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带有磨损指示器的制动盘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14362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27]制动盘尤其可如此设计,S卩,当布置在长孔状的凹处之间的漏斗形的凹处几乎还不可见或不再可见时,达到最大的磨损状态,其为驾驶员或其他的人员指示出应更换制动盘。
[0028]根据另一实施方案变体,磨损指示器可实施为螺旋状的凹部,其中,螺旋状的凹部在制动面上的弧长随着磨损高度的减少而减少。磨损指示器构造为螺旋状的凹部具有的优点是,磨损指示器的由磨损决定的变化使得能够实现自参考。因此,例如可由当前的弧长得出在新状态中的原始弧长,从而参考指示器可构造为磨损指示器的一部分。
[0029]因此,作为参考指示器可将螺旋状的凹部的特征(其为用于在新状态中的原始弧长的测度)用作参考指示器。为此的示例是螺旋状的凹部的径向边缘,其位置没有随着磨损高度的减少变化。备选地,还可将在新状态中的原始的弧长(或在新状态中的投影到制动面上的弧长)本身用作参考指示器,如果在新状态中的弧长固定地预定,因为其可由当前的(剩余)弧长得出。
[0030]备选地,可使用圆弧的原始的圆心角,其通过弧长投影到制动面上出现。随着螺旋状的凹部的由磨损决定的弧长逐渐减小,圆心角同时减小。
[0031]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磨损指示器可实施为在制动面中下沉的突起,其朝制动面锥状地逐渐变细,而参考指示器可为制动面的同心地包围下沉的突起的边缘。
[0032]根据该实施方案变体,随着磨损高度的减少,下沉的突起渐渐损耗并且随着高度的减小变形成截锥,其在制动面的俯视图中以变宽的圆的形式显现出来。在此,截锥的上部的环绕的边缘相对于参考指示器的距离渐渐减小并且由此显示出磨损状态。
[0033]制动盘和下沉的突起例如可如此设计,即,最大的磨损状态的特征在于截锥完全接近同心地包围下沉的突起的边缘(参考指示器)。因此,该实施方案变体还使得以简单的方式视觉地且在没有其他的测量器件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实现识别制动盘的新状态、最大的磨损状态,而且能够实现识别磨损的按百分比的进展。
[003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在制动盘上均匀分布地布置多个磨损指示器与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参考指示器。这具有的优点是,磨损指示器可更好地通过轮辋的穿孔识别,与车轮位置无关。
[0035]根据另一方面,参考指示器在制动盘的俯视图中的外表可关于逐渐减少的磨损高度线性地变化。这对于读取磨损特别有利,因为可轻易地说明或推导磨损指示器的线性的变化,即,恒定的斜度或形状变化。
[0036]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车辆,尤其商用车,带有根据上述方面的制动盘。
【附图说明】
[0037]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的细节和优点。其中:
图1A至IC在第一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2A至2C在第二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3A至3C在第三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4A至4C在第四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5A和5B在第一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6A和6B在第二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7A和7B在第三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8在第一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9在第二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10在第三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11在第一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12在第二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13在第三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动盘;
图14在第四磨损状态中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动盘;以及图15A和15B示意性地显示了磨损指示器引入到制动盘中。
[0038]参考标号列表
I, 10,20,25,35 制动盘 2,3制动盘 4制动面
5用于冷却的间隙 6,11视觉可识别的磨损显示部 7A, 7B长孔状的凹处 8漏斗形的凹处
9在长孔状的凹处与漏斗形的凹处之间的区域
12斜坡状的凹处
13始端区域
14末端区域
15槽状的凹处
16始端区域
17末端区域
18迀移的末端区域
19制动面的暴露的表面
21螺旋状的凹部
22参考边缘
23迀移的边缘
24螺旋形的面
26下沉的突起
27参考边缘
28可见的突起
29可见的突起的环绕边缘
31,33磨损指示器或参考指示器
32,34引入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A显示了带有两个制动盘2、3的在内部通风的制动盘I的透视性的视图,其通过桥接部平行地但彼此间隔开地来布置。通过间隙5实现制动盘I的空气冷却。
[0040]在至少一个制动面或摩擦面4处设置有视觉可识别的磨损显示部6。在图1B的截面视图和图1C的透视性的图示中放大地示出了在图1A中的区域A。
[0041]磨损显示部6由呈漏斗形的凹部8的形式的磨损指示器和参考指示器(其包括两个长孔状的凹处7A和7B)形成。长孔状的凹处7A和7B的深度至少和漏斗形的凹处8的最大深度一样大,从而参考指示器7A和7B即使在最大的磨损的状态中仍然可见。
[0042]漏斗形的凹处8在俯视图中显现为切口状的凹处。然而,在图2B的截面视图中可看出凹处的深度朝中间增加,即漏斗形地来构造。
[0043]图1A至IC显示了制动盘处在新状态中的状态,S卩,没有磨损。在该状态中,两个长孔状的凹处7A和7B布置成邻近于漏斗形的凹处8的两个末端区域8A、8B。因此,如果漏斗形的凹处8的在俯视图中可见的切口延伸直至两个长孔状的凹处7A和7B,用户可看出制动盘I仍处于新状态中。
[0044]图2A至2C说明了第一磨损状态,在其中摩擦面4已经部分地由于用旧而磨损。因此可在制动盘I的俯视图中看出漏斗形的凹处不再延伸直至长孔状的凹处7A和7B。在长孔状的凹处8的末端区域与参考指示器7A和7B之间露出制动面的没有凹处的区域9。用户可由区域9的大小更确切地说磨损指示器8的末端区域8A、8B相对于参考指示器7A和7B的距离看出制动盘的磨损已经进展到哪种程度。
[0045]图3A至3C显示了带有相比于图2A至2C更高的磨损的状态。对此可看出,区域9相比于图2A至2C变得更大,因为制动面4的其他的表面层由磨损决定地损耗。此外,可在图3B中看出,由于制动面4的磨损,漏斗形的凹处在竖向的和水平的伸展中进一步变小。
[0046]以类似的方式在图4A至4C中示出了带有还要更高的磨损的状态,在其中漏斗形的凹处8相对于参考指示器7A和7B的间距变得还要更大。
[0047]图5A以放大的部分截面视图显示了制动盘10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视觉可识别的磨损显示部11由磨损指示器形成,其实施为制动面4的斜坡状的凹部12并且包括槽状的凹部15,凹部15布置成与斜坡状的凹部12平行错位。槽状的凹部15具有恒定的深度,其相应于斜坡状的凹部12的最大深度。斜坡状的凹部12和槽状的凹部15在图5A中显示的制动盘的新状态中一样长,从而斜坡状的凹部的始端部位13直接相邻于槽状的凹部的始端部位17。同样的情况适用于两个凹部的两个末端部位14、16。
[0048]图5B以透视性的俯视图显示了新状态,在此可看出磨损指示器12和参考指示器15的显露是相同的,由此用户可推断出制动盘处于新状态或未磨损的状态中。
[0049]在图6A和6B中示出了中度的磨损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制动面4已经如此程度地磨损,即,已经损耗了斜坡状的凹处12的一半。因此可在制动面4的俯视图中看出磨损指示器12的边缘区域18朝参考指示器15的中间迀移,从而在最初的边缘区域13与当前的边缘区域18之间露出制动面4的没有凹处的表面。参考指示器15的状态没有变化。
[0050]此外可看出,磨损指示器12和参考指示器15的组合使得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方式视觉地在没有其他的辅助器件的情况下相应确定当前的磨损状态,因为沿着剩余的磨损指示器12的制动面4的长度与槽状的凹处15的没有变化的长度的比较显示出磨损的进展。
[0051]对于在图6B中示出的磨损状态,例如可由剩余的磨损指示器12相对于槽状的凹处15的长度的相对长度推断出制动盘磨损大约一半。为此自然需要如此形成制动盘和槽状或斜坡状的凹部的深度,即,凹部的相对长度使相应的磨损状态与相对的磨损状态相联系O
[0052]在图7A和7B中示出了第三磨损状态,其显示了还要更高的磨损的状态。尤其显示了这样的磨损状态,其使得需要更换制动盘,因为磨损特征的剩余的长度相对于参考特征的长度很小。磨损特征18的末端区域几乎迀移直至相对而置的末端区域14。
[0053]在图8中以制动面的区域的放大的图示显示了制动盘20的另一实施方式变型方案,在该区域处引入磨损指示器和参考指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