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3434发布日期:2018-06-08 03:4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性能检测具有很多种,包括摩托车的安全性检测、摩托车的动力性检测、摩托车的可靠性检测、摩托车经济性检测以及摩托车的噪音和废气排放状况检测等。对摩托车性能的检测不仅包括对摩托车的整个车身和系统进行检测,还包括对摩托车的零件进行局部检测。摩托车的零件检测通常在检测装置上进行,一般检测装置都要高速的转动,比如在对摩托车轮胎耐磨性进行检测时,检测装置中的零部件需要高速的转动,比如检测装置中的轴承。轴承在高速转动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技术中通过向轴承中添加润滑油对轴承进行降温,减少轴承的磨损。由于轴承比较小,轴承上不易一次性添加过多的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润滑油的浪费,但是,为了给轴承降温,还要不断的向轴承中添加润滑油。而现有的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不能间歇性向轴承中供油,易使润滑油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以实现间歇性供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是: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油箱和驱动轴,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轴承,驱动轴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上固定连接有磁性相反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夹持机构的外侧设有竖轴,竖轴与夹持机构之间连接有皮带,竖轴上固定连接有拨动盘,拨动盘上固定连接有拨动杆,夹持机构上转动连接有传递盘,传递盘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与拨动杆配合的拨动齿,传递盘与油箱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活塞腔,活塞腔上连通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有推杆,推杆远离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朝向转动盘的第三磁铁,推杆上设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和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油箱上连通有软管,软管上连通有位于轴承上方的油杯,油箱与软管的连接处滑动连接有控油板,控油板延伸到油箱的外侧,控油板与进气管的管口相抵,且控油板滑动连接在进气管的管口上,控油板上设有进气孔,控油板上设有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三齿条,软管上连接有气管,气管远离软管的一端与出气管的管口正对,出气管的管口与气管的管口之间滑动连接有与软管相抵的滑板,滑板上设有出气孔,滑板上设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四齿条。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中转动的驱动轴,油箱中的油通过软管进入到油杯中,并从油杯中滴入到驱动轴上的轴承中,给轴承润滑降温。驱动轴转动时带动夹持机构转动,夹持机构带动转动盘转动。转动盘转动带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跟随转动盘转动,因第三磁铁朝向转动盘,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反,故转动盘转动时,第三磁铁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作用下间歇性靠近和远离转动盘。当第三磁铁靠近转动盘时,第三磁铁带动推杆靠近转动盘,推杆带动活塞在活塞腔内移动,推杆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的啮合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三齿条移动,第三齿条带动控油板移动,使控油板将油箱与软管的连接处打开,使油箱内的润滑油进入到软管中,并且控油板上的进气孔与进气管的管口正对,进气管的管口被打开,在活塞抽气过程中,使外界气体进入到活塞腔中;同时,推杆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的啮合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四齿条移动,第四齿条带动滑板靠近软管,并与软管相抵,滑板对软管进行挤压,使软管变扁,将软管中的油堵住,从而防止软管中的油滴入到油杯中。当第三磁铁远离转动盘时,第三磁铁推动推杆远离转动盘,推杆推动活塞在活塞腔内移动,活塞对活塞腔内的气体进行挤压,推杆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的啮合带动第一齿轮反向转动,第一齿条带动第四齿条反向移动,第四齿条带动滑板远离软管,滑板停止对软管进行挤压,软管连通,软管中的润滑油向下流到油杯中,油杯中的油再滴入到高速转动的轴承中,由此实现了油杯的间歇性滴油。并且,滑板远离软管时,滑板上的出气孔分别与出气管的管口和气管的管口正对,使出气管和气管连通,活塞腔中的气体在活塞的挤压下通过出气管和气管进入到软管中,一方面,进入到软管中的气体向下吹动软管中的润滑油,使润滑油向下流动的更加顺畅,防止润滑油比较粘稠将软管堵住,另一方面,吹出的气体还可使受到挤压的软管膨胀,使软管由扁变鼓,从而加大润滑油的流量,使润滑油流动更加顺畅。同时,推杆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的啮合带动第二齿轮反向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反向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三齿条反向转动,第三齿条带动控油板反向移动,控油板上的进气孔与进气管的管口错开,进气管的管口被控油板堵住,从而防止活塞腔中的气体从进气管吹出造成活塞腔中的气体泄漏,保证气体从出气管吹出,控油板在第三齿条的作用下向油箱内滑动,将油箱和软管的连接处堵住,防止软管中的润滑油受到气管吹出的气体向上回流到油箱中,保证软管中的润滑油全部进入到油杯中。夹持机构跟随驱动轴转动中,夹持机构通过皮带带动竖轴做圆周转动,竖轴带动拨动盘转动,拨动盘上的拨动杆对传递盘上的拨动齿进行拨动,从而使传递盘间歇性转动,因传递盘与油箱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故传递盘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油箱围绕驱动轴转动,并且连接杆通过连接板带动活塞腔、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一同转动。油箱围绕驱动轴转动时,油箱通过软管带动油杯移动,从而使油杯相对于轴承的位置发生改变,油杯对轴承不同的位置进行滴油,保证轴承上油的均匀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滑板在第一齿轮和第四齿条的啮合下往复移动,当滑板靠近软管时,滑板对软管进行挤压,使软管变扁,将软管堵住,从而防止软管漏油,当滑板远离软管时,软管没有受到滑板的挤压,软管中的油流入到油杯中,从而实现了油杯的间歇性滴油,防止油杯持续滴油,造成润滑油浪费,利于节省润滑油。2、当驱动轴转动速度过快时,转动盘的转动速度也相应变快,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分别与第三磁铁的作用力的变换速度也变快,则推杆的往复移动频率变快,故滑板的移动频率也变快,软管连通的次数就变多,则油杯的滴油速度变快,从而适应轴承的转动速度,使轴承得到及时的润滑。3、油杯也会跟随油箱间歇性的转动,对轴承不同部位进行滴油,从而使轴承的各个部位得到润滑,保证轴承上油的均匀性。4、控油板和滑板之间相互配合,当滑板上的出气孔分别与出气管的管口和气管的管口相对时,出气管和气管连通,这时,气体在活塞的压缩作用下通过出气管和气管进入到软管中,而控油板正好将进气管的管口堵住,防止气体从进气管中吹出,保证活塞腔中的气体全部进入到软管中,从而保证进入到软管中的气体具有足够的吹力。

进一步,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轴,夹持轴上设有夹持槽,皮带连接在夹持轴上。将驱动轴放置于夹持槽内,驱动轴通过与夹持槽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夹持轴转动。由此,实现了夹持轴和驱动轴的可拆卸连接,连接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夹持槽内设有夹持板,夹持槽与夹持板之间连接有弹簧。因夹持板与夹持槽之间具有弹簧,故夹持板可在夹持槽内移动收缩,当驱动轴较粗时,夹持板对弹簧进行挤压,弹簧收缩,当驱动轴较细时,夹持板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与驱动轴相贴,防止驱动轴与夹持槽较松而产生相对滑动。故本夹持槽可套在不同粗细的驱动轴上,不受驱动轴规格的限制,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夹持板上固定连接有按钮。通过操作按钮便可控制夹持板,便于对夹持板进行操作。

进一步,软管和油杯之间连通有伸缩管。伸缩管可自由伸缩,油杯与轴承之间的距离可自由调节,故油杯滴油不受轴承安装位置的影响。

进一步,油箱与软管的连接处位于油箱的底部。由此,油箱中的油会全部进入到软管中,防止油箱内存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拨动盘和传递盘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油箱1、连接杆2、连接板3、传递盘4、拨动齿5、拨动盘6、拨动杆7、竖轴8、皮带9、夹持轴10、第一磁铁11、转动盘12、第二磁铁13、弹簧14、夹持板15、按钮16、滑板17、出气孔171、第一齿轮18、推杆19、活塞腔20、活塞21、油杯22、伸缩管23、气管24、出气管241、软管25、进气管26、控油板27、进气孔271、驱动轴272、第三齿轮28、第二齿轮29。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4所示:摩托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油箱1和驱动轴272,驱动轴272上焊接有轴承,驱动轴272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轴10,夹持轴10上设有夹持槽,夹持槽内设有夹持板15,夹持板15上焊接有按钮16,夹持槽与夹持板15之间连接有弹簧14。夹持轴10上焊接有转动盘12,转动盘12上粘接有磁性相反的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13,夹持轴10的右侧设有竖轴8,竖轴8与夹持轴10之间连接有皮带9,如图1-图2所示,竖轴8上焊接有拨动盘6,拨动盘6上焊接有拨动杆7,夹持机构上转动连接有传递盘4,传递盘4上焊接有若干与拨动杆7配合的拨动齿5。传递盘4与油箱1之间焊接有连接杆2,连接杆2上焊接有连接板3,连接板3上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29和第三齿轮28,第二齿轮29和第三齿轮28啮合,连接板3上固定连接有活塞腔20,活塞腔20上连通有进气管26和出气管241,进气管26位于活塞腔20的顶部,出气管241位于活塞腔20的底部,活塞腔20内滑动连接有活塞21,活塞21的右侧部焊接有推杆19,推杆19的右端焊接有朝向转动盘12的第三磁铁,第三磁铁的磁性与第一磁铁11的磁性相同,第三磁铁的磁性与第二磁铁13的磁性相反,推杆19的右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8啮合的第一齿条和与第二齿轮29啮合的第二齿条,第一齿轮18位于推杆19的下方,第二齿轮29和第三齿轮28位于推杆19的上方,油箱1的底部连通有软管25,软管25的底端连通有伸缩管23,伸缩管23的底端连通有位于轴承上方的油杯22,油箱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控油板27,控油板27的右侧部延伸到油箱1的外侧,控油板27与进气管26的管口相抵,且控油板27滑动连接在进气管26的管口上,控油板27上设有进气孔271,控油板27的右侧部设有与第三齿轮28啮合的第三齿条。软管25上连接有气管24,气管24的右端与出气管241的管口正对,出气管241的管口与气管24的管口之间滑动连接有与软管25相抵的滑板17,滑板17上设有出气孔171,滑板17上设有与第一齿轮18啮合的第四齿条。

使用本装置时,驱动轴272带动轴承转动,因夹持槽套在驱动轴272的顶端,夹持槽内的夹持板15在弹簧14的作用下与驱动轴272的外壁紧密相贴,故驱动轴272与夹持板15之间具有摩擦力,驱动轴272通过夹持板15与驱动轴272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夹持轴10转动,夹持轴10带动转动盘12转动,夹持轴10通过皮带9带动竖轴8做圆周转动。

因第三磁铁与第一磁铁11的磁性相同,第三磁铁与第二磁铁13的磁性相反,故转动盘12转动时,当第一磁铁11与第三磁铁正对时,第一磁铁11排斥第三磁铁,当第二磁铁13与第三磁铁正对时,第二磁铁13吸引第三磁铁,从而使第三磁铁不断的向左向右移动,则第三磁铁带动推杆19不断的向左、向右移动。

当推杆19向右移动时,推杆19通过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18转动,第一齿轮18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8通过第四齿条带动滑板17向左移动,滑板17的左侧部对软管25进行挤压,软管25中的润滑油被堵住,软管25中的润滑油不能通过软管25进入到伸缩管23中,进而无法进入到油杯22中。同时,推杆19通过第二齿条带动第二齿轮29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29带动第三齿轮28顺时针转动,第三齿轮28带动第三齿条向右移动,第三齿条带动控油板27向右移动,控油板27将油箱1与软管25的连接处打开,油箱1中的油进入到软管25中,并且,控油板27上的进气孔271与进气管26的管口正对,外界的气体通过进气管26进入到活塞腔20中。

当推杆19向左移动时,推杆19推动活塞21向左移动,推杆19通过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18转动,第一齿轮18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8通过第四齿条带动滑板17向右移动,滑板17的左侧部不再对软管25进行挤压,软管25连通,软管25中的润滑油向下流动,润滑油通过伸缩管23进入到油杯22中,并从油杯22中滴入到轴承上。滑板17向右移动时,滑板17上的出气孔171分别与出气管241的管口和气管24的管口正对,出气管241和气管24连通,活塞21将活塞腔20中的气体压入到出气管241中,并从出气管241进入到气管24中,然后从气管24吹出,气体将软管25吹鼓,从而使扁的软管25变鼓,使润滑油下流更加顺畅。同时,推杆19通过第二齿条带动第二齿轮29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29带动第三齿轮28逆时针转动,第三齿轮28带动第三齿条向左移动,第三齿条带动控油板27向左移动,控油板27将油箱1与软管25的连接处堵住,防止进入软管25的气体向上吹动软管25中的润滑油,从而防止软管25中的润滑油向上回流到油箱1中。

拨动盘6转动时,拨动盘6的拨动杆7间歇性拨动传递盘4上的拨动齿5,使传递盘4间歇性转动,传递盘4通过连接杆2带动油箱1间歇性转动,油箱1带动软管25转动,软管25带动伸缩管23转动,伸缩管23带动油杯22转动,从而实现了油杯22与轴承的相对移动,使油杯22中的润滑油滴在轴承的不同位置上,保证了轴承上油的均匀性。

当推杆19再次向右移动时,滑板17向左移动,滑板17的左侧部将软管25抵住,软管25堵住,软管25中的润滑油停止向下流动。而控油板27向右移动,控油板27将油箱1的底部打开,油箱1中的润滑油进入到软管25中,并且,控油板27上的进气孔271与进气管26的管口正对,从而使外界的气体进入到活塞腔20中。

由于夹持轴10与驱动轴27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故驱动轴272或者夹持轴10损坏时,只需更换夹持轴10或者驱动轴272,无需全部更换,便于维修。另外,夹持轴10也可安装在不同的驱动轴272上,拉动按钮16,夹持板15与驱动轴272之间变得松动,将夹持轴10取下,夹持轴10带动传递盘4、竖轴8、拨动盘6、油箱1和连接板3等零件一同全部取下,然后将夹持轴10安装到其他驱动轴272上,松开按钮16即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