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主动式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3618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双缸主动式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双缸主动式减震器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创造涉及轿车、suv越野车、面包车底盘上安装的减震器,具体涉及双缸主动式减震器。
技术背景
[0003]随着汽车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车辆的驾驶。乘坐舒适与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0004]在2 O I 4年9月底中央电视台I 3频道播放了出行安全的节目。组织了交警大队与交通安全专家。选用有代表性的国道,省道之间的弯道。用中高档型轿车做过弯的实验。得到结论4 O /公里时速过弯安全,50/公里时速有心跳加速感觉,60/公里时速失控(过弯时转动方向盘,轮胎会产生一个滑移角进而产生转向力,这力量作用在滚动中心和重心,然后导致车身重量转移。随着滑移角的增大及车身重量的转移而加大车身产生滚动)。
[0005]电视台,调查统计了在弯道中没有控制好车速造成的车祸数量是惊人的。用了几个车祸案例来告知人们。教育人们。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的过弯性能不能满足国情道路。
[0006]在国内轿车上使用的减震器(被动式)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舒适性好过弯性能差或过弯性能好舒适性差。这是整个减震器行业想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舒适性好、过弯性能好的双缸主动式减震器,以提高减震器行业减震器过弯性能的技术指标,把减震器的性能从单一的减震效果提升到汽车安全件指标,减少车祸的发生。
[0008]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包括圆缸,圆缸外装有弹簧座(4),其它部件都在圆缸内,圆缸内头部装有密封组件(2),活塞杆一(I)穿过密封组件(2)直到圆缸的中下部并连接到复原阀组件(8),复原阀组件(8)附近装有压缩阀组件(9)的一头,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在圆缸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在圆缸的尾部的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通过油管与单向阀
(11)相通,单向阀(11)通过连接油管(12)经过电磁阀组件(13)后再连到圆缸内的油路通道(5),圆缸内外周还设有活塞杆二(3),活塞杆二(3)外周中部设有防尘组件(6)、活塞杆二(3)外周下部设有弹簧(7)、活塞杆二(3)外周尾部设有活动活塞(10),活塞杆二(3) —直连接到活动活塞(10),弹簧(7)在防尘组件(6)与活动活塞(10)之间。弹簧(7)直径为4_。电磁阀组件一般为二位二通阀(13)。活动活塞(10)中间有密封件,底部有螺母限位,作用是蓄能,另外,到顶是加压起到升降活塞杆二的作用,对上面减震器供压,加压使其达到供油要求。
[0009]本发明创造舒适性好、过弯性能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说明:
1,减震器活塞杆,(以下称活塞杆一)与车身连接 2,减震器活塞杆导向S封组件
3,升降油缸活塞杆,(以下称活塞杆二)内安装减震器组件一套
4,车身弹簧座
5,减震器油路通道
6,升降油缸导向防尘组件
7,内径 45mmX90mmX4_ 弹簧
8,复原阀组件
9,压缩阀组件
10,活动活塞(行程13mm)
11,单向阀 12,连接油管 13,电磁阀组件。
[0011]简写:活塞杆一(I)、密封组件(2)、活塞杆二(3)、弹簧座(4)、油路通道(5)、防尘组件(6)、弹簧(7)、复原阀组件(8)、压缩阀组件(9)、活动活塞(10)、单向阀(11)、连接油管(12)、电磁阀组件(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包括圆缸,圆缸外装有弹簧座(4),其它部件都在圆缸内,圆缸内头部装有密封组件(2),活塞杆一(I)穿过密封组件(2)直到圆缸的中下部并连接到复原阀组件(8),复原阀组件(8)附近装有压缩阀组件(9)的一头,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在圆缸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在圆缸的尾部的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通过油管与单向阀
(11)相通,单向阀(11)通过连接油管(12)经过电磁阀组件(13)后再连到圆缸内的油路通道(5),圆缸内外周还设有活塞杆二(3),活塞杆二(3)外周中部设有防尘组件(6)、活塞杆二(3)外周下部设有弹簧(7)、活塞杆二(3)外周尾部设有活动活塞(10),活塞杆二(3) —直连接到活动活塞(10),弹簧(7)在防尘组件(6)与活动活塞(10)之间。弹簧(7)直径为4_。电磁阀组件一般为二位二通阀(13)。活动活塞(10)中间有密封件,底部有螺母限位,作用是蓄能,另外,到顶是加压起到升降活塞杆二的作用,对上面减震器供压,加压使其达到供油要求。
[0013]具体改进过程:
根据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我们对减振器进行了改进。
[0014]名称解释:双缸:具有二只工作缸不同作用。主动式:具有开放接口。对减震器性能进行主动控制,增加、放大了减震器性能。
[0015]一、发明优点:
标准减震器特点:具有1、低频区,2、中频区,3、高频区;不同的阻尼对路面和汽车本身的震动大小与冲击大小进行裳减。
[0016]双缸主动式减震器优点: 1,增加了低频区范围,作用舒适度增强了,
2,增加了高频区的控制抗冲击能力强,能够衰减。整车有I米高度的强冲击力。减震器结构强度与功能上能实现阻尼配比(高档车有此功能),
3,有转弯功能,作用安全性提高,
4,车身升降功能,作用:
O:高速行驶中车身降低,重心底抓地力强安全性能好,风阻小油耗省(高档车有此功能),
2):在高速转弯时车身姿态调整,左右高低不同,重心转移。
[0017]二、普通减震器工作原理
有油缸,导向密封组件活塞杆复原阀压缩阀储油腔
工作程序:活塞杆与车身及弹簧连锁,当路面的震动传递到弹簧压缩活塞杆也随之压缩。1,复原阀单向阀打开进油。2,利用活塞杆移动油腔内体积变化。排出液压油,经过压缩阀间隙或小孔,产生阻尼衰减震动。经过压缩阀的油回储油腔。完成压缩阻尼功能。
[0018]弹簧回弹时活塞杆上升复原阀工作通过间隙与小孔节流建立阻尼抑制弹簧跳动。压缩阀单向阀打开从储油腔补充油,结束。
[0019]三、《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工作原理:
1,通过电磁阀组预灌减震器专用液压油(因为复原阀与压缩阀是单向节流阀)排除空气形成密封环境。加压到5公斤/平方厘米。
2,活塞杆一受压上升到顶,活动活塞受压移动。因为活动活塞上部有直径4mm弹簧,活动活塞到与弹簧力与之平衡停止。关闭加油口达到标准减震器功能,
动作程序,与上面标准减震器功能相同。据资料数据。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震动频率高达30赫兹当系统内有5公斤/平方厘米压力能够满足高频率供油需求。
[0020]3,当向系统内注入5公斤/平方厘米以上压力时,压缩阀片与复原阀片产生背压,使其物理性能改变,阻尼变大。随着注入压力加大,压缩与复原阻尼增大。有调整阻尼功倉泛。
[0021]4,根据公式半径X半径X3.14x公斤/平方厘米。
[0022]已知活塞直径60mm压力30公斤/平方厘米活塞杆二上升力达到800公斤活塞杆二升起。(满足抬高车身重量条件)有升降功能
5,活塞杆一移动工作时设计了,进出油口分开,进油口装有单向阀(11),电磁阀组件出油口二位二通阀(13)。减震器内部液体通道油路通道(5)外部连接管路(12)形成工作回路。
[0023]当转弯时接到信号,出油口二位二通阀关闭。由于进油口有单向阀关闭。活塞杆一被锁死改变了减震器功能,变为车轮与车身之间的支撑件。解决了转弯过程中的离心力增大车身出现重心偏移车身翻滚现象。(本技术发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市场上减震器的缺陷,车祸高发的原因)把减震器做成安全件的创造性改革。
[0024]因此,本发明创造舒适性好、过弯性能好。可用于高档车与SUV越野车等。
[0025]四、应用:为了使本发明创造尽早市场化,普通型车选用:1,双缸主动式减震器,
2.转向角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组合即可。
[0026]工作原理:转向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发信号,二位二通阀关闭。活塞杆锁死使减震器变为支撑件。
[0027]功效:标准减震器加转弯安全性。市场需求高。制作成本低,方便市场进入。
【主权项】
1.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包括圆缸,圆缸外装有弹簧座(4),其它部件都在圆缸内,圆缸内头部装有密封组件(2),活塞杆一(I)穿过密封组件(2)直到圆缸的中下部并连接到复原阀组件(8),复原阀组件(8)附近装有压缩阀组件(9)的一头,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在圆缸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在圆缸的尾部的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通过油管与单向阀(11)相通,单向阀(11)通过连接油管(12)经过电磁阀组件(13)后再连到圆缸内的油路通道(5),圆缸内外周还设有活塞杆二(3),活塞杆二(3)外周中部设有防尘组件(6)、活塞杆二(3)外周下部设有弹簧(7)、活塞杆二(3)外周尾部设有活动活塞(10),活塞杆二(3) —直连接到活动活塞(10 ),弹簧(7 )在防尘组件(6 )与活动活塞(10 )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7)直径为4mm 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阀组件(13)为二位二通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活塞(10)中间有密封件,底部有螺母限位。
【专利摘要】双缸主动式减震器,在圆缸的尾部的压缩阀组件(9)的另一头通过油管与单向阀(11)相通,单向阀(11)通过连接油管(12)经过电磁阀组件(13)后再连到圆缸内的油路通道(5),圆缸内外周还设有活塞杆二(3),活塞杆二(3)外周中部设有防尘组件(6)、活塞杆二(3)外周下部设有弹簧(7)、活塞杆二(3)外周尾部设有活动活塞(10),活塞杆二(3)一直连接到活动活塞(10),弹簧(7)在防尘组件(6)与活动活塞(10)之间。本发明创造舒适性好、过弯性能好。
【IPC分类】F16F9-32
【公开号】CN104653687
【申请号】CN201510092841
【发明人】刘春暄
【申请人】刘春暄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