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5058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设备类,主要用于为机械设备上各种油咀、油杯加注干油。
目前,对油咀、油杯加注干油主要是使用压杆油枪注油来实现的。这种油枪装油不方便,储油量小、压力低,不适用于高压、大加油量加油的需要,且纵向尺寸大,在狭小部位使用极为不便。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操作灵活、携带方便、性能可靠,能够实现高压、低压两种压力加油及大加油量加油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由提把〈1〉、压盖〈2〉、弹簧〈3〉、导杆〈4〉、联接体〈5〉、筒盖〈6〉、活塞〈7〉、阀板〈8〉、刮油板〈9〉、储油桶〈10〉、缸筒〈11〉、底阀座〈12〉、钢球〈13〉、销〈14〉、卡簧〈15〉、联接套〈16〉、软管〈17〉、喉卡〈18〉、柱塞〈19〉、弹簧〈20〉、压把〈21〉、销轴〈22〉、油枪体〈23〉、柱塞套〈24〉、单向阀〈26〉、调压螺套〈28〉、油枪管〈30〉、加油咀〈31〉等组成。联接体〈5〉固定在筒盖〈6〉上,其上部装有压盖〈2〉、弹簧〈3〉、导杆〈4〉,下部固定有缸筒〈11〉;联接体〈5〉与油枪体〈23〉分立,并通过联接套〈16〉、软管〈17〉相联;导杆〈4〉下端固定有阀板〈8〉,阀板〈8〉的上部有活塞〈7〉,活塞〈7〉上有进油孔〈25〉和出油孔〈27〉,其外圈与缸筒〈11〉内壁之间用密封圈〈29〉密封。活塞〈7〉空套在导杆〈4〉上,可沿导杆〈4〉在阀板〈8〉与导杆〈4〉上的凸缘〈32〉之间上下滑动;缸筒〈11〉的下部固定有由底阀座〈12〉、钢球〈13〉、销〈14〉组成的控制阀,钢球〈13〉与销〈14〉之间有一定距离,底阀座〈12〉上有进油孔〈33〉和回油孔〈34〉;联接套〈16〉与油枪体〈23〉的联接处有卡簧〈15〉,联接套〈16〉可相对油枪体〈23〉自由转动,软管〈17〉与联接套〈16〉的联接处用喉卡〈18〉卡紧;柱塞〈19〉上有弹簧〈20〉,柱塞的一端顶压在压把〈21〉上,另一端有顶尖〈35〉和沟槽〈36〉,压把〈21〉可绕销轴〈22〉转动,压紧或放松压把〈21〉,可带动柱塞〈19〉在柱塞套〈24〉内往复运动,柱塞套〈24〉固定安装在油枪体〈23〉内,其上有扁孔〈37〉,扁孔〈37〉与油枪体〈23〉的进油道相通;单向阀〈26〉安装在油枪体〈23〉上,阀中有调整单向阀弹簧预紧力的调压螺套〈28〉;加油咀〈31〉与油枪管〈30〉用螺纹联接,便于更换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加油咀;刮油板〈9〉可沿缸筒〈11〉和储油筒〈10〉的内壁上下灵活滑动,提把〈1〉卡套在筒盖〈6〉上,用以携带加油器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通过分立的储油和加压装置及二次加压,实现了大储油量、大加油量、高压注油和便携的功能,而且操作简便、成本低、性能优良。可广泛用于油田、矿山、铁路、码头、工厂中,为各种机械设备加注干油。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的活塞〈7〉向下运动时,活塞〈7〉与阀板〈8〉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的活塞〈7〉向上运动时,活塞〈7〉与阀板〈8〉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活塞〈7〉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底阀座〈1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柱塞〈19〉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柱塞套〈24〉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述的便携式干油加油器,使用时用手按下压盖〈2〉使弹簧〈3〉压缩储能,同时导杆〈4〉带动活塞〈7〉和阀板8向下移动。在活塞〈7〉和阀板〈8〉向下移动时,钢球〈13〉受其上部干油的压力而封闭底阀座〈12〉的干油进油孔〈33〉,同时活塞〈7〉受其下部干油的压力而上移,使活塞〈7〉上的进油孔〈25〉打开,将缸筒〈11〉内以活塞〈7〉为分界限的上、下部油腔沟通,随着活塞〈7〉和阀板〈8〉下移,下腔干油进入上腔。当压盖〈2〉压到底再放松后,压盖〈2〉、导杆〈3〉在弹簧〈3〉弹力的作用下,带动活塞〈7〉和阀板〈8〉向上运动,此时活塞〈7〉由于受上部干油压力而向下移动,并紧压在阀板〈8〉上,从而活塞〈7〉上的干油进油孔〈25〉被阀板〈8〉堵死,使上、下油腔被分隔。由于弹簧〈3〉弹力的作用,活塞〈7〉和阀板〈8〉将继续向上运动,迫使上腔干油受压挤入软管〈17〉中。当活塞〈7〉和阀板〈8〉向上运动时,下油腔形成负压,钢球〈13〉上部压力减少并上升,打开底阀座〈12〉的进油孔〈33〉,油桶〈10〉内的干油被吸入下油腔。在底阀座〈12〉通过进油孔〈33〉吸油时,钢球〈13〉受销〈14〉的限制,不能远离。上油腔与下油腔相比由于多了导杆〈4〉部分,因此,活塞〈7〉在移动时,上油腔比下油腔储油量要小,在活塞〈7〉和阀板〈8〉下移时,下油腔比上油腔体积多出部分的干油即从底阀座〈12〉的回油孔〈34〉排出。当油桶〈10〉内干油不断被吸走时,刮油板〈9〉靠自重及干油粘性吸附,向下移动,刮下油桶〈10〉内壁的干油,同时,也防止油桶〈10〉内干油与刮油板〈9〉上部空气相通。提把〈1〉用以提携加油器行走。当反复压下压盖〈2〉时,缸筒〈11〉内以活塞〈7〉为界限的上油腔的干油被源源不断地挤压进入软管〈17〉。此时,干油将通过软管〈17〉、联接套〈16〉到达油枪体〈23〉下部的进油道,并通过柱塞套〈24〉上的进油扁孔〈37〉进入柱塞套〈24〉油腔内。扁孔是为了减小柱塞〈19〉运动时封闭进油扁孔〈37〉的行程。柱塞套〈24〉与油枪体〈23〉分开制造,有利于油枪体〈23〉的制造工艺性,同时,也便于柱塞套〈24〉内孔磨损的更换、维修。柱塞〈19〉有两种工作状态,即将柱塞〈19〉的沟槽〈36〉向上让开柱塞套〈24〉的进油扁孔〈37〉或向下对准进油扁孔〈37〉。如果沟槽〈36〉向上,当用手压动压把〈21〉时,克服弹簧〈20〉的弹力,柱塞〈19〉向前移动,当柱塞封闭柱塞套〈24〉的进油扁孔〈37〉时,柱塞套〈24〉内油腔即形成压力;当压在单向阀〈26〉钢球上的干油压力大于弹簧开启的预紧力时,钢球移动,单向阀〈26〉打开,干油通过调压螺套〈28〉、油枪管〈30〉和加油咀〈31〉注入设备,实现了高压注油,当手松开压把〈21〉时,柱塞〈19〉在弹簧〈20〉的作用下退回,柱塞套〈24〉内油腔压力随之减小,单向阀〈26〉关闭,此时,柱塞套〈24〉内油腔出现真空;当柱塞〈19〉退过柱塞套〈24〉的进油扁孔〈37〉时,油枪体〈23〉内有压力的干油随即被吸入处于真空状态下的柱塞套〈24〉的油腔中,为下一次注油作好了准备。如果柱塞〈19〉转动180°,将沟槽〈36〉对准柱塞套〈24〉的进油扁孔〈37〉时,用手压压把〈21〉,克服弹簧〈20〉的弹力,柱塞〈19〉向前移动,这时柱塞〈19〉上的沟槽〈36〉始终将柱塞套〈24〉内油腔与油枪体〈23〉的进油道构通;当柱塞〈19〉压到底时,前部顶尖〈35〉顶开单向阀〈26〉的钢球,使油枪体〈23〉内有压力的干油通过柱塞套〈24〉的进油扁孔〈37〉、柱塞〈19〉上的沟槽〈36〉和单向阀〈26〉进入油枪管〈30〉,从而实现低压大加油量注油。
权利要求
1.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由联接体<5>、筒盖<6>、刮油板<9>、储油筒<10>、柱塞<19>、压把<21>、油枪体<23>、单向阀<26>、油枪管<30>、加油咀<3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联接体<5>固定在筒盖<6>上,其上部安装有压盖<2>、弹簧<3>、导杆<4>,下部固定有缸筒<11>。联接体<5>与油枪体<23>分立,并通过联接套<16>、软管<17>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导杆〈4〉下端固定有阀板〈8〉,阀板〈8〉的上部有活塞〈7〉,活塞〈7〉上有进油孔〈25〉和出油孔〈27〉,其外圈与缸筒〈11〉的接触部位装有密封圈〈29〉,活塞〈7〉空套在导杆〈4〉上,可沿导杆〈4〉在阀板〈8〉与导杆〈4〉上的凸缘〈32〉之间上下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缸筒〈11〉的下部固定有由底阀座〈12〉、钢球〈13〉、销〈14〉组成的控制阀。钢球〈13〉与销〈14〉之间有一定距离,底阀座〈12〉上有进油孔〈33〉和回油孔〈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联接套〈16〉与油枪体〈23〉的联接处有卡簧〈15〉,联接套〈16〉可相对油枪体〈23〉自由转动。软管〈17〉与联接套〈16〉的联接处有喉卡〈18〉卡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柱塞〈19〉上有弹簧〈20〉,柱塞的一端与压把〈21〉相联,另一端有顶尖〈35〉和沟槽〈36〉。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在油枪体〈23〉内安装有柱塞套〈24〉,其上有扁孔〈37〉,扁孔〈37〉与油枪体〈23〉的进油道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单向阀〈26〉安装在油枪体〈23〉上,阀中有调整单向阀弹簧预紧力的调压螺套〈2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加油咀〈31〉与油枪管〈30〉用螺纹联接,以便于更换不同规格及形式的加油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其特征在于刮油板〈9〉可沿缸筒〈11〉和储油筒〈10〉的内壁上下滑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手动干油加油器。该装置的储油筒与油枪体分立,通过一条软管相联。操作灵活,携带方便,可广泛用于多种场合,为各种机械设备进行高压、低压或大加油量加注干油。
文档编号F16N3/10GK1075787SQ92110619
公开日1993年9月1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11日
发明者蒋峰, 李锋, 应洪飞, 毛瑞馥, 侯爱民, 孙渺骞 申请人:河南省机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