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248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尤其是指一种通过动作环、定位环、两滑杆组及横推式选速装置的结构创新设计,大大改变电动工具的转速控制方式,又利用横推式选速装置、动作环、定位环及两滑杆组等构件的特殊搭配,使其转速控制操作具有便利、准确的优点,并能提供良好的高、低转速定位功能,以符合产品实用需求的一种改良结构。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分解图,其中齿轮组座1、齿轮组A20、齿轮组B21、齿轮组C22、固定齿套23及滑齿环24等构件,在现有技术电动工具的结构中,虽可见有相同或类似构件,然而可以查到,现有技术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结构,通常均利用一可前、后推移的推钮开关配合连杆式动作机构共同组成;其操作是直接利用推钮开关前、后推移,而使动作机构的连杆带动滑齿环24随同位移,再借该滑齿环24前、后位移使其外部环齿240可分别与固定齿套23内壁之环齿230啮合固定或脱离转动,当滑齿环24前移与固定齿套23啮接固定时,滑齿环24内部啮接的齿轮组B21可动作电动工具减速,而使其呈低速运转,反之,当滑齿环24后移与固定齿套23脱离时,该滑齿环24将可与其内部啮接的齿轮组B21一并空转,而使该齿轮组B21不产生减速作用,此时电动工具即呈高速运转。
前述现有技术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结构虽可供选择高、低转速使用,然而其利用前、后推移的推钮开关配合连杆式动作机构达到转速控制的方式与结构却仍存在有以下缺点1.现有技术结构以直推式推钮开关配合连杆式动作机构控制转速,在选择变换低速运转时,由于滑齿环外部环齿与固定齿套内壁环齿刚开始大都未处于可相互对应啮合的角度,所以推钮开关无法直接切换推入低转速位置,因此,实际操作使用时,使用者常需持续压抵推钮开关,直到启动电动工具令滑齿环转动后,滑齿环才会被推入固定齿套内部与其啮合,故其推钮开关与连杆式动作机构结构配合的使用方便性显然欠佳,应有再加以改良之必要。
2.现有技术结构以直推式推钮开关配合连杆式动作机构控制转速,其更大之缺点在于其推钮开关与动作机构虽可供选择高、低转速使用,但其直推式结构因未有适当的定位结构设计,所以当电动工具运转时若承受扭力稍大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常会使滑齿环产生跳脱滑移现象,而导致电动工具产生空转无效等情形,此一缺点对目前现有技术电动工具的实用性影响尤其严重,故需再加改良以使其真正适合于实用需求。
本发明人因鉴于现有技术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结构仍未适合于实用所需,而有上述缺点存在,为加以克服便积极从事于改良设计的工作,并经多时的苦思与努力,终于完成以动作环、定位环及两滑杆组等构件组成的变速动作机构配合横推式选速装置之创新结构设计,并借此改良结构令电动工具除具操作使用便利之优点外,还通过其动作机构与选速装置的适当配合,使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定位更简便、确实,而达到以真正精简实用的结构设计增进电动工具使用功效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的该转速控制改良结构主要是由变速动作机构、选速装置配合齿轮组座、齿轮组A、齿轮组B、齿轮组C、固定齿套及滑齿环等构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动作机构可由动作环、定位环及两滑杆组等构件组成,其中,所述动作环可供连动所述定位环旋转;所述定位环在其环体前端左、右各对应开设剖槽,并于该剖槽后方延伸开设斜槽,该斜槽两端并各弯折形成定位槽;所述各滑杆组可分别由一滑片穿设一滑杆构成,其滑杆一端可穿过所述齿轮组座、固定齿套,并置入所述滑齿环以动作其前、后位移,所述各滑杆另一端则可由所述定位环的剖槽置入,并令其可在所述斜槽中自由滑移;这样令所述定位环旋转时,可以其斜槽带动所述滑杆前、后位移,并使其进入所述定位槽中适当定位,以达到控制电动工具高、低转速之目的。
所述动作环可于其环体前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片,所述扇形片中央并固设一弹簧座可供两弹簧套设定位,所述动作环上端则另形成两凸片;所述定位环可于其环体之后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座,且令所述扇形座内呈中空可供所述动作环之弹簧座及两弹簧置入,再通过所述两弹簧外端分别抵顶于所述扇形座两侧壁,而令所述定位环可与所述动作环一体连动,又其结构还可于前述剖槽外侧形成加强的П形框与环体相连。
所述选速装置可横向推移带动所述动作环、定位环旋转,以使所述滑杆动作所述滑齿环前、后位移;又其结构主要是由套座、定位框及推钮等构件所组成,其中,所述套座略呈弧片状,且其两端各设一套孔可供套合所述动作环之两凸片,而使其可与所述动作环一体连动,所述套座中央另形成一中空状凸座,所述凸座之两侧壁下方及其邻接所述套座本体上并共同开设穿槽;所述定位框位于所述套座上方且可固设于所述电动工具本体上端之框体上,所述定位框中央开设一横式长孔可供所述凸座穿置其中,所述长孔两侧之框体下方适当处,并前、后对应开设两组卡槽;所述推钮略呈块状可供置设于所述套座的凸座内,并由所述定位框之长孔处突出,又其结构内具空槽可供弹簧置设其中,所述推钮之两侧下方并各形成一凸块,且令其凸块位于所述定位框之框体下方,当所述推钮连同所述凸座横向推移至所述长孔左、右侧端时,所述凸块恰可由所述穿槽上露,并卡定于前述卡槽中呈良好定位状态。
所述齿轮组座在其座体两侧对应开设长槽及一贯穿的条孔,这样令所述各滑杆组可分别以所述滑片及所述杆一端对应置入所述齿轮组座之长槽及条孔内,其中所滑述滑杆穿入所述条孔一端的端部又恰位于所述滑齿环后段之环槽内,这样令所述动作环带动所述定位环旋转时,可通过所述滑杆稳定地带动所述滑齿环前、后位移,而达到控制其高、低转速之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是利用定位环之斜槽旋转带动滑杆组前、后位移来达到变换转速的目的,且当其旋至高、低转速位置时,滑杆恰可滑入转折的定位槽中,并受弹簧的弹力拘束,而构成良好的定位状态,故当电动工具承受较高扭力时,其直向之反作用力不致令定位环反向旋转,因此可使其滑齿环无滑脱,而确保其转速运动,这样即能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的一大缺点;再者,本实用新型使用于变换低转速时,如果滑齿环与固定齿套初始并未处于相啮合状态,同时定位环虽无法旋转,但由于弹簧的可压缩性,此时选速装置的推钮与动作环仍可通过由压迫弹簧而横推旋转至低转速位置定位,故其操作使用无需一直推压推钮,当电动工具启动时,其可利用弹簧蓄积的恢复弹力,趋使定位环旋转至定位,并利用弹簧提供拘速滑杆于定位槽之功效,故能完全改良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缺点,而达到提升其使用功效之预期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电动工具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部份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选速装置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选速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选速装置实施例图。
请参阅
图1、图2,本实用新型之电动工具与现有技术电动工具同样具有齿轮组座1、齿轮组A20、齿轮组B21、齿轮组C22、固定齿套23及滑齿环24等构件,且亦利用上述构件组配来达到令电动工具可作高、低不同转速变化之功效(此部份结构因与现有技术结构略同,且非本实用新型之改良设计重点,故仅此赘述)。
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主要包含一变速动作机构及一选速装置,该变速动作机构主要是由动作环3、定位环4及两滑杆组5等构件所组成,其中动作环3是在其环体前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片30,扇形片30中央并固设一弹簧座31,弹簧座3l两端可分别供弹簧32套设定位,动作环3上端则另形成两凸片33,两凸片33形状可不相同,以便利零件组配时易于选择方向;定位环4则于其环体的后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座40,且令扇形座40内呈中空可供前述弹簧座31及两弹簧32置入,再通过两弹簧32外端分别抵顶于扇形座40两侧壁(如图6所示),而令定位环4可与动作环3一体连动,此外,定位环4还于其环体前端左、右各对应开设有剖槽41,并于剖槽41后方延伸开设斜槽42,斜槽42两端又各弯折形成定位槽43,前述剖槽41外侧另形成П形框44与环体相连,并借此加强定位环4的结构强度;两滑杆组5则各由一滑片50穿设一滑杆51组成。
再配合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之齿轮组座1不同于现有技术结构之处,则是在其座体两侧各开设一长槽11及一贯穿的条孔12,这样令各滑杆组5可分别以滑片50及滑杆51一端分别对应置入齿轮组座1之长槽11及条孔12内,其中各滑杆51深入条孔12一端,还可在穿过固定齿套23两端之剖槽231后,恰令其端部位于滑齿环24之环槽241内,因此,当滑杆组5在长槽11、条孔12中前、后滑移时,滑杆51即可稳定地带动滑齿环24前、后位移,并与固定齿套23分合,而达到控制其高、低转速之目的;前述各滑杆51之外端则可由定位环4之剖槽41置入斜槽42中,这样令动作环3带动定位环4旋转时,可利用上述斜槽42使滑杆51前、后滑移变速,且令其达到高、低转速位置时,各滑杆51外端恰可滑入定位槽43中,而获得一极佳的定位效果。
请参阅图5至图7,选速装置主要是由套座6、定位框7及推钮8等构件所组成,其中套座6略呈弧片状,且于其两端适当处各设有套孔60,两套孔60形状分别与前述动作环3的两凸片33略同可供相互套合,以令其可与动作环3一体连动,套座6中央另形成一中空状凸座61,凸座61之两侧壁下方及其邻接套座6本体上并共同开设有穿槽62;定位框7是位于套座6上方且可固设于电动工具本体上端,定位框7中央开设一横式长孔70可供凸座61穿置其中,长孔70两侧的框体下方适当处,并前、后对应开设两组卡槽71;推钮8是一内具空槽80可供弹簧81置设其中的构件,推钮8的两侧下方又各形成一凸块82。
前述选速装置组装时,推钮8是置于套座6的凸座61内,并从定位框7之长孔70处突出,且令其凸块82恰位于定位框7之框体下方,当推钮8连同凸座61横向推移至长孔70左、右侧端时,凸块82恰可由穿槽62上露,并卡定在前述卡槽71中呈良好定位状态,本实用新型变换转速时,只要略压推钮8使其凸块82脱离卡槽71,即可轻易将其推至另一侧,再利用弹簧81之弹力使凸块82由穿槽62露出重新卡入另一卡槽71,同时动作环3、定位环4也恰被带动旋转一适当角度,而使滑杆51前、后推移滑齿环24,直到滑杆51分别滑入斜槽42两端之定位槽43中呈良好定位状态,故其选速装置结构确可令转速变换动作准确,且具有方便操作之实用功效。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是利用定位环4之斜槽42旋转带动滑杆组5前、后位移来达到变换转速的目的,且当其旋至高、低转速位置时,滑杆51恰可滑入转折的定位槽43中,并受弹簧32的弹力拘束,而构成良好的定位状态,故当电动工具承受较高扭力时,其直向之反作用力不致令定位环4反向旋转,因此可使其滑齿环24无滑脱,而确保其转速运动,这样即能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的一大缺点;再者,本实用新型使用于变换低转速时,如果滑齿环24与固定齿套23初始并未处于相啮合状态,同时定位环4虽无法旋转,但由于弹簧32的可压缩性,此时选速装置的推钮8与动作环3仍可通过由压迫弹簧32而横推旋转至低转速位置定位,故其操作使用无需一直推压推钮,当电动工具启动时,其可利用弹簧32蓄积的恢复弹力,趋使定位环4旋转至定位,并利用弹簧32提供拘速滑杆51于定位槽43之功效,故能完全改良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缺点,而达到提升其使用功效之预期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主要是由变速动作机构、选速装置配合齿轮组座、齿轮组A、齿轮组B、齿轮组C、固定齿套及滑齿环等构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动作机构可由动作环、定位环及两滑杆组等构件组成,其中所述动作环可供连动所述定位环旋转;所述定位环在其环体前端左、右各对应开设剖槽,并于该剖槽后方延伸开设斜槽,该斜槽两端并各弯折形成定位槽;所述各滑杆组可分别由一滑片穿设一滑杆构成,其滑杆一端可穿过所述齿轮组座、固定齿套,并置入所述滑齿环以动作其前、后位移,所述各滑杆另一端则可由所述定位环的剖槽置入,并令其可在所述斜槽中自由滑移;这样令所述定位环旋转时,可以其斜槽带动所述滑杆前、后位移,并使其进入所述定位槽中适当定位,以达到控制电动工具高、低转速之目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环可于其环体前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片,所述扇形片中央并固设一弹簧座可供两弹簧套设定位,所述动作环上端则另形成两凸片;所述定位环可于其环体之后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扇形座,且令所述扇形座内呈中空可供所述动作环之弹簧座及两弹簧置入,再通过所述两弹簧外端分别抵顶于所述扇形座两侧壁,而令所述定位环可与所述动作环一体连动,又其结构还可于前述剖槽外侧形成加强的П形框与环体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速装置可横向推移带动所述动作环、定位环旋转,以使所述滑杆动作所述滑齿环前,后位移;又其结构主要是由套座、定位框及推钮等构件所组成,其中;所述套座略呈弧片状,且其两端各设一套孔可供套合所述动作环之两凸片,而使其可与所述动作环一体连动,所述套座中央另形成一中空状凸座,所述凸座之两侧壁下方及其邻接所述套座本体上并共同开设穿槽;所述定位框位于所述套座上方且可固设于所述电动工具本体上端之框体上,所述定位框中央开设一横式长孔可供所述凸座穿置其中,所述长孔两侧之框体下方适当处,并前、后对应开设两组卡槽;所述推钮略呈块状可供置设于所述套座的凸座内,并由所述定位框之长孔处突出,又其结构内具空槽可供弹簧置设其中,所述推钮之两侧下方并各形成一凸块,且令其凸块位于所述定位框之框体下方,当所述推钮连同所述凸座横向推移至所述长孔左、右侧端时,所述凸块恰可由所述穿槽上露,并卡定于前述卡槽中呈良好定位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座在其座体两侧对应开设长槽及一贯穿的条孔,这样令所述各滑杆组可分别以所述滑片及所述滑杆一端对应置入所述齿轮组座之长槽及条孔内,其中所述滑杆穿入所述条孔一端的端部又恰位于所述滑齿环后段之环槽内,这样令所述动作环带动所述定位环旋转时,可通过所述滑杆稳定地带动所述滑齿环前、后位移,而达到控制其高、低转速之目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工具之转速控制改良结构,该改良包括一变速动作机构及一选速装置,变速动作机构主要是由动作环、定位环及两滑杆组所构成,其中动作环上方与选速装置固接,动作环下方另设左、右弹簧可置入定位环下方之空槽,以连动定位环,该定位环之环边另对设有两斜槽可供两组滑杆滑设,且令两滑杆另一端穿过齿轮组座之滑槽、固定齿套,并伸入滑齿环之环槽中,再利用横推选速装置旋动动作环、定位环,以带动滑杆、滑齿环前、后位移变速之改良结构设计,令其转速控制、定位更加确实、方便。
文档编号F16H3/02GK2217708SQ95202408
公开日1996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1995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1995年2月10日
发明者范姜渭川, 薛学位 申请人:范姜渭川, 薛学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