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203370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属一种铁路轴承自动化生产线的配套装置,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测量卡爪上安装有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通过中间轴相连接并由此形成杠杆结构;测量卡爪上还纵向并排安装有第一气缸与第一测量头;通过气缸带动杠杆结构的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的其中一个进入铁路轴承的内部,通过测量第一气缸活塞杆伸出的长度即可间接得到轴承上内组件与下内组件之间的间隙大小;通过第二测量头测量铁路轴承被第二气缸顶起及自由落下的两个值,即可得到当前配轴的铁路轴承的游隙大小,不合格的产品由推出机构剔除;尤其适用于作为铁路轴承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节点,应用范围广阔。
【专利说明】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轴承自动化生产线的配套装置,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此前,铁路货车轴承装配一直采取手动装配方式,此方式生产率较低,且在配游隙、游隙检测、注脂量控制存在人为因素的可能性较大,且装配质量波动较大,尤其是在轴承装配及游隙检测上,如不能在生产时发现游隙不合格的产品,会给后期质检程序中造成过大的压力,甚至在使用中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针对铁路轴承自动化生产中的游隙检测装置做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铁路轴承装配无法实现自动化配轴及检测等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安装有测量卡爪,所述测量卡爪上安装有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所述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通过中间轴相连接并由此形成杠杆结构;所述测量卡爪上还纵向并排安装有第一气缸与第一测量头,所述第一测量头与第一气缸的轴向相同;
[0006]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回转装置,所述回转装置朝下安装有第二测量头,用于由第二测量头测量铁路轴承上下移动的位移量。
[0007]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不合格品推出机构,所述不合格品推出机构的输出端与机架上的轴承托盘相对应;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轴承托盘动力连接,用于由第二气缸带动轴承托盘上下移动。
[0008]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支撑杆、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测量头、第二测量头均分别接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轴承托盘通过螺栓与第二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测量头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相平行,用于从第一测量头读取第一气缸启动后驱动杠杆结构的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进入铁路轴承后,测量到铁路轴承上内组件与下内组件之间的间隙量。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气缸带动杠杆结构的上测量爪与下测量爪的其中一个进入铁路轴承的内部,通过测量第一气缸活塞杆伸出的长度即可间接得到轴承上内组件与下内组件之间的间隙大小;通过第二测量头测量铁路轴承被第二气缸顶起及自由落下的两个值,即可得到当前配轴的铁路轴承的游隙大小,不合格的产品由推出机构剔除,不进行生产线上的下一步操作,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作为铁路轴承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节点,应用范围广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I为机架、2为支撑杆、3为测量卡爪、31为上测量爪、32为下测量爪、4为中间轴、5为第一气缸、6为第一测量头、7为回转装置、8为第二测量头、9为不合格品推出机构、10为轴承托盘、11为第二气缸、12为上内组件、13为下内组件、14为轴承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15]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I上设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上安装有测量卡爪3,所述测量卡爪3上安装有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所述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通过中间轴4相连接并由此形成杠杆结构;所述测量卡爪3上还纵向并排安装有第一气缸5与第一测量头6,所述第一测量头6与第一气缸5的轴向相同;通过前述的结构,可用于测量铁路轴承上内组件12与下内组件13之间的间隙,优选的测量方式为: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通过中间轴54连接形成杠杆结构,测量时杠杆结构通过第一气缸5关闭,然后杠杆前端的上测量爪31伸入轴承内组件的间隙后,第一气缸5将前端打开,活塞杆伸出并固定杠杆结构的当前状态,第一气缸5的后端通过第一测量头6测量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伸出缸体的尺寸,该尺寸可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根据前、后两端接触点的杠杆比进行计算,即可得出轴承上内组件13与下内组件14之间间隙的尺寸。
[0016]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测量铁路轴承游隙大小的结构为在上述机架I上安装回转装置7,并在该回转装置7上朝下安装第二测量头8,用于由第二测量头8测量铁路轴承上下移动的位移量,在测量过程中,第二测量头8需在回转装置7的作用下旋转到轴承外圈14上,并与之相接触,通过测量铁路轴承上升和自由落下时的两个数值,从而得到铁路轴承的游隙值。
[0017]再参考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在上述机架I上安装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并将该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的输出端与机架I上的轴承托盘10相对应;通过该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即可将游隙检测不合格的轴承产品从生产线上剔除,从而提高产品流水线装配的质量;同时该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可直接采用气缸或液压缸,也可采用其它能实现推出功能的部件。
[0018]进一步的,正如上述所提到的,第二测量头8需要测量铁路轴承自由落下和上升的两个值(该两个值是指轴承外圈14外侧到滚道的距离),对于带动铁路轴承上下移动较为优选的结构为在机架I上安装第二气缸11,并将第二气缸11的输出端与轴承托盘10动力连接,用于由第二气缸11带动轴承托盘10上下移动;前述的轴承托盘10可通过螺栓与第二气缸11的输出端相连接。
[0019]另一方面,为提高装置的自动化功能,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可在装置中增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即将上述支撑杆2、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11、第一测量头6、第二测量头8均分别接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0020]仍然参考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技术问题更加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应当将上述第一测量头6与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需设置为相互平行,这样的结构设置目的很明显,是用于从第一测量头6读取第一气缸5启动后驱动杠杆结构的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进入铁路轴承后,测量到铁路轴承上内组件与下内组件之间的间隙量。
[0021]除上述以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22]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机架(I),所述机架(1)上设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上安装有测量卡爪(3),所述测量卡爪(3)上安装有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所述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通过中间轴(4)相连接并由此形成杠杆结构;所述测量卡爪(3)上还纵向并排安装有第一气缸(5)与第一测量头(6),所述第一测量头(6)与第一气缸(5)的轴向相同; 所述机架(I)上还安装有回转装置(7),所述回转装置(7)朝下安装有第二测量头(8),用于由第二测量头(8)测量铁路轴承上下移动的位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I)上还安装有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所述不合格品推出机构(9)的输出端与机架(I)上的轴承托盘(10)相对应;所述机架(I)上还安装有第二气缸(11 ),所述第二气缸(11)的输出端与轴承托盘(10)动力连接,用于由第二气缸(11)带动轴承托盘(10)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2)、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11)、第一测量头(6)、第二测量头(8)均分别接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托盘(10)通过螺栓与第二气缸(11)的输出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路轴承配轴及游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头(6)与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相平行,用于从第一测量头(6)读取第一气缸(5)启动后驱动杠杆结构的上测量爪(31)与下测量爪(32)进入铁路轴承后,测量到铁路轴承上内组件与下内组件之间的间隙量。
【文档编号】G01M13/00GK203561505SQ201320664759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杨群浩, 黄贵华, 彭光辉, 祝奇 申请人: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