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校正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1175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静校正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静校正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时,往往需要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其中,所涉及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可以是由震源点(炮点)的纵波静校正量和接收点(检波点)的横波静校正量组成,一般根据上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校正。

目前,通常采用系数扫描法来确定上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具体实施,现有的校正方法一般先将纵波的接收点静校正乘以一系列大于1的比例系数,再通过评价静校正效果确定最终用于转换波接收点项的静校正量。

然而,上述静校正方法在实际实现的时候往往存在极低信噪比(反射波共接收点叠加难成像)的问题,尤其在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准确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校正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系数扫描法存在的准确度低、误差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校正方法,包括:

根据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得到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以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得到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包括:

通过观测系统对所述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加载,再对加载观测系统后的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波场分离,得到纵波地震数据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

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包括:

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拾取纵波初至;

根据所述纵波初至,得到纵波表层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表层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对所述纵波地震数据进行剩余校正,得到纵波炮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剩余静校正量;

根据所述纵波表层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

根据所述纵波表层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得到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包括:

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设为1,作为已知值;

设定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其中,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大于0,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小于纵波表层替换速度,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次数确定;

根据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将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一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

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一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一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将所述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第一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一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一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以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包括:

设定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得到多个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其中,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大于1且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次数确定;

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将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二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

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二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二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将所述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第二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二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二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包括:

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其中,RS,i为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Datum为基准面高程,HRi为接收点的地面高程,RP,i为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VP0为纵波表层替换速度,A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B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的装置,包括:

预处理模块,用于根据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得到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以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初设单元,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设为1作为已知值;

第一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其中,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大于0,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小于纵波表层替换速度,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次数确定;

第一扫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值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设定单元,用于设定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得到多个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其中,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大于1且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次数确定;

第二扫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第二比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值作为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确定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其中,RS,i为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Datum为基准面高程,HRi为接收点的地面高程,RP,i为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VP0为纵波表层替换速度,A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B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考虑到了地表高程变化大的地区中地表以上替换速度的影响,通过先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再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解决了现有的校正方法由于只进行了一次系数扫描,应用在极低信噪比(反射波共接收点叠加难成像)或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时存在的准确度低和误差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静校正效果的准确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静校正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应用现有的校正方法中的系数扫描得到的接收点静校正后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图;

图4是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静校正方法/装置的得到的接收点静校正后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校正方法,在获取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时,因为没有考虑到地表高程变化大的地区中地表以上替换速度的影响,认为横波高程静校正量和低速带引起静校正量有与纵波的比值是一个值,只进行了一次系数扫描,即仅扫描静校正量的系数。导致在极低信噪比(反射波共接收点叠加难成像)或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应用现有方法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不准确,进而导致根据上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校正,常常存在准确度低、误差大的技术问题。针对产生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到了地表高程变化大的地区中地表以上替换速度对具体确定过程的影响,在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的过程中进行了二次扫描,即通过先扫描得到了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再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根据上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得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校正。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校正方法中由于只进行了一次系数扫描,确定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准确度低,进而导致最终静校正的效果精度低、误差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静校正方法准确度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静校正方法。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得到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对获取的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再获得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具体可以包括:通过观测系统对所述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加载,再对加载观测系统后的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波场分离,得到纵波地震数据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是指地震勘探数据包括Z、X和Y三个分量,其中,Z、X和Y经波场分离后,可得纵波和转换波地震数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1: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拾取纵波初至;

S2:根据所述纵波初至,得到纵波表层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表层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S3:对所述纵波地震数据进行剩余校正,得到纵波炮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剩余静校正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校正的处理流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先后顺序,一般先求得表层静校正量,后再确定剩余静校正。

S4:根据所述纵波表层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

S5:根据所述纵波表层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剩余静校正量得到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通过拾取纵波初至后,还要再经折射、层析和剩余静校正等方法,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其中,所述经折射、层析和剩余静校正等方法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是指再拾取纵波初至后,可通过折射波静校正法或层析反演法得到纵波表层的炮点和接收点项静校正量,纵波表层的炮点和接收点项静校正量也可由野外采集时提供的野外静校正量得到,之后再通过剩余静校正方法得到纵波的炮点和接收点项剩余静校正量,最后通过纵波表层静校正量和剩余静校正量相加,得到所述的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步骤102: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通过第一次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具体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执行:

S1: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设为1,作为已知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要先设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为1,是为了先确定出最佳的横波替换速度,即后续需要得到的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从而可以更好的消除横波替换速度对静校正的影响,以使本方法适应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

S2:设定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其中,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大于0,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小于纵波表层替换速度,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次数确定;

S3:根据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S4:将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一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

S5: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一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一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S6:将所述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一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一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即可以以其中一种为第一参考结果,也可以以其中任意两种或三种为一组作为第一参考结果。当然,此处所列举的数据种类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要,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其他的数据作为第一参考结果。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一参考结果进行评价时,是在根据第一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一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或第一叠前单炮等剖面结果的图像,比较各个结果图像同向轴的连续性,以连续性最好且与纵波构造形态一致性所对应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最佳静校正量,即所述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步骤103:以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通过第二次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1:设定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得到多个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其中,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大于1且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可以根据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次数确定;

S2: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S3:将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二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

S4: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二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二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S5:将所述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二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二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二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即可以以其中一种为第二参考结果,也可以以其中任意两种或三种为一组作为第二参考结果。当然,此处所列举的数据种类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要,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其他的数据作为第二参考结果。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二参考结果进行评价时,是在根据第二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二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或第二叠前单炮等剖面结果的图像,比较各个结果图像同向轴的连续性,以连续性最好且与纵波构造形态一致性所对应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最佳静校正量,即所述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步骤104: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其中,RS,i为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Datum为基准面高程,HRi为接收点的地面高程,RP,i为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VP0为纵波表层替换速度,A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B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步骤105: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考虑到了地表高程变化大的地区中地表以上替换速度的影响,进行了两次扫描,即先通过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再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得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校正,解决了现有校正方法由于只进行了一次系数扫描,当应用在极低信噪比(反射波共接收点叠加难成像)或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时,所确定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准确度低和误差大,进而导致对转换波地震静校正误差大、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对转换波地震数据静校正效果的目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静校正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静校正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静校正方法相似,因此静校正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静校正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静校正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可以包括:预处理模块201、第一确定模块202、第二确定模块203、第三确定模块204和校正模块205,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预处理模块201,用于根据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得到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第一确定模块202,用于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第二确定模块203,用于以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已知值,根据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第三确定模块204,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校正模块205,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通过第一次系数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可以包括:

初设单元,将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设为1作为已知值;

第一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和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其中,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大于0,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小于纵波表层替换速度,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次数确定;

第一扫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起始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终止值、所述横波替换速度的扫描增量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值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值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可以是:将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一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一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一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符合预设要求;将所述确定的第一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一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一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通过第二次系数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可以包括:

第二设定单元,用于设定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得到多个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其中,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大于1,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小于10,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根据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次数确定;

第二扫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起始值、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终止值和所述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的扫描增量值,通过多次扫描得到对应的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第二比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值作为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符合预设要求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值作为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将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分别应用到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中,确定所述多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中各个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分别对应的第二参考结果,得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参考结果中各个第二参考结果的图像连续性最高的第二参考结果所对应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作为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符合预设要求;将所述确定的第二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所对应的横波替换速度作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其中,所述第二参考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二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结果、第二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结果和第二转换波叠前单炮剖面结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得到用于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可以包括:

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确定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其中,RS,i为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Datum为基准面高程,HRi为接收点的地面高程,RP,i为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VP0为纵波表层替换速度,A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B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事先对三分量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所述预处理模块201具体可以包括:

加载单元,用于通过观测系统对所述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加载;

分离单元,用于对加载后的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进行波场分离,得到纵波地震数据和所述转换波地震数据;

求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地震数据,得到所述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和所述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中,首先采用现有静校正方法中只进行一次系数扫描,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图3所示的接收点静校正后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图。

在另一个应用实例中,对于相同的地震数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静校正方法/装置进行处理,由于该方法采用了两次系数扫描,得到了准确度更高、误差更小的接收点静校正后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图。具体关于应用该方法得到结果的准确度改善情况,可以参阅图3和图4中画黑框部分的图形结果。

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采用了本申请提供静校正方法/装置,即在获得纵波精确的炮点项和接收点项静校正量的基础上,直接应用纵波炮点项静校正量,再采用双参数扫描的方法,分两步实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再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具体实施时,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

S1:野外采集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经加载观测系统,波场分离,叠前去噪,振幅恢复,得到预处理后的转换波地震数据;纵波地震数据经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得到精确的纵波炮点项和接收点项静校正量。

S2:采用双参数扫描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的方法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即先通过双参数扫描分别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再按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其中,RS,i为所述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Datum为基准面高程,HRi为接收点的地面高程,RP,i为纵波接收点项静校正量,VP0为纵波表层替换速度,A为所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B为所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

具体实施时,S2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S2-1、先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A。

置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值为1,确定横波替换速度A扫描的起始值为1000米/秒,终止值为2500米/秒,扫描的增量值为100米/秒。公式计算得到系列的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再在共转换点道集的浮动基准面上应用纵波炮点项和系列的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到转换波地震数据上,利用指定目的层的共转换点道集的叠加剖面效果评价横波替换速度A,得到双参数扫描的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A值为1800米/秒。

S2-2、再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

经S2-1,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A,确定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扫描的起始值为1,终止值为2,扫描的增量值为0.1。公式计算得到系列的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

在共转换点道集的浮动基准面上应用纵波炮点项和系列的转换波接收点参考静校正量到转换波地震数据上,利用指定目的层的共转换点道集的叠加剖面效果评价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得到双参数扫描的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值为1.6。

S2-3、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将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A值为1800米/秒,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B值为1.6代入公式

RS,i=(Datum-HRi)·1000/A+B·(RP,i-(Datum-HRi)·1000/VP0)

即可计算出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

通过将图3画黑框部分结果和图4画黑框部分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表明,应用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的方法和装置确实可以实现提高准确度、降低误差的技术效果。同时通过具体的实施也验证了: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的方法和装置适用于表层速度结构稳定、高程变化大以及资料信噪比低的地区;同时该方法/装置具体实施时,计算成本低,估算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准确,能有效的解决极低信噪比资料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的问题。

S3: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静校正方法和装置相较于现有的只进行了一次系数扫描的静校正方法,由于考虑了地表高程变化大的地区中地表以上替换速度的影响,通过采用两次的系数扫描,即先扫描得到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再结合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扫描得到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根据确定的横波替换速度和确定的低速层校正比例系数确定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最后根据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校正方法应用在极低信噪比(反射波共接收点叠加难成像)或地表起伏变化大的地区时得到的转换波接收点初始静校正量准确度低和误差大,进而导致静校正效果精度低、误差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静校正准确度的目的;同时,由于采用了这种简便的计算模型,在提高了计算结果准确度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降低计算成本的技术效果。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