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241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管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是一种经济钢材,用钢管制造建筑结构网架、支柱和机械支架,可以减轻重量,节省金属20~40%,而且可实现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用钢管制造公路桥梁不但可节省钢材、简化施工,而且可大大减少涂保护层的面积,节约投资和维护费用。

钢管在应用的过程中,因实际需要,需要设定不同的长度,需要焊接或者其他形式的配合组装,或者截断重新组装,无论那种方式的钢管加工都需要对钢管的端面进行处理,处理后的钢管端面需要保证一定的平面度,有利于后续工序的操作,因此需要对端面的平面度进行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使用直角尺进行度量,然后确认斜面的最大偏差值是否再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此中操作方法最然比较简单,但是精度较低,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测量方便且精度高的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包括定位板、转动组件、测距仪和固定架,所述转动组件驱动设置在上方的待检测钢管沿自身的轴线方向旋转,所述定位板设在所述转动组件的一端且竖直设置,所述测距仪水平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测距仪的检测端设在靠近所述定位板的一端且与待检测钢管的下端面对齐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头、移动套筒、支撑杆和定位螺丝,所述连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测距仪远离所述定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上下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定位螺丝穿过所述移动套筒与所述支撑杆接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下端面的四角设有可调节高度的地脚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为半圆形且二者组成一个优弧,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开口侧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开口侧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上端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螺丝固定连接,下端通过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螺丝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靠近所述固定架的一端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为开口向下的U形且设在所述测距仪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底座、转动轮、传动轴和驱动源,所述转动轮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源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所述转动轮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个为一组,两组转动轮对称设置在待检测钢管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动轮与待检测钢管相切设置,每个转动轮的转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轮为橡胶材质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为电机,所述驱动源通过减速机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为电机,所述驱动源通过皮带机构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设置测距仪和定位板,将端面处理后的钢管放置后,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钢管沿轴线旋转一周,测距仪即可测量端面最大斜面处的距离,然后通过读取的竖直判定端面是否合格,代替了原本采用手工拿取直角尺进行测量的情况,提升了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2、测距仪水平设置在固定架上,设置的移动套筒可上下移动,保证了测距仪在竖直方向的调整量,有利于测量仪的调节,保证测量时候的水平度,进而保证测量精度;3、地脚螺钉的设置有利于保证移动套筒的水平度,进而保证测距仪的水平度;4、连接头采用两个半圆结构,固定连接方便,而且松紧度方便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5、增加的防护罩可防止测距仪暴露在外,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延长了侧距离的实用寿命;6、转动组件的驱动轮与待检测钢管相切设置,有利于钢管的承载和转动,而且驱动轮采用橡胶材质,有利于钢管外表层的保护;7、驱动源采用电机通过减速机传动,可增加扭矩,适用于更大直径的钢管,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加和侧距离配合后左右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加和侧距离配合后上下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转动组件;11-底座;12-转动轮;13-传动轴;14-减速机;15-驱动源;2-定位板;21-长条孔;3-测距仪;4-固定架;41-连接头;411-第一连接板;412-第一凸起;413-第二连接板;414-第二凸起;42-移动套筒;43-支撑杆;44-定位螺丝;45-固定台;46-地脚螺钉;5-防护罩;6-待检测钢管;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钢管端面的检测装置,包括定位板2、转动组件1、测距仪3和固定架4,转动组件1驱动设置在上方的待检测钢管6沿自身的轴线方向旋转,定位板2设在转动组件1的一端且竖直设置,测距仪3水平设置在固定架4上,测距仪3的检测端设在靠近定位板2的一端且与待检测钢管6的下端面对齐设置;更优选地,待检测钢管6远离定位板2的一端接触设有挡板8,可防止待检测钢管6在转动的过程中沿轴向窜动,防止检测过程中待检测钢管6移位,保证检测的精度。

优选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固定架4包括连接头41、移动套筒42、支撑杆43和定位螺丝44,连接头41的一端与测距仪3远离定位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移动套筒42的一端固定连接,移动套筒42的另一端与支撑杆43上下滑动连接,支撑杆43竖直设置,定位螺丝44穿过移动套筒42与支撑杆43接触设置;更优选地,定位板2上与测距仪3配合处设有长条孔21,测距仪3可在长条孔21内上衣移动,且长条孔21对测距仪3的左右方向可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既方便调整又可限定调节的范围,定位螺丝44对移动套筒42可起到定位的作用,方便移动套筒42停留在上下适合的位置。

优选地,支撑板的下端设有固定台45,固定台45下端面的四角设有可调节高度的地脚螺钉46。

优选地,连接头4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411和第二连接板413,第一连接板411和第二连接板413均为半圆形且二者组成一个优弧,第一连接板411的开口侧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一凸起412,第二连接板413的开口侧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二凸起414,第一凸起412和第二凸起414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凸起412和第二凸起414的上端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螺丝固定连接,下端通过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螺丝固定连接,相对设置的螺丝,方便锁紧,而且锁紧后的状态更加牢靠。

优选地,定位板2靠近固定架4的一端设有防护罩5,防护罩5为开口向下的U形且设在测距仪3的上端面,具有防水作用,延长了测距仪3的实用寿命。

优选地,转动组件1包括底座11、转动轮12、传动轴13和驱动源15,转动轮12固定在传动轴13上,传动轴13与底座11转动连接,驱动源15驱动传动轴13旋转,转动轮12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个为一组,两组转动轮12对称设置在待检测钢管6下端的两侧,转动轮12与待检测钢管6相切设置,每个转动轮12的转向相同;更优选地,转动轮12为橡胶材质一体成型。

优选地,驱动源15为电机,驱动源15通过减速机14驱动传动轴13旋转,可增加传送扭矩。

优选地,驱动源15为电机,驱动源15通过皮带机构驱动传动轴13旋转,结构简单,成本低,购买方便。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将待检测钢管6放置在转动组件1上,转动轮12于待检测钢管6相切设置,端面与定位板2接触设置,通过固定架4将测距仪3水平固定好,并将上下位置调整精确,测距仪3的检测头对准待检测钢管6的下端面,然后启动驱动源15,待检测钢管6沿着自身的轴线进行周向的旋转,侧距离将检测并显示处端面距离定位板2的最大距离,通过此读取的数值判定待检测钢管6端面是否合格,整个机构简单,可自动检测钢管端面的斜度是否合格,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