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792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动机油耗测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



背景技术:

目前对柴油发动机油耗进行测量的技术主要有四种:OBD技术、进油减回油技术、油箱油量测量技术、负压补油式测量技术。

OBD技术是通过OBD协议或CAN总线协议直接读取发动机ECU的喷油量数据。此技术因读取的喷油量是一个理论数据,与实际耗油量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误差会随着发动机使用年限的增加进一步增大,此外这种测量方法的误差校准难度很大,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另外不同发动机厂家的协议是不同的,这种油耗测量技术也受到很多限制,难以具备通用性。

进油减回油技术是通过在发动机进油安装一个流量计、回油安装一个流量计,进油量减去回油量即可得到发动机的油耗。此项技术有几个问题:进油和回油的温度不同、回油的压力波动很厉害、回油会混杂不同量的空气,这几个问题是进油减回油测量技术很难解决的难题,无法实现精准的油耗测量。

油箱油量测量法是通过测量油箱的液位高度,进一步换算成油箱的油量,通过油箱液位高度的变化,计算油箱油量的变化,从而推算出发动机的油耗。主要问题在于油箱液位高度到油箱油量的换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因为这受油箱形状的影响很厉害,此外油箱的液位高度在行车过程中变化很厉害,无法得到发动机准确的实时油耗,而且油箱减少的油量未必就是被发动机消耗掉的,如果存在多台发动机共用一个油箱就难以确定每个发动机的油耗情况。

负压补油式测量技术采用的方案是将发动机的回油从油箱断开直接与进油连通,通过发动机的耗油形成与油箱之间的负压,从而将油箱里的油吸入发动机,这种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回油压力波动的影响,但是回油的温度较高,如果直接进入发动机会对局部的部件产生影响,而且回油的空气如果不进行排气处理,直接进入发动机会损伤发动机的动力,最重要的是发动机产生的与油箱之间负压过低,容易使发动机出现供油不足的情况,因而无法对发动机的油耗情况进行长期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能够解决发动机实时油耗长期测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采用椭圆齿轮流量计(2)作为测量核心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泵(1)、三通(6)、第一单向阀(3)、热交换器(9)、回油排气装置(4)、第二单向阀(5),其连接方式如下:椭圆齿轮流量计(2)与第一单向阀(3) 相连,作为流量计模块(7),热交换器(9)与第二单向阀(5)相连,作为热交换器模块(8),电子泵(1)通过三通(6)分别与流量计模块(7)和热交换器模块(8)相连,热交换器模块(8)与回油排气装置(4)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既能够实现发动机精准的实时油耗测量,又能够解决回油散热、排气和发动机供油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的流量计模块放大图;

图3是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的换热器模块放大图;

图4本发明在发动机上的应用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电子泵;(2)椭圆齿轮流量计;(3)第一单向阀;(4)回油排气装置;(5)第二单向阀;(6)三通;(7)流量计模块;(8) 热交换器模块;(9)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正压补油式油耗仪,包括:解决发动机长期实时油耗测量的问题,既能够实现精准的实时油耗测量,又能够解决回油散热、排气和发动机供油不足的问题。采用正压补油式技术方案,以椭圆齿轮流量计(2)作为测量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泵(1)、三通(6)、第一单向阀(3)、热交换器(9)、回油排气装置(4)、第二单向阀(5),其连接方式如下:椭圆齿轮流量计(2) 与第一单向阀(3)相连,作为流量计模块(7),热交换器(9)与第二单向阀 (5)相连,作为热交换器模块(8),电子泵(1)通过三通(6)分别与流量计模块(7)和热交换器模块(8)相连,热交换器模块(8)与回油排气装置(4) 相连。

流量计模块(7)、热交换器模块(8)、回油排气装置(4)与发动机构成一个小循环系统,如图4所示,电子泵(1)、热交换器模块(8)与油箱构成另一个小循环系统,两个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流量计模块(7)进行连接,两个循环之间是通过电子泵的出油口进行燃油输送的。流量计模块(7)的燃油压力和温度比较稳定,容易实现精准测量,热交换器模块(8)实现了回油散热功能,回油排气装置(4)实现了回油自动排气功能,电子泵(1)实现了正压补油的功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