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7998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浸泡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限于食品本身,还包括与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食品盛装和包装材料、日用餐厨具、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与食品接触的器具等,统称为食品接触材料。塑料由于加工容易,性能优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食品接触材料,为了获得良好的性能在塑料生产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增塑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等化合物,而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添加物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迁移污染食品,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食品接触材料是双面接触食物的,因此在检测污染物迁移的过程中就涉及到双面检测。

常规的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的双面检测常用的全浸泡方法,多使用切片装置,切片后再进行浸泡,传统的全浸泡方式有如下几种弊端,一、由于全浸泡,切片的切口部位也完全浸泡在溶液中,导致切口部位容易迁移出更多的添加物,影响实际的测试数据;二、由于塑料试样轻薄在全浸泡的过程中会漂浮于液面或者很容易贴在底部或杯壁,造成浸泡面与溶液的接触不完全产生误差,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包括浸泡杯、盖设于浸泡杯顶部的杯盖和设置于浸泡杯内的试样加持筒和加液管;所述试样加持筒包括底座、嵌设于底座底部的密封圈和盖设于底座的压紧盖;所述底座和压紧盖均设置有浸液孔;所述杯盖设置有加液孔,所述加液管的顶部穿过加液孔,所述加液管的底部固定于底座的外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内底板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嵌入环形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凹槽包括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内侧,所述密封圈包括分别嵌入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所述压紧盖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浸泡杯上设置有刻度标识。

进一步的,所述浸泡杯的杯口处向外翻形成翻边,所述杯盖边缘设置有用于锁扣所述翻边的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杯盖边缘设置有第三环形凹槽,第三环形凹槽内嵌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浸泡杯和杯盖的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试样加持筒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盖的顶部设置有手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压紧盖均为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不需要对待测试样进行特殊处理;保证待测试样切口处不与浸泡溶液接触,待测试样双面与浸泡溶液接触充分减少浸泡误差;通过加液管可以直接向浸泡杯内添加所需浸泡溶液,打开杯盖即可取出试样加持筒,操作方便,将加液管和试样加持筒固定在一起,在需要取出试样加持筒时,只需要提出加液管即可,操作方便、安全、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试样加持筒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浸泡杯;2、杯盖;3、试样加持筒;31、底座;311、第一环形凹槽;312、第二环形凹槽; 32、第一密封圈;33、第二密封圈;34、压紧盖;341、手持部;4、浸液孔;5、刻度标识;6、排气孔;7、加液管;8、卡扣;9、第三密封圈;10、支撑脚;11、待测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见图1-2,一种食品接触材料双面浸泡装置,包括浸泡杯1、盖设于浸泡杯1顶部的杯盖2和设置于浸泡杯1内的试样加持筒3和加液管7;所述试样加持筒3包括底座31、嵌设于底座31底部的密封圈和盖设于底座31的压紧盖34;所述底座31和压紧盖34均设置有浸液孔4;所述杯盖2设置有加液孔,所述加液管7的顶部穿过加液孔,所述加液管7的底部固定于底座31的外侧壁。

做双面浸泡试验时,将待测试样11置于试样加持筒3的底座31上,并用密封圈压紧于底座31上,最后将压紧盖34盖在底座31上,此时,待测试样11的切口处被收纳在压紧盖34与底座31之间,使试样加持筒3将待测试样11的切口处包裹在内,避免切口处与浸泡溶液接触,而待测试样11的上下表面通过浸液孔4与浸泡溶液接触,然后盖上杯盖2,再通过加液管7向浸泡杯1内加入所需浸泡溶液至浸泡溶液浸没试样加持筒3后为止,保证浸泡溶液与待测试样11的上下表面充分接触减少误差。按需求浸泡规定时间完成浸泡实验,浸泡结束后,取下杯盖2,取出试样加持筒3,移取浸泡溶液进行检测。加液管7从加液孔中伸出,方便进行加液操作;将加液管7和试样加持筒3固定在一起,在需要取出试样加持筒3时,只需要提出加液管7即可,操作方便、安全、快捷。

优选的,所述底座31的内底板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嵌入环形凹槽内。

将待测试样11固定于底座31时,使用密封圈将待测试样11压入环形凹槽内即可。

优选的,所述环形凹槽包括第一环形凹槽311和第二环形凹槽312,所述第二环形凹槽312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311的内侧,所述密封圈包括分别嵌入第一环形凹槽311、第二环形凹槽312的第一密封圈32、第二密封圈33。

设置第一环形凹槽311和第二环形凹槽312,可根据待测试样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环形凹槽,并选用配套的第一密封圈32或者第二密封圈33密封即可。

优选的,所述底座31与所述压紧盖34通过螺纹连接。

压紧盖34的外壁设置有螺纹,该压紧盖34形状大小与底座31一致,底座31的内壁对应设置有螺纹,底座31和压紧盖34通过螺纹紧固。通过螺旋紧固密封,密封效果更好,防止浸泡液渗进试样加持筒3内,导致待测试样11的切口处与浸泡液接触,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压紧盖34的内壁和底座31的外壁设置螺纹,或者所述底座31内壁、压紧盖34的外壁均设置为磨砂面,所述底座31的内壁与压紧盖34的外壁磨合密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压紧盖34的上边缘处设置另一个密封圈,用于密封压紧盖34和底座31,增强密封性能,避免浸泡液渗进试样加持筒3内,导致待测试样11的切口处与浸泡液接触,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优选的,所述浸泡杯1上设置有刻度标识5。设置刻度标识5,使浸泡体积准确,并且便于观察浸泡溶液体积的变化情况。

优选的,所述浸泡杯1的杯口处向外翻形成翻边(未标号),所述杯盖2边缘设置有用于锁扣所述翻边的卡扣8;所述杯盖2边缘设置有第三环形凹槽(未标号),第三环形凹槽内嵌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浸泡杯1和杯盖2的第三密封圈9。此处卡扣8为现有技术,在此只做应用。

卡扣8的数目至少为3个,使用卡扣8紧固杯盖2和浸泡杯1,同时第三密封圈9密封,密封性好,减少浸泡溶液的挥发,减少误差,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优选的,所述试样加持筒3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10。

避免在浸泡过程中,待测试样贴住浸泡杯1的底部,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优选的,所述压紧盖34的顶部设置有手持部341,供操作者握持操作。

优选的,所述底座31、压紧盖34均为环形。

环形设计,使待测试样的安装及压紧盖34与底座31之间的配合更容易,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底座31、密封圈及压紧盖34均设置为其他形状。

优选的,所述浸泡杯1为玻璃浸泡杯1或者聚四氟乙烯浸泡杯1或者食品级聚丙烯浸泡杯1,所述杯盖2为玻璃杯盖2或聚四氟乙烯杯盖2或者食品级聚丙烯杯盖2。

玻璃材质、聚四氟乙烯材质和食品级聚丙烯材质均可以耐高温并且耐腐蚀,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材质的浸泡杯1和杯盖2,只要不会析出待检测成分即可。试样加持筒3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或者食品级聚丙烯材质,或者其他耐腐蚀并不会析出待检测成分的材质。

优选的,杯盖2上还设置有排气孔6,排气孔6和加液管7上均设置有密封塞;排气孔6可用于伸入玻璃棒或者连通空气和放置热电偶或温度计,做双面浸泡实验时,当需要对浸泡溶液进行升温处理时,可将浸泡杯1放入烘箱,并将温度计通过排气孔6放入浸泡溶液中,并通过温度计监测浸泡溶液的实时温度,当浸泡温度达到要求后,恒温,并移除温度计;又或者将浸泡杯1放入恒温箱内,此时可将热电偶或温度计通过排气口放入浸泡溶液中,并通过温度计监测浸泡溶液的实时温度,当浸泡温度达到要求后恒温,移除温度计或热电偶;也可按实验要求由加液管7随时加入所需实验试剂,或者由排气孔6伸入玻璃棒,随时搅拌浸泡液,以达到更好的浸泡效果,操作完成盖好密封塞。浸泡结束后,移除杯盖2,然后取出试样加持筒3,移取试样浸泡液进行检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不需要对试样进行特殊处理;二、保证试样切口处不与浸泡溶液接触,试样双面与浸泡溶液接触充分减少浸泡误差;三、打开螺旋压盖可以方便快捷的更换待测试样,提高工作效率;四、浸泡体积准确,密封性好,减少浸泡溶液的挥发,减少误差,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