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及其端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7020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设备及其端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配电盘等控制盘内的计测仪器、电度表等电气设备及其端子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对于计测仪器、电度表等电气设备的端子装置,电源侧的外部端子经由母线 杆等与例如作为外部设备的配线用断路器的端子部连接,为了使其与配线用断路器之间的 连接容易,而使端子装置的外部端子之间的间距形成为与配线用断路器的端子部的端子间 距相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14761号公报(图4及其说明)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来,随着配线用断路器的小型化,配线用断路器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变 窄,为了将端子装置的外部端子与配线用断路器的端子部连接,需要对母线杆进行弯曲等 加工,在连接作业时产生困难。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气设备及其端 子装置,其可以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对应地,容易地变更外部端子之间的间距, 并且可以保持变更后的状态。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设备具有端子装置,该端子装置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的 基座上面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该电气设备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 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元将所 述端子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上。发明的效果由于本发明是一种电气设备,其具有端子装置,该端子装置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 主体的基座上面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该电气设备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 少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 元将所述端子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上,所以可以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对应地, 通过从外部操作端子而简单地变更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可以保持变更后的状态,可以容 易地进行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连接。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表示电气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a)是表 示整体外观的斜视图,(b)是将图1(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分解表示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从下方观察图1 (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的 仰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将从图1 (a)的箭头III方向观察到的从图1(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上拆下显示装置后的状态的图放大,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的 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 实施方式1的图,是表示从图3中去除可动端子后的状态的 与图3相当的放大斜向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将图4中的引导部的一部分及其附近进 一步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将图3中的可动端子从电气设备主体的 端子装置上拆下后,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的图,(a)是第1可动端子的斜向俯视 图,(b)是第2可动端子的斜向俯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从图6所示的可动端子的背面侧进行观 察的斜视背面图,(a)是第1可动端子的斜视背面图,(b)是第2可动端子的斜视背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将图4所示的弹性变形部及其附近进一 步放大表示的斜向俯视图,(a)是第1弹性变形部的斜向俯视图,(b)是第2弹性变形部的 斜向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表示将图3中的端子装置的端子间间距 变更后的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斜向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表示电气设备整体的外观的斜视图,是 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外观图(图1)相同的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从下方观察图10中图示的电气设备的 仰视图,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仰视图相同的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将从图10的箭头XII方向观察到的从 图10中图示的电气设备上拆下显示装置后的状态的图放大,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表示从图12中去除可动端子后的状态 的与图12相当的放大斜向俯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将图13中的图示左侧的引导部的一部 分及其附近进一步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将图12中的第1可动端子从电气设备 主体的端子装置上拆下后,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的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将图12中的第2可动端子从电气设备 主体的端子装置上拆下后,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的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将图13所示的第1弹性变形部及其附 近进一步放大表示的斜视俯视图,(a)是第1弹性变形部的斜向俯视图,(b)是第2弹性变 形部的斜向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表示将图12中的端子装置的端子间间 距变更后的状态的与图12相当的斜向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根据图1 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电气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a)是表示整体外观的斜视图,(b)是将图1(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分解表示的斜 视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的仰视图。图3是将从图1(a)的箭头 III方向观察到的从图1(a)中图示的电气设备上拆下显示装置后的状态的图放大,作为斜 向俯视图而示出的图。图4是表示从图3中去除可动端子后的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放大斜 向俯视图。图5是将图4中的引导部的一部分及其附近进一步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6是 将图3中的可动端子从电气设备主体的端子装置上拆下后,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 的图,(a)是第1可动端子的斜向俯视图,(b)是第2可动端子的斜向俯视图。图7是从图 6所示的可动端子的背面侧进行观察的斜视背面图,(a)是第1可动端子的斜视背面图,(b) 是第2可动端子的斜视背面图。图8是将图4所示的弹性变形部及其附近进一步放大表示 的斜向俯视图,(a)是第1弹性变形部的斜向俯视图,(b)是第2弹性变形部的斜向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3中的端子装置的端子间间距变更后的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斜向俯视图。在图1、2中,电气设备100由下述部分形成与比电气设备100更靠电源侧的未图 示的配线用断路器类似的外观,这些部分有电量显示部1的显示装置10及单位显示部2, 其中,显示装置10显示测量出的电量,单位显示部2显示在显示装置10中所显示的电气量 的单位;设定切换按钮3及设定显示部4,它们用于对在显示装置10中显示的电气量进行 设定并显示;合成树脂制的基座11,其在一侧设置电源侧的长方形的可动端子22、23及长 方形的固定端子21,在另一侧(在图1中为下侧)设置负载侧的外部端子17、18、19;以及 端子台部5,其利用螺钉等将电源侧的可动端子22、23及固定端子21固定,如图所示,端子 装置20的外部端子21、22、23之间的间距,成为与上述配线用断路器中的端子部的端子间 距相同的间距(Li)。该端子台部5为可以从电气设备100的电气设备主体101的端子装置20上拆下 的构造,通过将端子台部5从电气设备主体101上拆下,可以将电源侧的可动端子22、23容 易地沿排列方向(换言之,可动端子22、23彼此相对的方向,或者与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 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移动。此外,即使不将端子台部5从电气设备主体101上拆下,根据端 子台的形状,也能够使可动端子可以沿上述排列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将端子台部5从电气设备主体101上拆下,可以使电源侧的可动端子以 及固定端子21、22、23利用端子螺钉与配线用断路器的负载侧连接。例如,在将电气设备 100设置在配电盘内时,通过从电气设备主体101的端子装置20上将端子台部5拆下,从而 将电源侧的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21、22、23与电气设备100的外部设备即例如配线用断 路器(省略图示)的负载侧直接连结,负载侧电路(省略图示)与电气设备100的负载侧 的外部端子17、18、19连接。
另外,在电源侧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21、22、23、以及负荷侧的外部端子17、18、 19上,分别螺合有端子螺钉6。如图3、4所示,电气设备100的端子装置20在基座11上,隔着形成为平板状的长 方形的第2导体即固定端子21,在左侧间隔规定间距(Li)而将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的 第1导体即第1可动端子22,并在右侧间隔规定间距(Li)而将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的第 3导体即第2可动端子23彼此平行地排列(换言之,排列在可动端子22、23彼此相对的方 向上,或者与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另外,该第1及第2可动端子 22,23如后述所示,构成为可以沿上述排列方向移动。
另外,该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利用焊接或者钎焊等,与穿过用于测量流过导 体的零相电流的零相变流器14的可挠铜绞线12连接。该可挠铜绞线12利用焊接或者钎 焊等,分别与负载侧的外部端子17、19连接,其中,该外部端子17、19穿过用于测量流过导 体的电流的变流器13。作为该变流器13,使用贯通型变流器或霍尔元件电流传感器等。电 源侧的固定端子21和负载侧的外部端子19,通过穿过零相变流器14的导体15相连接。具体地说明各端子17、18、19、21、22、23。如图6、图7所详示,在第1可动端子22 的背面侧设置突出的凸起部22bl,另外,在凸起部22bl的上侧,配置贯穿正反面并在上述 排列方向上较长地形成的卡合孔22al,另外,在凸起部22bl的下侧,设置有与字母M的形状 相似的凹凸状的端子卡止部22cl。另外,在第2可动端子23的背面侧,设置与第2可动端子23形成为一体并突出的 凸起部23b2,另外,在凸起部23b2的上侧,配置贯穿正反面并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较长地形 成的卡合孔23a2,另外,在凸起部23b2的下侧,设置有与字母M的形状相似的凹凸状的端子 卡止部23c2。另外,在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以及固定端子21各自的前端部附近,设置有用 于使端子螺钉6贯穿的端子螺钉用孔7。负载侧的外部端子17、18、19上分别设置形成有用于螺合端子螺钉6的内螺纹的 内螺纹部8,另外,这些负载侧的外部端子17、18、19,分别利用紧固螺钉17a、18a、19a紧固 在基座11上。另外,如图5、图8所详示,在基座11中,分别在配置第1可动端子22的电源侧的 端部处设置存长方形的第1弹性变形部llal,其通过使基座11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 形成;卡合凸起llall,其一体地设置在该第1弹性变形部llal的正面侧中央部;以及第1 引导部llcl,其由贯穿设置于基座11的一部分上的大致“ ”字形状(倒V字形状)的槽 形成,在配置第2可动端子23的电源侧的端部处设置有长方形的第2弹性变形部lla2, 其通过使基座11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形成;卡合凸起lla21,其一体地设置在该第2 弹性变形部lla2的正面侧中央部;以及第2引导部llc2,其由贯穿设置于基座11的一部 分上的大致“ ,,字形状(倒V字形状)的槽形成,上述第1弹性变形部llal的卡合凸起 llall,可沿上述排列方向移动地与上述第1可动端子22的卡合孔22al卡合,上述第2弹 性变形部lla2的卡合凸起lla21,可沿上述排列方向移动地与上述第2可动端子23的卡合 孔23a2卡合。上述第1引导部llcl如图5所详示,具有在上述槽内具备沿上述排列方向分开规 定距离的一对倾斜部lldl的槽,具备该倾斜部lldl的槽如图所示,构成为其下侧的倾斜面 部lldL与上侧的倾斜面部lldU相比较短,与第1可动端子22的凸起部22bl可沿上述排 列方向(可动端子22、23彼此相对的方向,或者与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成直角的方 向)移动地卡合。上述第2引导部llc2如图5所详示,具有在上述槽内具备沿上述排列方向分开规 定距离的一对倾斜部lld2的槽,具备该倾斜部lld2的槽如图所示,构成为其下侧的倾斜面 部lldL与上侧的倾斜面部lldU相比较短,与第2可动端子23的凸起部23b2可沿上述排 列方向移动地卡合。此外,由上述第1弹性变形部llal、第1卡合凸起llall及第1卡合孔22al,以及第2弹性变形部lla2、第2卡合凸起lla21及第2卡合孔23a2,形成端子预紧单元(换言 之端子预紧构造)。另外,由于在图3所图示的状态下,外部端子21、22之间的上述排列方向的间距、 以及外部端子21、23之间的上述排列方向的间距均为L1,所以如图5所示,第1可动端子 22的凸起部22bl,位于基座11的第1引导部llcl的图示左侧底部的定位部llel处,相同 地,第2可动端子23的凸起部23b2,位于基座11的第2引导部llc2的图示右侧底部的定 位部llg2上。另外,由于在图3的状态下,第1弹性变形部llal的第1卡合凸起llall与第1 可动端子22的第1卡合孔22al嵌合,第2弹性变形部lla2的第2卡合凸起lla21与第2 可动端子23的第2卡合孔23a2嵌合,所以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不会沿上述排列方向 移动,并且,由于上述基座11的第1基座卡止部llbl以及第2基座卡止部llb2(参照图3、 图4),与第1可动端子22的第1端子卡止部22cl以及第2可动端子23的第2端子卡止部 23c2接触,所以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不会向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可动端子22、23彼 此相对的方向,或者与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铅垂方向(换言之,与 可动端子22、23彼此相对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或者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移动,因 此,其结果,第1、第2可动端子22、23在上述排列方向及其铅垂方向上被定位。换言之,第 1、第2可动端子22、23在图3中的图示左右方向以及图示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上被定位。电气设备100的整体结构为,在端子装置20中组装有电量测量部31,其基于变 流器13的测量信号,对电量进行运算;以及电源部32,其供给内部电源,在基座11上安装 上罩33和下罩34,以收容电量测量部31和图1所示的电源部32。通过利用基座11和下 罩34夹持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以及固定端子21,由此将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以 及固定导体21在上述铅垂方向(与上述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或者与可动端子22、23彼 此相对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或者可动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上固定。下面,说明电气设备100的端子装置20的可动端子22、23的间距变更。首先,在作为本实施方式1中的电气设备100的连接对象的外部设备(例如,配线 用断路器)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为L2的情况下,将本实施方式1中的电气设备100的外部 端子(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以及固定端子21)之间的间距,从图3所示的外部端子间 间距L1变更为图9所示的外部端子间间距L2(其中,L2<L1)。此时,具有外部端子的两 个可动端子22、23沿上述排列方向的移动量tl为,tl = L1-L2。下面,详细说明可动端子22、23间距变更的方法、各部分的动作。(1)首先,在从电气设备100上将端子台部5拆下后,用手直接或者使用专用工具, 抵抗第1弹性变形部llal的弹性力而将第1可动端子22向图1中的上方(可动端子22、 23的延伸方向)提升(即,进行预紧)。此时,如图5所示,第1可动端子22的第1凸起部 22bl,从第1引导部llcl的左下底部的定位部llel沿第1倾斜部lldl向右上方移动,并 在卡止部llfl处停止。相同地,将第2可动端子23向图1中的上方提升。此时,如图5所示,第2可动端 子23的第2凸起部23b2,从第2引导部11 c2的右下底部的定位部lle2沿第2倾斜部lld2 向左上方移动,并在卡止部llf2处停止。(2)如果解除第1可动端子22向上方的预紧(即,如果解除向上述上方提升的力),则利用第1弹性变形部Ilal的弹性力,第1可动端子22经由第1卡合凸起Ilall以 及第1卡合孔22al向下方返回,第1凸起部22bl离开第1卡止部llfl,沿第1引导部Ilcl 的第1倾斜部Ildl向右下底部的第1定位部Ilgl移动。即,通过使上述第1凸起部22bl 从第1定位部Ilel向第1定位部Ilgl移动,第1可动端子22沿上述排列方向向固定端子 21侧移动上述tl (tl = L1-L2)。因此,第1可动端子22与固定端子21之间的排列方向的 间距从Ll (参照图3)变更为L2 (参照图9)。此外,第1可动端子22的与弹性变形部Ilal的卡合凸起Ilall卡合的卡合孔22al,形成为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较长的长孔,不妨碍上述第1可动端子22的上述移动。相同地,如果解除对第2可动端子23向上方的预紧(即,如果解除向上述上方提 升的力),则利用第2弹性变形部lla2的弹性力,第2可动端子23经由第2卡合凸起lla21 以及第1卡合孔23a2向下方返回,第2凸起部23b2离开第2卡止部llf2,沿第2引导部 llc2的第2倾斜部lld2向第2定位部lle2移动。S卩,通过使上述第2凸起部23b2从第2 定位部llg2向第2定位部lle2移动,第2可动端子23沿上述排列方向向固定端子21侧 移动上述tl (tl = L1-L2)。因此,第2可动端子23与固定端子21之间的排列方向的间距 从Ll(参照图3)变更为L2(参照图9)。此外,第2可动端子23的与弹性变形部lla2的卡合凸起lla21卡合的卡合孔 23a2,形成为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较长的长孔,不妨碍上述第2可动端子23的上述移动。在上述动作中,由于第1引导部llcl、第2引导部llc2的槽形状如图5所示,非对 称(大致“ ”字形状)地形成,所以第1凸起部22bl、第2凸起部23b2顺利地向第1定位 部llgl、第2定位部lle2移动并进行定位。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以3相交流电为对象的电气设备中的情况下,如上 述所示,通过将第1可动端子22以及第2可动端子23均沿上述排列方向且向固定端子21 侧(位于中央的端子侧)移动,从而可以将固定端子21与第1可动端子22以及第2可动 端子23之间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间距,变更为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设备(配电用断路器 等)的外部端子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间距相同的间距。(3)此时,第1可动端子22的端子卡止部22cl(参照图6、图7)也相同地,在 上述排列方向上移动上述tl,但即使在移动后的状态下,也与基座11的第1基座卡止部 Ilbl (参照图3、图4)接触,将第1可动端子22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定位。因此,如上述所示,第1可动端子22在图3中的图示左右方向以及图示上下方向 这两个方向上被定位。相同地,第2可动端子23的端子卡止部23c2(参照图6、图7)也相同地,在上述排 列方向上移动上述tl,但即使在移动后的状态下,也与基座11的第2基座卡止部llb2(参 照图3、图4)接触,将第2可动端子23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定位。因此,如上述所示,第2可动端子23在图3中的图示左右方向以及图示上下方向 这两个方向上被定位。(4)如上述所示,通过使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沿排列方向分别移动tl,由 此,端子装置20的外部端子之间,可以从图3所示的间距Ll变更为图9所示的间距L2,可 以将固定端子21与第1可动端子22以及第2可动端子23之间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间距, 变更为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设备(配电用断路器等)的外部端子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间距相同的间距。
此外,为了容许从图3所示的间距Ll向图9所示的间距L2变更,在位于固定端子 21的上述排列方向的两侧的第1及第2上罩安装支柱部llpl、llp2与第1及第2可动端 子22、23之间、或者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与基座11的上述排列方向两侧的基座侧壁 部llsl、lls2之间,形成有间距变更容许空间Lgl。该间距变更容许空间Lgl,在图3的状 态(上述间距Ll的状态)下,形成于第1可动端子22与第1上罩安装支柱部Ilpl之间, 以及第2可动端子23与第2上罩安装支柱部11ρ2之间,在图9的状态(上述间距L2的状 态)下,形成于第1可动端子22与基座侧壁部Ilsl之间,以及第2可动端子23与基座侧 壁部lls2之间。由于这些间距变更容许空间Lgl的存在,可以使上述第1及第2可动端子 22,23沿上述排列方向移动上述tl。间距变更容许空间Lgl的存在,使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与基座11之间产生 与外部空间连接的间隙,但该与外部空间连接的间隙,在将端子台部5安装在基座11上时 被端子台部5覆盖,与外部空间断开。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装置,在基座11上,隔着外端具有外部端子的固定端子 21在左右两侧分别排列外端具有外部端子的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通过在该基座11 上设置与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的凸起部22bl、23b2卡合而可移动地引导第1及第2 可动端子22、23的第1及第2引导部llcl、llc2,从而可以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 对应地,在排列方向上容易地变更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可以容易地进行与外部设备 之间的连接。另外,由于对第1及第2可动端子22、23的凸起部22bl、23b2进行引导的第1引 导部Ilcl以及第2引导部llc2,分别具有定位部Ilel、llgl、lle2、llg2,而且,分别设置第 1及第2可动端子卡止部22cl、23c2、第1及第2基座卡止部llbl、llb2,所以可以将两个可 动端子在排列方向以及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定位。另外,通过弹性变形部Ila的 卡合凸起部llall、lla21与可动端子的卡合孔22al、23a2之间的卡合,可以将两个可动端 子22、23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而且,由于利用合成树脂形成基座11,第1弹性变形部Ilal以及第2弹性变形部 lla2是通过使基座11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形成的,所以具有下述效果,即,不使用例 如金属制的板弹簧等就可以得到弹性作用,可以降低成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llcl、llc2设为“ ”字形状的槽,而如果设为W 字状槽,则可以定位在第1、第2、第3位置上。另外,“ ”字形状的槽也可以是例如V字等 其他形状。另外,显而易见,如果变更引导部llcl、llc2的槽的形状,则定位的数量没有限 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使第1及第2可动导体22、23脱离定位部的移动方向 在图1中,在上下方向上是相同的移动方向,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负载侧的第1 “ ”字 状槽Ilc上下反转而形成,从而在上下方向上成为相反的移动方向。实施方式2下面,根据图10 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10是表示电气设备整体的 外观的斜视图,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外观图(图1)相同的图。图11是从下方观察 图10中图示的电气设备的仰视图,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仰视图相同的图。图12是将从图10的箭头XII方向观察到的从图10中图示的电气设备上拆下显示装置后的状态的 图放大,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的图。图13是表示从图12中去除可动端子后的状态的与 图12相当的放大斜向俯视图。图14是将图13中的图示左侧的引导部的一部分及其附近 进一步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15是将图12中的第1可动端子从电气设备主体的端子装置 上拆下后,作为斜向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的图。图16是将图12中的第2可动端子从电气 设备主体的端子装置上拆下后,作为斜视俯视图而示出其外观的图。图17是将图13所示 的第1弹性变形部及其附近进一步放大表示的斜向俯视图,(a)是第1弹性变形部的斜向 俯视图,(b)是第2弹性变形部的斜向俯视图。图18是表示将图12中的端子装置的端子 间间距变更后的状态的与图12相当的斜向俯视图。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反,将引导部2211cl、2211c2 设置在第1、第2可动端子22、23侧,将可移动地与引导部2211cl、2211c2卡合的凸起部22b 设置在基座11侧,由于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在图1 图18的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如上述所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技术特征。〔特征1〕—种电气设备,其具有端子装置,该端子装置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的基座上 面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在该电气设备中,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沿 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可以保持变更后的状 态。〔特征2〕根据特征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可以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是卡 合单元,其分设于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基座上而构成,容许沿所述排列方向的移动。〔特征3〕根据特征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单元由弓丨导部和凸起部构成, 其中,该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及所述基座中的某一方上,该凸起部设置在所 述端子的至少一个及所述基座中的另一方上,可移动地与所述引导部卡合。〔特征4〕根据特征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单元由卡合孔和 弹性变形部构成,其中,该卡合孔配置在所述端子上,该弹性变形部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与 所述卡合孔卡合而进行弹性变形。〔特征5〕根据特征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由合成树脂形成,所述弹性变 形部通过使所述基座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形成。〔特征6〕根据特征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孔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较长 的长孔。〔特征7〕根据特征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以移动的端子上设置端子卡止部,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的基座卡止部。〔特征8〕一种电气设备的端子装 置,其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的基座上面的、与外部设 备连接的多个端子,其中,该端子装置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 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元将所述端子保持在移 动后的位置处。〔特征9〕一种端子装置,其具有基座;以及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它们间隔地排列在该基座 上,设置于端子装置的端部,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及基座的某一方具有卡 合用的凸起部,另一方具有与该凸起部卡合而可沿排列方向移动地引导所述可动端子的引 导部,所述可动端子通过预紧单元向与所述排列方向成大致直角的方向预紧,将所述凸起 部保持在所述弓丨导部内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后的位置处。〔特征10〕根据特征9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弓I导部形成为大致“ ,,字形状,设 置有使所述凸起部易于向规定的排列方向移动的倾斜面。〔特征11〕根据特征9或10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单元由配置在所述可动 端子上的卡合孔、和与该卡合孔卡合而进行弹性变形的配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弹性变形部形 成。〔特征12〕根据特征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由合成树脂形 成,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使所述基座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形成。〔特征13〕根据特征11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孔为长孔。〔特征14〕根据特征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端子上配置 端子卡止部,并且,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的基座卡止部。
权利要求
一种电气设备,其具有端子装置,该端子装置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的基座上面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该电气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元将所述端子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可以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是卡合单元,其分设于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 基座上而构成,容许沿所述排列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单元由引导部和凸起部构成,其中,该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及 所述基座中的某一方上,该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及所述基座中的另一方上, 可移动地与所述弓I导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单元由卡合孔和弹性变形部构成,其中,该卡合孔配置在所述端子上,所述弹 性变形部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与所述卡合孔卡合而进行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由合成树脂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使所述基座的一部分成为薄板形状而 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孔是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以移动的端子上设置端子卡止部,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 的基座卡止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以移动的端子上设置端子卡止部,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 的基座卡止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以移动的端子上设置端子卡止部,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 的基座卡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以移动的端子上设置端子卡止部,在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端子卡止部卡合 的基座卡止部。
11.一种电气设备的端子装置,其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的基座上面的、与外部设备 连接的多个端子,该电气设备的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 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元将所述端子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得到一种电气设备及其端子装置,其可以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端子间距对应地,通过从外部操作端子而简单地变更端子之间的间距,可以容易地进行与外部设备的端子部的连接。电气设备(100)具有端子装置(20),该端子装置(20)具有排列在电气设备主体(101)的基座(11)上面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21、22、23),该电气设备(100)具有可以使所述端子(21、22、23)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移动的构造,可以变更所述多个端子(21、22、23)之间的间距,并且利用预紧单元(11a1、11a2)将所述端子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处。
文档编号G01R11/04GK101865940SQ20101014859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4日
发明者中村比佐志, 外山尚宏, 大桥博章, 平岩胜, 稻吉幸治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