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置流量旁通的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1771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平台油气田开发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配置流量旁通的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



背景技术:

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中热介质循环泵作为动设备通常配置备用机组,当一座海上平台上配置不同规模的热站时,热站对应的热介质循环泵的流量不同,而不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之间无法直接互为备用,就需要为不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分别配置备用泵,然而此种配置会产生如下的问题:(1)多配置2台备用热介质循环泵,直接导致成本增加;(2)配置不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增加了维修维护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备品备件数量和费用;(3)增加了平台占地面积,增加了平台重量;(4)不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运行,容易造成偏流,不利于热站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置流量旁通的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该系统中不同规格的热站配置相同的热介质循环泵,且通过设置流量旁通管线,实现热介质循环泵的互为备用,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置流量旁通的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和一用户系统;所述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循环主管路与所述用户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用户系统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循环主管路与所述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构成封闭的热循环系统;所述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包括三个热介质循环泵、三个热站、若干切换阀门以及一流量调节阀;其中,第一、第二热站规格相同,且大于第三热站;第一、第二热介质循环泵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热站串联构成第一、第二支路,第三热介质循环泵与所述第三热站串联构成第三支路,各支路并联后与所述循环主管路相连;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第三支路连通的旁通管路,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支路连通的另一旁通管路,各所述旁通管路上均设置有切换阀门;所述第三热站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流量旁通管路,所述流量旁通管路上设置有一用于调节流量旁通管路内热介质流量的流量调节阀。

所述各热介质循环泵的流量均相同,且各所述热介质循环泵的流量需与最大规格的热站相匹配。

各所述热站采用余热回收装置或直燃锅炉。

所述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用户系统的输入端之间的循环主管路上,还设置有一热介质过滤旁通管路,所述热介质过滤旁通管路上设置有一用于对热介质进行过滤的热介质过滤器。

所述用户系统包括若干热用户支路以及一压差调节支路,且所述压差调节支路上还设置有一用于调节压差的压差调节阀;各所述热用户支路与所述压差调节支路并联连接后与循环主管路相连。

所述系统还包括一热介质膨胀泄放系统,其包括热介质泄放罐、热介质膨胀罐以及一补给泵;所述热介质泄放罐的入口端通过两泄放管路分别与所述热介质膨胀罐和循环主管路相连,且两所述泄放管路上均设置有一用于泄放热介质的阀门;所述热介质泄放罐的出口端与所述补给泵的入口端相连,所述补给泵的出口端通过供给管路与所述热介质膨胀罐相连,所述供给管路上设置有一阀门;所述热介质膨胀罐底部通过一分流管路与所述循环主管路相连,且所述分流管路上设置有一用于分流的阀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通过为小规格的热站设置流量旁通管线实现为不同规格的热站配置相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互为备用,避免了配置不同流量的循环泵及备用泵,降低了投资,减少了备品备件数量,同时节省了平台面积和重量。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的热介质循环泵为相同流量,避免了不同流量的热介质循环泵运行时产生的偏流,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3、本实用新型由于配置的热介质循环泵均为相同流量,减少了备品备件数量和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维修维护工作量。4、本实用新型由于各热介质循环泵相互备用,减少了需配置的热介质循环泵的数量,节省了平台占用面积和重量。因而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一用户系统2以及一热介质膨胀泄放系统3。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的输出端通过循环主管路4与用户系统2 的输入端相连,且两者之间的循环主管路4上还设置有一热介质过滤旁通管路5,该热介质过滤旁通管路5上设置有一用于对热介质进行过滤的热介质过滤器6。用户系统2的输出端通过循环主管路4与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的输入端相连,构成封闭的热循环系统。

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中,包括流量相同的三个热介质循环泵10~12、两种不同规格的三个热站13~15、若干切换阀门16~18以及一流量调节阀19。其中,第一、第二热站规格相同,且大于第三热站。第一、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0、11分别与第一、第二热站13、14串联构成第一、第二支路,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与第三热站15串联构成第三支路,各支路并联后与循环主管路4相连。第一支路上设置有与第二、第三支路连通的旁通管路,连通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的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切换阀门16,连通第一支路与第三支路的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切换阀门17;第二支路上设置有与第三支路连通的旁通管路,该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切换阀门18。第三热站两端设置有一流量旁通管路,流量旁通管路上设置有一用于调节流量旁通管路内热介质流量的流量调节阀19。

用户系统2包括若干热用户支路21以及一压差调节支路22,且压差调节支路22 上还设置有一用于调节压差的压差调节阀23;各热用户支路21与压差调节支路22并联连接后与循环主管路4相连。

热介质膨胀泄放系统3,包括热介质泄放罐31、热介质膨胀罐32以及一补给泵 33。热介质泄放罐31的入口端通过两泄放管路分别与热介质膨胀罐32和循环主管路 4相连,且两泄放管路上分别设置有一用于泄放热介质的阀门34、35。热介质泄放罐 31的出口端与补给泵33的入口端相连,补给泵33的出口端通过供给管路与热介质膨胀罐32相连,供给管路上设置有一阀门36。热介质膨胀罐底部通过一分流管路与循环主管路4相连,且该分流管路上设置有一用于分流的阀门37。

上述实施例中,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中各热介质循环泵、热站的数量及规格根据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规模确定。

上述各实施例中,各热介质循环泵的流量均相同,且流量需与海上平台热介质系统中最大规格的热站相匹配。

上述各实施例中,各热站采用余热回收装置或直燃锅炉。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中两个支路运行,剩下一个支路作为备用。以第一、第二热站13、14功率为12000kW,第三热站15功率为8000kW,三台热介质循环泵10~12的流量均为375m3/h为例进行介绍,但不限于此。具体的:

当第一、第二热站13、14同时运行时,开启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和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作为第一、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0、11的备用泵,即若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故障,则开启第二切换阀17,由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驱动第一热站13;若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故障,则开启第三切换阀18,由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驱动第二热站14。

当第一、第三热站13、15同时运行时,开启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和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同时调节流量旁通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9,使得流量旁通管路中流通的热介质流量为125m3/h,第三热站15中流通的热介质流量为250m3/h,二者之和与第一热站13相同。此时,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作为第一、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0、12的备用泵,即若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故障,则开启第一切换阀16,由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 驱动第一热站13;若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故障,则开启第三切换阀18,由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驱动第三热站15。

当第二、第三热站14、15同时运行时,开启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和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同时调节流量旁通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9,使得流量旁通管路中流通的热介质流量为125m3/h,第三热站15中流通的热介质流量为250m3/h,二者之和与第二热站14相同。此时,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作为第二、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1、12的备用泵,即若第二热介质循环泵11故障,则开启第一切换阀16,由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 驱动第二热站14;若第三热介质循环泵12故障,则开启第二切换阀17,由第一热介质循环泵10驱动第三热站15。

经各热站输出的高温热介质进入循环主管路4后,一部分高温热介质经热介质过滤旁通管路5上的热介质过滤器6进行过滤后,与另一部分高温热介质在循环主管路 4中混合,混合后的高温热介质进入用户系统2为各热用户供热。其中,用户系统2 中的压差调节支路22用于当热用户数目变化时,通过压差调节阀23调节压差调节支路22管道内的热介质流量,以使得循环主管路4内热介质压力平衡。用户系统2输出的低温热介质经循环主管路4再次进入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进行加热和加压,不断循环。

在上述几种运行情况中,热介质膨胀泄放系统3中,热介质膨胀罐32均用于为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中热介质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同时,当系统故障时,热介质膨胀罐32以及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中的热介质均可以排放到热介质泄放罐31中进行储存。当需重新恢复运行时,热介质泄放罐31中的热介质经补给泵 32再次进入热介质循环供热系统1进行循环。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制作工艺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