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感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8200发布日期:2019-05-03 19:0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温度感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感测装置以及包含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的贴片式温度计。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其具有形成有第一基板、电极、绝缘层的第一层级以及形成有第二基板、电极、导电层的第二层级相互贴合的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片式温度感测装置,其易于粘接到人体皮肤上,提升了所述贴片式温度感测装置的通气性,从而改善穿戴感,同时尽量减少皮肤问题。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体温影响身体的免疫力,是确认身体健康是否有异常的重要尺度,因此需要准确地测定并管理。特别是,对于幼儿的健康,体温是显示身体状态的极其重要的指标。

另外,幼儿的体温上升很可能在去除入侵体内的病毒的过程中出现,因此为进行幼儿的健康管理,要求持续地进行体温测定。

另一方面,以往进行体温测定时多使用棒式刻度体温计,因为与其它体温计相比感测误差小,成本低廉。但是这种现有的棒式刻度体温计由于具有玻璃棒形状,在测定体温时需要夹在体温测定对象人的腋窝中等待较长时间,当体温测定对象人无意识中或者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等待而使固定于腋窝中的体温计脱离时,无法进行温度测定,或者掉地导致破损,从而引起汞泄漏等。

由于如此不便于进行测定,无法随时测定时刻变化着的体温,导致错过治疗时机,或者父母对发高烧的幼儿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充分,使得还可能发生幼儿的健康状态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开发着将具备温度感测装置的贴片附着到身体上,从而持续测定温度的方法。

另一方面,这样的贴片式温度计内具备层叠多个层的温度感测装置,以往在层叠多个层的状态下进行钻孔,从而形成通孔(via hole),然后对通孔进行施镀,以使存在于内部不同层上的电极相连,由此制作了温度感测装置。

但是,这样的方式无法变更所要使用的基板,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在层叠多个层时存在各层未能准确对准的问题,即不对齐(align)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温度感测装置的制作工艺简易,能够调节各层之间的对齐(align)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这样的方法制造的温度感测装置。

另一方面,现有的贴片式温度计的其它问题在于,穿戴感不适,根据附着环境使使用者发生皮肤问题等,为了尽量减小这样的副作用,也需要改善贴片式温度计的通气性。

本实用新型是在这种技术背景下进行发明的,旨在满足如上所提的技术要求,同时提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法容易发明的额外的技术要素。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其目的在于,将包括一系列层的第一层级和包括其它层的第二层级贴合,从而实现温度感测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各层级能够分别制作,从而简化制造工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与以往的制造方法相比通过更为多样的物质构成基板。

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基板上形成通气孔,从而当温度感测装置,即贴片式温度计粘接在皮肤上时提高通气性,同时改善穿戴感。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MVTR值客观地呈现通气性改善与否,提供一种效果受数值支持的改善了通气性的贴片式温度计。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不仅考虑包含在温度感测装置内的通气层,还考虑形成在通气层上的粘接层,求出基于上述通气层与粘接层的组合的 MVTR数值,从而提供通气性方面最理想的组合的温度感测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第三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除了形成有第三电极的区域以及形成有第一电极的一端的规定区域以外的区域;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三电极上;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导电层上;第二基板,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的特征可以是,所述绝缘层或者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用于配置芯片(chip)的安装(mounting)区域。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的特征可以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绝缘层彼此隔开。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的特征可以是,所述导电层是各向异性导电膜 (ACF)。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可以包括多个通气孔。

此时,可以对所述基板上除了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部分以外的区域进行穿孔,从而形成所述通气孔。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中,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可以形成有粘接层。

此时,形成有粘接层的通气层具有60至200g/m2的MVTR(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Rate,湿蒸汽透射率)值。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可以是无纺布。此时,所述第一基板可以是赛璐珞、水刺布(spunlace)、聚酯水刺布或者棕褐色人造丝 (Tan Rayon)。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极可以是NFC线圈。

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容易地将贴片式温度计附着到对象物体,尤其人的皮肤上并且容易剥离,因此能够容易地测定对象物体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温度感测装置的制造工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相对容易且准确地实现构成温度感测装置的多个层的对齐。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选择多种物质用作温度感测装置的基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在基板上形成通气孔,因此当附着于人体皮肤上时,改善通气性以及穿戴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尽量减少因汗、湿气等积累在温度感测装置的内部而可能导致的皮肤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仅考虑通气层,还考虑到与形成在所述通气层一面上的粘接层的组合的温度感测装置,从而能够同时改善使用者的穿戴感、通气性等。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贴片式温度计实际附着到使用者的皮肤上而驱动的状态。

图2示出了现有的温度感测装置的叠层结构。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叠层结构。

图4示出了第一层级的细节结构。

图5示出了第二层级的细节结构。

图6按顺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7示出了第一层级的第一基板上额外涂布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的状态。

图8示出了第一层级的第一基板上形成有通气孔的状态。

图9是用于说明温度感测装置中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通气孔及其通气性的图。

图10示出了从侧面观察温度感测装置的另一状态。

图11是用于说明通气性的概念图。

图12示出了对具备通气孔的第一基板、粘接层的组合进行通气性测定的实验组。

图13例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实际驱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基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明确地理解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构成以及随之而来的作用效果的详细事项。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不应解释为,或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包含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说明当然具有多种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中记载的任意实施例都是用于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定于实施例。

图中示出并且将在下面进行说明的功能块仅是可实现的示例。其它实现方式中,在不脱离详细说明的思想以及范围的情况下使用其它功能块。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以上的功能块表示为个别块,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块中的一个以上可以是发挥同一功能的多种硬件以及软件构成的组合。

另外,“包括某个构成要素”是开放型的表述,仅指存在相应的构成要素,不应理解为排除附加的构成要素。

进而,当提及某某一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或“接线”时,应理解为,有可能与所述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接线,但是中间也有可能存在其它构成要素。

另外,“第一”、“第二”等表述仅用于区分多个构成,并不限定多个构成之间的顺序或其它特征。

另一方面,在说明实施例时,记载为各层(膜)、区域、图案或者结构形成在基板、各层(膜)、区域、垫或者图案之“上(on)”或者“下(under)”时,同时包括直接(directly)形成或者中间存在其它层的情况。各层的上或下是以附图为基准。

当提及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连接”时,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况,也包括中间隔着其它构件“间接连接”的情况。另外,当提及某一部分“包括”某一构成要素时,除非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否则不排除其它构成要素,可以进一步具备其它构成要素。

下面参照图1,查看本实用新型要说明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概略状态。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附着在对象物体,其中尤其人的皮肤上的状态。作为代表性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可以附着于需要时时刻刻监控的幼儿的皮肤上。幼儿容易暴露于感冒等,因此需要持续地确认体温,现有的温度计无法时时刻刻接触幼儿的身体,父母每次确认体温时都存在将温度计置于幼儿的口或腋窝中的不便。本实用新型旨在减小这样的不便,如图1所示,只需附着于人体的皮肤上,即可测定体温,特别是温度感测装置1000可以在附着的状态下持续长时间,因此具有能够时刻监控对象人的体温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温度感测装置1000可以实现为,与对象物体的表面,尤其人的皮肤直接接触或在其之间存在其它物质而间接接触,以测定对象物体温度的接触式,或者实现为以不接触对象物体的状态测定温度的非接触式。

实现为接触式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采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对象物体,在与对象物体形成温度平衡的状态下获取测定值的方式。

实现为非接触式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即使不接触对象物体也能够测定温度,例如,可以包括红外线感测方式等。

下面参照图2,简略查看现有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结构。

根据图1,基于现有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120,形成在第一覆盖层160上;第一粘接层140,形成在第一电极120上;基板110,形成在第一粘接层140上;第二粘接层150,形成在基板110上;第二电极130,形成在第二粘接层150上;第二覆盖层170,形成在第二电极130上。

另外可以确认,此时温度感测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极120钻孔至第二电极130的通孔180,用金属性材料对所述通孔180的外壁进行施镀。

为了制造这种结构的温度感测装置,需要包括层叠多个层的步骤、对部分层级进行钻孔,从而形成通孔180的步骤、对通孔180的内壁面进行施镀的步骤等的极其复杂的工艺,进而存在诸多难点,如在形成多个层的叠层结构时层间规格参差不齐,即不对齐。

又一方面,现有的温度感测装置通过层压—曝光—显影—蚀刻—剥离过程的光刻技术制作而成,适于此的基板有聚酰亚胺、硬质印刷电路板(hard PCB)等,其种类极其有限。因此若要根据使用者环境,利用更柔软的基板构成电路,则需要不同于以往的工艺。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这种现有方式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结构、制造工艺中的问题,下面通过附图仔细查看。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侧截面状态。

根据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自下而上地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一电极220,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上;第三电极223,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极220隔开;绝缘层240,形成在除了形成有第三电极223的区域以及形成有第一电极220的一端的规定区域以外的所述第一基板210上;导电层430,形成在所述第三电极223上;第二电极450,形成在所述绝缘层240以及所述导电层430形成的面上;以及第二基板410,配置在所述第二电极450上。

比较图3与图2的温度感测装置结构即可知,图2中各层一律层叠,但是图3的温度感测装置中各层并非一律层叠,即便是相同高度的层,也有不同属性的层共存。例如,可知图3的温度感测装置中,并非完全仅由绝缘层 240形成一层,而是与导电层430一同形成一层。

这是缘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制造工艺与以往的方式完全不同,进而在结构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形成为包括一系列层结构的、两个分开的层级,即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贴合的结构。

即,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大致由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相互贴合而形成,下面参照图4以及图5,查看各层级以及形成在各层级上的层结构。

首先,图4示出了构成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的第一层级。

参照图4,第一层级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一电极220,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上;第三电极223,与所述第一电极220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极220隔开;以及绝缘层240,形成在除了形成有第三电极223的区域以及形成有第一电极220的一端的规定区域之外的区域。

所述基板可以具备刚性(rigid)或柔性(flexible)。例如,所述基板可以包含玻璃或者塑料。具体而言,所述基板可以包含钠钙玻璃(soda lime glass) 或者铝硅酸盐玻璃等化学钢化/半钢化玻璃,或者包含聚酰亚胺(polyimide, 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PPG)、聚碳酸酯(PC)等钢化或柔性塑料,或者包含蓝宝石。

另外所述基板可以包含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作为一例,所述基板可以包含环烯烃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环烯烃聚合物(Cyclic Olefin Polymer,COP)、光学各向同性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者光学各向同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另外,如将后述,所述基板也可以由无纺布或纸等柔软而可弯曲的物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基板特别是在包含温度感测装置的温度计附着于使用者的皮肤上时,能够随着使用者的活动而柔软地弯曲,从而具有能够提升穿戴感的效果。

如上所述,所述基板可以弯曲成一部分具有曲面。即,基板可以弯曲成一部分具有平面,一部分具有曲面。具体而言,所述基板可以弯曲成末端具有曲面,或者可以弯曲或弯折成具有包含随机曲率的表面。因此,实施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易于携带,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并且根据身体的活动而变形,从而能够持续地感测体温。

然后,所述第一基板210上形成第一电极220。此时第一电极220可以包含导电性物质,以便电流流通,例如,所述第一电极220可以包含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铜氧化物(copper oxide)、锡氧化物(tin oxide)、锌氧化物(zinc oxide)、钛氧化物(titanium oxide) 等金属氧化物。另外所述第一电极220可以包含纳米线、感光性纳米薄膜、碳纳米管(CNT)、石墨烯(graphene)或者导电性聚合物。另外所述第一电极220可以包含各种金属性物质,例如,可以包含铬(Cr)、镍(Ni)、铜(Cu)、铝(Al)、银(Ag)、钼(Mo)、金(Au)、钛(Ti)以及它们的合金中的至少一种金属。

另一方面,优选,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上的第一电极220可以是卷绕成线圈形式,以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所谓NFC线圈。

一般,因磁铁与线圈的相对运动而在线圈上感应出电流,此时生成的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带有磁性的外部装置靠近所述第一电极220时,被卷绕的第一电极220的中心部发生磁场的变化,由此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第一电极220上流通感应电流。此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用于驱动安装在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内的芯片。

即,如此,所述第一电极220可以是从外部接收能量并进行供给的线圈,以使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无需具备电池也可驱动,采用这种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比以往更薄更轻,即便附着于身体上也能够使穿戴者无负担地保持附着状态,无需担心电池的汞泄漏,因此对人体也无害。

另外,关于所述第一电极220,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之一,是指使用13.56MHz频域的非接触式通信技术,NFC的通信距离短,相对来说安全性优秀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说是备受瞩目的新一代近距离通信技术。NFC能够同时使用数据读取和写入功能,因此不需要以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所需的阅读器(reader)。与蓝牙等以往的近距离通信技术类似,但是无需像蓝牙 (Bluetooth)那样进行设备间的连接设定。因此,只需将具备NFC功能的外部装置接触到本实用新型,即可自动连接而迅速测定温度。

若将此应用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中,当因外部装置而在 NFC线圈,即第一电极220上发生磁场变化时,在NFC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能够驱动安装的芯片,芯片处理的信息,更准确而言,包含在芯片内的控制部(MCU)处理的信息再传递到NFC线圈,生成用于与外部装置收发信息的信号。如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只要附着在身体上,就可在任何时候都通过外部装置简便地测定温度。

另一方面,除了所述第一电极220之外,所述第一基板210上可以进一步形成有第三电极223。第三电极223是目的不同于第一电极220的构成,如果说第一电极220是通过感应电动势进行供电并担当通信,那么第三电极223 是指用于连接除此之外设置在基板上的各种无源元件的电极。即,所述第一基板210上可以安装有用于构成温度感测装置的各种元件,有必要将这些无源元件电连接,尤其是对于有必要与后述的第二电极450连接的元件来说,可通过第三电极223—导电层430—第二电极450这一路径进行通电。

然后,所述第一层级上可以涂布有绝缘层240。

此时,本质上所述绝缘层240用于防止所述第一电极220与后述的第二电极450接触,图3中绝缘层240形成在除了形成有第三电极223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以及除了形成有第一电极220的一端的规定区域之外的区域。

形成有第一电极220的一端的规定区域是使第一电极220能够与之后安装的芯片连接的,相当于所谓安装区,该区域中不形成绝缘层240,从而使所述第一电极220的一端与芯片易于连接。

另一方面,作为值得特别记载的事项,所述绝缘层240可以通过印刷方式涂布在所述第一基板210上,此时,特别是可以使所述绝缘层240围绕第一电极220但隔开第三电极223。由此,可产生能够在图2中确认的虚空区域 300。

另一方面,所述绝缘层240可以包含氧化硅(SiO2)或者氮化硅(SiNx) 以及其它无机绝缘物质,或者可以包含有机绝缘物质即光压克力(photo acryl) 或者苯并环丁烯(BCB)以及其它无机绝缘物质。

以上查看了第一层级的结构。

图5示出了第二层级的结构。

参照图5,第二层级包括:第二基板410;第二电极450,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410上;导电层430,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450上的一部分。

首先,第二基板410基本上是指可形成电极的平面板,对其的详细说明参照对第一基板210进行说明的内容。

然后,第二电极450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410上,本质上与之后安装的芯片连接而起到通电的功能。如之前也提及,所述第二电极450要求通过绝缘层240与第一电极220,即NFC线圈绝缘,并且可以通过后述的导电层430 与第三电极223相连。

另一方面,对于第二电极450的构成物质的说明同样参照之前对第一电极220、第三电极223进行的说明。

然后,所述第二电极450上可以形成有导电层430,优选,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电层430可以是各向异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ng Film,ACF)。各向异性导电膜一般是镍或金等金属粒子或者由这类金属涂覆的高分子粒子等导电粒子分散的薄膜,是指Z轴方向上具有通电的导电性,XY平面方向上具有绝缘性的薄膜。

另一方面,此时关于所述导电层430,优选,各向异性导电膜形成在第一层级上,最终将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贴合时使所述导电层430配置在第二电极450上。

另一方面,作为值得特别记载的事项,所述导电层430在第二电极450 上以一部分彼此隔开的方式形成,这是为了之后使所述导电层430仅接触第一层级的第三电极223。即,所述导电层430之间的相隔空间在之后贴合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时被形成在第一层级上的绝缘层240填满。

另一方面,以上为了方便,分开说明了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区分了各层级所包含的构成,但是应当理解,各层级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另一层级上。

图6是用于说明形成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结构的过程的图。

根据图6,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通过分别制造第一层级、第二层级之后,将此贴合的方式来完成。

即,图6的(a)是之前在图4中说明的实现第一层级的过程,在第一基板210上形成第一电极220以及第三电极223,进而在除了形成有第三电极 223的区域以及第一电极220的一端存在的规定区域之外的区域形成绝缘层 240,从而实现第一层级。此时所述第一电极220、第三电极223、绝缘层240 都可以通过印刷层方式形成在基板上。

然后,图6的(b)是之前在图5中说明的实现第二层的过程,包括在第二基板410上形成第二电极450,并在第二电极450上形成导电层430,更准确而言,形成ACF的过程。此时第二层级同样可以通过印刷层方式形成。

最后,图6的(c)示出了之前分别制造的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贴合的过程。即,以第一层级为基准时,翻转第二层级并贴合到所述第一层级上,最终即可得到图3中查看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结构。另一方面,此时所述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的部分构成要素无须包含在之前说明的第一层级、第二层级上,说明为存在于第一层级上的构成也可以存在于第二层级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与此相反的情形。

如此利用分别制造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后进行贴合的方式的话,比起之前在图2中查看的现有技术,能够相对更准确地实现各层间的对齐(align),进而可以将多种物质用在基板上,因此也能够实现基板的多样性。

特别是,利用如同本实用新型的制造工艺的话,能够尽量减少需要热 (heat)的工序,因此能够减少基板以及各层的变形,由此能够准确地实现层间的间隔,即对齐(align)。

另一方面,参照图7,根据需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基板210上的粘接层230、235。此时根据设计,第一粘接层230、第二粘接层235可以仅形成有其中的一个,也可以两者都形成。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可以包括多个通气孔250,所述通气孔250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210上,乃至所述粘接层230、 235上。

现有的具备温度传感器的贴片在长时间附着时通风以及排汗不顺畅,因此幼儿或皮肤敏感的人使用时会存在发生皮肤问题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基板上穿孔而形成通气孔,使贴片附着部位的通风以及排汗变得顺畅,从而即使幼儿或皮肤敏感的人长时间附着,也能够减小发生皮肤问题的可能性。

图9是用于对之前说明的温度感测装置中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通气孔及其通气性进行说明的图。

根据图9,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构成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电极、基板等,此时,由于所述第一基板接触使用者的皮肤,因此优选采用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活动柔软地变形的基材。虽也将后述,这种基材的材料可以采用聚氨酯(poly urethane)、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赛璐珞、聚乙烯(poly ethylene)、浮雕(embossed)聚乙烯、水刺布(spunlace)、聚酯水刺布(polyester spunlace)、棕褐色人造丝(tan rayon)等。

另一方面,如之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通气性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250。

参照图9,可以在第一基板210上以保持表面的横向、纵向上的一定间隔的状态形成多个通气孔250。优选,通气孔250以能够进行通风以及排汗的大小穿孔,可以在制作温度感测装置1000时,根据制作者的意图形成多种大小的通气孔250。

另一方面,所述通气孔250可以是在第一基板210上人为地穿孔而形成的,但是应当理解,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的材料本身上的不规则的多个缝隙同样相当于所述通气孔250。

例如,无纺布是指进行机械处理而使纤维纠缠的材料,通过纤维纠缠时产生的缝隙也能够实现通气,因此应理解为,如此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的缝隙同样属于通气孔250。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基板210的一面可以形成有电极或者安装有芯片等,此时也可以实现为,在形成所述电极等的第一基板210上的区域中不存在通气孔250。这是为了将所述电极、芯片等牢固地安装在第一基板210上,同时特别是在实现接触式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情况下,尽量增大第一基板210 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准确地测定对象物体的温度。为了方便,图9中将形成在第一基板210上的电极、芯片等示为长方体形状。

图10示出了从侧面观察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 的状态。图10中,进一步图示了覆盖薄膜260,所述覆盖薄膜260包围形成在第一基板210的下部面的粘接层235和温度感测装置。

根据图1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除非整体都附着到对象物体上,否则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与对象物体粘合的额外的层即第二粘接层 235。第二粘接层235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210的背面,接触对象物体(尤其人的皮肤)的部分。上述的第二粘接层235可以采用丙烯酸、硅树脂类物质。

另外,与第一基板210相同,所述第二粘接层235可以包含多个通气孔 250。第二粘接层235是直接接触人的皮肤的部分,因此优选,跟第一基板210 一样形成用于通风和排汗的通气孔250。此时将第二粘接层235上的通气孔 250与形成在第一基板210上的通气孔的位置一致时效果好,为此,优选在所述第一基板210和第二粘接层235相抵的状态一同进行穿孔。

然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可以进一步包括覆盖薄膜 260,覆盖薄膜260是整体上覆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1000,以便进行保护的薄膜,其围绕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上部而免于露出于外部,以便保持机械、电学性能,并进行保护以免异物渗透。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特征在于改善了通气性,本实用新型中以MVTR值区分通气性的好坏。

MVTR(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Rate,湿蒸汽透射率)是表示水蒸汽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多少的数值,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大量的水蒸汽,同样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大量的空气粒子,结果可用作通气效果指标。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内的第一基板210上空气通过通气孔250的状态,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通气性表示单位时间内有多少空气通过多个通气孔250。另一方面,可以视为实质上通气性与水蒸汽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通气孔250的量即透湿性(MVTR)相同,本详细说明中并不直接测定通气性,而是借用能够将此替代的指标即透湿性 (MVTR)。

图12示出了用于寻找改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通气性的最佳的第一基板210材料以及第二粘接层235的组合的实验组。

根据图12,实验组中,将多个未用盖子封闭的容器中装入规定量的水,然后将这些容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覆盖形成有粘接层235 的第一基板210的材料,对于对照组则以未覆盖任何器材的状态进行准备。

此时对于实验组,覆盖多种材料的第一基板210,进而对于所述多种材料附加地形成多种粘接层,在此状态下进行实验,从而实现寻找多种组合的材料、粘接层组合中通气性更优秀的,即MVTR数值更高的组合的目的。

更具体而言,共11个第一基板用材料、粘接层组合来构成实验组,其中包括薄膜型的聚氨酯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一组合、薄膜型的PVC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二组合、无纺布型的赛璐珞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三组合、薄膜型的聚乙烯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四组合、薄膜型的浮雕 (embossed)聚乙烯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五组合、薄膜型的聚氨酯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六组合、无纺布型的水刺布材料和硅树脂粘接层的第七组合、无纺布型的聚酯水刺布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八组合以及第九组合、无纺布型的棕褐色人造丝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十组合、泡沫(foam)型的聚乙烯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的第十一组合。

实验的进行方式为,将多个实验组容器和一个对照组容器配置在相同的场所,观察24小时后装于容器中的水的量减少了多少,从而获得MVTR值。更具体而言,在准备所述实验组件的状态下求出各容器的初始质量,即将水、容器、材料以及粘接层加在一起的质量,24小时后再次测定质量,计算其差值,并如下面的数学式1所示,将质量差除以入口面积,从而获得最终的MVTR 值。

【数学式1】

表1根据通气性测定实验结果,示出了各组合的24小时之前和之后的质量值和最终获得的MVTR值。

首先查看对照组容器,第一基板的未覆盖材料的容器的24小时前后的质量差为4.5g,将此除以容器面积(0.006644m2)的MVTR值为677.30g/m2

然后查看实验组容器,表现出最高的MVTR值的组合为,由无纺布型的棕褐色人造丝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构成的第十组合,表现出180.61g/m2的 MVTR值。第十组合以下表现出高数值的组合为,由无纺布型的赛璐珞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构成的第三组合(120.41g/m2)、由无纺布型的水刺布材料和硅树脂粘接层构成的第七组合(75.26g/m2)、由无纺布型的聚酯水刺布材料和丙烯酸粘接层构成的第八组合(60.20g/m2)以及第九组合(60.20g/m2)、

查看表1的实验结果,整体上比起薄膜型的材料,采用无纺布型的材料的情况下MVTR值更高,并且采用丙烯酸类粘接层的情况下大致表现出更高的MVTR值。

即,参照表1即可确认,为了提升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通气性,优选采用无纺布型的材料、丙烯酸型的粘接层组合。

另外,参照所述实验结果,将可用作温度感测装置1000的第一基板210 以及粘接层235的多种物质进行组合的结果,具有60g/m2至200g/m2的 MVTR值的材料与粘接层的组合在可实现范围内改善了通气性,优选具有第七组合和第十组合的MVTR值所属的75g/m2至200g/m2之间的MVTR值,更优选第一基板和粘结层具有第十组合的MVTR值所属的180g/m2至200g/ m2之间的MVTR值,此时能够实现改善通气性的温度感测装置1000。

图13例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实际驱动的状态。

如之前也说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温度感测装置制作成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贴合的结构,结果可附着于对象物体,尤其使用者皮肤上,以获取该使用者的体温。

另外,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内可以具备第一电极220,优选具备NFC线圈,以便能够与外部终端500进行无线数据收发以及电力传输,由此使温度感测装置能够以不具备额外的电池的情况下监控使用者的体温信息。

如上,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改变其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实施为其它具体形式。因此须理解,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只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定性的。另外,比起上述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更通过权利要求范围来呈现,应解释为,权利要求范围的含义及范围、从其等价概念导出的所有的变更或变形的形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