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10539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电连接器包括排线连接器、网线连接器、数据线连接器、影音信号线连接器等等,一般嵌设于电脑机箱后面板上以供数据线或网络线插入。现有的网络线连接器主要包括具有连接器头的连接器本体,嵌设于机箱面板上,设置于连接器本体上位于所述连接器头后端的座体上的端子承载件。请参见图6,图6为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端子承载件包括承载件本体800以及设于承载件本体800上的两基块801,其上具有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导通的位于所述承载件本体800两侧的多个电路孔803,所述承载件本体800的前端具有多个端子导体804,每一端子导体804的第一端为连接端子,用于与连接器的具有连接器头的连接器本体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头具有供外部网络信号线的插头插入的连接口,第二端为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的焊接端子,两基块801上端具有若干间隙,下端位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向下设置有多个导杆805,在每一间隙处均设置有刺破端子以用于将其中的信号线的绝缘外皮割破,使信号线内的金属导线与所述刺破端子电导通,从而通过所述刺破端子与所述导杆805电连通,所述多杆导杆805一一对应的穿设于所述电路孔803中以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通。由图1可看出,端子导体804设置于位于承载件本体800前端的凸起上,信号线需要通过单独设置的两基块801与端子导体804电连接,两基块801占用空间较大,并且增加了制作周期。并且,采用这种结构的端子承载件,需要依次将每一根信号线压入所述间隙内以与刺破端子电连接,这种方式较为费时,不便于组装。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端子承载件,能够使得信号线可以直接与端子导体804电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体式、便于组装、能够快速地刺破信号线的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包括具有连接器头的连接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位于所述连接器头后端的座体上的端子承载件,所述端子承载件包括承载座以及N个端子导体,还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所述承载座前端的端子连接架,所述端子连接架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端子导体一一对应的N个凹口,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N+1个立块,每相邻两个立块为一组,每一组立块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N个端子导体均具有一连接端以及一刺破端,所述N个端子导体的连接端一一对应的经由所述凹口后向上延伸并与所述连接器头的连接口电连接,所述N个端子导体的刺破端经由所述端子连接架的下表面后向上穿出以一一对应的置于对应的间隙中。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头与所述座体一体成型,位于所述座体的前端,所述座体位于连接器头后的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杆,每一侧杆的前端具有高于所述侧杆的第一限位块,所述侧杆的后端具有高于所述侧杆的第二限位块;所述承载座的水平投影呈凸形,前部的宽度小于后部的宽度,前部的宽度与连接器头后端口的宽度相匹配,后部的宽度与所述座体的宽度相匹配,以使得后部的两侧正好置于两侧杆上,所述后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抵合,所述后部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抵合,所述端子连接架固定于该前部,以使得端子连接架的前部能够探入连接器头的后端,从而使位于所述端子连接架前端的N个端子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头内的金属导体电导通。本方案中,在安装端子承载件时,将承载座的后部与所述座体对准即可安装于座体上,通过两个限位块对承载座进行前后限位,通过限位座前端与连接器端的后端开口顶端面配合能够上下进行限位。也可增设卡件与连接器头的后端面卡设。

进一步的,在所述端子连接架的后端相应于每一间隙处设置有条形穿孔,其长度与每一间隙相匹配,在所述每一组立块相对的一面上相应于所述条形穿孔两端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沿相应的立块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相应的立块,相对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形成刺破端安置腔,每一端子导体的刺破端穿过对应的条形穿孔后向上延伸,并且其两侧分别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的,多个条形穿孔被分为两列,第一列的多个条形穿孔位于第二列的多个条形穿孔与端子连接架的后端之间,第一列的多个条形穿孔分别与第二列的多个条形穿孔错位布置,从而使得每相邻的两组立块中,其中一组立块之间的刺破端安置腔与第一列的其中一个条形穿孔对应,另一组立块之间的刺破端安置腔与第二列的其中一个条形穿孔对应。

进一步的,在所述承载座前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其中一侧的第一固定孔与前端面的距离小于另一侧的第二固定孔与前端面的距离,所述端子连接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块,其中一侧的第一固定块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其中另一侧的第二固定块上相应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四固定孔,两固定销分别穿过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后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嵌设于机箱后面板上,使其连接口露于面板外以供网络信号线的插头插入,各个部件采用分体式结构,降低结构复杂度,降低制造难度,组装极为方便,即使某一端子导体损坏,只需要抽取出该端子导体以进行更换即可,便于更换。信号线直接通过端子连接件与端子导体连接,从而通过端子导体与连接器本体的接口电连接,无需单独设置刺破端安装基块,也无需单独设置中间电路结构以进行导通,减少端子承载件的零部件数量,节约成本,减少占用空间。透明压盖能够快速的将信号线向刺破端方向压入,从而实现信号线外皮的一次性刺破,增加组装连接速度,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端子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端子连接架的仰视图。

图4是端子承载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透明压盖的仰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端子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电脑网络信号线连接器,包括具有连接器头10的连接器本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上位于所述连接器头10后端的座体12上的端子承载件3。其中:

所述连接器头10带有连接口101,所述连接器头10与所述座体12一体成型,位于所述座体12的前端,所述连接器头10用于嵌设于面板上(可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嵌设于机箱面板上的方式嵌合)。所述座体12为长块状,位于连接器头10后的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杆121,每一侧杆121的前端具有高于所述侧杆121的第一限位块122,所述侧杆121的后端具有高于所述侧杆121的第二限位块123。

所述端子承载件3包括承载座30、设于所述承载座30前端的端子连接架34以及设于所述端子连接架34上的N个端子导体32。

所述承载座30的水平投影大致呈凸形,前部的宽度小于后部的宽度,前部的宽度与连接器头10后端口的宽度相匹配,后部的宽度与所述座体12的宽度相匹配,如此使得后部的两侧正好置于两侧杆121上,后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22相抵,后部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23相抵。所述端子连接架34则固定于该前部,如此以使得端子连接架34的前部能够探入连接器头10的后端,从而使位于所述端子连接架前端的N个端子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头10内的金属导体电导通。可理解的,上述端子承载件3与连接器本体1还可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卡接、可拆卸连接等等。

具体的,所述端子连接架可拆卸的固定所述承载座30前端(即上述前部),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端子导体32一一对应的N个凹口36,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N+1个立块38,每相邻两个立块38为一组,每一组立块38之间具有一间隙381;所述N个端子导体32均具有一连接端32a以及一刺破端(图未示出),所述N个端子导体32的连接端32a一一对应的经由所述凹口36后向上延伸,如此,使得N个端子导体具有弹性,与连接器头10后端口的顶面弹性抵触,所述N个端子导体32的刺破端经由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后向上穿出以一一对应的置于对应的间隙381中。上述N为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承载件3,用于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上,其前端通过所述端子导体32与连接器本体1的连接口101电导通连接,所述端子导体32的刺破端用于刺破信号线以与信号线内的金属导线电连接,从而使得信号线与连接器本体1的连接口101电连通。

所述承载座30呈一长方块状,在所述承载座30的前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其中一侧的第一固定孔301与前端面的距离小于另一侧的第二固定孔302与前端面的距离,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块,其中一侧的第一固定块341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30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图未示出),其中另一侧的第二固定块342上相应于所述第二固定孔302的位置处开设有第四固定孔(图未示出),两固定销分别穿过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后与所述第一固定孔301和第二固定孔302连接。所述承载座30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上位于连接器头10后端的位置处(即所述座体12上),如此,以使得所述端子导体32能够直接于连接口101内的导体电连接。

在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后端相应于每一间隙381处设置有条形穿孔343,其长度与每一间隙381相匹配,在所述每一组立块38相对的一面上相应于所述条形穿孔343两端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382及第二凹槽383,所述第一凹槽382及第二凹槽383沿相应的立块38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相应的立块38,相对的第一凹槽382及第二凹槽383相对以形成刺破端安置腔384,每一端子导体32的刺破端穿过对应的条形穿孔343后向上延伸,并且其两侧分别置于第一凹槽382和第二凹槽383中。其中:

多个条形穿孔343被分为两列,第一列的多个条形穿孔343位于第二列的多个条形穿孔343与端子连接架34的后端之间,在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宽度方向,第一列的多个条形穿孔343分别与第二列的多个条形穿孔343错位布置,从而使得每相邻的两组立块38中,其中一组立块38之间的刺破端安置腔384与第一列的其中一个条形穿孔343对应,另一组立块38之间的刺破端安置腔384与第二列的其中一个条形穿孔343对应。

请详见图2,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导体32为八根,对应的,所述条形穿孔343为八个,凹口36为八个,立块38为九个,间隙381为八个。第一至第八凹口由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沿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一列条形穿孔343为四个,靠近端子连接架34后端,第二列条形穿孔343为四个,位于第一列条形穿孔343前方。位于第一列的第一至第四条形穿孔沿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宽度方向分别位于第二列的第五至第八条形穿孔之间。也即,在端子连接架34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条形穿孔3431位于第五条形穿孔3435与相邻的端子连接架34侧边之间,第二条形穿孔3432位于第五条形穿孔3435及第六条形穿孔3436之间,第三条形穿孔3433位于第六条形穿孔3436与第七条形穿孔3437之间,第四条形穿孔3434位于第七条形穿孔3437与第八条形穿孔3438之间。

在所述端子连接架34下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向上凹设有容置槽344,其长度与端子连接架34的宽度相匹配。第一根端子导体321的连接端32a经由第二凹口362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一条形穿孔3431向上穿出以置于第一立块38与第二立块38之间的第一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二根端子导体322的连接端32a经由第一凹口361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五条形穿孔3435向上穿出以置于第二立块38与第三立块38之间的第二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三根端子导体323的连接端32a经由第三凹口363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二条形穿孔3432向上穿出以置于第三立块38与第四立块38之间的第三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四根端子导体324的连接端32a经由第五凹口365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六条形穿孔3436向上穿出以置于第四立块38与第五立块38之间的第四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五根端子导体325的连接端32a经由第四凹口364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三条形穿孔3433向上穿出以置于第五立块38与第六立块38之间的第五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六根端子导体326的连接端32a经由第六凹口366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七条形穿孔3437向上穿出以置于第六立块38与第七立块38之间的第六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七根端子导体327的连接端32a经由第八凹口368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四条形穿孔3434向上穿出以置于第七立块38与第八立块38之间的第七刺破端安置腔384内;第八根端子导体328的连接端32a经由第七凹口367向上后方延伸,刺破端经过端子连接架34的下表面并由第八条形穿孔3438向上穿出以置于第八立块38与第九立块38之间的第八刺破端安置腔384内;

第一根端子导体321、第五根端子导体325、第七根端子导体327相应于所述容置腔的一段被置于所述容置腔内,该段为弯折段,第二根端子导体322、第四根端子导体324以及第八根端子导体328相应于所述容置腔的一段分别与第一根端子导体321、第五根端子导体325及第七根端子导体327交叉后朝相应的条形开口方向延伸。采用上述结构,使端子导体32的刺破端能够有序的布置于相应的间隙381中,错位布置的方式能够避免所有的刺破端堆积,从而使得布置更合理。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端子连接架34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立块38的前方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分隔板345。

本实施例的端子承载件3,采用分体式的承载座30与端子连接件,降低结构复杂度,降低制造难度,组装极为方便,即使某一端子导体32损坏,只需要抽取出该端子导体32以进行更换即可,便于更换。信号线直接通过端子连接件与端子导体32连接,从而通过端子导体32与连接器本体1的接口电连接,无需单独设置刺破端安装基块,也无需单独设置中间电路结构以进行导通,减少端子承载件3的零部件数量,节约成本,减少占用空间。

请参见图4及图5,本实施例的端子承载件3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基础上,增加了透明压盖,用于一次性地、快速的将信号线向刺破端方向压入,从而实现信号线外皮的一次性刺破,增加组装连接速度,提高效率。本实施例的端子承载件3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承载座30、端子导体32、立块38等等,还包括一透明压盖4,所述透明压盖4的下端相应于所述间隙381位置处设有相匹配的凸棱41(或凸条、凸块),若干凸棱一一对应的位于间隙381位置处,将透明压盖4向下压时,凸棱41向下抵压位于刺破端上方的信号线,从而将信号线向下压以供对应的刺破端刺破,如此,即可实现一次下压刺破。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压盖的前端具有向上拱起的空腔40,空腔40长度与所述N+1个立块所占所述端子连接架的宽度相匹配,以保证所述N+1个立块被完全笼罩于所述空腔40内。所述若干凸棱41为与上述间隙数量相同的N个,由所述空腔40的腔顶向下凸设形成,所述凸棱41的厚度与所述间隙宽度相匹配,所述凸棱41向下延伸的高度设计为当所述透明压盖盖合于所述承载座30上后,所述凸棱41下端面下压所述信号线(图未示)后,正好能够使信号线的外皮被所述刺破端刺破以与刺破端电连接。

在所述透明压盖中还设置有信号线通道43,信号线通道43后端向后端贯穿所述透明压盖4的后端,前端与所述空腔40连通,所述信号线通道43还向下贯穿所述透明压盖的下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线通道43分为上下连通的两部分,上部分为圆形或者椭圆形通道431(即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下部分槽形通道432,所述槽形通道的截面宽度小于上部的圆形通道或椭圆形通道431的直径。

该透明压盖4亦可作为上盖,盖设(卡设)于承载座30上,使信号线收容于该透明压盖4与承载座30之间的收容空间内。具体的,所述透明压盖4通过一卡设结构盖设于所述承载座30上,所述卡设结构如下:

两卡块303,分别对称立设于所述承载座30两端边位于端子连接架34后方的位置,其顶端的内侧面具有向下且向相对方向倾斜的卡钩;

对称设于透明压盖4两侧面相应于所述卡钩位置处的凸块42,外凸于所述透明压盖4两侧面,与所述卡钩卡合,防止透明压盖4上下移动;

对称设于所述透明压盖4两侧面相应于所述卡块303前后端面位置处的两限位部44,每一侧的两限位部44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卡块303前端面至后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匹配,防止透明压盖4前后移动,所述透明压盖4卡合于所述卡块303上后,其凸棱41正好将信号线下压至刺破端能够使信号线被刺破,该下压行程、卡钩的设计位置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或实验得到,此处不作限制。

在所述承载盖的后端边缘处向上立设有下挡板,在所述档板上设置有多级凸柱式凹腔。在所述透明压盖的后端边缘处向下延伸形成有能够插设于所述挡板之间的腔体内的上挡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