、左夹臂以及右夹臂自前往后依次布置,所述枢接部自所述下托臂、左夹臂、右夹臂中的一者向另外两者凸设。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右夹臂向前凸设有所述枢接部,所述枢接部依次穿设所述左夹臂、隔板以及下托臂。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下托臂置于所述前壳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置于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壳之间。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壳的前侧面向后凹设有螺丝安装位,所述前壳通过螺丝锁固于后壳上,所述螺丝安装位上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遮盖螺丝安装位。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20.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隔板将下托臂与左夹臂、右夹臂隔开,壳体内固定有与左夹臂的导向槽配合套设的第一导向件以及与右夹臂上的导向槽配合套设的第二导向件,左夹臂、右夹臂分别与下托臂之间通过枢接部转动连接,重力支架在负载状态下,下托臂向下移动,而使枢接部向下移动,枢接部与第一导向件、第二导向件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当重力支架发生左右倾斜时,限位件与限转导向槽的配合,使下托臂不会相对壳体转动,第一导向件对左夹臂的导向限位,第二导向件对右夹臂的导向限位,使得夹持稳定性好;且隔板避免了下托臂与左夹臂、右夹臂之间形成干涉,使得下托臂与左夹臂、右夹臂分别在隔板两侧运动,重力支架运行流畅性更佳。
21.其次是,壳体内设置有驱动下托臂复位的复位装置,使得重力支架在空载状态下,下托臂、左夹臂、右夹臂之间不易产生晃动,减少噪音。
22.再者是,左夹臂上的夹持段与右夹臂上的夹持段在壳体的左视或右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重叠,使结构更为紧凑,利于重力支架小型化设计及美观,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夹持更平稳。
2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重力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空载状态);
25.图2是图1所示的重力支架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1所示的重力支架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1所示的重力支架的再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图1所示的重力支架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图1中的左夹臂与右夹臂在壳体的右视方向上投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重力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负载状态);
31.图8是图7所示的重力支架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图7所示的重力支架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图7所示的重力支架再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1是图7所示的重力支架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识说明:
36.10、壳体
ꢀꢀꢀꢀꢀꢀꢀꢀꢀꢀꢀꢀꢀꢀꢀꢀꢀꢀꢀꢀꢀ
11、前壳
37.111、螺丝安装位
ꢀꢀꢀꢀꢀꢀꢀꢀꢀꢀꢀꢀꢀꢀ
112、盖体
38.12、后壳
39.13、第一导向件
ꢀꢀꢀꢀꢀꢀꢀꢀꢀꢀꢀꢀꢀꢀꢀꢀ
14、第二导向件
40.15、抵接部
ꢀꢀꢀꢀꢀꢀꢀꢀꢀꢀꢀꢀꢀꢀꢀꢀꢀꢀꢀꢀ
20、下托臂
41.21、限转导向槽
ꢀꢀꢀꢀꢀꢀꢀꢀꢀꢀꢀꢀꢀꢀꢀꢀ
22、安装槽
42.211、安装部
43.30、左夹臂
ꢀꢀꢀꢀꢀꢀꢀꢀꢀꢀꢀꢀꢀꢀꢀꢀꢀꢀꢀꢀ
31、第一导向槽
44.311、第一弧形段
ꢀꢀꢀꢀꢀꢀꢀꢀꢀꢀꢀꢀꢀꢀꢀ
312、第一条形段
45.32、夹持段
ꢀꢀꢀꢀꢀꢀꢀꢀꢀꢀꢀꢀꢀꢀꢀꢀꢀꢀꢀꢀ
33、连接段
46.40、右夹臂
ꢀꢀꢀꢀꢀꢀꢀꢀꢀꢀꢀꢀꢀꢀꢀꢀꢀꢀꢀꢀ
41、枢接部
47.42、第二导向槽
ꢀꢀꢀꢀꢀꢀꢀꢀꢀꢀꢀꢀꢀꢀꢀꢀ
421、第二弧形段
48.422、第二条形段
ꢀꢀꢀꢀꢀꢀꢀꢀꢀꢀꢀꢀꢀꢀꢀ
50、隔板
49.51、第三导向槽
ꢀꢀꢀꢀꢀꢀꢀꢀꢀꢀꢀꢀꢀꢀꢀꢀ
52、限位件
50.60、复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1.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重力支架具体结构。该重力支架包括有壳体10、与壳体10滑动连接的下托臂20、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
52.壳体10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下托臂20、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夹设于前壳11和后壳12之间,前壳11的前侧面向后凹设有螺丝安装位111,前壳11通过螺丝锁固于后壳12上,螺丝安装位111上设置有盖体112,盖体112遮盖螺丝安装位111,避免螺丝外露影响重力支架的美观。
53.左夹臂30、右夹臂40均与下托臂20转动连接,以形成一枢接部41;壳体10内固设有第一导向件13和第二导向件14,第一导向件13与第二导向件14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壳体10的上端;左夹臂30上设有与第一导向件13相适配套设的第一导向槽31,右夹臂40上设有与第二导向件14相适配套设的第二导向槽42。
54.参阅图5所示,左夹臂30、右夹臂40通过一固定设置在壳体10内的隔板50与下托臂20隔开,下托臂20置于前壳11与隔板50之间,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置于隔板50和后壳12之
间。
55.参阅图3所示,隔板50上设置有供枢接部41穿过实现导向的第三导向槽51,第三导向槽51沿隔板50的长度方向延伸,下托臂20和隔板50中,其一设置有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限转导向槽21,另一设有限位件52,限位件52适配穿设于限转导向槽21中,使下托臂20不会相对壳体10转动,夹持稳定性好。具体地,限转导向槽21与限位件52均具有两个,限转导向槽21呈条形,两个限位件52分别固设于壳体10内的下端两侧,两个限转导向槽21沿下托臂20的长度方向设于下托臂20的两端。
56.重力支架具有空载状态和负载状态,壳体10内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托臂20复位的复位装置60;具体地,下托臂20上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槽22,安装槽22内具有安装部221,壳体10设置有抵接部15,抵接部15伸入安装槽22中,安装槽22呈条形,两个限转导向槽21分别位于安装槽22的左、右侧;安装部221与抵接部15相对设置,复位装置60的一端连接于安装部221,复位装置60的另一端连接于抵接部15,复位装置60优选为弹簧。在空载状态下,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在复位装置60的作用力下均位于下托臂20的下方;在负载状态下,下托臂20受到向下压力向下移动,以带动左夹臂30与右夹臂40同步向上翻转。
57.参阅图4至图6所示,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叠设布置,具体地,下托臂20、隔板50、左夹臂30以及右夹臂40自前往后依次布置,枢接部41自下托臂20、左夹臂30、右夹臂40中的一者向另外两者凸设;在本实施例中,右夹臂40向前凸设有枢接部41,枢接部41依次穿设左夹臂30、隔板50以及下托臂20;两个限转导向槽21位于下托臂20,相应的,两个限位件52位于隔板50上。
58.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均包括有连为一体的夹持段32和连接段33,连接段33设于壳体10内,并与枢接部41连接,夹持段32设于壳体10外,第一导向槽31与第二导向槽42均自夹持段32上朝向连接段33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59.参阅图1与图6所示,在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连接段33的厚度小于夹持段32的厚度;左夹臂30上的连接段33与右夹臂40上的连接段33在壳体10的右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左夹臂30上的夹持段32与右夹臂40上的夹持段32在壳体10的右视方向上的投影上相互重叠,也就是左夹臂30上的夹持段32与右夹臂40上的夹持段32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看是相互对齐的,使结构更为紧凑,利于重力支架小型化设计及美观,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夹持更平稳;
60.第一导向槽31与第二导向槽42关于枢接部的中心相互对称,第一导向槽31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段311和第一条形段312,相应的,第二导向槽42包括相连的第二弧形段421和第二条形段422;第一弧形段311与第二弧形段421分别位于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的连接段32上,第一条形段312与第二条形段422自夹持段32上朝向连接段33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参阅图4所示,在空载状态下,第一弧形段311位于第一条形段312的上方,第二弧形段421位于第二条形段422的上方,以使得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在空载状态下位于壳体10的底部;参阅图10所示,在负载状态下,第一弧形段311位于第一条形段312的下方,第二弧形段421位于第二条形段422的下方,以使得左夹臂30和右夹臂40在负载状态下位于壳体10的两侧。
61.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62.在空载状态下,在下托臂20上放入电子产品后,电子产品带动下托臂20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枢接部41在第三导向槽51中向下移动,进而联动左夹臂30、右夹臂40在第一导向
件13与第一导向槽31相互配合导向、第二导向件14与第二导向槽42相互配合导向的作用下向上翻转,以夹紧电子产品;取下电子产品后,下托臂20受复位装置60的作用向上移动复位,从而联动左夹臂30、右夹臂40向下翻转至下托臂20的下方。
63.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64.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隔板50将下托臂20与左夹臂30、右夹臂40隔开,壳体10内固定有与左夹臂30的导向槽配合套设的第一导向件13以及与右夹臂40上的导向槽配合套设的第二导向件14,左夹臂30、右夹臂40分别与下托臂20之间通过枢接部41转动连接,重力支架在负载状态下,下托臂20向下移动,而使枢接部41向下移动,枢接部41与第一导向件13、第二导向件14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当重力支架发生左右倾斜时,限位件52与限转导向槽21的配合使下托臂20不会相对壳体10转动,第一导向件13对左夹臂30的导向限位,第二导向件14对右夹臂40的导向限位,使得夹持稳定性好;且隔板避免了下托臂20与左夹臂30、右夹臂40之间形成干涉,使得下托臂20与左夹臂30、右夹臂40分别在隔板50两侧运动,重力支架运行流畅性更佳。
65.其次是,壳体10内设置有驱动下托臂20复位的复位装置60,使得重力支架在空载状态下,下托臂20、左夹臂30、右夹臂40之间不易产生晃动,减少噪音。
66.再者是,左夹臂20上的夹持段32与右夹臂30上的夹持段32在壳体10的左视或右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重叠,使结构更为紧凑,利于重力支架小型化设计及美观,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夹持更平稳。
6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