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2082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耐水压、耐高温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作为煤矿紧急避险六大系统之一,其可靠性势必成为煤矿事故救援工作的关键,该技术针对国内目前没有矿用移动式救生舱耐水压能力的试验手段和装置的情况,根据国家有关压力容器设计规范TSGR0004-2009,进行详细的理论计算设计完成。该装置直筒段为圆柱形结构,两边为随圆封头结构,结构合理、承压能力强,设备卧式放置。主体材料选用16MNR材料,壁厚彡16mm。装置门采用油压全开启方式,装置内铺设轨道,方便救生舱进出。整体设备按照国家压力容器制造规范制造。而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水压试验装置,依据《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耐水压高温试验方法的要求,必须能够进行以下几方面试验1、救生舱置于专用水压试验装置内,开启加压系统,在+500+20ΜΙ^压力下,泄压速率不大于350 士 20MPa/h。2、救生舱置于水压试验装置内,注满水后,开启加压系统,在1. 6MPa 2. OMI3a之间,检测舱体,舱门的承压能力。3、救生舱置于专用水压试验装置内,不开启救生舱舱内空调装置及其附属装备, 试验装置以彡50C /min升温速度,空气流速彡2m/s,升温到55 60°C,并恒温。在30min 内救生舱内,外任意两个监测点的温差< 3°C的热稳定状态下,通过放置在救生舱外不同部位的6组电加热管束,检测救生舱55 60°C的热变形及总传热系数。4、救生舱置于高温试验装置内,开启救生舱内的空气调节装置.及舱内各个系统,关闭舱门,电加热管束布置及实验方法同上,在舱外环境达到热稳定状态时,检测救生舱在开启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维持舱内温度在彡30°C,湿度彡85%的时间。5、防护性能试验,试验标准按照《煤矿用移动式救生舱通用条件》草案,第6-3-3、 6-4 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符合《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耐水压,高温试验方法要求,能够检测救生舱总耐压.总传热系数和维持耐水压.耐高温的能力的水压试
验装置。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检测效率高、检测范围宽耐水压,高温试验方法要求,能够检测救生舱总耐压.总传热系数和维持耐水压.耐高温的能力的水压试验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包括具有容纳救生舱的内腔的壳体,在壳体两端至少其中一端设置门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电加热管束装置,在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循环风管接入口、循环风管排出口,所述壳体端部设置通向壳体内空腔的循环风机;壳体外设有连接内腔的电仪监测柜。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电仪监测柜由水压传感器、数显温度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压力表、温度表、时间表、舱内二氧化碳表、舱内一氧化碳表组成。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电加热管束装置安装于壳体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三组。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壳体外设置底座;壳体内腔底部设置轨道。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舱内人员进出通道。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耐水压测试系统。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耐水压测试系统由加压泵、管线、空压机、进水口、出水口及储罐组成;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分别设于壳体顶部及底部,所述加压泵进气端连接循环风管接入口 ;所述加压泵出气端、储罐、空压机分别通过管线依次连接。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循环风管接入口、循环风管排出口、进水口及出水口均设置阀门。上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所述壳体内腔壁至救生舱外壳的任意表面距离大于0. 6m。本实用新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直筒段为圆柱形结构,两边为随圆封头结构,结构合理、承压能力强,设备卧式放置。主体材料选用16MNR材料,壁厚彡16mm。装置门采用油压全开启方式,装置内铺设轨道,方便救生舱进出。采用外保温型式,装置内设置加热系统和循环风系统,确保在做耐温试验时装置内环境温度维持在阳 60°C之间。为确保温度的适时控制和各项检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记录,装置配套有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主要完成救生舱试验装置内的水压和温度控制,救生舱内的环境监测,及提供救生舱的实时画面,可以实现救生舱的空调检测试验,环境检测试验,有毒有害气体吸收试验,真人模拟试验,及真人综合试验。该平台由试验台,温度.水压传感器,视频监控及控制软件等组成。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救生舱进入该试验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用于检测救生舱的耐水压能力、总传热系数和持续耐高温的能力。该装置包括具有容纳救生舱1 的内腔2的壳体3,在壳体3两端至少其中一端设置门体4 ;壳体3直筒段为圆柱形结构,两边为椭圆封头结构,结构合理、承压能力强,设备卧式放置。主体材料选用16MNR材料,壁厚 ^ 16mm。装置门采用油压全开启方式,壳体3的底部设置底座5 ;壳体3内腔底部设置轨道 6,使用时方便救生舱1进出。整体设备按照国家压力容器制造规范制造。在壳体3上设有通向内腔2的电加热管束装置7,该电加热管束装置7分别安装于壳体3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三组顶部设置三个,底部设置三个,并呈均勻分布形式,有效保证内腔检测区温度的均衡。在壳体3上设有通向内腔2的循环风管接入口 8、循环风管排出口 9,壳体3的端部设置通向壳体3内空腔2的循环风机10 ;壳体3外设有连接内腔2的电仪监测柜11。该电仪监测柜11由水压传感器、数显温度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压力表、温度表、时间表、舱内二氧化碳表、舱内一氧化碳表组成。在壳体的顶部设有舱内人员进出通道12。在壳体上还设有耐水压测试系统。该耐水压测试系统由加压泵13、管线14、空压机15、进水口 16、出水口 17及储罐18组成;所述进水口 16、出水口 17分别设于壳体3顶部及底部,加压泵13的进气端连接循环风管接入口 8 ;加压泵13的出气端通过管线14依次连接储罐18、空压机15。 在循环风管接入口 8、循环风管排出口 9、进水口 16及出水口 17均设置有阀门。为提高循环效果及作用在救生舱的压力、温度的有效性,壳体内腔壁至救生舱外壳的任意表面距离大于0. 6m。循环风机10及配套的循环风管接入口 8、循环风管排出口 9进行试验装置内空气内部循环,可保证检测区内温度均勻;电加热管束装置7采用电加热管束加热;恒温系统在救生舱1的检测过程中,始终保持壳体3内的检测区温度均衡。耐高压试验将待检测的救生舱1置于试验装置的壳体3的内腔2,救生舱1任意表面距离试验装置内壁不得小于0. 6m ;救生舱1的底部是放置在装置轨道6上。将壳体3端部的门体4 关闭。操作步骤①、关闭进水口 16、出水口 17,打开循环风管接入口 8,舱内加压充气,开启加压系统。在+500+20MPa压力下,检测每小时泄压速率。②、打开进水口 16,由进水口 16处注水。待水注满壳体后关闭进水口阀门。操作监控试验平台,使壳体3内水压精确稳定在1. 6 2. OMPa,观察试验平台数据。耐高温试验将待检测的救生舱1置于试验装置的壳体3的内腔2,救生舱1任意表面距离试验装置内壁不得小于0. 6m ;救生舱1的底部是放置在装置轨道6上。将6组电加热管束装置7分别放置在救生舱1外不同位置。其中,3组电加热管束装置7放置在试验装置内侧的顶部,3组电加热管束装置7放置在试验装置内侧底部。将救生舱1泄压阀打开,处于半开启状态。关闭救生舱门和水压试验装置,操作监控试验平台,检测时间、温度、升温速度、风速,启动循环风机10。当温度上升到55 60°C时,恒温系统开始工作,使壳体内温度保持在55 60°C。操作步骤①、开启待检测的救生舱内空气调节装置,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及生命保障系统。在壳体温度保持在阳 60°C时,检测救生舱1在开启空气调剂装置的情况下,维持舱内30°C 湿度彡85%的时间。②、关闭待检测救生舱1内空气调节及各系统,检测救生舱在55 60°C的热变形及总传热系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包括具有容纳救生舱的内腔的壳体,在壳体两端至少其中一端设置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电加热管束装置,在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循环风管接入口、循环风管排出口,所述壳体端部设置通向壳体内空腔的循环风机;壳体外设有连接内腔的电仪监测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仪监测柜由水压传感器、数显温度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压力表、温度表、时间表、 舱内二氧化碳表、舱内一氧化碳表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加热管束装置安装于壳体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三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外设置底座;壳体内腔底部设置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舱内人员进出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耐水压测试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耐水压测试系统由加压泵、管线、空压机、进水口、出水口及储罐组成;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分别设于壳体顶部及底部,所述加压泵进气端连接循环风管接入口 ;所述加压泵出气端、储罐、空压机分别通过管线依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循环风管接入口、循环风管排出口、进水口及出水口均设置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内腔壁至救生舱外壳的任意表面距离大于0. 6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气密性及耐水压综合试验装置,包括具有容纳救生舱的内腔的壳体,在壳体两端至少其中一端设置门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电加热管束装置,在壳体上设有通向内腔的循环风管接入口、循环风管排出口,所述壳体端部设置通向壳体内空腔的循环风机;壳体外设有连接内腔的电仪监测柜。装置内铺设轨道,方便救生舱进出。采用外保温型式,装置内设置加热系统和循环风系统,确保在做耐温试验时装置内环境温度维持在55~60℃之间。为确保温度的适时控制和各项检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记录,装置配套有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主要完成救生舱试验装置内的水压和温度控制,救生舱内的环境监测,及提供救生舱的实时画面。
文档编号G01N25/18GK202274977SQ201120283459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5日
发明者于东波, 刘志强, 吴承举, 宗琴刚, 朱建刚, 秦成甫 申请人:青岛市兰青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