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管道堵塞故障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8153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管道堵塞故障的检测装置,属于管道故障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排水管道堵塞是一种影响管道正常运行的故障。由于城市排水管道大都深埋地下且线路复杂,导致堵塞故障检测困难。管道的故障检测有多种方法。目前常用的管道的故障研究方法,有红外线照相法、质量平衡法、负压波法、示踪气体探踪法等。但是由于一些故障检测方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并且检测方式比较复杂,所以并不适用于排水管道的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排水管道堵塞故障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水管道堵塞故障的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管道堵塞故障的检测装置,包括声卡、功率放大器、扬声器、水听器组、滤波器、两根收缩杆以及一台安装有WinMLS软件的计算机;

所述收缩杆Ⅰ从下水井盖Ⅰ伸入至井底,水下扬声器固定在收缩杆Ⅰ的底端,收缩杆Ⅰ的地面端连接功率放大器,收缩杆Ⅱ从下水井盖Ⅱ伸入至井底,水听器组安放在收缩杆Ⅱ底端,收缩杆Ⅱ的地面端通过滤波器连接计算机;计算机控制声卡产生的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过内置导线的收缩杆Ⅰ,经由扬声器发送到排水管道中;水听器组接收管道内的声信号经由内置导线的收缩杆Ⅱ传至滤波器进行滤波,将滤波后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处理。

所述水听器组为两个呈上下安装的SQ31型号水听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克服了传统振动检测在排水管道故障检测的劣势,发挥声学检测的长处,可以在工程人员不下管道的情况下,进行故障检测。

2.主动检测方法用于排水管道故障检测,可以比传统被动检测方法更好的凸显管道的故障情况。

3.双水听器的设置,可以保证检测时可以提取到管道全方面的信息,保障信息不被丢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基于排水管道故障检测的实际情况,引入声学主动检测方法,整个检测装置可以在工程人员不下管道的情况下,提取排水管道的检测信号用于故障识别,方便了检测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排水管道堵塞故障的检测装置,包括声卡、功率放大器、扬声器、水听器组、滤波器、两根收缩杆以及一台安装有WinMLS软件的计算机;

所述收缩杆Ⅰ从下水井盖Ⅰ伸入至井底,水下扬声器固定在收缩杆Ⅰ的底端,收缩杆Ⅰ的地面端连接功率放大器,收缩杆Ⅱ从下水井盖Ⅱ伸入至井底,水听器组安放在收缩杆Ⅱ底端,收缩杆Ⅱ的地面端通过滤波器连接计算机;计算机控制声卡产生的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过内置导线的收缩杆Ⅰ,经由扬声器发送到排水管道中;水听器组接收管道内的声信号经由内置导线的收缩杆Ⅱ传至滤波器进行滤波,将滤波后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处理。

所述水听器组为两个呈上下安装的SQ31型号水听器;功率放大器为2708型号的功率放大器;水下扬声器型号选用K50WP型号;滤波器选用Kemo dual variable filter VBF 10M滤波器进行滤波,将信号频率范围控制为100-4000赫兹后输入到计算机当中进行后续处理

其中声卡用于产生声信号;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声卡产生的声信号;水下扬声器用于将声信号传播于排水管道中;水听器组用于接收声信号在管道中的反射信号;滤波器用于滤波水听器接收的信号,并且将滤波后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收缩杆用于根据调整长度,便于检测人员将此装置应用于各个高度的下水井口,收缩杆内核为金属导体,外壳为绝缘体,可传递信号;计算机用于分析信号,判别故障。

检测时,分为两个部分,主动检测过程和信号接收过程。

主动检测过程:由安装有WinMLS软件的计算机控制声卡产生一个10s的正弦扫频信号,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0 - 6000Hz。正弦扫频信号经过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检测信号经过内置导线的伸缩杆Ⅰ,经由扬声器发送到排水管道中。

信号接收过程:两个水听器放置于收缩杆Ⅱ,两个水听器上下放置,目的为全方面接收管道内的声信号。水听器接收信号后,经由内置导线的收缩杆2传至滤波器进行滤波,滤波范围为100-4000Hz。最后将滤波后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处理,以进行故障诊断。

其中,计算机收集到管道声信号后输入到MATLAB软件中进行故障识别过程。提取声信号的能量特征和近似熵特征作为联合故障特集,最后将故障特征集输入到支持向量机(SVM)进行故障识别和分类。

参考文献: 文玉梅,张雪园,文静,等.依据声信号频率分布和复杂度的供水管道泄漏辨识[J].仪器仪表学报,2014,35(6):1223-1229。

季舒瑶,袁飞,程恩,等.基于声传播特性的供水管道泄漏检测与分类[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S1):64-7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