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5327阅读:7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物实验室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是石蜡包埋切片的前处理步骤,操作繁琐、大部分时间是浸泡等待、耗时长。目前一般实验室多采用传统的手动换液、等待,耗费研究人员大量宝贵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它能够实现设定参数后系统自动完成脱水、透明步骤,节省人力物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包括载物台与盛放容器,所述载物台上连有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靠第三电机带动,在所述载物台中心位置、所述载物台的下方设有一个磁力搅拌器;在所述载物台上安装有第一通孔,第一升降杆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丝杠螺纹连接,第一丝杠固定在第一电机转动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载物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升降杆上设有若干个导液管,每个所述导液管连接一台进液蠕动泵;在所述载物台上安装有第二通孔,第二升降杆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第二丝杠固定在第二电机转动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固定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载物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升降杆上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口连接排液泵,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进液蠕动泵、所述磁力搅拌器以及所述排液泵均受控于安装在载物台上的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能够控制进液蠕动泵的进液量,所述PLC控制器能够控制搅拌器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所述导液管为玻璃导液管。

所述导液管的个数为6。

所述第一升降杆与第二升降杆的杆体内部设有螺纹;所述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杆体的外表面设有螺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通过导液管将所需液体导入至盛放容器中,采用玻璃导液管,因为玻璃导管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防止液体飞溅,设有多个导液管实现了多种液体的同时导入节省人力物力。通过传送装置的传送以及排液泵将废液排出,实现了全部过程的自动化;同时PLC控制器能够控制进液蠕动泵的起始与终止时间,即实现了静置时间的定时以及搅拌时间的定时,保证了生物组织脱水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载物台;2盛放容器;3传送装置;4第三电机;5磁力搅拌器;6第一升降杆;7第一丝杠;8第一电机;9第一固定架;10导液管;11第二升降杆;12第二丝杠;13第二电机;14第二固定架;15排液管;16排液泵;17PLC控制器;18连接管;19废液池;20磁力搅拌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组织自动脱水透明系统,包括载物台1与盛放容器2,所述载物台上连有传送装置3,所述传送装置靠第三电机4带动,在所述载物台中心位置、所述传送装置的下方设有一个磁力搅拌器5;在所述载物台上安装有第一通孔,第一升降杆6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丝杠7螺纹连接,第一丝杠固定在第一电机8转动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固定架9上,所述第一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载物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升降杆上设有若干个导液管10,每个所述导液管连接一台进液蠕动泵;在所述载物台上安装有第二通孔,第二升降杆11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二丝杠12螺纹连接,第二丝杠固定在第二电机13转动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固定架14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载物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升降杆上设有排液管15,所述排液口连接排液泵16。

载物台中心处设有凹槽,磁力搅拌器安置在凹槽内,磁力搅拌器的上表面设有压电传感器,盛放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该装置是否运行至该处,并将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停止转动。

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进液蠕动泵、所述磁力搅拌器以及所述排液泵均受控于安装在载物台上的PLC控制器17,所述PLC控制器能够控制进液蠕动泵的进液量,所述PLC控制器能够控制搅拌器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所述导液管为玻璃导液管。

所述导液管的个数为6。

所述第一升降杆与第二升降杆的杆体内部设有螺纹;所述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杆体的外表面设有螺纹。

导液管10的下端为导液管出口,导液管出口的口径小于导液管入口的口径。导液管通过连接管管与进液蠕动泵连接,排液管通过连接管18与排液泵连接。废液通过排液泵排入废液池19。

所述导液管为玻璃导液管。

所述导液管的个数为6。

使用时,将磁力搅拌子20置于盛放容器之中,PLC控制器通过控制磁性搅拌器底座的的两极通电情况来控制磁性搅拌子转动的时间与时长。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