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763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按照国家建筑装饰规范要求,墙体抹灰表面的垂直度偏差≤3mm,墙体表面平整度≤3mm。在现有的相关国家规范之中,仅规定了误差指标数据,而没有明确统一的测量方法对各项目中建筑表面平整度进行统一检测。测量方法不同会对测量的结果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易导致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判断出现失误。

目前普遍采用墙面平整度检测仪进行检测。墙面平整度检测仪主要由靠尺和楔形塞尺组成。使用时,若基层不平整,则应先将靠尺贴近墙面,在缝隙处插入楔形塞尺,在楔形塞尺上读取读数,将读数记录在手册上。但是,这种检测方法无法实现连续测量,很容易发生遗漏,检测结果不精确;且室内天棚和结构梁比较高时,需要搭设架梯或建筑门型架,操作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连续检测、无遗漏的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包括本体、测距模块、显示模块和间隔安装在本体上的检测组件,本体的一侧面为检测面,检测面为平面;在检测组件的检测端安设有滚珠,检测组件的检测端可伸出本体的检测面,检测组件的检测端零位与检测面平齐;每个检测组件对应一个测距模块和显示模块,检测组件与测距模块相连,测距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每个显示模块与一个显示屏相连;在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万向轮支架,万向轮支架上安装万向轮,万向轮的外端端面与本体的检测面平齐;在本体检测面相对的一侧安设有手柄。

按上述方案,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矩形壳体、弹簧、触头套管和位移触头,矩形壳体安装在本体内,矩形壳体的一端设有触头套管,触头套管内配置有位移触头,位移触头的一端与弹簧的一端相连,弹簧安设在矩形壳体内,弹簧的另一端与矩形壳体的内壁相连;位移触头的另一端安设所述滚珠,滚珠可依次伸出触头套管和本体的检测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本体为矩形体,检测面的长度方向与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检测组件均匀间隔布置在检测面的两侧;在显示屏下方的本体上设有电源开关和显示屏灯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基于容栅位移测量原理,通过位移触头与触头套管的相对位移变化来检测结构面的平整度,检测结果准确,该检测方式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室内墙体、结构梁、天棚等平整度的检测,为结构整体提供统一测量方法和检测标准。

2、本实用新型本体上设万向轮,位移触头安设滚珠,本体可在测量过程中贴紧墙面水平移动,连续检测被测面,平整度信息形成网格数据,并通过显示贮存模块进行数据分析,过滤掉相似数据,突出问题面,快速找出待检测结构面有问题的位置,能满足室内墙体结构梁天棚的平整度检测,避免了传统检测方式带来的操作不便、检测结果不精确、遗漏检测点等技术问题。

3、本实用新型安设支撑机构,在检测结构梁、天棚等位置较高的结构面时,不需要搭设架梯或建筑门型架,不会造成墙体、门洞的磕碰,提高了检测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施例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万向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施例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施例中移动数字显示端示意图。

图中:1、本体;2、测距模块;3、显示模块;4、排线;5、位移触头;6、触头套管;7、矩形壳体;8、弹簧;9、显示屏;10、电源开关;11、显示屏灯开关;12、万向轮支架;13、万向轮;14、手柄;15、连接座底板;16、销轴座;17、销轴;18、连接板;19、伸缩杆;19.1、第一管体;19.2、第二管体;19.3、第三管体;19.4、第四管体;20、管夹;21、插槽;22、燕尾螺栓;23、套管;24、紧固螺栓;25、凸轮扳手;26、螺杆轴;27、移动数字显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所述的一种基于容栅技术的平整度连续检测装置,包括本体1、测距模块2、显示模块3和间隔安装在本体1上的检测组件,本体1的一侧面为检测面,检测面为平面;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端可伸出本体1的检测面,检测组件的检测端零位与检测面平齐(检测面为零位);每个检测组件对应一个测距模块2和显示模块3(显示模块3的测量电路与检测组件适配),检测组件与测距模块2相连,测距模块2通过排线8与显示模块3相连,每个显示模块3与一个显示屏9相连;在检测组件的检测端安设有滚珠;在本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万向轮支架12,万向轮支架12上安装万向轮13,万向轮13的外端端面与本体1的检测面平齐。所述测距模块2、显示模块3和显示屏9均安装在本体1上,所述测距模块2用于将检测组件中的机械位移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相位变化信息并输送至显示模块3,显示模块3用于接收数据信息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输送至显示屏9。

如图2~图4所示,检测组件包括矩形壳体7、弹簧8、触头套管6和位移触头5,矩形壳体7安装在本体1内,矩形壳体7的一端设有触头套管6,触头套管6内配置有位移触头5,位移触头5的一端与弹簧8的一端相连,弹簧8安设在矩形壳体7内,弹簧8的另一端与矩形壳体7的内壁相连;位移触头5的另一端安设所述滚珠,滚珠可依次伸出触头套管6和本体1的检测面。触头套管6和位移触头5的电源线、数据信号线别通过排线4与测距2相连;测距模块2用于将位移触头5的机械位移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相位变化信息并输送至显示模块3。

本体1为矩形体,检测面的长度方向与本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检测组件均匀间隔布置在检测面的两侧;在显示屏9下方的本体1上设有电源开关10和显示屏灯开关11;在本体1上安设有手柄14,方便操作。

在本体1检测面相对的一侧安设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可安设在手柄14上),所述支撑包括万向连接座和与万向连接座相连的伸缩杆19,如图6所示,万向连接座包括连接座底板15、销轴座16、销轴17和连接板18,连接座底板15为倒圆角的矩形体,连接座底板15固定在本体1检测面的对侧面;连接座底板15的两端各设一个销轴座16,所述销轴17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销轴座6上,销轴17可绕轴线转动;销轴17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板18(销轴17与连接板18为一个整体),连接板18的一侧外伸,连接板18的外伸侧上开设有螺栓孔,螺栓孔与燕尾螺栓22相配合;所述伸缩杆19的上端开设有插槽21,插槽21与燕尾螺栓22相配合,所述伸缩杆19与连接板18通过燕尾螺栓22相连,伸缩杆19的上端可绕燕尾螺栓22与连接板18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地,如图5所示,伸缩杆19由多个直径依次变化(依次变大或依次变小)的管体相连组成,本实例中,伸缩杆19包括由下至上的第一管体19.1、第二管体19.2、第三管体19.3和第四管体19.4,在每个管体的上端安装管夹20;如图7和图8所示;管夹20包括套管23、紧固螺栓24和凸轮扳手25,其中,套管23一侧开口,从套管23开口处向套管外延伸有两个相对连接耳板;套管23的开口侧上端与下端分离,连接耳板也分为上连接耳板和下连接耳板,套管23下端与下一管体的上端配合,下连接耳板通过紧固螺栓24相连,锁紧管体;套管23上端与上一管体的下端配合,两个下连接耳板通过螺栓相连,螺栓的一端与凸轮扳手25通过螺杆轴26销接;凸轮扳手25可以螺杆轴26为圆心开合,压下凸轮扳手25自由端,以调节套管23上端的直径,对下一管体进行临时固定连接。

一种室内结构平整度连续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如上所述检测装置的各组件;

步骤二、确定待检测结构面的位置,组装所述检测装置:

1)将检测组件、测距模块2、显示模块3等安装在本体1上,并在本体1的两端安装万向轮13;

2)测试万向轮13的最外端端面(也即底部端面)是否与本体1的检测面平齐,并保证检测组件的零位与本体1检测面的零位对应平齐(位移触头5超出万向轮13底部的数值为负数,万向轮13底部端面为零位);

3)将本体1安装在伸缩杆19上,并根据待检测结构面的高度调整伸缩杆19的长度,以使本体1的检测面与待检测结构面之间的距离处于可操作的范围内;

步骤三、调整本体1:销轴17以销轴座16为轴心旋转,连接板18带动万向连接座座体以燕尾螺栓22为轴心旋转,使本体1的检测面始终与待检测结构面正对紧贴;

步骤四、垂直按压所述检测装置,使本体1上的位移触头5与待检测结构面接触;

步骤五、记录按压时所述检测装置的显示结果:位移触头5超出本体1检测面外部的数值为负数,与本体1检测面平齐为0位;

步骤六、水平移动所述检测装置(此时万向轮13在待检测结构面上滚动),对待检测结构面进行连续检测,直至该结构面完全检测完毕,将所有检测信息记录下来;

步骤七、检测的数据也通过移动数字显示端27贮存,或通过WIFI局域网,自动进行电子表格的输入;综合数据分析,过滤掉相似数据,突出问题面,快速得出待检测结构面有问题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若待检测结构面较低时,则无需支撑机构,可直接利用本体进行检测;若待检测结构面较高(如天棚和结构梁),需支撑机构辅助。本体1上的检测组件可沿待检测结构面自由滑动,实现连续测量,不会遗漏检测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