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灌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0854发布日期:2018-06-28 03:0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灌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桶灌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自动灌油机。



背景技术:

在油加工完成后,通常使用灌油机将储油罐内的油灌入油桶内,方便进行运输和销售,自动灌油机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在在灌油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

现有技术可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103922265A的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升降自动灌油机,包含电子称重仪、控制箱、升降装置和油管,油管的进油口一端通过油泵与储油罐相连,出油口一端与放置在电子称重仪上的油桶位置相对应,升降装置能够带动油管的出油口升降,控制箱能够控制升降装置升降和油泵的启闭。将油桶放置在电子称重仪上,控制箱控制升降装置带动油管下降,使油管的出油口插入油桶内,之后控制箱控制开启油泵,在油泵的抽送作用下,油从油罐通过油管进入油桶内;随着往油桶内逐步注油,电子称重仪的读数逐渐增大,当电子称重仪的读数达到固定数值时,控制箱控制关闭油泵,之后控制箱控制升降装置带动油管上升,使油管抽出油桶,灌油完成。

现有技术中升降自动灌油机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灌油结束后,油管的出油口处还残余有部分油,会滴落至电子称重仪或者地面上,造成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灌油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灌油结束后油管内的残余油会流出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动灌油机,向油桶内灌油,包含放置油桶的称重台、支架、注油管头、油泵和控制箱,称重台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支架竖直放置在地面上,注油管头位于油桶的上方且通过升降装置与支架连接,油泵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分别与油罐和注油管头连通,控制箱能够控制升降装置升降、油泵的启闭以及计算称重台上油桶的重量,所述自动灌油机还包含挡油机构,所述挡油机构包含挡油支撑架和挡油斗,挡油支撑架一端与挡油斗铰接,另一端与支架固接,当注油管头插入油桶内进行注油时,挡油斗开口处的一边抵靠在注油管头侧壁上,当注油管头拔出油桶后,挡油斗沿铰接部位转动置于注油管头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油桶内注油结束后,控制箱控制升降装置带动注油管头上升,使注油管头拔出油桶,此时,挡油斗脱离注油管头,在重力的作用下,挡油斗绕与挡油支撑架的铰接轴转动,使得挡油斗处于注油管头的下方,接住从注油管头滴落的油滴。

较佳地,挡油斗远离注油管头的一端固接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能够保证挡油斗脱离注油管头后,不仅能够朝向注油管头转动置于注油管头的下方,还能使挡油斗与注油管头抵接,同时也能过保证在挡油斗不会在其内部储存的油滴的作用下向下翻转。

较佳地,挡油斗朝向开口处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置有铰接臂,铰接臂一端与挡油斗固接,另一端与挡油支撑架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延长挡油斗相对挡油支撑架的转动半径。

较佳地,所述铰接臂包含固定铰接臂和活动铰接臂,活动铰接臂插接在固定铰接臂内,固定铰接臂与挡油支撑架铰接,活动铰接臂与挡油斗固接,固定铰接臂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用于紧定活动铰接臂的紧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调节活动铰接臂插入固定铰接臂的深度,实现调节铰接臂的长度的目的。

较佳地,挡油斗靠近注油管头的一侧壁为曲面侧壁,所述曲面侧壁朝向挡油斗的外部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装置带动注油管头下降时,在注油管头向下的推动作用下使得挡油斗转动脱离注油管头的口部,曲面侧壁的设置方便挡油斗沿与挡油支撑架的铰接轴转动从而脱离注油管头的口部。

较佳地,曲面侧壁靠近挡油斗开口处的侧边为曲线,所述曲线的中间部位向远离挡油斗的方向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面侧壁与注油管头的侧壁贴合的更加紧密,方便将挡油斗内的油沿曲面侧壁倒出至注油管头的侧壁上,最终沿注油管头的侧壁流入油桶内。

较佳地,称重台的一侧或两侧边设置有斜坡,所述斜坡与称重台拼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油桶沿斜坡运输到称重台上。

较佳地,所述斜坡与称重台的上表面均转动连接有多个滚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柱的设置更加方便将油桶沿斜坡运输至称重台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挡油机构,在注油结束后,挡油机构的挡油斗置于注油管头的下方,能够接住并储存注油管头内残余的油,达到了避免污染地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挡油机构接油时与注油管头的局部位置关系图;

图3是挡油斗内侧壁与注油管头出油口抵接时的局部位置关系图;

图4是注油管头插入油桶时挡油机构与注油管头的局部位置关系图;

图5是挡油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称重台;11、斜坡;12、滚柱;2、支架;3、注油管头;4、油泵;5、升降装置;51、固定板;52、升降板;53、气缸;54、导柱;6、控制箱;7、挡油机构;71、挡油支撑架;72、挡油斗;721、曲面侧壁;73、铰接臂;731、固定铰接臂;732、活动铰接臂;733、紧定螺栓;74、配重块;9、油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灌油机,能够向油桶9内灌油,包含放置油桶9的称重台1、支架2、注油管头3、油泵4、控制箱6和挡油机构7,称重台1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支架2竖直放置在地面上,注油管头3位于油桶9的上方且通过升降装置5与支架2连接,油泵4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分别与油罐和注油管头3连通,挡油机构7与支架2固接,控制箱6能够控制升降装置5升降、油泵4的启闭以及计算称重台1上油桶9的重量。将空油桶9放置在称重台1上,通过控制箱6控制升降装置5下降,从而带动注油管头3下降对准油桶9,随后启动油泵4,将油罐内的油抽送至注油管头3后进入油桶9内;随着油桶9内的油量逐渐增加,称重台1的读数逐渐增大至固定数值时,控制箱6控制关闭油泵4,之后控制箱6在控制升降装置5带动注油管头3上升,当注油管头3上升至某个位置时,挡油机构7处于注油管头3的下方,对从注油管头3内流出的油滴进行收集,防止污染。

如图2所示,挡油机构7包含挡油支撑架71、挡油斗72和配重块74,挡油支撑架71位于升降装置5的下方,挡油支撑架71的一端与支架2固接,另一端与挡油斗72铰接且朝向注油管头3,配重块74固接于挡油斗72远离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挡油斗72的开口朝上。如图4所示,当注油管头3插入油桶9内时,挡油斗72开口处靠近注油管头3的一侧边,抵靠在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再结合图2和图3,在升降装置5带动注油管头3向上运动,使注油管头3抽出油桶9内的过程中,注油管头3逐步相对挡油斗72上移,当上移至注油管头3的侧壁不与挡油斗72接触后,挡油斗72在自身重力和配重块74的作用下,绕挡油斗72与挡油支撑架71的铰接轴转动,使挡油斗72靠近挡油管头3的一侧向上移动与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抵接(如图3所示),再随着注油管头3的上移,注油管头3脱离挡油斗72,此时挡油斗72的开口位于注油管头3的正下方(如图2所示),能够接住注油管头3内流下的残余油;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升降装置5带动注油管头3向下运动使注油管头3插入油桶9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首先与挡油斗72抵接(如图3所示),随着注油管头3逐步往下移动,注油管头3推动挡油斗72靠近挡油管头3的一侧向下转动,使得挡油斗72开口处靠近注油管头3的一侧边抵靠在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如图4所示),此时挡油斗72处于倾倒状态,能够将挡油斗72内储存的油从开口处倾倒至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从而顺着注油管头3的侧壁流入油桶9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挡油斗72靠近注油管头3的一侧壁为曲面侧壁721,所述曲面侧壁721朝向挡油斗72的外部弯曲,且曲面侧壁721位于注油管头3的正下方,这样,在注油管头3逐步下降的过程中,首先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与曲面侧壁721抵接(如图3所示),随着注油管头3逐步下降,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相对挡油斗72,沿曲面侧壁721平缓滑动,防止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与挡油斗72抵接后,再往下下降的过程中与挡油斗72抵接卡死。

另外,如图5所示,曲面侧壁721靠近挡油斗72开口处的侧边可以设置为曲线,所述曲线的中间部位向远离挡油斗72的方向弯曲。这样,当注油管头3插入油桶9时,曲面侧壁721的曲线侧边的中间部位紧密贴合在注油管头3的外侧壁上,保证挡油斗72内储存的油能够沿注油管头3的外侧壁流入油桶9内。

优选地,如图4所示,挡油斗72朝向开口处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置有铰接臂73,铰接臂73一端与挡油斗72固接,另一端与挡油支撑架71铰接,这样能够通过铰接臂73延长挡油斗72相对挡油支撑架71的转动半径。

如图5所示,还可以将铰接臂73设置成长度可调的结构,包含固定铰接臂731和活动铰接臂732,活动铰接臂732插接在固定铰接臂731内,固定铰接臂731与挡油支撑架71铰接,活动铰接臂732与挡油斗72固接,固定铰接臂731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用于紧定活动铰接臂732的紧定螺栓733。调整活动铰接臂732插入固定铰接臂731的深度,可以调整铰接臂73的整体长度,之后旋紧紧定螺栓73即可固定活动铰接臂732和固定铰接臂731。

如图1所示,升降装置5包含固定板51、升降板52、气缸53和导柱54,固定板51固定在支架2上,导柱54竖直固定在固定板51上,且导柱54穿过升降板52,气缸53的缸体固定在固定板51的上方,气缸53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51与升降板52固定,注油管头3固定在升降板52下方,控制箱6能够控制气缸53的伸缩。当气缸53拉伸或收缩时,气缸53带动升降板52沿导柱54向下或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3向下或向上运动。

如图1所示,称重台1的一侧或两侧边设置有斜坡11,所述斜坡11与称重台1拼接。还可以在斜坡11和称重台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多个滚柱12。这样方便将油桶9沿斜坡11搬上或搬下称重台1。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首先,如图1所示,将油桶9沿斜坡11搬上称重台1上,控制控制箱6启动气缸53拉伸,气缸53带动升降板52沿导柱54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3向下运动插入油桶9内,随后通过控制箱6启动油泵4,对油桶9进行灌油。在注油管头3向下运动插入油桶9的过程中,注油管头3与挡油斗72的初始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随着注油管头3逐步向下运动,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首先与挡油斗72的曲面侧壁721抵接(如图3所示),随着注油管头3逐步往下移动,注油管头3推动曲面侧壁721向下转动,最终使曲面侧壁721位于挡油斗72开口处的曲线侧边紧密抵靠在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如图4所示),此时挡油斗72处于倾倒状态,能够将挡油斗72内储存的油从开口处倾倒至注油管头3的侧壁上,从而顺着注油管头3的侧壁流入油桶9内。

再者,随着油桶9内的油量逐渐增加,当称重台1上的显示的重量达到固定值后,控制箱6先控制关闭油泵4,再控制气缸53收缩,气缸53带动升降板52沿导柱5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3向上运动抽离油桶9。在注油管头3向上运动抽离油桶9的过程中,注油管头3与挡油斗72的初始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之后注油管头3逐步相对挡油斗72上移,当上移至注油管头3的侧壁不与曲面侧壁721位于挡油斗72开口处的曲线侧边接触后,挡油斗72在自身重力和配重块74的作用下,绕挡油斗72与挡油支撑架71的铰接轴转动,使挡油斗72靠近挡油管头3的一侧向上移动与注油管头3的出油口抵接(如图3所示),再随着注油管头3的上移,注油管头3脱离挡油斗72(如图2所示),此时挡油斗72的开口位于注油管头3的正下方,能够接住注油管头3内流下的残余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