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1054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型号设计对风洞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风洞试验越来越精细化。在风洞试验中,由于模型风载时的姿态与零载时的姿态不一致,造成试验误差。对于大型运输机,阻力系数0.0001的不确定度,在远程巡航中将改变1%的有效载荷。如何从试验结果中剔除这种由于模型姿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前提就是获得模型实时的姿态角和舞动轨迹,投放试验要分析迎角、侧滑角、速度和外形、位置等参数对模型运动轨迹和姿态的影响,研究气动机理和应对措施,为布局设计和参数控制提供依据。振动在时域内表现为随机信号,与高度、马赫数、迎角等气动参数呈现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理论预测难度大,需要准确的风洞试验结果。

采用光学非接触方法进行实时位移测量,准确获取模型姿态角、轨迹、振动等参数,是提高风洞试验精细化程度的一项关键技术。线阵ccd空间分辨率高、数据采样速度快。采用基于线阵ccd的实时空间位移测量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系统中存在光源、光学成像系统、ccd器件、信号处理电路等噪声源,以及ccd器件物理结构离散的限制,影响了测量精度,有必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以提高实时空间位移测量的精度。

标定是实时空间位移测量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建立线阵ccd信号与三维世界坐标的映射关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其能对移测架机构进行标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包括控制柜和移测架机构;

所述移测架机构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x轴部件、y轴部件、z轴部件和旋转轴;

所述控制柜内设有:运动控制器,以及与运动控制器连接的伺服驱动器;

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其与伺服驱动器连接,并受伺服驱动器控制。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配有编码器反馈模块;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编码器反馈模块与伺服驱动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光栅尺反馈模块;所述光栅尺反馈模块与运动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柜内还设有分别与运动控制器连接的:指示及控制模块、主控计算机。

优选的,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安全防护模块;所述安全防护模块与指示及控制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通过以太网与试验调度管理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通过rs232通信线路与现场手控盒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柜内还设有配电箱和电源控制模块。

优选的,所述运动控制器为独立型全数字运动控制器dmc-2143。

优选的,所述伺服驱动器为日本安川σⅱ系列交流伺服器。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其能对移测架机构进行标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所示,一种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包括控制柜和移测架机构;

所述移测架机构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x轴部件、y轴部件、z轴部件和旋转轴;

所述控制柜内设有:运动控制器,以及与运动控制器连接的伺服驱动器;

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其与伺服驱动器连接,并受伺服驱动器控制。

所述驱动电机配有编码器反馈模块;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编码器反馈模块与伺服驱动器连接。

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光栅尺反馈模块;所述光栅尺反馈模块与运动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柜内还设有分别与运动控制器连接的:指示及控制模块、主控计算机。

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安全防护模块;所述安全防护模块与指示及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通过以太网与试验调度管理机连接。

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通过rs232通信线路与现场手控盒连接。

所述控制柜内还设有配电箱和电源控制模块。

所述运动控制器为独立型全数字运动控制器dmc-2143。

所述伺服驱动器为日本安川σⅱ系列交流伺服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包括控制柜和移测架机构;所述移测架机构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X轴部件、Y轴部件、Z轴部件和旋转轴;所述控制柜内设有:运动控制器,以及与运动控制器连接的伺服驱动器;所述移测架机构配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其与伺服驱动器连接,并受伺服驱动器控制。本发明三自由度自动标定装置,其能对移测架机构进行标定。

技术研发人员:梁磊;沈星;赵维明;姜裕标;段丕轩;朱本华;马军;田仁君;刘垒;刘海泉;尹熹伟;岳廷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7.09.01
技术公布日:2018.0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