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干扰探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1459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静电干扰探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探棒,特别涉及一种防静电干扰探棒。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天气较为干燥,例如北方的冬天,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睡觉前脱毛衣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色火花。乘坐出租车下车关门时,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的疼痛。早晨女生梳理头发时,头发之间会像着魔般散开,这就是人体所带的静电。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人体静电所产生的结果。

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因人体接触金属物而产生静电的泄放。例如,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因为手指敲击键盘,而导致人体的静电泄放到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面。所以,在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需满足国际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法规的要求,即,须对电子产品进行ESD(抗静电干扰)防护设计。但是,即便设计了ESD防护设计,电子产品有时也会出现ESD的问题,也就是也会出现静电干扰点,因此每遇到此类问题时,设计人员需要一步步解析问题的干扰点在哪里。

目前,只有通过具有固定干扰频率的装置模拟ESD干扰进行分析,或直接通过静电枪针对于电子器件(如裸板)进行测试。如果通过具有固定干扰频率的装置模拟ESD干扰进行分析,不能实际模拟ESD的实际发生情况,且容易产生误判。而若通过静电枪直接针对于主板进行ESD问题测试,在以静电枪的枪头为中心的范围内的空间场中都会受到ESD的干扰,依然很难判断受干扰点存在于什么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静电枪产生的电磁波耦合到电子产品的指定区域内,防止外部静电干扰的防静电干扰探棒。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静电干扰探棒,用于和静电枪相 连,所述防静电干扰探棒包括:

手柄;

位于所述手柄一端用于和所述静电枪电连接的连接头;及

位于所述手柄另一端上的并与所述连接头电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静电枪产生的电磁波并将所述电磁波辐射至电子器件的指定区域上的探测部。

作为优选,所述探测部包括具有探针的辐射器,所述探针贯穿所述手柄,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头电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手柄外形成电磁波辐射端。

作为优选,所述探测部还包括与所述手柄相连并包围所述电磁波辐射端的金属屏蔽罩。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波辐射端上设有金属板。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头和静电枪相连。

本发明的防静电干扰探棒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将静电枪产生的电磁波耦合到电子产品的指定区域内,防止外部静电干扰电磁波与该指定区域间的耦合,同时避免电磁波扩散至外部区域,提高电磁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防静电干扰探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防静电干扰探棒与连接线相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金属板)。

附图标记:

1-手柄;2-连接头;3-连接线;4-探针;5-金属屏蔽罩;6-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静电干扰探棒,和静电枪相连以用于和静电枪配合对电子产品进行EMC(电磁兼容性)测试。该防静电干扰探棒包括:

手柄1;

位于手柄1一端用于和静电枪电连接的连接头1;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头1通过一连接线3与静电枪相连;

位于手柄1另一端上的并与连接头1电连接以用于接收静电枪产生的电 磁波(即静电波)并将该电磁波辐射至电子器件的指定区域上的探测部。

具体地,继续结合图1和图2,该探测部包括具有探针4的辐射器和金属屏蔽罩5,该探针4贯穿手柄1,其一端与连接头1电连接,另一端伸出手柄1外并形成电磁波辐射端,电磁波辐射端设置有金属板6。该金属板6主要起到增强探针4辐射电磁波强度的作用。该金属板6的形状结构不唯一,可为圆形也可为矩形等。金属屏蔽罩5与手柄1相连并包围电磁波辐射端及金属板6。该金属屏蔽罩5的形状结构亦不唯一,可为半球形,也可为立方体型。

具体操作时,将静电枪通过连接线3与防静电干扰探棒相连,然后将防静电干扰探棒再置于电子产品上并使金属屏蔽罩5的敞口端正对电子产品,开启静电枪,此时探针4便可接收静电枪发出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通过金属板6辐射至电子产品被金属屏蔽罩5罩设住的区域内,金属屏蔽罩5利用法拉第屏蔽笼的作用原理使电磁波能够仅耦合到该区域上,并使该区域不受外界的静电干扰,也就是将电子产品上电磁波的干扰范围控制在金属屏蔽罩5所罩设的范围之内,若电子产品此时工作异常,则说明金属屏蔽罩5所罩设的区域即为静电干扰波耦合的区域,即干扰点。

本发明的防静电干扰探棒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通过设置金属屏蔽罩5大大增强了静电枪的测试强度和测试的精准性,同时提高了电磁能量的利用率。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