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7002发布日期:2019-01-05 09:05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实验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少量样品一般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称量设备进行称量,此时,为了避免样品污染,会先在天平或电子秤上放置一张称量纸,然后将样品放在称量纸上进行称量。但在干燥环境下,称量纸容易产生静电;而在称量过程中,一般都是操作者使用手直接放置和取出所述称量纸,称量纸上的静电无法去除。当所述称量纸上产生静电之后,将样品放置于所述称量纸上称量完毕后取回时,尤其是称量的样品为轻质干燥颗粒状或粉末状的样品(如干燥植物样品)时,部分样品在静电的作用下会吸附在称量纸上无法完全取回,这势必会增大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使用称量纸称量颗粒或粉末状样品时,由于称量纸容易产生静电,而导致的部分样品无法完全取回,从而导致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精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包括: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及第二金属夹持部;

金属连线,所述金属连线的一端与所述夹持装置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金属夹持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金属连线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相连接,或所述金属连线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经由一金属转轴铰接,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

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手持部为金属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为金属手持部;所述金属连线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连接,或所述金属连线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手持部上设置有第一把手孔;所述第二手持部上设置有第二把手孔。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线绕置于所述第一手持部上,或所述金属线绕置于所述第二手持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及第一金属夹头,所述第一金属夹头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包括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及第二金属夹头,所述第二金属夹头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夹头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的内表面相平行。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夹头的宽度为1cm~2cm;所述第二金属夹头的宽度为1cm~2cm。

作为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夹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的一端呈锯齿状;所述第二金属夹头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的一端呈锯齿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样品的称量方法,所述样品的称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待称量样品、称量纸及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

2)使用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将所述称量纸夹持于称量设备上;

3)将所述待称量样品置于所述称量纸上进行称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通过设置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及第二金属夹持部的夹持装置,并在所述夹持装置上设置一金属连线,当使用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称量纸时,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直接接触夹持所述称量纸,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经由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由所述金属连线导走,可以有效去除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在称量完毕后取出待称量样品时,待称量样品不会吸附在所述称量纸上,可以将待称量样品全部取出(或倒入实验装置内),从而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精准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侧视图。

图4至图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侧视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样品的称量方法的流程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夹持装置

11第一金属夹持部

111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

112第一金属夹头

12第二金属夹持部

121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

122第二金属夹头

13第一手持部

14第二手持部

15金属转轴

16第一把手孔

17第二把手孔

2金属连线

s1~s3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虽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形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形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包括:夹持装置1,所述夹持装置1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第二金属夹持部12,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金属夹持部12的一端固定连接;金属连线2,所述金属连线2的一端与所述夹持装置相连接;具体的,可以为所述金属连线2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相连接,也可以为所述金属连线2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相连接。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均为金属弹性部,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内侧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内侧可以接触加紧,外力去除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又会复原。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的厚度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应足够小,以确保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可以从叠置的测量纸中夹起所需的一张。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的厚度小于1mm,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的厚度小于1mm。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固定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一端即为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同理,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相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一端即为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内侧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内侧还可以均设有防滑纹(未示出),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上的防滑纹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上的防滑纹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内侧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内侧均设有所述防滑纹,在使用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夹持称量纸时,可以夹持的更牢固,以防止称量纸滑落。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以任意一种固定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或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上;优选地,所述金属连线2固定于靠近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固定端或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固定端的位置。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焊接或粘贴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外侧或焊接或粘贴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外侧,所述金属连线2还可以绕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上或绕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上。

作为示例,金属连线2可以为任意一种金属连线,譬如,铜连接线、铝连接线等等。所述金属连线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夹持装置1上,另一端接地或接至附近的金属导体上。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的直径要比较小,在使用所述夹持组件夹持称量纸时,以确保可以尖端放电以将称量纸上的静电有效去除。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连线2的直径可以为但不仅限于小于5mm。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呈任意形状,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任意弯曲的曲线,还可以为呈弹簧状的金属线。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的外围还可以包覆一层塑胶保护层,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金属连线2与所述夹持装置1接触的部分必须要不被塑胶保护层包覆而暴露出来,以确保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直接与所述夹持装置1接触;同时,所述金属连线2远离所述夹持装置1的一端也必须要不被塑胶保护层包覆而暴露出来,以确保所述金属连线2远离所述夹持装置1的一端可以接地或连接至其他金属导体上。

本发明的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通过设置包括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夹持装置1,并在所述夹持装置1上设置一金属连线2,当使用所述夹持装置1夹持称量纸时,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直接接触夹持所述称量纸,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经由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由所述金属连线2导走,可以有效去除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在称量完毕后取出待称量样品时,待称量样品不会吸附在所述称量纸上,可以将待称量样品全部取出(或倒入实验装置内),从而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精准性。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均为自固定端向自由端延伸的直板状结构;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及第一金属夹头112,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包括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及第二金属夹头122,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内表面相平行,如图3所示。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与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的宽度为1cm~2cm;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宽度为1cm~2cm。将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的宽度及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宽度均设置为1cm~2cm,在所述夹持装置1夹持称量纸时,可以保证有足够大的夹持面积,即确保夹持牢固,又可以有效去除静电。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的一端可以呈直线状,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可以呈直线状。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的一端呈锯齿状;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呈锯齿状。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的一端及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均设置为锯齿状,可以便于夹持称量纸。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内侧还可以均设有防滑纹(未示出)。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至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包括:夹持装置1,所述夹持装置1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11;第一手持部13,所述第一手持部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夹持部12,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与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经由一金属转轴15铰接;第二手持部14,所述第二手持部1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一端固定连接;金属连接线2,所述金属连接线2的一端与所述夹持装置1相连接。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一手持部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一手持部13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经由所述金属转轴15铰接,当在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上施加相向的外力时,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贴合在一起,并带动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贴合夹紧,当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上施加背向的外力时,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分离,并带动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分离。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自所述金属转轴15至自由端的宽度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自所述金属转轴15至自由端逐渐变大;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2自所述金属转轴15至自由端的宽度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自所述金属转轴15至自由端逐渐变大。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的自由端内侧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的自由端内侧还可以均设有防滑纹(未示出),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上的防滑纹与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上的防滑纹相对设置。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为金属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为金属手持部;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与所述第一手持部13相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金属连线2也可以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相连接,所述金属连线2还可以与所述金属转轴15相连接,如图5所示。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上设置有第一把手孔16;所述第二手持部17上设置有第二把手孔17。此时,当所述金属连线2与所述第一手持部13相连接或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相连接时,所述金属连线2连接于所述第一把手孔16与所述金属转轴15之间,或连接于所述第二把手孔17与所述金属转轴15之间。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手持部13的外围及所述第二手持部14的外围均套置有塑胶保护套(未示出)。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以任意一种固定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手持部13或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上。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焊接或粘贴于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上或焊接或粘贴于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上,所述金属连线2还可以绕置于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上(如图6所示)或绕置于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上。

作为示例,金属连线2可以为任意一种金属连线,譬如,铜连接线、铝连接线等等。所述金属连线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夹持装置1上,另一端接地或接至附近的金属导体上。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的直径要比较小,在使用所述夹持组件夹持称量纸时,以确保可以尖端放电以将称量纸上的静电有效去除。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连线2的直径可以为但不仅限于小于5mm。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呈任意形状,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任意弯曲的曲线,还可以为呈弹簧状的金属线。

作为示例,所述金属连线2的外围还可以包覆一层塑胶保护层,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金属连线2与所述夹持装置1接触的部分必须要不被塑胶保护层包覆而暴露出来,以确保所述金属连线2可以直接与所述夹持装置1接触;同时,所述金属连线2远离所述夹持装置1的一端也必须要不被塑胶保护层包覆而暴露出来,以确保所述金属连线2远离所述夹持装置1的一端可以接地或连接至其他金属导体上。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7及图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三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均为自固定端向自由端延伸的直板状结构;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11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及第一金属夹头112,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13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12包括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及第二金属夹头122,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内表面相平行,如图8所示。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与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的宽度为1cm~2cm;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宽度为1cm~2cm。将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的宽度及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宽度均设置为1cm~2cm,在所述夹持装置1夹持称量纸时,可以保证有足够大的夹持面积,即确保夹持牢固,又可以有效去除静电。

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主体111的一端呈锯齿状;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主体121的一端呈锯齿状。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金属夹头112与所述第二金属夹头122的内侧还可以均设有防滑纹(未示出)。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样品的称量方法,所述样品的称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待称量样品、称量纸及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所述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

2)使用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将所述称量纸夹持于称量设备上;

3)将所述待称量样品置于所述称量纸上进行称量。

作为示例,所述待称量样品可以为但不仅限于颗粒状或粉末状样品。

作为示例,所述称量设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天平或电子秤等等。

作为示例,步骤3)之后还包括将称量后的所述待称量样品取回的步骤。

本实施例的样品称量方法中,采用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所述的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将称量纸夹持至所述称量设备上,可以有效去除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在称量完毕后取出待称量样品时,待称量样品不会吸附在所述称量纸上,可以将待称量样品全部取出(或倒入实验装置内),从而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精准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及样品的称量方法,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包括: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及第二金属夹持部;金属连线,所述金属连线的一端与所述夹持装置相连接。本发明的所述可去除静电的夹持组件,通过设置包括第一金属夹持部及第二金属夹持部的夹持装置,并在所述夹持装置上设置一金属连线,当使用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称量纸时,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直接接触夹持所述称量纸,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经由所述第一金属夹持部及所述第二金属夹持部由所述金属连线导走,可以有效去除所述称量纸上的静电,在称量完毕后取出待称量样品时,待称量样品不会吸附在所述称量纸上,可以将待称量样品全部取出(或倒入实验装置内),从而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精准性。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